书城历史盛世中国:大清卷
16717200000012

第12章 盛世之君康雍乾(3)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近200个帝王中,康熙大帝是与唐太宗李世民齐名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他8岁即位,除鳌拜,撤“三藩”,平定噶尔丹,抵御沙俄入,统一台湾南等等,开疆扩土,奠定了中国版图,使得清朝时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康熙大帝体恤民情,在位期间为百姓造福无数,曾多次亲自参与治理黄河、运河,蠲免钱粮,惩治,提倡节俭,重视士子,使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旺,天下太平,犯罪记录很少;最好的时期,每年勾决的犯人仅10余人。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全世界的51%,是整个世界上国力最强大的国家。康熙帝开创了一个盛世,一个新时代。

§§§第三节 盛世景象的经济基础

康熙笔筒

一个王朝的兴盛,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才会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储备发展的动力。康熙亲政时,由于长时间的战火连绵,烽烟不绝,经济萧条,财政匮乏,国家处于艰难困境之中。康熙清醒地认识到:“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世。”“自古国家久安长治之谟,莫不以足民为首务,必使田野开辟,盖藏有余,而又取之不尽其力,然后民气和乐,聿成丰亨豫犬之休。”所以,在他统治的几十年里,奉行民本思想,宽以待民,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措施。

在农业生产上,康熙在顺治朝经济开始回升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封建经济的基本问题是土地的占有,而满清入关后的圈地运动,致使许多农民丧失土地,康熙亲政之始,便下达禁止圈地的命令,“朕缵承丕业、又安天下,满汉军民原无异视。比年以来,复将民间房地圈给旗下,以致民生失业,深为可悯。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己圈者,悉令给还。”

为恢复生产,政府大力奖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对于有主的荒地,由原来的主人负责开垦,政府给优惠,3年不收税;对流民不论原籍本籍,编入当地保甲,鼓励开垦荒地,永准为农。各省荒地自次年起,限五年内垦完,到期清查时,各省荒地“限自康熙二年始,五年垦完。六年秋,请旨遣官严查。各省垦过地亩,如荒芜尚多,督抚以下分别议处”。在康熙年间,清政府的劝垦重点,是刚刚结束战争的云贵地区,以及像湖广、四川等当时还地广人稀的省份。

康熙十年(1671),清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放宽起科年限,根据御史徐旭龄的“新荒者三年起科,积荒者五年起科,极荒者永不起科”的建议,下令新垦荒地四年起科,第二年又宽延到6年。十二年十一月“嗣后各省开垦荒地,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并且规定“凡贡、监生员、民人垦地三十顷以上至百顷以上者,奏送吏兵二部,试其文化程度,授与知县,县丞、守备、百总等官”。还特别鼓励殷实之家即地主乡绅垦田。对于自然条件极差而荒地甚多的地区,如四川,康熙二十九年(1690)明确规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又允许河南“将义社仓积谷借与垦荒之民,免其息”,令陕西布政使给与西安等处复业流民“每户给牛一头并犁具、谷种、雇觅人工之资”,将甘肃境内无人耕种荒地,拨与无地耕种之人,“并动库银资给牛种”由于清廷采取了鼓励措施,大批无地和少地的农民纷纷前往各地垦荒耕种,“湖广民人往四川开垦”,“山东民人到口外种地”,已形成一股潮流。

在停止圈地和奖励垦荒的基础上,实行“更名田”制度,即土地即归开垦者所有,“凡地土有数年无人耕种完粮者,即系抛荒,以后如已经荒熟,不许原主复问”,并“给予印信,永准为业”。还有一部分土地,即明朝皇室勋戚的庄田,均并入所在州县土地,“将前明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产,号为更名地,永为世业”。愿认领“更名地”者,需向当地州县官府缴纳“易价银两”,实际是变价出售给农民。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规定“更名地”与民田一例输银,免其纳租,取消易价银,已征收的,可抵下年正赋。这项改革,使农民增加获得土地的机会,也减轻了负担。

同时下令军队也实行屯田,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新疆是抗击沙俄帝国侵略的前方,康熙十分重视在新疆进行屯田,“新强屯田,始康熙之季。”不久即在新疆“东自巴里坤,西至伊犁,北自科布多,南至哈喇沙尔,天山左右,水土沃饶,前后垦辟十数万亩”,成绩十分显著。此外,黑龙江、直隶等地也推行屯田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清圣祖康熙元年(1662),全国有耕地549万顷。1685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全国耕地已增长到607万顷。直隶京畿、太湖、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地区,都已成为主要产粮区。到康熙后期,全国的耕地面积已经接近或达到明万历初年的水平。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明显得到好转。从康熙初年起,户部的库银每年都有积存。据奏报:康熙六年(1667)已存银248万余两。八年、九年“每岁存剩约六七百余万”,完全改变了顺治年间入不敷出的局面。到十二年(1673),即三藩战争爆发之年,库存银已达到2135万余两。康熙帝正是凭借这种经济力量的支持,才敢毅然下令削藩的。

同时,在农业政策上改革不合时宜的措施,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役,为农民减负。为了使田赋征收有章可循,清政府曾于顺治十四年(1657)颁布了第一个《赋役全书》,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又重修《赋役全书》。因旧书中地亩钱粮数目分厘丝毫等尾数太长,即累赘又不易查核,而且容易舞弊。故康熙指示,采取四舍五入,将毫忽以下小数删去,取名《简明赋役全书》。并在各地设立公告牌,将钱项、数目、税类一一明示,账目公开,责任到人,对于抑制私派、滥派,防止官员吏胥包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减轻赋役的同时,康熙还大力蠲免各地钱粮,“朕宵吁孜孜,勤求民瘼,永惟惠下实政,无如除赋蠲租。”在康熙帝在位的61年中,凡遇国家庆典、战争及他巡幸所经之地,即行局部的或全国性的蠲免。从康熙二十四年到二十六年,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地租额免征,“三载之内,布惠一周。”其后,“普免之典,实肇于此”。到康熙四十四年,全国所免钱粮总数共九千余万两,至四十九年,据户部奏,蠲除之数“已逾万万”。康熙四十九年又宣布:从明年即康熙五十年始,在三年以内,将全国各省钱粮“通免一周”。决定先蠲免直隶、奉天、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九省钱粮。至于五十一年、五十二年“应蠲省分,至期候旨行”,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已统计3年之内,“总蠲免天下地亩人才新征旧欠,共银三千二百六万四千六百九十七两有奇”。让利于民,不与民争富,乃是康熙朝天下治平的根本原因,“每思民为邦本,勤恤为先,政在养民,蠲租为急。”

到康熙晚期,全国耕地面积大幅度上升,人口也由数千万骤增至一亿数千万,在此基础上,康熙帝向全国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即以五十年全国人丁数为准,“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明,另造清册题报。”根据这道诏令以及后来的补充规定,以后再收粮食,就以康熙五十年的人口总数为标准,即以康熙五十年全国人丁数2462万余丁,丁银335万余两为定额,再有生育的人口也不征收钱粮,即免去了长期以来征收的人头税,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进一步加速了“摊丁入亩”的进程。因为丁银固定,使之比以前更容易地归并到田亩中去,为雍正初年大规模地推行“摊丁入亩”铺平了道路。当然,这同时也加速了人口生产,并利于清查户口。

农业要发展,水利是关键。康熙一直把“河务”作为初期三项基本政策之一,牢记于心“黄河关系最大,……河工虽已告成,尤当时加巡视,不可疏忽。今春多风而少雨,恐秋间雨水必多。地方官宜加意堤防。”当时由于黄河下游淤塞不通,黄河水漫流南下夺淮河河道入海,黄淮合流,水势凶猛,堤决沙沉,造成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地区连年遭受洪涝灾害。1662年至1676年,即从清康熙元年到康熙十四年的十多年间,黄河决口多达60余次,黄、淮每次决口都给中原产粮区和江南苏、松等富庶之区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顺治时,每年为治黄投资百数十万两,役丁夫数万,迄无成效。到康熙十五年,已更换五任河道总督,也无济于事。康熙帝决心治黄,务求“一劳永逸之计”。经过反复考察,康熙决定起用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靳辅不但是清代名臣,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专家之一。靳辅在治河过程中,重视实地考察,精通业务。尤其是他知人善任,聘用才能出众的陈潢为幕客,协助他在治理黄河中取得卓越的成效。继靳辅之后,王新命、于成龙、张鹏翤相继任河道总督,在康熙帝的亲自督促下,基本上遵循靳辅和陈潢的治河方略,亦有一定成效。黄河、淮河、运河经过长期精心治理,基本上消除了黄河中下游各省多年的水患威胁,为江淮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疏通运河使南北水路交通和漕运得以畅行。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黄河之外,康熙还修治了永定河(亦称“小黄河”或“无定河”,其实它是海河的一条分支)以及各地的中小型水利建设,如治理大湖,疏浚三江,兴修海塘、两湖、赣北等地的筑堤拦水,等等。它们除防洪通航外,大多直接与农田灌溉有关。治黄淮,兴水利,是康熙帝的一项重大成就,治淮黄,筑六坝,修太行堤,障沁河诸水之下流;疏永定、子牙两河之潴泄,捍民之患,而仁被于泽。”“巡阅河工,指授方略,淮黄底定,世赖平成。”

除此之外,康熙还亲自过问农业生产,培育和推广了双季稻御稻种。这种稻米第一季的成熟时间平均不到100天,最短的只有70天左右,因此收割后可再种一季。每年平均亩产都在六石以上,可“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这种米粒长、色红、味香。《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御田胭脂米”和“红稻米粥”,说的就是这种御稻米。康熙帝撰的《御制木棉赋》宣示植棉效益,从而引起对种植棉花的广泛重视。当时,全国较为集中的产棉区有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钱塘江沿岸地区,以及北方的河南、直隶等地。烟草自从海外传入以后,到康熙年间,也已逐渐普遍种植。最早种植的是福建,“烟草之植,耕地十之六七”。为农业需要,康熙下令每天记录气象,并作为一种制度保留下来。至今故宫内还保存了大批清代的《晴雨录》,这是研究气象的宝贵史料,为加强气象研究和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康熙不仅重视农业,而且在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方面,也积极推行了一些有利其发展的经济政策。首先,对采矿业实行奖励政策,康熙破清初严禁的旧制,放宽了限制,许民开采。广东的铁、铅矿,广西的锡矿,湖南的铜、铁、锡、铅矿以及贵州的水银铅矿,山东莱阳与陕西临潼的银矿等,都有开采。

其次,鼓励发展手工业。清朝对发展手工业实行“物畅其流,民便为要”的宽松支持政策,从而促进了全国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如铁器铸造业、棉布染织业、粮食加工业、制茶业、制糖业、制瓷业、造纸业、木材加工业等,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大的繁荣。取消了对机户“不得拥有织机百张以上”的限制,同意“有力者畅所欲为”,遂使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有了相当的发展,出现了“有开五六百张机”的大手工业工场主。

康熙则极为重视商业和保护商人。把商人看作国家的四民之一,保护商人和商业的正常发展,康熙指出:“重困商民,无裨国计。种种情弊,莫可究诘。朕思商民亦吾赤子。何忍使之苦累?今欲除害去弊,正须易辙改弦。”“国家设关榷税,原以阜财利用,恤商裕民。必征输无弊,出入有轻。庶百物流通,民生饶裕”。因此,商业也得到了快速恢复,大中城市迅速崛起,在吉林、黑龙江新建城市8座,辽沈地区新建城市15座;商业重镇得以复苏,扬州、苏州、南京、杭州、广州、汉口等城市的工商业最为发达,浙江的乌青镇、枫泾镇,江苏的平望镇、南翔镇,江西的景德镇,广东的番禺、东莞,四川的成都、重庆等等大小城镇,工商业都已逐渐兴盛。

在发展对外贸易方面。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统一台湾,消除了海上最大的反清据点,为解除海禁创造了有利条件。康熙指出“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腹里省分钱粮有余,小民又获安养,故令开海贸易。”二十三年,清政府在福建泉州府的厦门港建立起了全国第一个海关——闽海关,第二年又在江苏松江府的上海县境建江海关,在浙江宁波府的镇海县建浙海关,在广东广州府的南海县设粤海关。康熙二十五年实行开海政策,使海上贸易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商船到国外去的越来越多,外国商船也不断来到中国。康熙帝的开海贸易政策,促进了沿海以至全国经济的繁荣,也给清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

但清政府对人们的出海活动始终怀有戒心,对出海的商船,乃至造船和出海经商的人员,都作出了种种规定加以限制。为了加强对来华外商的监督管理,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首先在广州商行中设立洋货行。洋货行以十三行最为著名,故又称之为十三行。商人开设洋货行,须向官府缴纳高达数万两银子的费用,由官府批准后发给执照,特许独揽对外贸易,承销外商进口的商品,并代外商收购出口货物。洋行即代表外商缴纳关税和礼银,又代表政府管束外国商人,传达政令。它不只是私商贸易组织,而且还是代表官方管理外贸和外事的机构。清代广东的洋行制度,又称之为行商制度。

§§§第四节 骂名背后的励精图治

避暑山庄

雍正在以往的历史中,一直被我们所忽视。街谈巷议中,雍正更多的是与篡位阴谋、血滴子这些空穴来风联系在一起。即使是正史,也对雍正有所忽略,只提“康乾盛世”,却忽视了这个夹在中间的皇帝。

幸亏有一部《雍正王朝》,让这位精明强干的皇帝走入了普通人的视野。而历史中的雍正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他对保持国家的繁荣,接续勤政的帝风、开启乾隆的盛世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雍正,就没有后来的乾隆盛世。雍正皇帝作为一代政治家,他留给后人的历史遗产,还有两点值得特别提出:一是勤政,二是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