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大清卷
16717200000004

第4章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3)

而努尔哈赤采取“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方针,首先在萨尔浒歼灭以杜松为首的明军主力——西路军。接着又在尚间崖、斐芬山大败马林的北路军。然后,挥师东进,在阿布达里岗全歼以刘铤为首的东路军,至此,四路明军三路被歼,歼明将四总兵以下310余员,兵丁45800余名,俘获火器、牲畜无数。这是明清史上著名的“萨尔浒大战”,这场战役使后金与明朝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此后,努尔哈赤长驱直入,首先灭掉海西部叶赫部,继而占领开原、铁岭、接着挥师南下,占领沈阳、辽阳以及辽河以东70多座城堡,实现他坐殿辽阳的宿愿。天命七年正月努尔哈赤又渡辽河,占领辽西重镇广宁(今北宁)。于天命十年北迁沈阳。翌年,努尔哈赤趁明朝辽东经略易人,宁远(今兴城)城孤之机率军攻打宁远,结果失败。同年七月努尔哈赤患病赴清河温泉(今本溪温泉寺)洗浴治疗无效,八月十一日从清河返回沈阳中途驾崩于叆鸡堡(令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埃金堡)浑河水域,终年68岁。八月十二日葬于沈阳城内西北角,天聪三年正式安葬于福陵。谥号:“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弘文定业高皇帝”。有后妃14人,生有16子,八女。

§§§第四节 机遇挑战的智者游戏

皇太极像

一般而言,决定一个王朝是否昙花一现,还是前途光明的关键因素,是它的前几代领导者,即那些被谥号称为“祖”的开国皇帝或称为“太宗”的建国皇帝群体。清太祖努尔哈赤无疑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后金能否顺利地生存,能否走出白山黑水,则更多地取决于他的继任者。努尔哈赤深知其中的道理,对继任者的选定煞费苦心,面对几次立储的失败,努尔哈赤最终想出了一条民主选任制度——八王共治制。

努尔哈赤平生前后娶了16位妻子,加上自己的精力充沛,在死之前就已儿孙满堂,总共有16个儿子和若干女儿。如何从中选择后金的掌舵人也就变得愈来愈困难。努尔哈赤最初按照汉族的传统,以长子褚英为接班人。褚英富于军事才干,又是元配佟佳氏所生,一切都顺理成章。褚英颇象努尔哈赤,战功卓著,在诸贝勒中本已独占鳌头,成为汗位继承人后,权势更为增长。可是,褚英心胸狭窄,不能容人,对不服从他的四大贝勒及努尔哈赤所重用的五大臣,强行压制,并以即汗位后将予诛杀相威胁。褚英不能团结众贝勒大臣,反而引起双方的尖锐对立,其嗣位终于被努尔哈赤废除。此后,他不思悔改,竟生叛逆之心,于后金建立前夕被父汗处死。

继其后,最有希望获得汗位的大贝勒代善又因为男女关系被搞臭,基于对子女的不信任和对当时社会形势的判断,努尔哈赤在政权的组织形式上,创建了八王共治国政体制。八王,指的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和四小贝勒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努尔哈赤阐述了八王共治国政的思想,他说:“夫继父为国君者,毋令力强者为君……故命尔等八子为八王,八王共议,必然无失。尔八王中择其能受谏者,即嗣父为国君。若不纳谏,所行非善,尔八王即更择其能受谏而好善者立之……尔八王治理国政,一人心有所得,直陈所见,其余七人则赞成之。”次年,为配合八王共治国政体制的施行,努尔哈赤又建立八大臣监督机制,以便“观察诸贝勒之心”。八王共治制强调“同心谋国”,共议国事。在政治上,汗王与八和硕贝勒处于平等的地位,国家大事的决策、军事义务的承担、掠获品的分配、司法权的行使,都要经过八王联席共议才能决定。经济上的一切利益,要坚持“八分”的分配原则。对汗王的拥立或废黜,也要通过八旗共议才能决定。并规定,以后推举的共主称国主,不称汗,八旗贝勒称王。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体制的核心便是主张分权,将权力分到八贝勒手中,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氏族部落时期军事民主制度的残余,但努尔哈赤以新兴满族政治家的睿智出色地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巩固新兴政权的工具。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设理政听讼大臣5人,与八旗旗主共同议政,“每五日集朝一次,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成为维护后金政权的中枢决策机构。同时,又设扎尔固齐10人,负责审理诉讼案件,规定民事和刑事案件先由扎尔固齐审理,再由议政五大臣复查。如原告或被告不服,可以申诉,由“英明汗”努尔哈赤最后裁决。

八王共治制的制定与部分实施表明,努尔哈赤试图将后金汗国绝对专权的体制,在其身后转变为后金汗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分权体制;通过使后金汗与八和硕贝勒之间,以及八和硕贝勒之间相互监督与牵制的方式,以集体权威取代个人专断,防止八旗分权倾向的进一步发展,并解决汗位继承人问题。这实质上是在保持分权现状的前提下,对后金最高权力结构所进行的部分调整。

努尔哈赤宣布八王共治制之际,明确指出嗣汗人选的范围以及汗位继承人的标准:“继我而为君者,毋令强梁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倚强自恣,获罪于天也。……尔等八固山王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可更择有德者立之。”即后金新汗应由八王之中选出,努尔哈赤的子侄和孙辈皆有资格当选,但必须是德才兼备,又能虚心纳谏者。

努尔哈赤所称“强梁之人”,主要是指类似四大贝勒之人,他们都已具备很强实力,而四大贝勒的自身条件与威望,也存在较大差异。大贝勒代善性格较为“宽柔”,乏“威暴桀骜之势”,天命五年(1621)他的嗣位因为被废除,在政治上严重受挫,失去角逐汗位的资本。二大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之子,非努尔哈赤嫡系,其性格乖张,很难与人相处。三大贝勒莽古尔泰是一鲁莽之人,为显示自己对父汗的忠诚,竟将获罪的生母富察氏杀害,影响恶劣。相比较而言,皇太极的综合素质最高,“智勇俱全,人皆称道”。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明万历二十年(1592)出生于呼兰哈达山下东南建筑了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旧老城),在八大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称为四贝勒。清代官书上讲,太极音同台吉,并习惯于在台吉前面加上黄、红等颜色名称。汉族人则把皇位继承人叫做皇太子,也同皇太极音相似。总之,皇太极是个十分显贵的名字。

皇太极的生母叶赫纳喇氏在努尔哈赤的妻、妾中很受努尔哈赤的恩宠。子以母贵,她所生的儿子也得到了努尔哈赤的疼爱,努尔哈赤家中有教育子女的专门教师,皇太极从小便受到了一定的文化教育,够得上一个粗通文墨的“秀才”,这使得他在努尔哈赤军中众多的文盲战将中显露头角。不仅如此,满族及先世女真人素以尚武著称,皇太极向他父亲学习本民族的传统风俗,从小就参加打猎,练得勇力过人,步射骑射,矢不虚发。

由于连年烽烟不息,父兄经常出征作战,少年时期的皇太极不便作战,便留在家中主持家务,但对努尔哈赤这样的家庭来说,家事与国事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两者常相互混杂,这对皇太极来说极好的锻炼机会,看来少年皇太极干得颇为出色,在他7岁以后,努尔哈赤就把大部分家政交给了他。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始建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合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式完成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建制。皇太极被任命为管正白旗的贝勒。

不过,皇太极并非总是命运的宠儿。12岁那年,他遭到了丧母的不幸。少年皇太极不得不早早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在生活的激流中自立图强。皇太极在参加作战和协助努尔哈赤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逐渐显露了头角。据文献所载,皇太极早期较大的军事行动,是对乌拉作战。明万历四十年(1612)秋,年方21岁的皇太极第一次跟随父兄出征作战,参加了对乌拉部的征伐。但努尔哈赤只是命令部下四处焚毁敌人粮草,却不发动进攻。血气方刚的皇太极急于陷阵冲锋。努尔哈赤耐心开导他说,在砍伐大树的时候,必须用斧子一下一下地砍,才能渐渐把树砍断。相同的大国,势均力敌,要一举将其灭亡,怎么可能办到?应当把它附属的城郭一个一个攻取,一直攻下去。没有阿哈,额真怎么能生存?没有诸申,贝勒怎么能生存?经过对乌拉部连续不断的征伐削弱,到第二年,努尔哈赤终于灭掉了强大的乌拉部。努尔哈赤的教诲也深深地印在了皇太极的脑海。后来他在继承汗位后,仍遵循这个“伐树”的策略,对明朝长期征伐,从不断削弱它的旁枝开始,最后断其主干。

皇太极出色的政治军事才干,就是在和父兄一起征战的戎马生涯中逐渐增长提高的。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公开向明朝宣战,皇太极提出先打抚顺,“抚顺是我出入之处,必先取之”。并建议利用明朝守城游击李永芳要在四月八日至二十五日大开马市的机会,派遣五十人扮作马商,分成五伙,入城为市,继之由他亲自带领五千士兵夜行至城下,里应外合,两面夹攻。努尔哈赤欣然接受他的建议。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师征明,结果里应外合,一举拿下了抚顺,抚顺之战是后金与明朝的第一次大战,对后金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皇太极的献计献策及亲临战阵,对后金的胜利有决定性的作用。

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皇太极又与诸贝勒率兵大破明军西路杜松部、北路马林部,与代善破东路刘綎部。不久随父攻取明开原、铁岭,灭叶赫部。六年,参加沈辽之战,攻占沈阳后,在浑河南岸以百骑破明援军数千。攻辽阳,率军先入明阵。七年,参加广宁(今北镇)之战,克义州(今义县)。十年,与兄阿巴泰率精骑5000驰援科尔沁,迫使察哈尔蒙古首领林丹汗远遁。

努尔哈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病逝在叆鸡堡(今辽宁沈阳市城南大爱金村)。但就到他临死之时,尚未确定最终的汗位继承人。当时最具有竞争力的,当属大贝勒代善、四贝勒皇太极。那时,朝鲜人估计努尔哈赤死后,代善“必代其父”,而皇太极“潜怀弑兄之计”。还有就是努尔哈赤最小的孩子多尔衮,多尔衮的母亲是乌拉纳喇氏,努尔哈赤死时,乌拉氏只有37岁,她为大妃,年富力强,“有机变”,因为女真有幼子继承的这种传统,所以对皇太极来说也是一种威胁。

这时的皇太极充分显示出了政治家的野心,先是趁着努尔哈赤刚死的时候,说先父有遗言,要大妃殉葬。大妃一死,她的两个儿子多尔衮才15岁,多铎才13岁,失去母亲的支持,也不可能同皇太极争夺大位。随后又说服了代善之子岳讬萨哈廉,在会议上最先提出皇太极“才德冠世”,要拥护他为汗,而大贝勒代善,十分明智,以巩固后金的大局为重,甘愿让贤,也倡议推立皇太极。就这样,皇太极终于登位为汗,只牺牲了一位乌拉纳喇氏。

皇太极能取得这场斗争的胜利,原因在于,一是他本人当时的势力强大,有战功,有政绩;二是皇太极自己处事又比较稳健,深得人心,当时就是个“人皆称道的人”;更为重要的是后金国家已经是稳定的政权,必须有一位有治国才能,能服众,同时文武兼备的君主来发扬光大,这一点皇太极最合适。他在努尔哈赤诸将中是“仅识字”的一个,又对努尔哈赤的统治,“多所赞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