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刘邦推翻秦帝国建立西汉王朝。这时候北方的匈奴就凭借它的军事优势,不断对中原施加军事侵略。汉朝的初始阶段,国力是非常虚弱的,在对匈奴的关系中完全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公元前200年,还出现了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率30万骑兵把刘邦包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的“白登山之围”。从此直到汉武帝,汉帝国为了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汉高祖、文帝、景帝执政的六七十年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经过充分准备之后,派卫青、霍去病各带5万精兵,分两路合击匈奴。卫青深入匈奴汗国500公里,一直追到寘颜山下的赵信城,霍去病深入沙漠一千余公里大破匈奴左贤王的兵马,杀虏7万余人,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从此,匈奴撤退到大沙漠以北,沙漠南面就没有匈奴的王庭了。
公元207年,东汉丞相曹操北破乌桓,将东胡各少数民族迁徙到河北地区;公元216年,又将北方降汉的匈奴安置在并州,分五部加以统治。
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在建国之初,采取的是胡人内附自由的政策,只要某部落提出申请,政府就在中原地区划出一块地方让其安家落户,内附政策使北方防线不复存在,由此引发的民族矛盾也日渐高涨,“八王之乱”后西晋王朝对胡人聚居区的控制力大为减弱,公元316年,匈奴军夺取长安,西晋灭亡,撤退到长江以南的西晋贵族建立了东晋政权。
此后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在中原建立了14个政权:前赵(匈奴304-318)、后赵(羯319-350)、前秦(氐351-394)、前燕(鲜卑337-370)、后燕(鲜卑384-409)、后秦(羌384-417)、西秦(鲜卑385-431)、成汉(巴氐304-347)、后凉(氐386-403)、南凉(鲜卑397-414)、南燕(鲜卑398-410)、北凉(匈奴401-439)、夏(匈奴407-431)、代(鲜卑315-376)。这个时期,民族之间的大屠杀屡屡上演,动辄上万,“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而羯族与匈奴也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
隋朝统一后,先是对付柔然,然后是突厥,唐朝则直接面对强大的突厥,这场战争从公元624年(高祖武德七年)唐朝集议攻打突厥开始,到公元65O年(高宗永徽元年)设置管职突厥的单于、瀚海二都护府结束,前后经过了26年,唐朝最后取得了反击突厥入侵的胜利。
从公元907年唐灭亡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54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等十个割据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五代十国”。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形成华夷混合政权。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公元907年,契丹族建立辽政权,公元1038年,党项族建立西夏,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政权。宋辽西夏金对峙局面形成。公元1125年女真灭辽,公元1127年四月女真灭北宋。撤退到长江以南的北宋贵族建立了南宋政权。公元1206年,在蒙古高原上以铁木真为首的蒙古部落强大起来,建立了蒙古帝国。公元1234年,金帝国在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下灭亡。1279年3月19日,中国大陆上最后一个汉族政权——南宋灭亡。
公元1368年,强大的蒙元帝国在仅仅统治中国89年后,在席卷全国的民族大起义的狂潮中灭亡,取而代之的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明王朝始终面临着北方的蒙古余部的困扰,他一方面对蒙古旧部展开军事打击,一方面极力扶持东北的其他少数民族以牵制蒙古,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后金开始崛起,满族建立的清朝最终入主中原,成为封建体系下最后一个王朝。
由此可见,中原先进的经济对周边少数民族颇具吸引力,先进的思想文化又影响着它们。从黄帝开始的古代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互相汲取、互相结合,以及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间经历了无数次的碰撞,也经历了无数的融合和同化,不管哪个民族一旦进入中原都逃不过被同化、汉化的命运。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册,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至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化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河南浚县等地尚有匈奴赫连氏的后裔,但除了姓氏外,已没有匈奴族的任何特征了。到了隋唐时期,北方中原地区各民族已经融为一体,出现了新的汉民族共同体。以至后来契丹人已被元朝政府视同于汉人,而连“契丹”之名也逐渐消失了。元朝和满族统治的清朝都有一个相同的结局--他们统一全国的同时都被汉族同化了,包括文化、政治、生活等各个领域。
因此,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上都可以说,中原和周边少数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与统一主流相适应的是形成了各民族统一的思想观念,这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观念,也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历史和思想的渊源关系。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民族凝聚力,促使中原与周边各民族经过了战争——和平——战争,在战争中完成统一,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三节 努尔哈赤的成长之路
一想到中国古代的皇帝,跳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后宫佳丽三千,拥有着象故宫这样的金碧辉煌的宫殿。这种想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翻开历朝历代开国皇帝的传记,大多数都是苦出身,历经磨难和血腥的屠杀,才最终修成正果。也许《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专门说给开国君王们听的。
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出身贫寒,父母都是农民,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他的远方本家后辈刘备,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南朝的第一个开国皇帝刘裕,则系“家本寒微,住在京口,一直以卖鞋为业。为人剽悍,仅识文字,因好赌而破家,落魄至极”;朱温早年丧父,当过佣工,前蜀皇帝王建“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明朝朱元璋自不待言,更是一穷二白,当过和尚要过饭,是这方面典型的典型。
努尔哈赤的出身也没有跳出这个规律。努尔哈赤的部族姓爱新觉罗,先祖是金朝女真遗部。直到开山祖先布库里雍顺,他们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族名——“满洲”。经过几代人不懈地努力,满洲部才得以在女真各部中崭露头角,成为一直不容忽视的力量。
满洲部的强大也引起了明朝的注意,为了笼络,明朝在其地设置了建州卫,给予他们很高的荣誉和丰厚的待遇。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尔,被授予建州卫指挥使,掌建州左卫,后晋升至右都督。但是猛哥帖木尔还没好好地享受这一切,就被阿速江等卫“野人女真”杀死。五世祖董山,指挥使,后晋升右都督,分掌建卫、建州右卫,被明朝斩杀。四世祖锡宝齐篇古——三世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
到了“都督福满”时期,努尔哈赤的家族史才日益明确起来。“都督福满”的六个儿子被称为“宁古塔六贝勒”,其中排行第四的觉昌安就是努尔哈赤的祖父。在他的经营下,这一支的实力渐渐强大起来,后来还被明朝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他的父亲叫塔克世,也担任了建州左卫指挥的职务,其生母喜塔拉氏·额穆齐更是显赫一时的建州右卫指挥王杲的女儿。努尔哈赤为长子,次为舒尔哈齐,幼为雅尔哈齐。从这些方面看,努尔哈赤与刘邦等人似乎是天壤之别。可惜这些只是家族的荣誉,真正落实到努尔哈赤身上时,这些只能成为吹嘘的资本,现实中却一点也帮不到努尔哈赤。
10岁时,努尔哈赤的母亲病逝,继母那拉氏是女真族的另一支海西女真哈达贝勒王台的女儿,生性刁蛮苛刻。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独霸家产,把努尔哈赤兄弟送到外祖父王杲家中寄居。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受,在明朝的许多记载中,直称努尔哈赤为王杲之奴。后来王杲被明将李成梁攻杀,努尔哈赤随即被明军俘虏后,成为李成梁的私人侍卫。史载他对李成梁“甚恭”,“谊同父子”;“每战必先登,屡立功,成梁厚待之”。
努尔哈赤青少年时期正是明朝走向腐朽衰落的阶段。辽东边墙以外的女真人,明朝只简单地把他们分成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而实际上女真内部十分混乱,分裂局面极其严重,大小十余部,包括满洲部(周围有苏克苏浒河部、浑河部、完颜部、栋鄂部、哲陈部)、长白山部(包括讷殷部、鸭绿江部)、东海部(包括窝集部、瓦尔喀部、库尔喀部)、呼伦部(包括乌拉部、哈达部、叶赫部、辉发部)等。由于明朝对女真等少数民族采取“分而治之”、“以夷治夷”的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并且使女真各部四分五裂,“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至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经济落后,社会动荡不宁。明朝总兵李成梁利用建州各部的矛盾来加强统治。万历十一年(1583)女真族一首领尼堪外兰响导明军攻打建州城主阿台,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双双死于战火。努尔哈赤质问明朝,明朝以误杀其“二祖”,给与敕书30道,马30匹作为赔偿,命努尔哈赤承袭建州左卫指挥使。
努尔哈赤为报杀父之仇,以遗甲十三副起兵攻打尼堪外兰,史载他“能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为此,他制定了正确的远交近攻战略。开始时,他的征讨范围仅限于建州内部,特别是把斗争矛头指向尼堪外兰,对相对强大的海西女真则暂时避免发生冲突;对蒙古、朝鲜则进行拉拢,表示亲睦;对明朝廷更是十分恭顺,多次亲赴北京朝贡,所以明朝中央最初对他还是比较信任的。
从1584年到1589年,仅仅5年时间,他不仅诛杀了尼堪外兰,还统一了建州女真内部,先后征服了建州苏克素护部、浑河部、完颜部;董鄂部、哲陈邦、兼并了长白山部及鸭绿江部,至此,努尔哈赤已拥有西自抚顺,东至鸭绿江,北接开原,南至清河的广阔领土和上万兵马,万历十五年(1587),遂即在费阿拉城“称王”,筑城三层起建楼台、“定国政,禁悖乱,戢盗贼,法制以定”,在经济上“互市交易,以通商贾”,使“满州民富国殷”。
努尔哈赤的崛起引起其北临海西女真四部(叶赫部、乌喇部、哈达部、辉发部)的不安。他们先是向努尔哈赤索要地盘。继而于万历二十一年纠集九部3万人马武力进攻、双方交战,结果,九部大军全部为努尔哈赤所败、努尔哈赤从此“军威大震、远迩慑服”。万历二十三年明朝以努一尔哈赤守边有功,封他为“龙虎将军”。努尔哈赤成为建州女真各部唯一受此殊荣的首领。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之后、将统一女真族战略转向海西女真。他利用海西四部之间的矛盾,采取软硬兼施之策。万历二十七年吞并哈达部、三十一年灭辉发部,四十一年灭乌喇部。在此期间他又将其“触角”伸向最北端的东海野人女真各部、并先后降服湖叶路、窝集部的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乌尔古宸、木伦、雅赖、西林等部城,使建州、海西、野人三十部女真基本统一,自东海至辽边,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鲜鸭绿江,同一音语者俱征服”,“诸部始合为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动乱的局面。万历二十三年,努尔哈赤自称“女真国建州卫”王子,万历三十三年,他又自称“建州地方等处国王”、“建州王”、“建州国汗”。万历四十四年在赫图阿拉(今新宾永陵老城)自称“承奉天命覆育列国英明汗”(简称“英明汗”),建立大金国,年号“天命”,表示他建国乃是天命所归,不久,努尔哈赤将赫图阿拉改名兴京,定为国都。他与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建立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女真族奴隶主政权,从此努尔哈赤由明朝的臣属成为与明朝分庭抗礼的地方割据政权首领。
1618年2月,努尔哈赤聚众誓师,宣布脱离明政府,建立自己的政权,并以“七大恨”祭告天地,说明与明政府对抗的理由。这“七大恨”的大意是说:第一恨,我的父亲、祖父并没有碰你明朝边境上的一草一木,并没有侵害你的一寸土地,而你却故意到边外来骚扰我,杀了我的父、祖。第二恨,虽然我与你明朝有杀父、祖之仇,但我仍然一片诚心,愿意与你和平相处。并曾经与你们的边官划定疆界,共誓盟言,立石为证,无论你我是谁,若有越过对方边界的,看见了就要杀掉。若见而不杀,则不杀的人也要受罪。而你明朝却单方面违背誓言,调派兵卒出边,保护我的敌人叶赫部。第三恨,我发兵征讨两次帮助叶赫部侵犯我的哈达部人,得了该部。而你明朝皇帝竟命令我返还,后来叶赫部又数次侵犯哈达部。先前扈伦四部会兵九部攻我,我反击得胜,而你明朝皇帝却帮助叶赫,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大国的君主,应当作天下的共主,怎么偏偏与我结怨?第四恨,你明廷派兵出边,捍卫叶赫,竟使我本已聘定的女子转嫁了给蒙古。第五恨,你明朝竟偏听叶赫部的话,以种种恶言诬害我。第六恨,你明朝人在自清河城区以南、江岸以北的区域,每年都要偷过边境,侵夺我女真的地盘。我以盟约为誓,杀了越境的人,理所应当。而你却不顾盟誓,责备我杀人,逮捕了我派往广宁的大臣,以铁锁加身,并迫使我送去的十个人在边境上被你们杀死。第七恨,你明朝对我女真人数世耕种的柴河、三岔儿、抚安等地的谷物,竟不许收割,派兵驱赶。
努尔哈赤对明朝采取先发制人的老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利用明军轻敌的思想,一战而下抚顺,并打败了前来追击的明军;随后又乘胜连下清河城、抚安、三岔儿等地,又击败辽东总兵官张承胤、副将颇廷相来援之兵一万,杀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及千把总等官50余员,获马9千匹、甲7千副,声威大振。
明廷起用曾任“经略朝鲜军务”要职和辽东巡抚的杨镐为辽东经略,以宁远伯李成梁之子李如柏为辽东总兵官,调兵四方,议兵十万、饷三百万,准备大举征剿建州。万历四十七年二月十一日,明辽东经略杨镐、蓟辽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王庭,在辽阳演武场,集合征辽官将,议定分兵四路,北路以原任总兵马林为主将,西路主将是山海总兵杜松,南路由辽东总兵李如柏为主将,东路主将是总兵刘綖。四路兵共88500余人,加上朝鲜兵一万三千余及叶赫兵二千,号称47万,携带枪炮数万,约定分道出边,三月初二日在二道关会合,集中进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