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大清卷
16717200000041

第41章 覆灭与开始:从光绪到宣统(7)

启行之前,慈禧太后下了一条正式的上谕,指定她的专车将于何日自北京开往沈阳。同时,还要求凡太后的专车在路上行驶的时候,全路的无论哪一段,都不准再有别的车辆移动,违者处以极刑。据曾经在她身边生活的德龄公主回忆,在慈禧太后出行之前,铁路工人便首先忙碌起来了,因为要装载全部的官员、太监、宫女、以及各种用具等,这一列御用专车,就得挂上16节车厢。同时又因为这些车辆在购买以后,还从不曾行驶过,为慎重起见,少不得先要施行一番检查,这一部分的工作,居然是很迅速地办妥了。当慈禧太后征询大臣们的意见时,一道道奏章如纸片般飞向御前,慈禧往往随手撕成碎片,丢满了一地:“因为从前的皇帝没有坐过火车,现在我们就不能坐吗?要是那时候已有火车的话,他们早就坐了!而且就是有什么危险,我也不怕!我所经过的险事,还能说少吗?”

于是,慈禧太后到东北的事情,便这样决定了。在准备上车之前,慈禧太后要看看火车的究竟,她此前没有看见过火车!在德龄公主的笔下,当时的慈禧太后真像一个小孩子得到了一件新的玩具一样。德龄公主绘声绘色地描述道:“在伊没有走上这一列神秘的火车之前,伊决意要看一看它毕竟是怎样的一件东西?于是伊就命令抬轿的人把鸾舆歇下来,让伊可以随意的指挥。伊先教火车慢慢地往前开去。火车动了,伊真是万分的欢喜;竟把伊自己的尊严也忘了,俯下了腰,尽瞧着那些在转动的铁轮出神,同时又连珠般的发出无数的问句来。伊问:机关车里怎么会有蒸汽的呢?蒸汽是怎样造出来的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推动这些轮盘?为什么火车不能在平地上走,必须在铁轨上走呢?伊的神气是完全变做一个小孩子了,谁也不会再想到伊是一个专制的女皇!”

而此时,这辆龙车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朝廷”,当然是一辆移动的“小朝廷”。在这一座小朝廷里,一道道关于中国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的种种变动和更调的上谕从这里发出。

慈禧太后前往沈阳的途中,要路过天津火车站,在慈禧太后出发后,天津站已宣布了戒严,不再有半个闲人在行动了。但慈禧太后的龙车并没有驶进天津站,因为这里太繁华,有些喧闹。于是,袁世凯在距离车站约半公里的地点临时修筑了一座月台,一座全用水门汀所筑就的月台,而且在短短的几天工夫之内筑就了。它一方面可以与天津车站隔离,另外,可以让慈禧太后不会踏上普通百姓所践踏过的泥土。不用说,想出这个计划的人,正是直隶总督袁世凯。搭着一座用芦席所盖就的竹篷,篷上满挂着无数的龙旗和其他的旗帜,青翠的松柏,以及各色各样的宫灯,点缀得着实美丽动人。地上当然是遍铺着金子一般的黄沙,而在中央的一方土地上,另外又铺着一张杏黄色的毛毯,这就是准备给太后下车后驻足之所。

当火车停在了这座临时修建的月台时,慈禧太后那一辆车的车门,居然很适当地停在那一方黄色毛毯的前面。考虑到北洋大臣位高权重,慈禧太后大约顾及袁世凯的面子,竟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走下了车去,凛凛然不可犯地接受袁世凯和他所率领的官吏参拜。在这种盛大而庄严的集会上,乐队是不可少的,当然必须事前排定。照国际惯例,逢到有这样类似的礼节,第一套歌曲,必然是该国的国歌。但是那时候的清帝国,没有国歌,当慈禧太后在人们簇拥下走下月台去的时候,袁世凯的铜管乐队奏响的竟然是《马赛曲》。

慈禧太后当然不知道那是法国国歌,但心里却觉得非常开心,似乎找到了某种威严,慈禧太后特地让李莲英亲自出马,把全部的乐器一件件地取来,自己反复地看着。同时还教李莲英去询问乐队长这些乐器的名称、来源和用法等。

在这个场合,袁世凯没有忘记给慈禧太后准备份礼物,一对毛片分红绿两色的鹦鹉。它们没有用笼子装着,只在脚上各扣着一条绝细的镀金的短链,让它们并肩栖息在一支式样很好看的树枝上。在这树枝的两端,各有一个白玉琢就的小杯装着,杯子里装着清水和食粮,以供它们吃喝。慈禧太后一见这件特殊的礼物,心上似乎十二分的高兴,还嫌看不清楚,又让李莲英把鹦鹉取过来,距离她两三尺远近,这样才能仔细地看端详了。二三分钟之后,它们一张嘴,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呆了,原来其中一只鹦鹉突然用极清脆的音调,高叫道:“老佛爷吉祥如意!”惹得慈禧太后非常欢心,这虽然是慈禧路过天津站的一个插曲,却为袁世凯赢得了在慈禧当政时政治地位的飙升。

慈禧太后路过天津站,为早期的天津站留下了一段轶事。实际上,早年的天津站和火车还有许多的趣事。在1888年天津的第一部实测地图《天津紫竹林图》上,就可以看到在海河东岸就有一个地方名叫老龙头。根据这张实测地图来判断,可以断定1888年以前老龙头的地名已经存在,而此时的车站地点还在旺道庄地区,1892年才迁移到此地。先有老龙头的地名,后有老龙头车站名是确凿无疑的。当清光绪十四年(1888)的第一列列车通车后,直到光绪24年,在这十年时间里,由于车站的列车运量小、车次少、速度慢等原因,当时车站采用手信号接发列车。

随着天津经丰台至马家堡铁路建成通车,特别是由于天津到马家堡之间复线的开通,使得列车开行密度增加,手信号则经常出错,造成大量的行车事故。在1898年,天津站改变了信号接收的方式,开始采用臂板号志(又称洋旗,现在叫臂板信号机)代替了手信号接车。当时,在白天臂板水平时,是允许列车进站,夜间则为绿灯显示进站信号;当臂板下落为60度时,则是命令列车停车的信号,夜间则是红灯。1901年后,车站的臂板信号机改变了显示方式,即水平时为停车信号,臂板下降是进行信号,这与目前的显示方式基本一样。最初信号机的光源是油灯,1924年开始采用电灯。

现在人们在乘坐火车时,都会听到列车员清晰的报站名声音,而在当时,机车本身没有这种功能,人们上下火车仅仅凭借着个人的判断。这种情况在天津站创建之初倒没有什么大碍,因为当时旅客列车仅仅是开到唐山以东,车站仅仅为始发站和终点站,中间没有停顿。因此,当时车站并没有设立扩音设备。

1897年,铁路扩展到马家堡后,每日就有北京经天津至山海关方面的往返列车数次,中间的车站也开始增多,火车当时时速又不快,这样经过长时间的旅行,旅客们经常会因为困倦瞌睡而过站的现象。为此,天津车站特意用铁皮制成喇叭,由车站工作人员在站台上高声呐喊报出站名,防止旅客错过车站。车站工作人员用铁皮喇叭一直喊了近30年,直到1924年,这种局面开始改观,天津站终于用有线广播喇叭报站名了。

自从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初一车站正式开通旅客列车后很长时间内,引导旅客进站上车的通告均为在木牌(后为铁牌)上公布车次、到达和开车时间以及列车的终点站等内容。由人工挂牌通告旅客,遇有列车晚点等特殊情况,还得另设列车晚点通告牌,由人工用粉笔注明列车晚点原因等情况。

由于当时中国人的习惯以时辰计时,所以天津站运营之初,计时方式以每天12个时辰(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为计时单位。在车次少、火车速度慢的情况下,用这种计时方式尚能维持运输。但随着铁路线的不断延伸,运输次数的增加和列车速度的提高,用时辰计时束缚了火车运输业的发展。

甲午战争以后,各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并开始强行攫取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力。1903年俄国在东北地区修筑了2556公里的铁路,1904年德国在山东修筑四百四十点七公里的铁路。1910年法国在云南建成滇越铁路。另外各国列强还纷纷参与中国铁路的修筑,强行贷款。而随着民众爱国意识的增强,相继掀起收回路权,拒绝借款一系列爱国运动,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胜利。

而更令中国人为之自豪的,是由詹天佑主持设计的京张铁路。京张铁路地形复杂,全长201公里,对于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列强曾经嘲笑中国,认为中国根本没有能力独立完成。詹天佑顶住巨大的压力,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的不懈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6年完成,结果只用了4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也十分赞赏。这条铁路的修建(特别是其中的“人”字形铁轨构想),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