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大清卷
16717200000040

第40章 覆灭与开始:从光绪到宣统(6)

后期由于同盟会的成立,《民报》成为其代言,孙中山第一次将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而引起了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的驳斥。由此改良派的《新民从报》与《民报》展开了中国近代史第一次报刊大论战。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为结束。国内的报刊活动又一次活跃起来。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中国女报》提出了妇女解放与反清革命斗争结合起来,显示了女性对于革命的热情。

同时,民营报纸业发展迅速。《大公报》虽然属于民营,但是享有极高的声望,1919年巴黎和会时期,被派往法国采访和会消息的唯一一名中国记者,就是《大公报》的胡政之。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唯一一名长驻欧洲的中国战地记者,就是《大公报》的萧乾。在波茨坦会议的现场,在东京湾的米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日本签字投降仪式的现场,在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的现场,也有《大公报》的记者在场。

§§§第十节 民族近代科技萌芽

江南制造总局

中国古代曾经拥有过光辉灿烂的创造和发明,在科技上一直出于领先地位。但15世纪以后,中国科技方面却逐渐落后了。并不是中国的科技停滞不前,而是因为西方发展得太快。这种骤然的变化在今天必然会引起所有人的重视,但古代的中国由于闭关锁国,对西方缺乏基本的认识,依旧以“天朝上国”自居。

随着列强的入侵,老是被动挨打,大刀长矛干不过人家洋枪洋炮,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在现实中认清自己自身的欠缺,“开眼看世界”,力主“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因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一开始就带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来侵略的明确目的。而它的发展道路,也夹杂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曲折性。

19世纪60年代,中国兴起了以学习西方制器、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初期洋务派主要以“自强”为主旨,兴办军事工业。造船事业在此阶段新建的洋务企业中有了巨大的发展。最早的一家是曾国藩所设的安庆机械所,1862年开始试造轮船,由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设计。中国没有制造机动轮船的经验,设计者们参考外国船只,并参考了《博物新编》中的图形,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865年设计制造出中国历史上第一艘机动木质轮船“黄鹤号”。这条船长166.5米,时速达40公里。它的研制成功,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江南制造总局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主要是生产枪炮子弹,辅之修造船舰。1868年9月,江南制造局建成我国第一艘木壳明轮兵船。曾国藩命名为“恬吉”,取“四海波恬,厂务安吉”之意,后改名为“惠吉”。“惠吉”号载重600吨,锅炉自造,主机用外国旧机器改装,装有九门火炮,是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艘机器动力兵船。“惠吉”号由上海试航至南京,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南京下关随船航行,认为此船“尚属坚致灵便,可以涉历重洋。”福州船政局由左宗棠在福建建立,是当时规模最大、设备齐全的轮船修造厂。船政局不但造出了轮船,还造出了巡洋舰,并自行设计铁甲船。在甲午战争之前,共造出大小兵商轮船34只,而且培养了大量技术以及军事人才。福州船政局在海防建设中的贡献与作用极为重大的。此外,广东黄埔船局、天津机器制造局、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等造船工厂,还有如俄国所建的大连修造船场、德国人修建的青岛水师工厂等。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中国也出现了富于探索的科技人员。谢泰(1872—1937年),又名谢缵泰,字重安,号康如,广东开平人。西方飞艇成功的消息传到香港后,引起他研究飞艇的兴趣。他从1894年开始研制,到1899年设计成“中国”号飞艇。这艘飞艇采用铝为主要材料,在气囊之下悬有艇身。艇身前后有电动机带动的螺旋浆,推动飞艇前进。设计完成后,他欲献给当时的清朝政府,但遭到冷遇,于是他将图纸和说明书寄给英国的飞艇研究家,深受赞赏和敬佩。早期中国的航天活动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发展是极为艰难的。

飞机的出现举世瞩目,中国人深受震动,也开始了早期的探索历程。莱特兄弟的飞机飞行成功后,冯如深受影响,决心要研制并驾驶飞机,以报效祖国。1907年,冯如与其他几位华侨一起,在奥克兰租厂研制飞机,虽连遭挫折,但毫不气馁,经过十多次修改,终获成功。1909年9月21日,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员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在美国奥克兰市附近的派得蒙特山丘上试飞,首次飞行取得成功。后来又进行过多次飞行,他的飞机飞行高度达210米,速度达到每小时105公里,沿海湾飞行距离曾达到32千米。这是中国人首次驾驶自制飞机飞上蓝天。1910年,冯如又新制成一架双翼机,于当年10月至12月间在奥克兰进行表演,获得成功。但他于1912年的飞行表演中不幸遇难。

清政府也曾批准留学生学习航空技术,历汝燕较早得到出洋学习机会,并在日后成为了较为杰出的飞机设计师。1910年入英国飞行学校学习,毕业后经英国皇家航空俱乐部考试合格,取得飞行员执照。1911年受革命军政府委托,在奥地利选购两架“鸽式”单翼机回国,被委任为沪军都督府航空队队长,1912年4月在上海江湾跑马场作飞行表演并散发传单,取得很好飞行成绩,受到热烈欢迎。1913年3月将飞机转交北京南苑陆军第三师管理。历汝燕任飞行主任兼修理厂厂长。同年9月北京南苑航校成立,他任主任教官。1914年3月10日至11日,他与另两名飞行员完成北京至保定之间的航线飞行,这时中国国内的第一次长途飞行。同年曾制成水上飞机一架。

由于处于初创阶段,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取得成就仍然是十分有限的。

中国近代兵工厂的起源,其实与李鸿章和曾国藩密不可分。李鸿章请来洋枪队镇压太平军之后,他在一个深夜里,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给自己的恩师曾国藩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描述了自己看到西方火炮的情形。他的原意是:恩师啊,西方的落地开花炸弹真不得了!这个东西我们要搞一下。有了这个东西,我们就不怕洋鬼子了。于是,近代中国的兵工厂一个接一个地建立了。

在这些兵工厂中,李鸿章在苏州建立的三个炮局,以此为基础,1865年建立江南制造总局。它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基本上是仿造西式枪炮子弹的军火厂,开始也全是手工制作,逐渐经历以土法制洋器的摸索阶段。而同年,由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而建成的金陵制造局,也是以生产大炮和弹药为主,是淮系的军火供应地。1867年崇厚策划建立的天津机器局,这是当时亚洲地区最多的兵工厂。其东局主要制造火药、铜帽、洋枪炮各式子弹、水雷等项;西局主要制造军用西洋器具、添配杂项物件,兼造开花子弹等项。天津机器局每年所造军火,不仅供给淮军,而且为吉林、奉天、河南等地提供,是北方最大的军火供应地。

1892年建立的湖北枪炮厂,是洋务运动后期创办的最大、最有成效的军工企业。该厂规模宏大,机器先进,分设炮厂、枪厂、炮架、炮弹、枪弹五所,主要生产德国式七公厘九口径毛瑟步枪和小型陆路炮。该厂生产的枪炮弹药质量在全国的兵器生产中位居前列,甚至超越了天津制造局和江南制造总局。于是,我们在反映民国时期的影片中,依然可以听到三个字,那就是“汉阳造”。

据不完全统计,自江南制造局起至1910年成都兵工厂成立的45年间,除了形成上海、天津、武汉三大兵工业生产中心外,在苏州、金陵、云南、福建、兰州、广州、山东、湖南、四川、吉林、杭州、台湾、陕西、盛京、河南、山西、新疆、黑龙江、江西、安徽、贵州和北京等地出现的小型兵工厂,多达23处。

20世纪初期,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仓皇逃走的慈禧太后从西安回到了满目疮痍的北京城。她的心情很不轻松,想到了回东北去看看祖宗发祥之地。但从北京到沈阳的路途实在是太遥远了。当时,慈禧太后已经命人从洋人的手中购买了一列御用列车,她想知道坐火车是个什么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