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大清卷
16717200000008

第8章 大清伊始,顺治时代(3)

聪明的孝庄,在多尔衮的步步进逼下,采取了退让委曲求全的态度,不断给多尔衮加官进爵,以便不使多尔衮废帝自立。顺治元年十月,加封为叔父摄政王,旋又加封皇叔父摄政王。顺治四年,停止多尔衮御前跪拜,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诸臣上疏称皇父摄政王。遇元旦或庆贺大礼,多尔衮与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出猎,死于喀喇城,被追尊为“诚敬义皇帝”,用皇帝丧仪。

权力斗争刚告一段落,孝庄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旋流。长大后的顺治智商不高,情商倒蛮高,他看不上满蒙联姻给他带来的两任皇后,反而如痴如醉地恋上了同父异母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董鄂氏,最后博穆博果尔羞愤自杀,孝庄委曲求全,博穆博果尔按亲王体例发丧,27天丧服期满,董鄂氏被接人宫中,封为贤妃,一个月后,又按儿子的意愿,晋封她为皇贵妃。但不幸的是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董鄂氏产下一子,4个月后不幸夭折,丧子的悲伤使她郁郁成疾,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氏病故。皇帝遭此打击,精神颓落,恹恹无生趣,未出半年,患痘症而逝。

孝庄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这位老人萎靡,反而更加兢兢业业地辅导起自己的孙子,就是后来的康熙。福临死前留下遗嘱,8岁的皇三子玄烨入继皇统,改元康熙。为了避免摄政王专权的悲剧重演,皇帝有意撇开皇室亲王,安排了四位满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辅政。当时有人请求皇太后垂帘听政,被孝庄严词拒绝了,孝庄当时虽有足够的声望与资历临朝,但此例一开,将来或许贻息后代。因此她坚持了大臣辅政的体制,把朝政托付给四大臣,自己则倾力调教小孙子,培养他治国安邦的才能,以便他亲政后能担当起统御庞大帝国的重任。

在康熙能够登基的问题上,也还是全凭了孝庄一句话。因为顺治死于天花,而西方传教士汤若望提醒孝庄,康熙当时已经出过天花了,皇帝的人选就此确定,可以说,康熙是孝庄亲自挑选的接班人。所以祖孙二人感情十分融洽。

但这位皇太子玄烨,童年的生活并不幸福,他是的母亲佟佳氏甚至连封号都没有。顺治在世时,将自己全部的感情奉献给了皇贵妃董鄂氏,心目中几乎就没有佟佳氏和幼小的玄烨。玄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紫禁城外北长街路东的一所宅第中,令乳母抚养。对此,玄烨终身感到遗憾,直到他60多岁时还感叹:“世祖章皇帝因朕幼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顺治帝平时很少过问子女的情况,对玄烨的教育,则由其祖母一手承担起来。玄烨八岁即位,十岁时生母佟佳氏亡故,照看他的是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孝庄不但关心他的起居,而且对他的言语举动,都立下规矩,严格要求,稍有逾越,则严厉批评,不稍宽纵与假贷。玄烨日后回忆:“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不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康熙帝即位后,鳌拜的专权又一次威胁了爱新觉罗氏的统治,在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康熙帝最终打败了对手,巩固了政权。鳖拜集团铲除后,孝庄放手让玄烨理政,让他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一再提醒他要谨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备等。孝庄生活俭朴,不事奢华,平定三藩时,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支持孙子的事业。她的表率行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太后病危,康熙在诵读祝文时涕泪交颐,说:“忆臼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成立。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二十五日,孝庄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75岁的高寿安然离开了人世。

在孝庄文皇后的一生中,她能从爱新觉罗氏的利益出发,多次在关键时刻发挥自己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大清的统治,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为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孝庄文皇后可谓清代后妃中的第一人。

康熙有赞语可作为略评:“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赞宣内政,诞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顾复劬劳,受无疆休,大一统业。暨朕践祚在冲龄,仰荷我圣祖母训诲恩勤,以至成立。”历经三代,力保大清于不败,纵观历史长河,舍孝庄其何人哉。

§§§第四节 逐鹿中原的开拓者

多尔衮

说起清朝一统江山,不可避免地会提到一个名字――多尔衮。多尔衮是清开国时期的—个有影响的重量级人物,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清朝这个异民族政权才得以在关内站稳脚跟。

多尔衮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卒于清顺治七年(1650)。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其母为大妃乌拉纳喇氏,同母兄阿济格,弟多铎。努尔哈赤与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氏的婚姻属于政治婚姻。1602年,乌拉部被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打败,被迫将本部落的贝勒满泰的女儿乌拉那拉·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为妻,努尔哈赤也将侄女俄恩哲嫁给乌拉部的贝勒布占泰为妻,互相婚嫁,结成姻盟。阿巴亥比努尔哈赤小31岁,12岁同努尔哈赤完婚,先后生下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3个儿子。多尔衮生于1612年,比他的哥哥阿济格小7岁,比他的弟弟多铎大2岁。

种种迹象表明,在努尔哈赤晚年纷繁复杂的储位之争中,多尔衮的母亲与皇太极曾经因为利害相关而联起手来,向努尔哈赤诬告大福晋富察氏与太子代善私通。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台吉、莽古尔泰台吉、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哥、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多尔衮以八龄幼童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这样,在努尔哈赤共治国政的制度下,多尔衮兄弟便第一次成为力量均衡的鼎足之一。

但是,好景不长。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众贝勒早就担心多尔衮三兄弟力量迅速壮大,便在拥戴皇太极继位为汗之后九个时辰,迫令阿巴亥自尽殉夫,声称是太祖的“遗命”。这时候,多尔衮三兄弟的处境最为艰难,他们既失去了政治依靠,又面临着兄弟们对其所领旗分的攘夺。年幼的多尔衮,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既失父又丧母。皇太极即位后,虽未向他直接开刀,但也通过三份效忠的誓词,把他和同母兄弟们的地位降低了很多。时多尔衮被封为贝勒(贵族封爵),因按年龄序列第九,故称九贝勒或九王。

为了生存,年少的多尔衮在夹缝中求生存,承受着常人想像不到的压力。天聪二年(1628)二月,17岁的多尔衮初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获敖穆楞大捷,皇太极赐予“墨尔根岱青”的称号,意为聪明王,赞他“既勇且智”。半个月后,他取代了阿济格,继任了固山贝勒,从此,聪慧多智、谋略过人的多尔衮,逐渐成为后金军的主要统帅之一。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一年半后,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之役。

多尔衮不仅勇猛杀敌,还颇有战略头脑,在对付明朝的问题上,他向皇太极进言:“宜整兵马,乘谷熟时,入边围燕京,截其援兵,毁其屯堡,为久驻计,可坐待其敝。”这种深入内地,蹂躏明朝土地人民,消耗明朝国力,然后再与之决战的战略,深得皇太极的赞同,以后的几次征明,基本上都是照着这个方针行事的。天聪八年(1634),多尔衮三兄弟入龙门口,在山西掳掠,所获甚多。崇德三年(1638),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自董家口等地分兵八道,西掠至山西,南徇于保定,击破明总督卢象升。又南下临清,渡运河,破济南。北还时复掠天津、迁安等地。此役,纵横豕突数千里,蹂躏城池40余座,掳掠人口25万有余,夺取财物更是不计其数,明人夏允彝记述这次事件的影响说:“所至屠掠一空,祸为至剧。国力耗竭,而事不可为矣。”

使多尔衮名声大振的,还是征服朝鲜和攻击蒙古察哈尔部的战斗。对察哈尔和朝鲜,多尔衮全力贯彻皇太极“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方针,使统一全国的后顾之忧得以早日解决。天聪八年(1634),林丹汗死于青海打草滩。皇太极以此为契机,于次年二月命多尔衮偕岳托等将领,率精兵万人,以强大的武力作后盾,去招抚察哈尔部众。此次进军,政治目的明确,秋毫不犯,进展颇为顺利。先后招降了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和林丹汗之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更具重大意义的是,多尔衮从苏泰太后(林丹汗之妻)那儿得到了遗失二百余年的元朝传国玉玺,其玺“交龙为纽,光气焕烂”,这方玉玺象征“一统万年之瑞”,皇太极大喜,第二年(1636年)便改国号为清,改年号为崇德。多尔衮同时被晋封为和硕睿亲王,更加受到重用,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24岁。

崇德元年(1636)十二月,皇太极亲率大军侵入朝鲜,围朝鲜国王李宗于南汉城。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多尔衮偕豪格别从宽甸入长山口,克昌州,崇德二年(1637)正月,突袭江华岛。仍然恩威并用,对投降的朝鲜国王的家属也是礼遇有加。这使朝鲜君臣放弃继续抵抗,减少了双方的杀戮。

和明朝在辽西地区的量中,多尔衮也是屡建战功,崇德七年(1642),破松山,俘获明朝统帅洪承畴;克锦州,迫使明朝大将祖大寿最后投降。这时,皇太极已抱病在身,军国大事便经常委托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这两个亲王共同处理。多尔衮掌管了六部之首的吏部,拥有了人事任免的大权。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也要经他之手任命。在统辖六部的过程中,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提拔了自己的一批亲信,为他后来的摄政准备了条件。在清军入关前,多尔衮追随皇太极转战南北,为清朝统一东北及蒙古各部做出了成绩,其地位已跃居诸王之上。

风水轮流转,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皇太极死后,皇位之争再次出现时,昔日懦弱任人宰割的多尔衮,此时俨然大权在握,一言九鼎,与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势成水火,此时的清朝天下已经一半归入多尔衮的囊中。但此时的多尔衮远比当时的皇太极高明许多,在与豪格的斗争中,以退为进,提出他和豪格谁都不当皇帝,而由皇太极第九子年幼的福临即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继而称摄政王;“刑政拜除,大小国事,九王(多尔衮)专掌之”。济尔哈朗仅管“出兵等事”。多尔衮的让位在客观上避免了满洲贵族的公开分裂和混战,并且赢得了各旗的拥戴,这对下一步协调一致入关作战,夺取全国政权,无疑是很重要的。

英雄所见略同,多尔衮在辅政以后,效仿皇太极,采取了一系列加强集权的措施。首先,“罢诸王贝勒管六部事”,削弱了诸王贝勒的权力,只让贝子、公等管理部务。而贝子、公要向摄政王负责。又迫使济尔哈朗由首位退居第二,并趁机打击政敌豪格。以“言词悖妄”、“罪过多端”为由,罚银五千两,废为庶人。同时,以“附王为乱”的罪名,处死了豪格的心腹大臣俄莫克图、扬善、伊成格、罗硕等。“王由是始专政”,摄政王居内及出猎行军的仪礼,诸王不得平起平坐,于是多尔衮实际上享有了帝王的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