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大清卷
16717200000009

第9章 大清伊始,顺治时代(4)

成功集国内大权于一身后,多尔衮又不失时机地抓住明朝内乱的混乱局面,希图对外建立功勋,他先以“大清国皇帝”的名义致书大顺军李自成诸帅,“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能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如何耳?”后又接受范文程的建议,出兵进取中原,“急聚兵马而行”,并一改以往的屠戮抢掠政策,“严禁军卒,秋毫无犯”,与农民军争夺天下。面对吴三桂的乞援,多尔衮表示对“崇祯帝惨亡,不胜发指”;声称这次出兵的目的是,“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必灭贼,出民水火”。并且一定要做到“唯底定中原,与民休息而已”。俨然,这时的多尔衮已经不是当年突入中原,掳掠杀戮,以削弱明朝实力为目的的野蛮侵略,而是以中国的救星和最高统治者自居,成功地调整了政治军事战略,不做关内百姓的敌人,要做关内百姓的主人了。

在李自成的大军被击溃之后,多尔衮下令关内军民皆剃发。并谕令全军,“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又在进军途中,以汉宫范文程的名义,四处张贴安民文告,1644年5月2日顺利占领北京,成为在这场博弈中最大的赢家,实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梦寐以求的夙愿,完成了从边陲小国向中原大朝的蜕变。

进入北京后,多尔衮继续采纳汉宫范文程、洪承畴等人的建议,不失时机地采取了一系列笼络明朝士人的措施。为崇祯帝后发丧、表彰明朝殉难诸臣,照旧录用明各衙门官员,对一些有影响的人还加以重用,同时申严军纪,取悦百姓,“毁伤民间,动用家伙者”,则“悉置重典”。当时随清军入关的朝鲜人就指出,“九王入关之初,严禁杀掠,故中原人士无不悦服”。在迁都北京的问题上,多尔衮力排众议:“燕京乃定鼎之地,何故不建都于此而又欲东移?”并于九月迎福临入山海关,正式定都北京,多尔衮因此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并为他“建碑纪绩”。

在随后的统一战争中,多尔衮制定了先攻农民军,后灭南明政权,联合汉族官僚地主势力,以汉治汉的方略。六月,分遣部将抚定山东、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卫京畿地区,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合击大顺军于陕西。命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为总统,率准塔、谭泰等代豪格征山东。转年,命多铎分兵三路南下,四月屠扬州,五月占南京,于芜湖(今属安徽)俘弘光帝朱由崧,相继灭亡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权。闰六月,命兵部尚书洪承畴等经略江南及粤、赣、闽、湖广、云贵等地,以攻抚之策相继平定江南。三年,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攻四川大西农民军。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征闽、浙。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率师征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等。命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同耿仲明等率师征湖广。十一月,部将豪格部于四川西充凤凰山射杀大西农民军首领张献忠。

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多尔衮也开动了整个国家机器,力图使其正常运转。接受了明皇朝的现成制度,在中央机构中,仍以六部为最重要的国家权力机关,并且任用所有明朝的叛将降臣,多铎克南京后,把南下途中招降的明将吏372人分别任命各级职务。洪承畴总督江南军务后,也一次推荐旧官149名,这些都得到多尔衮的批准。多尔衮把明朝遗留下来的国家机器全盘继承下来,乃是为适应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施行的明智之举。同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又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政策,向全国人民宣布取消明末加派,打击太监势力,暂缓剃发,“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这样,清朝统治阶级就在多尔衮的领导下,通过武力征伐与政策招抚商管齐下,很快消灭了割据势力,稳定了全国形势。到顺治五年(1648),便是“天下一统,大业已成”,除了东南沿海和西南一隅,基本上完成了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多尔衮的荣耀也达到了极点,顺治二年(1645)被封为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十一月又被封为皇父摄政王。

然而,功高天下的多尔衮,却并不长寿。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在出猎塞外的时候,突然病死于喀喇城,年仅39岁,被追尊为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谥号),庙号成宗。多尔衮尸骨未寒,生前多尔衮的跋扈造成的矛盾,在压抑多年后终于爆发了。顺治八年(1651)二月,有人揭发多尔衮生前曾制有八补黄袍等物。于是诸王大臣群起攻击,称多尔衮专擅,有谋逆之心。刚刚亲政的顺治断然下令将多尔衮“削爵、撤庙享、罢谥号、黜宗室、籍财产入宫”。更有甚者,他还将多尔衮陵墓平毁,鞭尸示众,并砍掉脑袋。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7)正月,多尔衮死后127年,乾隆皇帝发布长篇上谕为多尔衮平反昭雪,追谥“忠”(这是清朝对亲王的最高谥号),恢复和硕睿亲王的封号,世袭罔替,后称睿忠亲王

纵观多尔衮的经历,孟心史先生在《清代史》中说:“清朝入关创业,为多尔衮一手所为。”并不为过。可以说,他继承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文治武功,并发扬光大。乾隆帝弘历认为,多尔衮“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划。寻即奉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第五节 统治权术的演绎者

顺治

清世祖顺治皇帝,名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年),是爱新觉罗·皇太极,太宗文皇帝,的第九子。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戊时(晚7点—9点)生,其母为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他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6岁继位,14岁亲政,24岁病死,实际执政10年。在他执政期间,满汉地主的联合进一步加强,国家由大动乱逐渐归于统一稳定,封建统治秩序重新建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清朝历史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在清朝的皇帝中,顺治算是一个有福气的皇帝,人如其名,他的皇位来得侥幸,可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江山也坐得容易,前有多尔衮驰骋沙场,为他打拼一统天下,后有孝庄母后为他出谋划策,他也是一个比较郁闷的皇帝,前有飞扬跋扈的叔叔多尔衮,后有粗暴干涉婚姻自由的母亲孝庄,使得顺治的前半生为生存而隐忍郁闷,后半生为爱情而看破红尘。但就在其亲政的10年间,还是很好地完成了皇帝的本职工作,使一个根基不稳、市场疲软的大清王朝,逐步实现了正规化、统一化与稳定化。

顺治八年(1651)正月十二日,少年天子的亲政大典在太和殿隆重举行,目睹盛况的朝鲜使臣有如下描述:“清主年今十四,而坐殿上指挥诸将,旁若无人。”顺治亲政前,多尔衮在清政府中拥有统治全权。他生前多次宣称“天下大定”,“大业已成”,但事实上清朝远未完成在全国的统治,交到顺治手中仍然是一个烂摊子,四处漏风。

在北方,因为多尔衮实行民族压迫和掠夺政策,激起百姓不断反抗。清兵镇压时,文武官员“以杀掠为得意,以暴虐为邀功”,从而使民族矛盾愈演愈烈。在山西,“愚民被惑,处处峰起”;在山东,清兵“东击西扑,昼夜图维”;在京畿,“盗贼日炽,商贾不前,耕桑失时。兵到则东剿西遁,兵撤则勾连复起”,清王朝并未建立起稳固的统治秩序。在南方,永历王朝占据云南、贵州,在两广、福建、江西、湖南、陕西、四川等地与清军抗衡。各地百姓也纷纷起来抗清,致使清军严重兵力不足而陷于被动。多尔衮惯用的大兵团突袭战略,已经不适用了。在清廷内部,由于连年征战,军饷庞大,政府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顺治八年(1651)初,国库仅存白银20万两,而满洲勋贵仍然花天酒地,不知自省。这就是顺治亲政时所面临的全国形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励精图治的顺治帝及时地转变了战略,基本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他认识到“兵器固不可不备,然戈甲虽备,亦不可徒恃军威;军威虽盛,而德政不足以合天心,顺民望,亦不可也”。必须放弃“勤兵黩武”策略,在军事上采取抚剿并重的策略,谕令兵部对各地抗清武装,不能“概加诛戮”,规定,凡是顺治十年五月二十五日以前为“盗贼”者,“无论人数多寡,罪犯大小,但能真心改悔,自首投诚,……尽赦前罪”,并由当地政府妥善安置。同时,任命洪承畴经略南方,并授以“便宜行事”的大权。这可以说是典型的“以汉制汉”政策。从此,在南方作战的主要是吴三桂等统领的汉人地方部队,减弱了民族征服的色彩。到顺治十六年(1659)春,清军占领云南,将永历小朝廷驱赶到了缅甸,完成了对中国大陆的统一。驻守南京的总督郎廷佐,还打败了厦门郑成功的北伐,使其再无能力进取江南,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在政治上,由于受到朱元璋治国思路的启发,顺治首先整顿吏治,重惩大小贪官,派员监察地方。顺治亲政不久,即下诏谕,指出:“天下至大,政务至繁,非朕躬所能独理”,要求文武群臣“殚忠尽职,诘己爱人,强调“国家纲纪,首重廉吏,治国安民,首在严惩贪官”,并且将一些不能尽职尽责以及操守不诘的大臣,分别给以致仕(退体),降调或革职的处分。对各级官吏贪赃枉法,科派勒索和行贿受贿,制订了严厉打击的法令。顺治初年规定,官吏犯法,经查证属实者,立即处斩,并严禁官吏超额多收钱粮火耗,违者以赃官论处。并规定“凡贪婪官员,一挂弹章,必非完璧,或降调问散,或勒令体致,皆不得仍还原职”,大贪官员,问罪至应死者,遇赦不宥”。鉴于明朝宦官专权祸国的政训,权力集中。虽然仿照明朝的内廷制度,恢复了宦官掌管的十三衙门,但立铁牌警告宦官不得干政,严禁宦官与外官交接。顺治十年,谕令宦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宫城”,“不许交接外官”。

顺治还亲自动手选拔官员,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翰林院官员“必品行端方、文章卓越方为称职”。为此他就要“亲加考试,先阅其文,后观其品,再考其存心持己之实据,务求真才”,将经过考试的各官“御笔亲定去留”。

在争取汉族地主阶级支持方面,顺治一改前朝的种族主义倾向,突破汉官不得掌印的限制,以提高汉官在政府各部门的权力和地位。努力提高各衙门汉族官员的比例,以求满汉能够和谐共事,要求在各级行政中必须配备一定名额的汉官,逐渐形成了像范文程、魏象枢、洪承畴等这样的汉族智囊团。

在汉化程度上,顺治帝也超过了前辈。幼时,由于满族的习俗和多尔衮的阻挠,他很少涉及汉文化,以致亲政后,“阅诸臣奏事,茫然不解”。从此开始发愤苦读,“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这种经历,使他的汉化程度超过了他的前辈,给他亲政后的政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在明末清初的大动乱之后,唯有“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他把儒教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嗜杀,以此来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明末清初近30年的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的破坏。到顺治亲政时,“户口凋残,十去其六”,“兵火余生,徒存瓦砾”,生产凋蔽,经济残破,吏治腐败,政治黑暗。若不进行整顿,清政府难以立足于中原。在社会经济上,顺治奖励垦荒,推广屯田,推行屯田垦荒。重点地区是受战争破坏严重的四川及北方各省,由政府发给牛犋籽种,招民开垦,实行三年起科。奖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顺治十四年(1657),顺治批准户部议定的《官员垦荒考成则例》,以官员的垦荒实绩,决定其奖惩。在此基础上,他特命王弘祚以明万历年间的赋役额数为准,免除天启、崇祯年间的加派,编成《赋役全书》,颁行天下,建立了完备的封建赋役制度,防止了官员舞弊,保证了国家的赋役收入。

废止土木工程,取民有制,与民休息,他经常告诫户部官员:“当明之初,取民有制,休养生息。万历年间,海内殷富,家给人足。天启、崇祯之世,因兵增饷,加派繁兴,贪吏缘以为奸,民不堪命,良足深鉴。”顺治八年(1651),他亲政不久,便下令免除一些省份的土特产贡品,随后又废止了多尔衮为避暑而在道外修筑新城的工程,停建乾清宫,蠲免直隶诸州欠粮。

上述措施的实施,效果十分明显。据载,到顺治十五年(1658),北方地区“流亡渐集,户口渐蕃,草菜渐辟”,清初濒于绝境的经济开始复苏。

当然,作为一个满族的皇帝,顺治还是把本族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这是他从政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满人入关以后实施的“圈地”、“逃人法”、“投充”,虽被汉臣指为弊政,但关系到满洲贵族的切身利益,一直也没有废除。

顺治在位18年,而亲政只有10年。时间虽然不长,但“勤政爱民,孜孜求治”,重视吏治建设因而涌现了一批敦行位朴,慎守廉隅的官吏,出现了吏治肃清,民生乐业的局面,为康熙盛世的出现,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