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16718300000022

第22章 风俗节日(5)

传说中的麒麟,身子像鹿,头上生一只角,角上长个肉球,遍体有鳞片,脚像马蹄,尾巴像牛。性情温良,不踩生虫,不折生草,是仁兽。历代帝王都把它看做是国家的奇瑞,太平盛世的象征。民间也很看重麒麟。江南各地春节期间,人们抬着纸扎的麒麟,以锣鼓伴奏到各家门前表演“麒麟唱”,说唱时事,预祝丰收。

龙、凤原是远古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封建帝王把它们看成是权力、尊严的象征,龙袍凤冠只有帝后才可穿戴,皇宫内苑称为龙廷凤楼,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普通百姓就把龙和凤看做是力量与美丽的象征。

四灵当中唯有龟是实有动物。早在龙、凤、麟风行之前,龟就是先民崇拜的灵物,还是鲧氏族部落的图腾。

《史记》中有这样一则传说。有位老人因为南方地面潮湿,就用4只龟垫床脚,20多年后老人死了,4只龟还照样活着。人们看到它具有忍饥耐渴的能力,生命力极强,又因为龟天生长寿,就认为它有预知未来的灵性,并进而把龟当成人与神之间的媒介。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在进行重大活动如:战争、婚事、农事、狩猎等活动之前,都请占卜者烧灼龟甲,根据龟壳上的裂纹来占卜吉凶。此外,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也是刻在龟甲上的。

55.结婚时贴“喜喜”字

举行婚礼时,人们都会贴出红双“喜”字,以示庆贺。它表示成双成对的意思,反映出人们希望好事成双的美好愿望。

据说,这种习俗源于宋代。23岁的王安石进京赶考时,路过马家镇,暂住舅舅家。次日,他上街闲逛,见镇上马员外家悬挂的走马灯上写着一副上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却没有下联,王安石一时也没有对上下联,为了不误考期他只得暗自记在心中。王安石到京城应考,主考官指着一杆飞虎旗念到:“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王安石顿时想起马员外家那副上联,便以此为对,主考官惊赞不已。在回程路过马员外家宅时,悬联的上联仍无人对出,王安石便用主考官的对子应对。谁知这对子是专为择婚而出的,马员外觉得王安石的下联对得最出色,得知王安石尚未婚配后,执意要将女儿许配给他。王安石得知马员外的女儿才貌双全,便与舅舅商议,同意了这门婚事。在王安石完婚的大喜之日,又逢官差来报“恭喜王大人高中了”。王安石喜上加喜,提笔在大红纸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喜喜”字,贴在门上。并吟诗一首:“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从那以后,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56.看门石狮

中国人历来把石狮子视为吉祥之物。园林名胜中,各种造型的石狮子随处可见。古代的官衙庙堂、豪门巨宅大门前,都摆放一对石狮子用以镇宅护卫。现代许多建筑物大门前,还安放石狮子镇宅护院。

狮子原产地不是中国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才得以进入中国。据《后汉书》中记载:汉朝时,远在西亚的安息国(相当于今伊朗)派使臣给当时的汉章帝刘桓送来罕见的礼品:狮子和符拔(一种形麟而无角的动物)。这在当时的国都洛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狮子开始走入中国人的民俗生活,因它姿态甚是威猛,人们尊称之为“瑞兽”。

石狮子走向民间,成为守卫大门的神兽,这种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宋之后。据考证: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这是一种由政府划定的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的住宅区,其坊门多制成牌楼式,上面写着坊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着一对大石块,以防风抗震。工匠们在大石块上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这是用石狮子等瑞兽来护卫大门的雏形。宋元以来,坊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有钱人家把原来坊门的样式简化,改造为门楼,将石狮等瑞兽雕刻在柱石上,此风被保留下来相沿成习。记录元代地方风俗的《析津志辑佚风俗》中对这一习俗有明确记载:“都中显宦硕税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顿。”这是关于我国看门石狮出现时间的最早最详细的记录。元代是我国看门石狮由宫廷走向民间的开始。

57.男左女右

人们在照相、走路、吃饭、排座时,都会不自觉地遵守“男左女右”的习俗。

“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畜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或性情,男子性暴刚强,属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阴于右。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在社会风俗上是划分区别的一种秩序安排。

58.建屋庆典

造新屋,是湖南土家族人一生中最大的喜庆之一,向来有一家造新屋,大家来帮忙的习俗。喜庆围绕“梁”展开。上梁那天亲友都要来送礼庆祝。上梁之前还要经过砍梁、画梁的程序。砍梁,是主人给砍梁树的木匠准备好一双新鞋袜,一段红布,几封鞭炮。选两个抬梁青年,到山上选一根长着“双把叉”的杉树作梁木,砍倒并按尺码截去头尾,用红布搭在梁木上,木匠点燃鞭炮,两个青年把梁木搬回,途中只准换肩,不准把梁木放下地歇气。梁木搬进新屋场地时,要放鞭炮迎接。新梁做好后,一般在刨光的梁木正面画红、黑两色太极图,东西两头分别写上“干”、“坤”两个大字,并在这两个字的内侧各画一个八卦图。然后将亲友送来的银质“梁泡”,按赠送者辈分大小,从太极图的两边起依次钉在梁上。

上梁庆典在清早进行。木匠开梁口后,帮忙的人就将画梁架好,两名歌师对唱《上梁歌》。歌师从正中一间的屋檐外唱着歌迈步走进堂屋:“慢慢走,紧紧随,东方发白见紫微。红云起,紫云腾,你我上梁把歌对。”即兴的歌有对新屋的赞扬,有对主人的祝贺。二人在堂屋里唱歌,然后从梁上抛糯米粑粑。先把象征“富”和“贵”的粑粑拿在手中,问主人家:“要富还是要贵·”主人家答:“富贵都要”,便接住放在怀中揣回家去。同时把剩下的小圆饼样的粑粑,从梁上抛撒下来,让屋场中人争抢,象征五谷丰登,家发财旺。亲友们把五彩长布段挂上梁,表示祝贺,叫做“挡架”。这时,鞭炮齐鸣,喜庆达到高潮,上梁仪式就结束了。

59.祭祀“妈祖”

每至农历三月二十三,我国沿海两岸人民都要举行盛大的“妈祖”祭祀活动。

妈祖文化流行于汉文化圈上千年,源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根据现有的史志典籍考证,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妈祖是从人民中走出来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她姓林名默娘,生于宋建龙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卒于宋雍熙四年。

传说妈祖出生当天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满屋红光,晶莹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由于自出生至满月一声不哭,故取名林默娘。她聪明伶俐8岁到私塾读书,老师所教文章过目不忘,且能理解文章的义旨,融会贯通。同时她还熟悉水性,能驾云飞跃大海拯救水难。在湄州,岛上触礁蒙难的船只常得她的救助。她善观天象,预知天气变化,能事先告知船户能否出航,她救人济世,扬善除恶。28岁时于重阳节的前一天,她告别家人,直上湄峰峰顶化做一道白气。冲上天空,此后乡亲们便时常看到她显灵,或盘坐在云彩雾间,或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拯救遇难的渔民,于是就在她升天之处,建成祠庙,尊称“妈祖”,虔诚敬奉。

有的学者认为,妈祖信仰的产生和远播是北宋以来中国海事活动频繁的必然结果。北宋时期,中国航海业日益发达,福建沿海以成为航海转运的重要地,由于海上航行常常遇到狂风巨浪的袭击,航海人普遍产生了祈求神灵的迫切心理,妈祖信仰便应运而生。妈祖飞跃大海,抢险救难的事迹,对于终年浮船海上,随时可能遇到海难的船员、商家和渔民来说,既可增强精神慰藉,又可增强自信,激励他们去和海洋中的风险搏斗。于是,沿海渔民都祭祀妈祖。后来这一信仰扩大到整个沿海地区,演化成一种风俗。妈祖文化对海内外炎黄子孙,特别是台湾同胞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自1994年以来,湄州妈祖文化旅游节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每届节庆都吸引了海内外上万名宾朋。

60.鸣放礼炮

当国家元首互访时,被访国都会安排鸣放礼炮,以表示对来宾的热情欢迎。

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17至18世纪,头号殖民帝国英国的军舰驶过国外炮台或驶入外国港口时,要求所在国向他们鸣炮致礼,以示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舰一般鸣炮7响。

但是,当时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自己的国家是“日不落”帝国,是强国。弱国与强国、殖民地与宗主国不能平起平坐。英舰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3声。这样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后来随着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衰落,英国军舰也开始改为鸣21响礼炮,以示平等。

鸣放礼炮可以为国家庆典增添一种隆重的气氛。在迎宾仪式中鸣放礼炮,最高规格是21响,一般为国家元首鸣放。

61.韩国泡菜

韩国泡菜是最具韩国代表性的传统料理之一,也是典型的发酵食品。位处高纬度的韩国由于冬天很长,气候很冷,蔬菜生长的季节较短,每年冬天,韩国家庭主妇必须为家人准备过冬食品。秋天时将白菜、黄瓜和萝卜等蔬菜加以腌制,因此冬天时家家户户都有各种各样的泡菜。

除了白菜以外,各种带叶青菜,如萝卜、韭菜、香葱、黄瓜等也可以作为泡菜的主要原料。根据不同的口味,肉或海鲜也可以用在做辅料。这样风味各异,制作方法各异,就使泡菜的种类达100多种。韩国泡菜还用于各种料理。

有研究显示,韩国泡菜对减肥、清肠、预防成人病有特效。韩国泡菜中含有重要的维生素,也含有可以帮助消化的健康细菌。朝鲜人大量食用味道可口的泡菜,以至于当地人在拍照片时,口里都说的是“泡菜”而不是“茄子”。韩国泡菜的吃法很多,从汤到饼都少不了泡菜,类似比萨饼和汉堡包的中间夹泡菜的吃法在韩国很流行。据说,从前的韩国女子,如果没学会做泡菜,就不容易找到夫家。

现在每年秋季的泡菜制作活动已经成为韩国年度的重要活动。每到此时,全国的妇女组成无数小组,切、洗、腌如山高的卷心菜和白萝卜。

62.吉祥痣

在额上点红印是印度妇女信奉印度教的一种习俗。

印度妇女点红印并非为了美观,而是有一定含义的。一是表示这个妇女已婚,二是表示她丈夫健在,三是表示她家庭平安吉祥。点红印的时间是在结婚当天,由丈夫用朱砂粉在妻子额头按上一个圆点,从此,只要丈夫健在,妻子每天都要自己点红印。人们把妇女点在额上的红印称为“吉祥痣”。

随着时间的推移,点红印已不是已婚妇女的专利,它已成为人们追求美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眉心上点上红印,就更显活泼可爱了。

63.西班牙斗牛

西班牙斗牛由来已久,它源起于祈求农畜牧业的丰收,在阿尔达米拉岩洞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岩壁画中,就有人与牛搏斗的描绘。最早出现记录的地方是在11世纪的阿维拉。18世纪后马德里开始有职业性质的斗牛表演。斗牛士迎向公牛,展现死亡与技巧的极致表现。在斗牛的过程中,斗牛士与公牛之间的攻防过程,才是它最高境界的精髓。

西班牙近2个世纪中产生两位著名的斗牛士有19世纪的盖里塔和20世纪的贝尔蒙特,以及何塞利托。在西班牙没有不斗牛的节日,也没有不爱看斗牛的地区。现在,西班牙共有大小斗牛场400多个,最大的斗牛场可容纳2万人,每年斗牛次数达5 000场。

斗牛表演是精彩的,也是残忍的。不论是国际上还是西班牙国内对斗牛都有争论。多数人认为,斗牛是西班牙多年来留下来的民族习俗,不应该被取缔。但也有少数人,尤其是动物保护组织,主张取缔斗牛,因为这是非常残忍的表演。

64.印度人视恒河为神河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恒河文明”。恒河这条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印度人视恒河为圣河。直到现在,印度人仍将恒河看做是女神的化身,虔诚地敬仰恒河。

据说印度人的这种信仰主要起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古时候,恒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泛滥成灾、毁灭良田、残害生灵,有个国王为了洗刷先辈的罪孽,请求天上的女神帮助驯服恒河,为人类造福。湿婆神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汹涌的河水从自己头上缓缓流过,灌溉两岸的田野,两岸的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从此,印度教便将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湿婆神和洗圣水澡成为印度教徒的两大宗教活动。

每天清晨,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不分区域和国度都来到恒河边,走进恒河洗浴,以求用圣水冲刷掉自己身上的污浊或罪孽,达到人生超凡脱尘、死后到天国永生的愿望。

印度教徒便是这样虔诚地把用恒河水“冲洗身上的过失”看成是莫大安慰和荣幸的。

65.印度以牛为尊

在印度大街上,牛随处可见,有时汽车都得给牛让路。杀牛是有罪的,食用牛肉更是罪过。牛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

神话传说中,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湿婆,其坐骑就是一头公牛。久与主神相伴,牛也有了灵性,或是爱屋及乌,总之,人们对牛也顶礼膜拜。遍及印度各地的湿婆庙前,必定有头公牛雕像,多是卧姿,在石台之上,有的上建有小亭,成为一个单独的小庙。雕像有石头的、有铜的,有一般本色的,有绘成彩色的,一律是健壮、精神、栩栩如生。老牛雕像也挂满花环,分享到主神般的尊荣。

印度历史上,保护牛有着深远的现实基础。印度是传统的农业国,自给自足的小农耕作是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牛是农民的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工具与助手,也是最重要的家庭财产。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和运输,主要靠老牛提供动力,而牛奶则更是直接来自母牛。素食的印度农民的主要食谱是面食、豆类、稻米、牛奶,样样离不开牛的辛劳。因此印度人就对牛格外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