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活中的博弈
16727200000021

第21章 博弈论的诡计(18)

愚蠢的坚持某人今年已经41岁了,小时候老师说他很聪明,将来肯定考个好学校,因此他坚持参加高考,发誓一定要考上好大学。结果他第一年差了20多分,他选择了复读;可第二年又差几分,他又继续复读;一年又一年,直到现在他还在坚持。其中也有两次超过分数线,但一次因为感觉学校不理想没去,另一次考上了河北理工,可是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就没去上。

直到现在他还不肯放弃,他的父母已经六、七十岁了,可是仍然在外面打工,默默支持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读完这个故事,很多人肯定会赞叹这位考生的执着,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众人学习的榜样。而事实上,他的故事并不应该成为一个正面的例子去影响孩子们。从20岁参加考试直到41岁还未考中,何必再做无谓的坚持呢?既然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考虑现实,是不是自己根本就不适合这样做?是不是自己的理想是不切实际的?在遭受困难的时候,并不是只有坚持才是真正的出路。难道还要让年迈的父母辛辛苦苦打工养活自己么?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考大学上,那和古代的科举有什么区别?难道你还想做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范进吗?所以,放弃愚蠢的坚持,是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方案。

既然自己的坚持遭受了失败,就说明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弊端,如果坚持下去是荒唐的,那干脆就选择放弃。

一只蚂蚁想翻过一堵挡在自己前面的墙壁。

蚂蚁开始从墙角往墙头缓缓地移动,它担心自己爬到中途掉下来,因此很小心。可是,墙壁又光又陡,蚂蚁才刚刚爬了一小段距离就掉了下来。

蚂蚁并没有放弃,它又开始了艰难的攀登,可是事实并不因为它的坚持而转向乐观,蚂蚁再次掉了下来。

蚂蚁继续攀登,终于爬得比先前稍微高一些了,可是依然摆脱不了掉下来的命运。

蚂蚁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坚持着,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

蚂蚁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但它的坚持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它早点放弃这愚蠢的坚持,去另觅他径,可能很快就可以翻过墙去。蚂蚁可以选择寻找一个裂缝钻过去,也可以选择从旁边绕过去,甚至干脆自己打洞从墙角下钻过去,也比爬上爬下有现实意义。

盲目地坚持可能使你筋疲力尽,也可以使你前途暗淡,同时也可以让你绝望。

一个人回到农村老家,他检查旧屋子时,在一个麦缸里看见了一只死老鼠。

经过一番分析,他知道了这起“悲剧”的前因后果。原来这只老鼠因为偷吃麦子,掉进缸里爬不出来了。可是这是一只坚强并且有主见的老鼠,它开始在缸底咬起来,最终在缸底咬了一个洞。可是它没有想到,它咬的洞刚好被一条粗大的树木的根部顶住了。于是它又继续咬这条粗木,但是它咬的方向却是顺着树木的中心。

它一直咬了二尺多深,又饿又渴,最终筋疲力尽地退回到缸里,力竭而死。在为这只坚韧不拔的老鼠可惜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深思。

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的时候,所要做的并不是坚持到底,而是应该停下脚步,静静地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方法出现了错误,是不是自己不小心步入了歧途,坚持沿这个方向走下去会不会是个错误……

管理学家菲尔茨曾经说:“如果一开始没有成功,再试一次,仍不成功就应该放弃,愚蠢的坚持毫无益处。”

在一个小村落,下了一场暴雨,洪水淹没了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里认真地祈祷。此时,洪水已经淹到他跪着的膝盖了。

一名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对神父说:“神父,快上来吧!否则洪水会把你淹死的!”

神父说:“不!我相信上帝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其他人好了。”

不久,洪水已经淹了神父的胸口了,神父只好站在祭坛上。

这时,一个警察开着快艇过来,对神父说:“神父,马上上来,否则你真的会被淹死的!”

神父说:“不,我要守着我的教堂,我坚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其他人好了。”

又过了一会儿,洪水淹没了整个教堂,神父只好使劲抓住教堂顶端的十字架。

一架直升机慢慢地飞过来,飞行员丢下绳梯之后大声喊道:“神父,快上来,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我们不希望你被洪水淹死!”

神父仍然坚定地说:“不,我要守住教堂!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其他人好了。上帝与我同在!”

洪水无情,固执的神父最终被淹死了……

神父到了天堂,看见上帝后非常生气地质问:“主啊,我一生奉献自己,尽心尽力地侍奉您,为什么您不救我?”

上帝说:“我怎么不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去救你,你不要,我想你可能是担心舢板危险;第二次,我又派了一只快艇去,你仍然不要;第三次,我以国宾的礼仪厚待你,再派一架直升机去救你,结果你还是不要。因此,我以为你急着想要回到我的身边,好好陪我。”

坚持真理是人们所称颂的,但不辨是非、坚持错误做法的行为是愚蠢的。即使是上帝,对固执地坚持错误的人也无可奈何。思维也是如此,如果钻进牛角尖,不肯出来,坚持错误到底,那就只有失败,无法解决问题。

你该选择哪条路

一天晚上,你参加一个聚会,屋里有许多人,大家玩得非常开心。这时,屋里突然失火,火势很旺,没有办法扑灭。此时你要逃生,可面前有两扇门,左门和右门,你必须在它们之间做出选择。可问题是,其他人也要争抢这两扇门。如果你选择的门是许多人选择的,那么你将因人多拥挤、无法冲出去而烧死;相反,如果你选择的门是较少人选择的,那么你将死里逃生。这里我们不考虑道德因素,你会怎样选择?

你的选择必须考虑其他人的选择,而其他人的选择也考虑你的选择。你的结果不仅取决于你的行动选择,同时取决于他人的策略选择。你和这群人构成一个博弈。

上述博弈是一个叫张翼成的中国人在1997年提出的一个博弈论模型,被称为“少数者博弈”或“少数派博弈”(Minority Game)。

大学生辛辛苦苦四年,马上就要毕业了,照理说应该高兴。可是,很多人却愁眉苦脸。在这些人当中,不仅包括辛苦学习四年的莘莘学子,同时也包括其父母,甚至波及亲戚朋友。现在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许多应届毕业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这是一种变相的就业方式。现在,国家硕士研究生招生安排的统一考试时间是在每年的一月份。可是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一般在上一年的第四季度即10、11和12月份就已经开始了。这就给许多同学的选择带来了困难,准备考研,会影响求职竞聘;求职竞聘,又会影响考研。考研过后,求职竞聘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不能脚踩两只船,在许多情况下这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

而且,研究生毕业之后就一定能顺利找到工作吗?答案依然不尽如人意。自然,如果研究生毕业之后一定会比本科毕业生找工作容易,或者说研究生毕业之后工作待遇一定会比本科毕业生好,那么下决心考研也是值得的。事实并非如此,这里的两个假设并不总是成立的。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大四学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求职应聘好呢?还是考研好呢?

如果博弈双方关心的不是收益的多少,而只是追求博弈中策略选择的成功率,问题可以用博弈论中所谓的“少数者博弈”模型来描述。

通过“少数者博弈”的模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做出正确的选择之前,需要考虑别人的决策,别人的选择应想到自己决策的成功与否。

用“少数者博弈”来分析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面临着大学毕业,你究竟是去谋职竞聘,还是去准备考研。而且,这还与其他毕业生的选择密切相关,要想在这场博弈中取得胜利,你也需要有所预测。即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如果大家都选择谋职竞聘,你的正确选择就是准备考研;如果大家都选择准备考研,你的正确选择就是竞聘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