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活中的博弈
16727200000036

第36章 品三国演义 学处世哲理(2)

黄盖打着投降曹操的幌子,非常容易就靠近了曹营。当诈降的船队离曹军水寨只有1千米的时候,黄盖大刀一挥,前面的船只立即放火。于是众多船上的柴草、鱼油迅速燃烧起来,火乘风威,风助火势,黄盖的船如同射出的箭,一起冲入曹操水寨。曹军战船一时俱燃,因曹军各船已被铁锁连在一起,所以水寨顿时成为一片火海。大火又迅速蔓延到北岸的曹军大营。危急中,曹操在张辽等数十人护卫下,狼狈坐船逃住北岸。孙、刘的各路大军乘胜追去,曹军被火烧死,被水淹死、中枪箭而死的不计其数,曹操本人也落荒而逃。

黄盖和周瑜诈降的典故告诉我们的正是策略欺骗在军事上的应用。

在军事战争中,胜负的关键就是信息的正确掌握,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如何获得对方的正确信息呢?方法很简单,但实践很困难。简单地说要想获得正确的信息,就需要仔细观察和对已有信息的正确判断与合理推测。

在了解对方信息的同时,还不能忽略另外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注意隐藏自己的动机,让对手无法准确获悉自己的信息。黄盖诈降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在战争中,为了战胜对方,聪明的博弈者会主动去策划自己的行动步骤,甚至不惜暂时付出代价以实现诱敌深入。正如黄盖的“苦肉计”,虽然自己忍受着肉体的痛楚,但最终换来的是己方大局的得利,这就是充满智慧的策略欺骗。

在策略的实施过程中,要有耐心,能沉得住气。如果刚刚遭受了一丁点儿皮肉之苦就叫苦连天,让自己的计谋在敌人面前暴露无遗,那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受了皮肉苦,还不能取得战斗的最终胜利。正所谓,沉得住气才能赢得大利,放得长线才能钓到大鱼。

周瑜看诸葛亮非常有才智,便心生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在水上打仗,选用什么兵器最合适?”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合适。”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到一块了。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迅速打造10万支。这是公事,请先生不要推托。”诸葛亮说:“都督委托,我一定照办。不知道这10万支箭何时用?”周瑜问:“10天能造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花10天时间造箭,肯定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需3天就够了。”周瑜说:“军情紧急,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可以立下军令状,如果3天造不好,我甘受惩罚。”周瑜非常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特地摆了酒席招待诸葛亮。诸葛亮说:“今天太晚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都督派500个士兵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回去了。

鲁肃来见诸葛亮。诸葛亮说:“我3天之内要造10万支箭,得劳烦你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要我怎么帮你?”诸葛亮说:“你借给我20条船,每条船上要30名士兵。船用青布遮起来,再放上1000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有用。第三天我们保证拥有10万支箭。不过一定不能告诉都督。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无法实施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究竟何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没有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心生疑惑,说:“到了第三天,我倒要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给诸葛亮拨了20条快船,每条船上配30士兵,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遣。第一天,诸葛亮没有任何举动;第二天,诸葛亮依然没有任何举动;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干什么?”诸葛亮说:“请你和我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去哪里取箭?”诸葛亮说:“先不告诉你,去了就知道了。”诸葛亮吩咐把20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很难看清对面的情况。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士兵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叫喊。鲁肃吃惊地问:“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决不会派兵出来。我们只管喝酒就是了,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叫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突然来袭,我们不明情况,不要轻举妄动。只叫弓箭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6000名弓箭手,到江边支援水军。1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击鼓的方向放箭,箭像下雨一样落在草把子上。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收集箭。

天蒙蒙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士兵们一同呼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吩咐20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20多里,要追已经来不及了。

20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500个士兵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上都有五六千支箭,20条船总共有10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对他讲了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的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的故事被传诵了上千年,现已家喻户晓。但其中暗含的博弈论原理往往没有人去认真研究。

其实,草船借箭是一种零和博弈,也就是说如果一方盈利的话,另一方必定会吃亏,二者的盈利总和为零。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利用天气的优势,轻松骗得了曹操10万多支箭,在这一博弈中,诸葛亮是最大的盈利者,他赢得10万支箭,而曹操损失了10万支箭,两人博弈结果分别为10万与-10万,二者相加正好为0。可见,“零和博弈”是把一方的盈利建立在另一方亏损的基础之上的。

在军事上,战争的双方经常会处于“零和博弈”,他们战斗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对手亏损,让自己盈利。但现实往往会打破零和,无谓的战争会让双方都遭受损伤。

草船借箭还是信息的博弈。诸葛亮可谓是世事洞明,他对信息的掌握比较全面。他了解曹操的多疑,也知晓天气变化,所以他选择了在特定的时间采取了特殊的借箭方法。而曹操掌握的是不完全信息,他以为敌军想趁着天黑大雾的自然条件发动进攻,于是采取了积极的防御措施——射箭。这正让诸葛亮的妙计得以实现。

此外,诸葛亮在信息的传递上故意造成进攻的假象,让曹操惊慌失措,却又不敢贸然出战,只能选择射箭来阻止敌方的进攻。如果曹操选择迎战,或者是闭门不出,也都不会白白浪费了10万支箭,但这都是用后人的眼光去看。站在曹操的立场上看,射箭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曹操迎战的话,那么他会面临两种情况:第一,敌人是来骗箭的,迎战可以拆穿敌人的诡计,但由于曹操水兵实力不强,又是天黑雾大,即使对方只有很少兵力,曹操也不会占太大优势;第二,敌人真是来攻城的,仓促地迎战只会让曹操损失惨重。由此看来,出战并不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如果曹操闭门不出的话,他也会面临两种情况:第一,敌人是来骗箭的,闭门不出会为自己省下大量箭矢,但敌人的呐喊与叫阵也会使己方的军心受到扰乱。虽然并没有物质上的损失,但将士会因为这一夜的折腾而疲惫不堪,如果敌人再派大量兵力来袭,自己必然会遭到重创;第二,敌人是真的来攻城的,闭门不出就会让敌人的进攻更省力气,从而使自己面临危机。所以,闭门不出也不会是明智的选择。

射箭表面上看来会有损失,但战争是变化莫测的,如果只为了省下这10万只箭而放弃了防守,假使敌人发起进攻,那损失就不止这一点点儿箭了。可能10万支箭只是所有军备中的1%,用1份的价值换取其余99份的安全,在谁看来也是值得的。

所以,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不要只感性地赞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不能否认了曹操的指挥,因为射箭是他的最优策略。

对于三国中的诸多力量来说,针锋相对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如果谁放弃了抵抗,谁将成为“囚徒困境”中的受害者。

曹操率领50万大军南征,打算消灭刘备,并重创孙权,这时的曹操面临三部分力量,即刘表的力量、刘备的力量和孙权的力量。刘备与孙权不敌曹操,但仍然坚持与之抗衡,并试图促成合作,而刘表在别人的煽动下放弃同曹操针锋相对,本希望因此换得一点儿利益,却成了“囚徒困境”中的牺牲品。就好像没有背叛的囚徒一样,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无罪释放,还受到奖赏,自己得到的却是更严重的惩罚。

蔡瑁、张允归见刘琮,具言:“曹操许保奏将军永镇荆襄。”琮大喜!次日,与母蔡夫人赍捧印缓兵符,亲自渡江拜迎曹操。操抚慰毕,即引随征军将,进屯襄阳城外。蔡瑁、张允令襄阳百姓焚香拜接。曹操俱用好言抚谕。入城至府中坐定,即召蒯越近前,抚慰曰:“吾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也。”遂封蒯越为江陵太守樊城侯;傅巽、王粲等皆为关内侯;而以刘琮为青州刺史,便教起程。琮闻命大惊,辞曰:“琮不愿为官,愿守父母乡土。”操曰:“青州近帝都,教你随朝为官,免在荆襄被人图害。”琮再三推辞,曹操不准。琮只得与母蔡夫人同赴青州。只有故将王威相随,其余官员俱送至江口而回。操唤于禁嘱咐曰:“你可引轻骑追刘琮母子杀了,以绝后患。”于禁得令,领众赶上,大喝曰:“我奉丞相令,教来杀汝母子!可早纳下首级!”蔡夫人抱刘琮而大哭。于禁喝令军士下手。王威愤怒,奋力相斗,竟被众军所杀。军士杀死刘琮及蔡夫人,于禁回报曹操,操重赏于禁。

投降派的首领就这样死在了船上。可见,处于“囚徒困境”中的博弈者,最好的策略就是继续僵持下去。谁选择了放弃,谁就会遭到加倍的惩罚;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当关羽被刘备任命为前将军,留守荆州的时候,孙权曾经派人去慰问关羽,并代表孙权的儿子向关家求婚。这本来是一种合作的方式,正如结义、联盟一样可以增进双方的友情,但关羽却并不想让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还借机把来人大骂了一顿,关羽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关羽的表现让孙权很恼火,觉得很没面子,于是两人便结下了仇怨。后来关羽被孙权集团打败,抓起来砍下了脑袋。

针锋相对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抗衡,它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当对手采取强硬手段的时候,我们需要以牙还牙,绝不能提前放弃,放弃的结果只能像刘琮一样,最终败在对方手下,还可能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第二,当对方采取友善态度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以友善对待他们,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双方合作的程度,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信任度。如果以恶报善,就会导致合作的瓦解,最终葬送自己的利益。

合作是化解“囚徒困境”的方法。孙权集团与刘备集团之间的合作使他们从“囚徒困境”中走了出来,并因此获得共赢。但当合作双方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破裂的危机时,双方就会再次走入“囚徒困境”,所以,避免合作失败引起的僵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军进攻曹操占据的襄阳、樊城,关羽获胜。孙权心里很不安,因为如果关羽大败曹操,那么荆州之地肯定落入关羽之掌。因此,他从一己的利益考虑,并不希望关羽大败曹操。这时,曹操提出与孙权合作,要孙权从后面攻击关羽,孙权答应了。于是,孙、刘联盟就此破裂,大败关羽。

孙权捕杀了关羽取得了一个巨大的胜利,但他心中却十分害怕。因为他破坏了孙、刘之间的联盟,并且使刘备的利益受到损失。为了再次进入“囚徒困境”,孙权是这样做的:

首先,他把关羽的人头送给曹操,以此表明他杀关羽是刘备的旨意,并不是他自己的意思。

其次,向刘备求和,以避免两面树敌,同时他又派人向曹操称臣。

刘备急于报仇,不接受孙权的求和,于是孙、刘彻底反目,发生了夷陵之战。

孙、刘联盟的破裂对刘备是一个莫大的损失,不仅不能获得合作时的利益,而且还在夷陵之战中惨遭损失。刘备死后,由诸葛亮掌握蜀国的实权,两国得以复盟。

盟约的修复给我们以下启示。

在博弈中,双方都会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合作可以让双方取得共赢。但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使双方反目成仇,则会对任何一方都不会有好处,于是便需要双方都做出妥协,实现重新结盟。

如果一方开始破坏联盟,那么双方就会重新走进“囚徒困境”,另一方也会实行报复,开始针锋相对的抗衡,这样会让双方利益受到更大的伤害。这就要求双方在相互报复的时候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以免残局无法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