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要懂心理学
16727500000032

第32章 儿童心理与健康--做一个健康的孩子(2)

2.固定的生活模式

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非常刻板。家具的移动,饮食起居的变化都能引起他们情绪变化,比如,恐惧和愤怒。病情严重的儿童孤独症患者甚至连吃饭时坐哪个位置、碗和筷摆放的地方、上厕所用哪个便池都不许变动。

3.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者都存在语言障碍,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有些儿童孤独症患者虽然多言,可是理解能力低,经常用词不当,发音不正确,自言自语,怪腔怪调;而有些儿童在一岁左右时还能说一些简单的词语,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倒越来越不喜欢说话,甚至完全拒绝说话,整天沉默不语。

4.多动

儿童孤独症患者总是坐不住,过分爱动,用脚尖走路等。他们的注意力涣散,喜欢东张西望,或者做出伸舌头、做鬼脸等奇怪姿势。

儿童独孤症的治疗

治疗儿童孤独症可以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1.教育和行为治疗

教育和行为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目的是加强对患者正常行为的教育,尤其是社会性行为的矫正,改变其异常行为,比如动作刻板等,去除睡眠障碍、乱发脾气、过分多动等继发性症状。患者的家庭成员要尽量避免急躁、焦虑、自责等情绪,这样有助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

2.多给孩子关爱

儿童孤独症患者比起其他孩子来更需要关心和爱护,所以父母要改变自己的养育方式,多接近孩子,多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存在。

3.加强言语训练

因为儿童孤独症患者一般都有明显的语言障碍,所以加强语言训练是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那些刚开始理解语言的患者,复杂的词句会把孩子弄糊涂,因此说话时要尽可能地使用孩子可以理解的简单语句。

明明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她平时的学习成绩非常好,父母和老师对她都抱有很高的期望。一次期中考试,她因为身体状况不好,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使她受到巨大的打击。自此以后,她就变得沉默寡言、没有信心、悲观沮丧、没有食欲,不敢见老师和学生,整天躲在家里睡觉。家长带她去各大医院进行求治,效果都不明显。最后才发现,她患上了儿童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的病因

儿童抑郁症大部分是因为心理受到严重刺激而引发的。这些刺激主要包括父母关系不好或离婚、亲人去世、考试成绩不理想等。

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挫折也容易导致儿童抑郁症,比如长相不漂亮,成绩不好,不受老师重视,不受学生欢迎,总之,心里非常自卑,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

患有抑郁症的父母总是沉默不语,很少和人来往,一般不参加社会活动,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过分关注,这些都会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孩子也患上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儿童抑郁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冷漠、丧失兴趣、悲观失望、孤僻、忧虑、精神痛苦、自我责备、自我贬低、食欲下降、全身游走性疼痛或瘙痒等。

儿童抑郁症的心理治疗

治疗儿童抑郁症的方法主要有支持疗法和行为疗法。

支持疗法:治疗儿童抑郁症首要选择就是支持疗法,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儿童抑郁症主要是由于儿童对自己感到不满引起的,而不满的标准一般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标准,当儿童达不到这个标准时,就会产生抑郁。

如果要增强孩子的自信,消除抑郁,就必须帮助孩子改变这个理想化的标准,使之符合实际。当儿童通过降低标准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后,要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就是在实际的生活实践中进行锻炼,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提高他们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在进行行为治疗时,父母一定要严格按照计划行事,不能向孩子妥协,迁就孩子的不良行为,这样会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

8岁的小男孩小强,非常喜欢数电线杆,每当他走在路上看到电线杆的时候,他就会一遍又一遍地数,数个没完没了。即使遭到父母的严厉指责,仍然无法停止。后来,父母带她看过医生之后才明白,原来孩子患上了儿童强迫症。

儿童强迫症的病因

关于儿童强迫症的病因,一般我们认为,儿童的先天素质、父母不良性格的影响、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孩子的性格等都是儿童强迫症的发病原因。儿童在患病之前经常有过分胆小、拘谨、严肃、刻板、喜欢思考、不活泼的表现。患者父母也表现出缺乏自信、犹豫不决、反复检查、胆小怕事、小心谨慎、过分克制自己、没有兴趣爱好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父母对孩子过分苛求,比如过分要求孩子的清洁卫生,给自己提出很多规定和限制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强迫症。

此外,突然遭受精神创伤、患有严重的疾病或外伤、精神压力太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等,都可能成为儿童强迫症的发病原因。

儿童强迫症的治疗

儿童强迫症的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很多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后都恢复了正常。

儿童强迫症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信心

对于儿童强迫症患者,家长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并且鼓励他们去克服自己的性格缺陷,要让孩子果断地处理问题,克服犹豫不决的缺点,让孩子明白人生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考虑得那么周全,出现一些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帮助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巨大力量,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孩子创造充分的条件,使他们取得成功,以此增强孩子的自信。

此外,还要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以减少他们多余的焦虑。

2.意念训练

儿童出现难以克制的强迫现象时,家长要帮助儿童用意念去克制强迫行为,放松紧张和恐惧的心情,并告诉儿童这种行为毫无意义,想方设法分散儿童的注意力。自然,这并不容易做到,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反复多次训练,这样儿童的强迫症状才能逐步消失。

3.行为疗法

如果单纯使用意念无法克制强迫行为,那么我们可以采用“行为对抗疗法”。

对抗行为疗法是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过程,它是把对抗刺激和强迫行为反复多次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使之对抗原来的强迫行为,使强迫症得到治疗。

4.培养业余爱好

家长要鼓励儿童强迫症患者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和外界接触,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比如唱歌、绘画、跑步、跳舞、听音乐、打球等,目的是要建立新的大脑兴奋灶去抑制强迫症状的兴奋灶,进而转移孩子对强迫症状的注意力,使病情得到迅速的恢复。

5.改善父母的不良性格

如果父母存在不良性格,比如过分爱干净,小心谨慎,动作刻板,遇事犹豫不决等,就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使孩子出现强迫症状,所以,父母一定要完善自己的性格,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做好儿童的心理保健工作,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能够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心理保健。完善儿童的心理保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保证孕妇身心健康

对儿童的病态心理和异常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母亲妊娠期不良的身心健康状况引起的,比如,孕妇挑食偏食、喝酒吸烟、过量用药等。所以,保证孕妇的身心健康对孩子的健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2.建立温暖的家庭,保持美好的亲子关系尽可能地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分居或离婚,家庭成员感情不和睦,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甚至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里,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很容易导致孩子情感冷漠、精神紧张、性格孤僻、行为异常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父母要努力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点,彼此互相谦让,建立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最好让孩子和自己在一起生活,多给孩子关心和爱护,多和孩子进行肌肤的接触和语言交流,使孩子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必须把孩子寄养在外,也应该让孩子逐步熟悉新的环境,和领养人培养起感情后,再让孩子离开父母。

3.满足儿童独立性的要求

伴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他对独立性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经常要求自己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如果父母干涉太多,事事都替孩子包办,那很容易使儿童向两个极端发展:

引起儿童的抱怨和对抗情绪,出现反抗性行为,进而养成任性、固执等不良性格。

儿童的独立性受到扼杀,导致儿童形成依赖性太强、自卑、胆小、懒惰等不良性格。

所以,当孩子提出独立性的要求后,家长可以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实现那些合理的、可以达到的目标,对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者无法实现的愿望,家长要耐心地向孩子解释,使他心服口服,千万不能强行限制或包办代替。

4.要尊重儿童的自尊心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不注意教育方法,经常打骂、批评和指责,不给孩子留“面子”,总是在孩子的同伴或外人面前数落孩子的不对,甚至责骂和惩罚孩子,这样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使孩子在同伴中抬不起头来。这种做法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因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而激起孩子的怨恨、反抗情绪,容易使孩子养成自卑、报复等不良心理。

所以,家长和老师不应该把孩子简单地看成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而随意地去训斥和批评,要学会尊重他(她)们,多表扬他(她)们,给予他(她)们肯定和鼓励,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5.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儿童期,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儿童喜欢模仿别人,所以家长、老师、同伴和周围其他人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儿童的撒谎、怯懦、孤僻、固执、恐惧等不良性格大多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所以,要想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父母和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对自己严格要求,一举一动都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此外,还要警惕电视电影对儿童的不良影响,儿童的很多不良行为,比如打架、偷窃等都是从电影和电视剧中学来的。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这些情节,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6.给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儿童的病态心理和不良行为大都是因为生活环境不良,或者生活环境过于单调枯燥引起的。比如,儿童每天都生活在一个父母常常吵架、双方感情冷漠、家庭气氛冰冷的环境中,这就使孩子长期处于感情匮乏、精神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儿童必然是缺乏热情、精神萎靡不振、没有安全感,甚至对人有仇视情绪和攻击性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充分表明了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7.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法

坚持正确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第一,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要适度。一味地溺爱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任性、骄横跋扈,或依赖性强,胸无大志,害怕困难和失败。

第二,教育要求要统一,教育步调要一致。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统一起来,如果父亲教育一个样、母亲教育一个样、学校教育一个样、爷爷奶奶教育一个样,这就使孩子感到困惑,不知道到底应该听谁的,甚至养成投机取巧、撒谎的不良行为。

8.帮助儿童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和别人相处是孩子必须拥有的一种能力,否则孩子就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因为走向社会就必须和与人交往。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做起:

第一,努力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学会关心和体谅别人,鼓励孩子多和同伴进行感情交流,告诉孩子和别人交往时要做到以诚待人。

第二,要教育孩子和别人相处时,要懂得互相谦让、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不然,孩子就会交不到好朋友,从而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人际交往障碍,并进一步引起学习困难、不良行为、性格缺陷等各种问题。

9.做好儿童入托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工作,帮助儿童适应新环境入托是儿童集体生活的一个开端,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刚刚入托的儿童经常会出现哭闹、害怕、焦虑、不愿意上幼儿园等现象,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做好儿童入托前的心理准备工作,尽可能地缩短这一适应过程。

入学对儿童来说又是一个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儿童要从学前期以游戏为主的生活转变为以学习为主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适应,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工作。首先要适当地调整儿童的生活作息制度,睡觉、起床、进餐和上厕所的习惯要尽量和学校生活相一致。其次,要适当延长儿童的学习时间,缩短游戏时间。再次,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幼儿园的时候,保育工作是放在第一位的,早晚由家长接送,全天都由老师和保育员看管;而学校则是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儿童独立生活的时间和空间都相应的扩大了,所以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在入学前,最好带孩子到学校参观,给他们准备好文具和书包,激发孩子对上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