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要懂心理学
16727500000008

第8章 心理因素与常见疾病--心理因素才是疾病的根源(2)

此外,要让患者正确看待冠心病,消除焦虑和恐惧情绪。很多试验都表明,紧张激动的情绪往往容易导致冠心病的发作。而且心脏病发作之后,病人又容易产生怕死等焦虑、恐惧和悲观情绪,进而使病情发生恶化。因此,及时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咨询,改变其不良的情绪状态和错误认识,这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研究表明,不知道或不承认自己有心脏病的患者,比那些承认自己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生存率要高出许多。因为如果患者不知道或者不认为自己患病,那么他就不会感到紧张,也没有任何顾虑,所以他的病情也就不会加重。相反,那些没有心脏病却疑心自己患有心脏病的人,由于终日生活在焦虑和恐惧之中,久而久之,他就可能真的患有冠心病。

总之,为了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病人除了要注意饮食和进行体育锻炼之外,还要保持心里的和谐和安静,避免精神过于紧张和情绪强烈波动。此外,医生需要给病人介绍一些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帮助他认识到个人的情绪和性格对冠心病的发作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病人正确看待自己的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以便使自己的疾病得到早日治愈。

糖尿病是一种多因性疾病,它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明白。

一般认为,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生物学原因,比如遗传、胰腺功能失调等,同时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并且心理因素在其中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临床试验都表明,糖尿病患者常常因为心情紧张而导致病情恶化。比如,一个糖尿病患者,在和别人激烈争吵的时候,给他和平时一样剂量的药物已经无法控制血糖上升,必须加大剂量,才能使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的范围里。这说明,心理因素和糖尿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心理因素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是因为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排除它的病理原因之外,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很大。长时间的紧张情绪能够引起内分泌失调,这样就会造成胰脏分泌胰岛素的机能受到影响,从而引起血糖水平升高,尿糖水平也升高,从而诱发糖尿病。

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我们知道心理因素和糖尿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其中的原理是心理创伤等紧张刺激,能够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刺激肝糖原的分解,促使糖原异生增加,或者减缓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处理,导致血糖增高,引发或者加重糖尿病。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没有糖尿病的人在紧张的时候,会表现出类似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比如血糖和尿糖升高,糖耐量降低等,当紧张消失时,他的血糖和尿糖水平就会恢复正常。

有些人认为,糖尿病是人体应对紧张刺激导致的结果。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史进行研究之后,我们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患病之前都曾遭遇过紧张事件,比如人际关系紧张、工作不顺心、失去亲人等。此外,严重烫伤的病人之所以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是病人对烫伤这种紧张刺激的反应引起的。紧张刺激还可能使糖尿病的病情恶化,导致酮症酸中毒或者高渗性昏迷。

2.对糖尿病病人的心理调节

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心理调节,最重要的是要消除病人因患病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和心理。糖尿病病人常常因为病程的长期迁延,病情的反复无常,而每时每刻都在担心自己可能出现比糖尿病本身更严重的其他并发症,因此他们心里总是充满了焦虑、恐惧、悲观、痛苦和沮丧。这种沉重的压力常常使病人深陷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中,同时消极的情绪状态又进一步加重了病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所以,医生需要耐心地鼓励和劝导病人,帮助他们消除各种消极的情绪反应,使他们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医生还需要让病人了解一些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使病人形成和医生紧密配合的良好行为,让他们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并促进病人对糖尿病治疗措施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够做到科学饮食和有规律地服药,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体力活动。

要让病人针对自己病情的发展每天都记日记,日记应该详细记录自己每天的饮食、用药、糖尿测定、情绪变化等情况,这样做的好处是让病人了解自己病情变化的详细情况,增强他治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能够勇敢地和疾病作斗争,最终战胜疾病。

消化性溃疡指的是胃或十二指肠表现出来的局部性溃烂病灶,因为这些溃疡的形成都有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参与,所以叫做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其中胃溃疡造成的疼痛一般在饭后0.5~2小时出现,直到下一餐前才会消失;十二指肠溃疡一般在饭后3~4小时出现,一直会持续到下一次进餐,进食之后疼痛能够得到减轻或完全消除。除疼痛外,消化性溃疡的表现症状还有呕吐、恶心、反酸等。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因素非常复杂。根据研究发现,遗传因素、不良情绪、精神紧张、不良的饮食习惯等都可能引发消化性溃疡,而在这些发病因素中,心理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心理因素诱发消化性溃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心情愉快、精神焕发时,我们就会食欲大增,普通的饭菜也吃得有滋有味;而当我们心情郁闷、情绪低落时,即使面对山珍海味,我们也没有胃口,这就表明,情志失调能够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不但能使运化能力下降而影响食欲,而且还能使脾胃受损而导致生病。消化性溃疡在中医上属于“肝胃气痛”、“胃心痛”、“吞酸”的范畴,一般是由天气寒冷、饮食不当、情志不遂造成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因素和消化性溃疡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心理因素能够诱发并恶化消化性溃疡,尤其是下面这些心理因素:第一,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化、自然灾难、丧失亲人、离婚、失业、高考落榜等造成的心理刺激;第二,不良的情绪反应,比如焦虑、抑郁、悲伤、愤怒等;第三,用脑过度而形成的心理疲劳。

心理因素诱发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理是:大脑皮层和下丘脑,通过内分泌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来调节胃肠道的消化、分泌、血液循环与运动功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又通过调节控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产生,来调节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并抑制胃黏膜的分泌。长期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会通过大脑皮质与下丘脑,引发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增加和迷走神经的过度兴奋,进而使胃蠕动加强,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过多,所以提高胃黏膜壁的脆性,减少胃内黏液的保护层,从而使黏膜腐烂而引起溃疡。溃疡形成之后,会出现疼痛和出血。

2.对消化性溃疡的心理调节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有多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情绪波动、容易焦虑的性格、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一起形成了胃或十二指肠的消化性溃疡。综合性的发病原因决定了我们对它的治疗也必须采用综合性的手段,比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帮助病人形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改善病人的饮食习惯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就是采用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阻止消化性溃疡的恶化和复发,以及加速疾病的治愈和康复方面,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对消化性溃疡进行心理调节时,首先要弄清楚诱发消化性溃疡产生的情绪因素和生活事件,然后对病人做出耐心的解释,让病人明白不良情绪对疾病的消极影响,并进一步帮助病人分析自己的情绪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帮助病人解决心理矛盾,使他消除消极的心理因素,保持稳定的情绪,克服焦虑忧郁的倾向,争取达到乐观、开朗的心理状态。

另一方面,病人家属也需要积极配合治疗,以便缓解或消除造成病人紧张的环境因素。此外,依据消化性溃疡的顽固性和患者的性格特点,医生应该真诚地关心患者,体贴患者,争取得到病人的信任,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些心理因素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