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学习要懂心理学
16727900000034

第34章 智力因素——把自己培养成财富(1)

智力是综合的认知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五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智力因素作为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能力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准备状态,学习的可塑性。

观察——用眼睛发现世界

一、仔细观察好处多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每次上语文课,作文都写不好,都挨语文老师的批评。可是,我实在是写不出来,我绞尽脑汁去想,也想不出来什么东西可以写。

于是,每次写作文时,我都非常焦急。可是急也没有办法,依旧是什么都写不出来。我该怎么办啊?专家指点

对于这种情况,只能用着名诗人里尔克说过的一句话来回答:观察吧,除了观察还是观察!那么,什么是观察?又该怎样去观察呢?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手段,在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人们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有关事物的鲜明而具体的印象,经思维活动的加工、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达尔文曾对自己的工作这样的评价:“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建筑物上刻着:“观察、观察、再观察。”

具体地说,观察力就是人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对孩子来说,也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属于智力品质的范畴。学生学习知识需要从观察开始,即使是间接地从书本上获得知识,也离不开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的观察。许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观察力极差,从而导致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低下。由此可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观察在学习中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1.观察是获得知识的第一环节

通过观察可以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而通过对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综合和思考,最终将升华为理性知识,所以说观察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源泉。

2.准确的观察力是纠正或者发现错误的重要根据人们之所以能发现戴嵩的《斗牛图》中“牛尾高翘”的错误,就是平时准确的观察事实。在科学历史上新发现和技术革新,都是通过准确的观察后,从对前人的学说产生怀疑而开始的。

3.敏锐的观察力是捕捉成功机遇的重要条件机遇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好的境遇和机会。意外的机遇往往成为某事情成功的契机。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由于机遇的降临而引出的新发现和发明就有很多。青霉素就是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的,他后来曾说过,我唯一的功劳就是没有忽视观察。由此可见敏锐的观察力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当然在我们的学习中也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运用良好的观察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那么在生活和学习中,怎样进行观察呢?

1.观察要具备明确的目的

目的性是观察成功的前提,为实现观察的目的就是要有明确的对象、要求、步骤和方法。有了明确的目的,就不至于在观察时盲目行事或被其他与目的无关的现象干扰。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游历各地时,总是留心观察当地的地质、地貌,有一次他经过太行山边时,看到许多蚌壳、海螺以及鹅卵石等,从而提出了华北平原是冲积平原的学说,并建立了海陆变迁理论。太行山曾有多少人路过,但其他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些不寻常的现象,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这种明确的目的。

2.观察时要有思维参与

在观察时思维必须同步进行。如果忽视了观察时的思考,那么观察到的材料再多也只是笼统的、模糊的、杂乱的、僵死的,这样既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更不可能得出科学的论断。如哈雷彗星的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613年就对它进行了观察,并有了记录。但可惜的是他们只是观察到了这一现象,而没有积极思考它而痛失这一重大发现,直到17世纪才被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真正发现。我们现在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只有在观察过程中善于思索,观察才能深入,学习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

专家提示

幼儿期是形成良好观察品质的关键期,而实施教育的主体是家长;学龄期实施都育的主体是教师,作为老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品质,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进行大自然观察、社会现象观察等,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比如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长期观察和短期观察,全面观察和局部观察,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等。

二、怎样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心理困惑

大家都说观察能力特别重要,说不懂得观察就不会学习,不会观察就不会生活。观察的作用真的那么大吗?我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整天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岂不是更缺少观察了?请告诉我,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究竟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呢?

专家指点

有关专家指出,观察力直接影响学习水平。如同作家倘若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感知外界变化的心灵,就绝对写不出优秀的作品来一样。随着教学要求的逐渐提高,需要学生学会根据学习和实践任务的要求,能够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对所要认知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不仅要把握事物的外部特征,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从而更全面地认知事物。

中学阶段正是观察能力的提高阶段。从观察的精确程度看,对细节的感受能力正在不断发展,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性也在逐步加强,对事物的抽象理解也日趋深刻。从观察的目的要求看,正由被动地观察向主动自觉地观察发展。

相关资料研究表明,初三和高一的学生,听觉和视觉的感受能力都已达到成年人水平,而在观察的正确性上,高中生要强于初中生。而观察储蓄的时间也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长而延长。但是,由于中学生的观察力尚处于成长时期,心理品质并不稳定,有时还可能出现倒退,这是需要注意的。

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大量的感性知识都是通过观察获得的。观察力强的人在同一时间观察同一事物所获得的信息多于观察力差的人。观察力在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观察力发展得好,其他能力就可能发展得好。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呢?

1.观察要仔细

在观察事物时如果粗心大意,走马观花,就会漏掉一些细节。然而有时恰好是细节起关键作用,错误往往也就出在这里。曾有一位教授给他的学生做过一项有关“食醋”的观察试验,结果绝大部学生由于观察不细心,出了错误。

唐朝大画家戴嵩画过一幅《斗牛图》,但由于他平时观察不仔细,导致“两牛相斗,牛尾高翘”的错误。在我们同学当中,由于平时看书不认真,结果在做作业和考试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2.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或相近特征,所以在观察这样一类事物时就必须抓住其特征,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这样才能获得清晰的正确的认识,才能区别事物。

宋朝着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得到一幅名为《正午牡丹》的古画,画中有一簇牡丹和一只猫。欧阳修不解此画为何题名《正午牡丹》。他亲家吴清看完画后对他说:画中牡丹花瓣红艳,这是牡丹在正午时的状态;再看猫的眼睛,其瞳孔细小如线,正午时分的猫眼也正是这个样子。欧阳修听后佩服之至。这就是吴清在平时和看画时观察仔细,抓住了事物的特征、要害,从而真正领会了画中的意境。

3.观察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

事物的不同性质,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出来的。养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习惯是获取完整信息所必需的。同样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会得到不同的信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就是从横、侧、高、低、远、近等不同的方位观察才勾勒出庐山的壮美的。

另外,出于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对同一事物的观察也会得出不同观察结果,文学家主要是借大海的汹涌澎湃抒发情怀;而渔民只是把海作为生活的依靠,从而感悟到它的凶险和恩赐。专家提示

如果从小得到科学的训练,观察力就能迅速地发展起来。国外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对两组儿童进行训练,甲组进行一般的训练,乙组进行加强观察力的训练。一年之后,把一只两组儿童都未曾见过的鸟的标本给他们看,要求讲出这种鸟的特征。甲组儿童的观察只停留在鸟的颜色上,而乙组儿童不仅能讲出鸟的颜色而且还能讲出各部分形状特征,有的儿童还能判断这种鸟的爪和嘴很尖利,可能是一种猛禽。由此可知,观察力的强弱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

三、为何观察的事物相同而得到的结果不同

心理困惑

一次,我与同桌一起去踏青,一边看一边画,还一边记录。回到家里后,我们各自写了一篇观察日记。可是当我们把写好的日记拿出来看时,我们俩的内容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同样的春天,同样的田野,同样的花朵,同样的草地……是我们的写作水平太差,还是我们的观察方法有问题呢?

专家指点

仅从观察“技术”来讲,如果观察点或观察角度不同,那么观察到的事物自然也不相同。我们观察任何事物,都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更不能只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的描述上,看、想、做是紧密相连的。换句话说,人们在感知特定事物的时候,听觉、视觉甚至还有触觉和嗅觉等都是协同参与的,并与大脑的想象、思维和记忆等功能共同发挥作用。这与认知心理学中知觉的特性有关。

1.知觉的选择性

客观事物纷乱繁多,人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事物做出反映,而是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对其余的则比较模糊。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如在上课时,老师的讲话、黑板上的板书等成了我们知觉的对象,而同学的写字声、门外的脚步声等,则成了衬托这种对象的背景。当然随着注意指向的不断改变,背景和对象也相互转化。

2.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们,并用词语把它们标志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比如同样去听一位特级教师的课,学生会获取许多有益的知识,并能得到一定的精神享受;而去听课的青年教师则可能还学到一些好的教学技巧等。由于理解,使知觉更为深刻、精确。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有三个。

(1)言语的指导作用。言语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应用。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词的作用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例如,天空中的云彩,自然景色中的巨石形状,在感知时加以词和言语的指导,很快就能知觉到。

(2)实践活动的任务。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服从当前的活动任务,所知觉的对象比较清晰、深刻,任务不同对同一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知觉效果。比如,对天安门的素描和用文字的描写,任务不同,感知效果就不同。

(3)对知觉对象的态度。如果对知觉对象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只有对知觉对象发生兴趣,抱积极的态度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3.知觉的整体性

我们知道,知觉的对象由不同的部分和属性组成,但人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的部分和属性,而总是把它感知为统一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的关键部分决定着知觉的完整性。知觉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不是各部分的机械堆砌,对一个事物的知觉取决于它的关键部分,非关键部分一般被掩蔽。如一首歌,无论是男高音唱,还是女高音唱,是童声唱,还是老人唱,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同一首歌;一旦改变其旋律或歌词,就会成为另一首歌。在这里,不同的音色、音调不是决定一首歌的关键的部分,只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才是决定一首歌的根本因素。

人们怎样才能从诸多的属性中识别关键部分,从而准确把握知觉对象呢?这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越能识别出事物的关键特征,从而精确地把握知觉对象。作为学生,要想提高知觉效能,就要在观察事物时,把注意力放在事物关键特征上。例如,对三角形的认识,其关键部分就由三条边构成三个角,其他都不影响对三角形的知觉。

4.知觉的恒常性

又叫知觉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如,阳光照射下的白色墙壁与阴影中的白色墙壁,反射出来的亮度差别很大,但人们却把它们感知成相同的白色,这是亮度恒常性。学生坐在第一排座位上看老师与坐在最后一排座位上看老师,老师在他们视网膜上的像大小不一,但学生总是把老师看成具有特定大小的形象,这就是大小恒常性。无论你在教室的哪个地方看教室的门,也无论教室的门是开着的还是关着的,你总把教室的门看成是矩形的,这就是形状恒常性。恒常性使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始终保持对事物本来面貌的认识,保证了知觉的精确性。

在了解了知觉的特性以后,同学们就不难明白,正是由于知觉具有选择性,人们才会选取对象的不同部分去感知;正是由于知觉具有理解性,人们才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去思维;也正由于知觉具有整体性和恒常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才不会失去其本来面目。

专家提示

正是由于知觉的四个特性,当人们在观察同一个事物时,由于每个人的知觉不同,致使观察点不同、思维角度也不同,得出的结果当然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记忆——让你的大脑行动起来

一、记不住东西怎么办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我觉得我的“背功”特别差,总是记不住东西。

课上老师讲的知识,怎么一下课就忘得无影无踪?尤其是语文课,散文、古诗、文言文都需要背诵。我拼命地背,上学前一天晚上还背得滚瓜烂熟的内容,一到上课时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请问,我该怎么办呢?

专家指点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记忆不是死记硬背的“背”,而大部分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