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谋略宝库3
16733400000012

第12章 政治和仁德(11)

当初,智宣子准备让他的儿子瑶做继承人。智果说:“他不如宵(智宣子的另—个儿子)。智瑶比别人强的地方有五点,比不上别人的地方有一点。智瑶美而长,这是他强的地方;射箭、驾车有很大的力气,这是他强的地方;技艺很完备,这是他强的地方;巧于文辞,辩论机智,这是他强的地方;刚强坚毅,敢作敢为,这是他强的地方。他比别人强的地方就如此,但却极不仁慈。凭借他在五个方面的才能而凌驾于别人之上,却用不仁慈的行为来行使政权,难道有人能像对君主那样地好好待他吗?你果真立智瑶做继承人的话,智氏宗族必定灭亡。”智宣子不听。

智果就到太史召那里与智氏家族分开,为另一家族,成为“辅氏”。(这样做的意思是说,他已经不是这个家族的人,将来就不会招致灾难。)

赵简子的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赵简子也要确立继承人,不知道应该立谁为好,便在竹简上写了些教训和勉励的话,把它交给两个儿子说:“认认真真地记住它!”

过了三年。赵简子又问两个儿子关于竹简的事,伯鲁不能说出竹简上面的话;又问及竹简,伯鲁已经把它丢失了。赵简子问无恤,无恤能背诵竹简上面的话,显得十分熟练;又让他拿出竹简,他便从袖子中拿出来呈上。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贤德,便立他做为继承人。

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问道:“把它当做茧抽丝呢,还是当做城堡的屏障?”赵筒子回答说:“要做屏障啊!”于是,尹铎减少了晋阳城的户数(这样一来就可以少交赋税,有利于城中的百姓)。赵简子对无恤说:“晋国如果遇到灾难,你不要以为尹铎的人少,不要认为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把它当做你的归宿。”

等到智宣子死了,智伯(即智瑶)掌管晋国的政权。一次,智伯同韩康子、魏桓子在饮宴,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总管)段规。智伯的家臣智国听说了,说:“人主不做好应付意外变故的准备,灾难必定要到来!”

智伯说:“灾难出现与否将由我来决定,我不发难,又有谁敢作乱呢?”智国回答说:“不然。《夏书》上有这样的话:‘一个人如果多次出现错误,就会引来怨恨。人们的怨恨难道只在你有明显错误的时候吗?在人们尚未发现你的错误时,要想办法改正它,君子能精心地对待小事,因而不会遭到大的灾难。现在您仅在一次约会上就使人家的主仆蒙受耻辱,而又不做好预防意外的准备,说别人不敢制造灾难,恐怕不可以吧!螨、蚁、蜂,都可以伤人,何况是国君和相呢!”智伯不听。

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不给他。段规说:“智伯贪婪而刚愎自负,如果不给他土地,就要攻打我们;不如给他地,他得到地,必然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如果不给他,他一定会极力对付人家,这样,我们便可以免于祸患,等待事态的变化,再趁机而动。”韩康子说:“很好。”派使者送给智伯一座拥有万家人口的城。

智伯十分高兴,就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想不给他,家相任章说:“为什么不给他土地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地索取土地,所以不给他。”任章说:“无缘无故地索取土地。其他大夫必然警惧。我们给他土地,智伯必然骄傲。智伯骄傲而轻敌,我们这里却由于警惧而彼此亲近;用相亲之兵去对付轻敌之人,智伯的命运必定不长了。《周书》上说:‘打算战胜他,一定先暂时辅助他。打算从他那获得,一定先暂时给与他。’您不如给他土地,使他骄傲,然后便可以选择能够联合的人去图谋消灭智伯,为什么单把我们做为智伯的斧质、箭靶呢?”魏桓子说:“很好。”又给智伯一座拥有万户入口的城镇。

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一带的土地,赵襄子不给,智伯十分生气,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去攻打赵氏。赵襄子准备逃出国都,问随从:“我该跑到哪去呢?”随从的人建议说:“长子离我们近,而且城大,城墙完整坚固。”赵襄子说:“老百姓耗尽体力筑墙,又要拼死来守卫它,那谁还肯跟我同力抗敌呢?”随从又说:“邯郸的仓库十分充实。”赵襄子说:“榨取百姓的血汗来充实仓库,又接着使他们遭到杀害,那谁还肯跟我同力抗敌呢?还是到晋阳吧,那里是亡父托付给我的地方,又是尹铎厚待人民的地方,人民一定与我同心协力。”于是赵襄子投奔到晋阳。

果真如赵襄子分析的那样,晋阳人民对赵襄子感恩戴德,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誓死不屈,共同抗击智伯的联军。后来智伯的联军发生了分裂,赵襄子趁机打败了智伯,灭掉了智氏。

儒家的智谋是一种无形的智谋,它从人的道德深处出发,以改变人的品行为根据来影响社会,这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赵氏立后与智氏立后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以仁德为考察人的标准,一个是以所谓的“才艺”作为考察人的标准,这样就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赵氏得到了人心。而智氏凭借自己的强大胡作非为,最终失去了人心。所以,智氏灭亡,赵国建立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赵氏由一个弱小的姓氏而最终建立了赵国,是儒家智慧成功的典范。

君子也犯错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犯错误,就像日蚀和月食。当他犯错误的时候,人们都能见到,而当他改正错误的时候,人们又都要仰视。”

这是说君子对待自己错误的坦荡态度。其实,如果真的能做到孔子所说的这些,不仅可以成为君子,恐怕可以成为圣人了。如果有这样的品德,再加上求贤若渴和知人善任,那恐怕就没有谁能阻挡你干一番事业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疯狂地搜罗人才,秦穆公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秦国在西周时期原是一个很小的地区,连侯也称不上,根本是无名小辈。只是到了西周末年,因勤王有功,才被周天王特许称侯,以后经过数代君主的努力,逐步地发展起来。秦穆公是一个贤明有为的君主,他一生都在时刻注意网罗人才,使用人才。

百里奚原是一个穷苦农民,后因家境贫困才想出来寻找机会,干一番事业,但流浪多年也无机会做官,弄得妻子儿女都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经朋友推荐,在虞国做了大夫。不久,虞公因借道给晋国而被晋国灭亡,百里奚就跟着虞公一起到晋国做了俘虏。晋国国君知他有本领,想让他做官,百里奚却死活不肯,就这样在晋国住了下来。后来秦穆公派公子絷去秦国求婚,百里奚就被当做陪嫁送往秦国。百里奚不愿去秦国,半路上偷偷地跑了,一直来到楚国。楚人开始以为他是奸细,后来见他年老,就让他放牛。他看的牛长得又快又好,竟然出了名,连楚成王也知道了。

公子絷以为跑了一个老奴,并不在意,也没有认真寻找。有一天,他在晋国的土地上看见一个人长相奇特,力大无比,用一把大锄头锄地,锄得又深又快,他以为是奇人,就把他带到了秦国,这人就是后来的名将公孙枝。秦穆公看见名单上少了百里奚了,就问公孙枝,公孙枝说他是个有本领的人,只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秦穆公立即派人四处打听,竞在楚国找到了他。秦穆公要用仪仗车马去迎接他,公孙枝说:“千万使不得,如此去迎接一个奴隶,必引起楚人的怀疑,那他们就不会放百里奚了。”秦穆公依照公孙枝的主意,用五张羊皮换回了百里奚,后来就有了“百里奚、五羊皮”的说法。

秦穆公见百里奚是个70岁的白发老人,显得不高兴。百里奚说:“您如果让我去打虎,我当然老了,如果让我谈国家大事,那我还比姜太公小10岁。”秦穆公觉得有理,就同他谈国家大事,没想到越谈越投机,一连谈了三天,就要拜他为相国,百里奚说自己不行,连忙推荐了蹇叔。公子絷好不容易请来了蹇叔,连他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也一同请来了。秦穆公与蹇叔论当今世事,竟然乐得忘了吃饭。过了几天,他就拜蹇叔为右相,百里奚为左相,西乞术、白乙丙为大夫,就这样,秦穆公一下就得到了五位贤能之士。在后来的岁月里,这五个人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前628年12月,帮助郑国戍守国都的秦国大将杞子秘密派人对秦穆公说:“我现在已经取得了郑国人的信任。他们让我掌管北城门的钥匙。如果现在派兵偷袭,我打开城门作内应,就一定会成功。”

秦穆公得信大喜,准备出兵。大臣蹇叔是秦穆公特意招纳来的贤能之士,秦穆公对其十分信任,他听说秦穆公准备伐郑,就坚决反对,并对秦穆公说:“谁听说过长途跋涉的疲劳之师能取胜呢?我军疲惫不堪,郑军以逸待劳,胜负的结果不是很清楚吗?我军说是偷袭,但那么多的人,行那么远的路,郑国怎能不知道呢?怎么可能偷袭呢?”秦穆公不听,仍坚持出兵。他任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为主将,领军出东门。蹇叔听说,就赶到东门外,哭看送这支出征的军队。他对孟明说:“孟将军,我只怕看到这支军队有去无回了。”蹇叔的儿子当时也在这支军队中,蹇叔对他说:“秦军此去,必败无疑,我这做父亲的要为儿子收尸了。”秦穆公听了很恼火,派人对他说:“蹇叔你这个老东西,活在世上真是多余。如果你早一些死了,你坟墓上的树木也早已成为合抱之材了。”秦穆公最终没有听他的话。

秦军开到滑国(今河南巩县南)时,郑国的商人弦高正好也走到这里,他是准备到洛阳一带做买卖的。他看见秦国军队开来,稍一打听,就十分容易地知道是秦国去攻打郑国——自己赶回去报信是来不及了,不去报信,郑国一点准备都没有,如果遭到了秦国大军的袭击,肯定会城破国亡。如何阻止秦军前进呢?情急之中,弦高想出了一个主意。

他来到秦军营中,献上本来准备做生意用的4张熟牛皮,又加上12头牛,并对秦军将领说:“我们国君已经知道您的大军将要经过郑国,特意派我送来这些东西犒劳你们。我国贫穷,但您的大军如果要久住,住一天我国就供应一天的给养;如果要走,就做好当夜的保卫工作。”

秦军将帅们大吃一惊,他们想,这些天的军事行动都是在极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怎么会让郑国知道了呢?既然郑国已经知道了,还要不要继续进兵呢?就在秦军举棋不定时,弦高一面秘密派邮车飞速回国,向君主报告秦军将要进犯的消息,一面继续与秦军周旋。秦军的主将孟明视对部下说:“我们这次来,是希望偷袭以取得成功。现在消息已经走漏出去,郑国已经有了准备,偷袭是不可能了。直接攻打,我们不见得取胜,包围他们,我们又没有后援,不如撤兵回去。”于是,秦军顺便灭掉滑国,撤军回去了。

晋国一直想找一个机会削弱秦国,听说秦国的军队退兵,经过晋国,便在其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等秦国的军队退至崤山(今河南洛宁西北60里)的山谷之中,晋国军队突然出击,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全都做了俘虏。

晋襄公的母亲名文赢,是秦国人,是晋襄公的父亲晋文公流亡秦国时秦穆公为他娶的妻子。所以,文赢为秦国着想,她让晋襄公把俘虏的秦军将士放掉,所以,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又回到了秦国。晋襄公刚刚把他们放了,深有谋略的大臣(先轸)马上去劝说他,他也立即醒悟,明白了这是纵虎归山,即刻派人追赶。可是,秦国的将领已经渡到了河心,再也追不上了。后来,晋国果然遭到了秦国严重的报复。

秦穆公听说三位将军回来了,身穿素服到郊外迎接。他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放声大哭,说:“我不听蹇叔的劝告,使你们受到做俘虏的耻辱,这是我的罪过。”孟明视等人要求撤职处分,秦穆公没有同意,并说:“古人不以一眚掩大德(不以一点小小的过失而掩盖了别人的大的德行),况且(这次失败)是我的过错呢?”

经过这次失败,秦穆公便变得更加成熟了。他总结了经验教训,终于使秦国迅速壮大起来。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秦国在他的手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秦国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秦穆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如上所述,一是求贤若渴,知人善任;二是知错善改,“不迁怒,不二过”。其实,无论在历史还是在现实中。这两点都很难做到。

人才选拔

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高喊科技没有用,只有拥有了具有高科技知识,的人才才能拥有高科技,从而喊出了人才是根本的口号。其实,古人早就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在春秋战国时期,得一士而国兴,失一士而国亡的观念就深入人心。然而,如何考察人才、选拔人才,却一直困扰着人们。

晏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大臣,有着丰富的智慧和直言敢谏的精神,深受齐景公的信赖。有一次,景公问晏子说:“要想管理好国家,统治好百姓,应该怎么办呢?”晏子回答说:“关键的问题在于举荐贤良,让他们治理国家,任用人才来管理百姓,这就是治国治民的好办法。如果能任贤用能,那么百姓就可以安居乐业了。”

景公说:“虽然有贤能之才,我又如何得知呢?”晏子回答说:“既为贤能之人,却又隐而不现,那怎么能称是贤人呢?原因不在这里,只因为大王平时不致力于选拔,所以才不识贤能呀!”

景公说:“我想向您请教求贤的方法。”晏子回答说:“大王鉴别人才,要观察他交游的对象,分析他的言谈举止和习惯爱好,不要根据他的华美言辞、雄辩口才论定他品行的好坏,不要按照别人的评论褒贬来判断他才能的高下。大王若是这样选拔人才,选拔上来的人就不会故作姿态,哗众取宠,不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思想来取悦于君王。要了解一个人。在他得势时,看他主张什么;失势时,要看他拒绝什么;富贵时,看他反对什么。出类拔萃的人才,一般态度比较慎重,不会轻易进入仕途,即使进入仕途,也很易隐退;次一等的人,既易入仕,也容易引退;才质最差的人,把仕途看得很重,十分喜欢当官,难以隐退。您根据这些标准选拔人才,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