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谋略宝库4
16733600000006

第6章 以逸待劳

【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文】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而不是采取直接进攻的方法;刚柔相互转化这是从损卦中推演出来的计谋。

【经典故事】

自负庞涓遇埋伏

晏子像公元前342年,在围魏救赵之后十二年,魏国发动了对韩国的战争,韩国向齐国求救。很快,田忌和孙膑便率齐军前往,进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军统帅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立即从韩国撤兵回国。孙膑深知庞涓刚愎自用,素来轻视齐军的力量。他还深信兵法中关于“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到”的传统论点,于是齐军采取示弱的策略,故意装出返齐的样子。第一天,齐军挖了十万个行军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第三天只挖了三万。恨不得立即战胜齐军的庞涓一看,以为齐军逃兵很多,战斗力大减,于是就丢下步兵只率一支骑兵轻装前进,日夜兼程地拼命追赶。孙膑盘算庞涓日落后将行进马陵,他就在此地埋伏。一切如孙膑预料的那样魏军遭到齐军毁灭性的打击。庞涓走投无路,自刎而死。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公元前223年,他也是利用以逸待劳之计打败了当时仅剩的两个对手之一的楚国,为统一中国扫清了道路。

马识主人

有一位王子,听说有一个城市的法官办案很有能力,他就装扮成一个商人,到那个城市去探听探听。

走到半路,王子被一个枯瘦如柴的乞丐挡住了。那乞丐向王子讨了些钱,还恳求骑上王子的马,一起进城。好心的王子答应了。

他俩骑在一匹马上,乞丐说马是他的,只因为可怜这个走得精疲力竭的买卖人,才让他骑上马来。

他俩争执不下,又没有第三人作证,只好去见法官。

到了法庭,前面还有两个案子,他俩排在后面等候。

一个案子是读书人和一个不识字的阔佬争一个女仆,都说女仆是自己家的。法官说:“把女仆留下。你俩明天再来。”

另一个案子是一个卖布人和一个卖油人的事,都说对方抢了自己的钱。法官说:“把钱留下,你俩明天再来。”

轮到王子和乞丐了,他俩都说那匹马是自己的。法官还是说:“把马留下,你俩明天再来。”

第二天,他们都按时到了法庭。

法官对读书人说:“女仆是你的,你把她带走吧。”那个不识字的阔佬挨了五十大板,被轰了出去。接着法官把卖布人传来,说:“这钱是你的,那卖油的是个盗贼,将受到惩罚。”

最后,法官问王子和乞丐,能不能在许多匹马中认出自己的马,他俩都说能。法官就把他俩带到一个马棚前。结果,两个人都毫不费劲地从几十匹中认出了那一匹。

可是,法官却对王子说:“把马牵走吧,你是真正的主人。”随后把那个乞丐打了五十大板,赶出去。

三起案子,法官判得干净利落。王子很纳闷,便说明了自己的身份,要法官说说,是怎么判断这三起案子的。

原来,第一个案子,法官在判案前,叫那个女仆往一个很脏的瓶子里灌墨水。女仆拿过墨水瓶,先控干净,再去灌,灌得还很熟练利落,这说明平日多次灌过墨水。假如她是不识字的阔佬的女仆,就不是这样了。所以就把女仆判给了那个识字的人。

判那个抢钱的案子。法官是把钱放到水里,第二天清早看看水面上有没有油花。因为打官司时,法官发现卖油人双手沾满了油污,如果钱是他的,上面必然有油渍,经水一泡,就会有油花浮在永面。可是泡了一夜,水面上一丝油渍也没有。法官也就毫不犹豫地把钱判给卖布的人。

判断关于马的案子时,法官估计到两个人都可能认出那匹马来,但他又想,即使都认出来,也能分真假。因为不光人能认识马,马也能认识自己的主人。所以,当王子去马棚时,敏锐的法官发现,那匹马看到王子,又挠蹄子又喷鼻子,显得很亲热的样子。而当乞丐走近那匹马时,那马却无动于衷,只冷冷漠漠地看着别处。这样,法官就清楚地知道,这匹马的真正主人是王子了。

智解梁国之围

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拜周亚夫为太尉,命其率军迎击叛军。

周亚夫统军后,稍事修整,立刻秘密出击,大军经蓝田、出武关,直抵洛阳,然后攻入荥阳的武库,行动迅速而隐蔽,犹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前线,使叛军大感震惊。

周亚夫知道自己虽然师出有名,但兵力寡弱,与叛军硬拼难以取胜,于是决定聚兵河防,长期坚守,待挫敌锐气后再做打算。

此时,吴楚叛军正在猛攻梁国,梁国危在旦夕,梁王数次派使者到周亚夫处请求援兵,周亚夫都假作不理地拒绝了。在拒不出兵的同时,为了寻求更好的决战姿态,周亚夫派出一支轻骑兵,直趋东北,占领了昌邑,然后筑起又一道防线,加强了防御的纵深,以利于长期坚守。

梁孝王多次向周亚夫求救不成,恼羞成怒,转而上书景帝,请景帝下圣旨逼迫周亚夫离开现在的防御阵地,前去解梁国之围。汉景帝碍于亲兄弟的情分,不得已,只好下旨,令周亚夫迅速发兵前去解梁国之围。

汉景帝的使者来到周亚夫的兵营后,高声宣读了圣旨,然而周亚夫只是将圣旨接下,丝毫没有发兵救援的意思。使者气恼地质问道:“周亚夫,你敢抗旨吗?”

周亚夫恭谨地答:“不敢。”

“那你为什么还不赶快发兵救梁呢?”

周亚夫从容不迫地说:“陛下命我率军抗敌,给我的是指挥权,而军队如何调配,则应视战场上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梁国所处的危急情况我是知道的,梁国尚有五万守军,粮草也充足,不出大错,应该再坚守十日。我大军虽然士气高昂,但远道而来,军力疲惫,且敌军强大,不宜决战,固此先行休整,待寻得良机后,再行出击。”

使者不满地说:“难道圣命你都可以置之不理吗?”

周亚夫决然地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请圣上明鉴。”

使者见周亚夫死不出兵,只好回去复命了。

周亚夫拒不出兵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上下的军士,也传到了吴楚叛军将领的耳中。叛军将领以为周亚夫怕死惧战,于是便不再对他严加监视,而是放心地猛攻起梁国来。

周亚夫乘叛军疏于防范的空隙,调动一队精兵切断了叛军的粮道,焚烧了叛军的粮秣。吴楚联军失去了粮草,这才心中恐慌,感到了周亚夫统军的厉害。叛军失去了粮草,不能持久,只能速战速决,于是便调回头来,摆开阵势,要与周亚夫的军队决一死战。

此时,周亚夫已经数次调动了敌人,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并深知此时叛军是狗急跳墙急于做困兽之斗,于是坚持不与交锋,避不出战。数日之后,吴楚叛军欲战不能,欲走不甘,周亚夫便巧妙地利用敌军粮草短缺、军心不稳的弱点,多次派出轻骑兵于夜间对叛军进行袭扰,从而使得叛军士气低落,斗志尽丧。

周亚夫见决战的时机已到,却仍然避不出战,而是使自己的部队造成编制混乱、防御松弛的假象,引诱叛军主动进攻。吴楚联军的统帅早就急于进攻,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现在忽然看到机会来了,于是便整顿军马,乘夜间杀了过来,企图一举奠定胜局。

周亚夫知道自己的大营原本设在营西北,而叛军却虚张声势地向营东南进攻,肯定是声东击西之计,于是便不动声色地将精兵埋伏在营西北,而以老弱病残在营东南。两军将士都在进行全力搏杀,叛军以为周亚夫中计,于是突出奇兵,杀往中军大营里来,叛军的行踪犹如飞蛾投火,被周亚夫的伏兵候个正着,一时间万箭齐发,杀声四起,叛军立刻陷入重围。

叛军原本斗志已丧,再加上粮草不足,浑身乏力,如今义陷重围,根本无心恋战,只想夺路突围,于是各自求生,队形大乱,有的在阵内互相残杀起来。经一夜激战,吴楚联军遭受到毁灭性的重创,楚王刘濞见大势已去,只好拔剑自杀了。

梁国之围遂解。

蒋介石的失败

1930年底到1931年初,蒋介石调动大军,对江西南部的红色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大“围剿”。毛泽东和朱德把当时仅有的四万军队全部集中在龙冈地区,并引诱张辉瓒指挥的国民党军队进入这一地区。这样一来,在这一局部战场上,红军在力量上就占有了优势,并一举消灭了九千敌军,张辉瓒也被生擒。蒋介石的第一次“围剿”就这样以失败告终。后来,在另一次反“围剿”的战争中,红军指挥官徐向前也是用了以逸待劳之计,于1932年5月8日在苏家埠打败了蒋介石的军队。

中东战争中的实例

第四次中东战争开始时,埃及打的一次大胜仗,即步兵对装甲兵之战。当时,埃及军队突破了“巴列夫防线”后,以色列军队调动一九零装甲“王牌”旅去破坏菲尔丹桥,企图阻止埃军继续前进。埃及破译了以色列军队的作战命令,急令第二步兵师于一九零旅前进方向上布设防线,埋伏兵力,同时又令兵士在菲尔丹桥附近架设桥梁,表示后续部队将士大量渡河,诱敌上钩。第二步兵师根据一九零旅孤军冒进、自恃骁勇、麻痹轻敌的弱点,令一先头营且阻且退,诱敌于伏击区,一举全歼,成为步兵全歼装甲兵的典范战例。

【后记】

以逸待劳,是操纵敌人的方法。其主要宗旨不在于选择地形以待机破敌,而是运用简单控制复杂,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

“以逸待劳”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军事以近待远,以逸待劳。”即在战术上自己处于主动,应付敌人进攻的意思,引申到生活中来,就是说:凡事做好充分准备,沉着应付外力侵扰。做人、做事,都不要冲动,冷静下来仔细考虑,处理才能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