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社交要懂心理学
16774800000003

第3章 序用心沏好“社交”这杯茶——社交与心理学(2)

3.尊重原则

尊重是一种美好的德行,带有神奇的力量。它体现一个人的品德是否高尚,心地是否善良,胸怀是否博大。尊重别人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是体现自身修养的一个平台,可以赢得信任,换来朋友的好感和青睐。

张良是历史上着名的谋臣,曾经跟随汉高祖刘邦一起打下大汉江山。而他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传说有一天,张良出去散步,来到一座桥上,对面有一个衣衫破烂的老头走了过来。当他走到张良的身边时,突然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并对张良说:“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当时感到很奇怪又很生气,但是看他一把年纪,不好发作,就忍气吞声地给他捡回了鞋。

谁知老人得寸进尺,竟然要张良替他把鞋穿上,张良莫名其妙,但是一想帮人就帮到底吧,于是就跪下来为他穿鞋。穿好后,老人笑着走了。走了几步,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可以培养成人才,五天后,天亮前你来桥上等我。”张良深感玄妙,就诚恳地跪拜说:“谢谢老先生,愿听先生教诲。”

过了五天,张良早早来时,老人已先到,批评他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过五天,你再来等我。”第二次,张良去得更早了,可是又迟到了。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兴,送给张良一部书,并且告诉他说:“读了这部书,就可做帝王的老师了。”天亮后,张良一看,原来是一本兵书,叫《太公兵法》

。张良得到这本书后.认真阅读,终于学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

张良能够宽厚待人,给老人以足够的尊重,最终得到了老人的帮助,成为栋梁之材。

古语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相互的,只有彼此之间平等地相处,才能拉近距离,增加亲密。

4.自爱原则

古语云:“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尊自爱是做人的基础,如果连自己也不爱惜自己,怎么能够使别人来爱惜自己呢?自爱是为人处世的基准和前提,例如在人际交往中不要随意接受他人的馈赠,与人交往不深或是异性朋友,交往中要庄重、严肃,不表现得过于谄媚、低俗、放纵等。

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而不是轻视。

古有庄子持竿不顾的故事。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故事的意思是:楚威王想请庄子帮他处理境内的国事,于是派两个大夫到濮水边去请庄子入世。庄子此时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诱人的官位和权势。二者的对比,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

但是庄子却持竿不顾,连头也不回。在他的内心,濮水的清波比高官权势更加吸引了自己。他在不经意间就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的机遇。他问了两位大夫一个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呢?两位大夫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庄子做出了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的选择!庄子不愿意沾染官场的污浊,而宁愿保持精神的闲适和洒脱。这就是一种自爱,一种对自己精神操守的守护和坚持,最终才有了《庄子》这部思想经典的流传后世。

自爱是对自己的负责,展现给别人的是自己的尊严和信念,而这些也是吸引别人的资本,是实现平等交往的前提。

只有懂得这些人际交往的需要和原则,才会更好地与人交往,我们身在社会的大家庭当中,时刻都要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往,而且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方便和快乐,使内心得到满足和快乐。

我们每天都要与几人、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进行交流,每天都对别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印象。怎样才能多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少给别人带去坏的印象呢?这就需要把握一些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充分利用这些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或避免这些效应的消极影响,才能更好地构筑自己的人际关系。

1.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架起交际桥梁的基石

人与人初次见面时,仪表、谈吐、礼节、态度等就形成了所谓的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一印象是长远交往的基础,好的第一印象很容易让对方信任并在今后的交往中更加容易协调。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尽量留给别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的产生与外表有着直接的关系,印象的形成有一半来自于外表。外表不仅仅是指端正的五官,漂亮的容貌,还包括体态、气质、神情和衣着等细微的差异。此外,还有大约40%的内容与声音有关,包括说话的音调、语气、语速、节奏等,都将影响第一印象的形成,其余大约10%的内容才与言语举止有关。

我们常常会说不要以貌取人,其实对于初次见面的人,我们对其其他方面不甚了解,只有容貌、衣着、体态、神情、言语等才会给以最直接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也是形成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长得漂亮的、衣着得体的、言语优雅的人往往比相貌普通、衣衫不整、言语粗俗的人更加能够博得他人的好感。所以,与他人交往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争取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这样才能为以后的继续交往奠定基础。

2.美丽的光环让你光彩闪耀

光环效应最早是由美国着名心理学家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并由此得出整体印象。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晕轮效应的实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首先,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它还容易让人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其次,它还让人产生以偏概全的判断,说好就全部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

光环效应可以增加个人的吸引力而帮助其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某些便利,但是其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避免和克服其负面效应,正确把握光环效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社会知觉中产生的偏见。

3.新视角发现新魅力

人们在看待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总是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和视角去审视,发现不了他们身上新的东西,这主要是受心理定势效应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心理定势效应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吕蒙是三国时东吴的一员战将,他虽然武艺高超,但是却没有文才。作为东吴的大将,有勇无谋是不行的,于是孙权希望他能够多读书,来增加自身的修养和智慧,并且还给他推荐了很多好书,包括《孙子》、《六韬》、《左传》、《国语》

,以及一些其他的史书。

吕蒙也觉得应该学点知识,于是便开始用功读书,刻苦钻研,慢慢地他读的书越来越多,学识也不断见长。有一次,鲁肃到陆口接替周瑜,路过吕蒙的军营,于是进去拜访他。从前的吕蒙什么也不懂,只是个大老粗,而这次他却惊奇地发现,吕蒙的学问大长,很多见解比自己都高明。鲁肃拍着吕蒙的肩膀说:“我总认为你不过只有武略罢了,今天看来,你学识渊博,再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呀!”

故事中鲁肃一直以为吕蒙只是一介武夫,没有什么学问,这是因为他被自己的心理定势所左右,用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人。在现实交往中,我们也会犯这样的错误,以前认为一个人是什么样,就会以为他一直是这样。就像老同学多年不见,曾经的邋遢鬼变成了很有成就的白领,在自己心里会觉得很难以置信。心理定势就是指对某人或事物形成某种特定的印象,并且持续很久也不发生改变,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心理定势往往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不主动寻找其他“捷径”来解决问题,从而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既然注意到心理定势效应的负面影响,我们就一定要努力克服。不能总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别人,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发现别人的变化,减少对别人的误会。

4.别人不是你的影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宋代着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错误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对自己喜欢的人,总以为别人也喜欢;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要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他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

克服上述心理效应的消极影响,才能够以健康正常的心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自身的社交魅力,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现状。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多益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维护身心健康。有人曾经说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最有效的药。既然人际关系对人们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呢?简单地说,与人交往需要从“心”做起,用心去认识自己,了解别人;用心去改变自己,善待别人。只要用心去做,就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回报,赢得好人缘。

1.遵循一定的交往原则

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就是要遵循一定的交往原则,主要包括和谐原则、人道原则和功利原则。和谐原则是指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各方要互相配合、互相理解,使多重人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最终形成多重人际关系之间的良性循环。人道原则是指在进行人际交往的时候,要做到尊重、理解、宽容、信任别人,客观公正地看待别人。功利原则是指建立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不能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践踏别人或社会的利益。正直无私、舍己为人是功利原则的最高境界。

2.提高交往者的素质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为了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提高交往者的素质。交往者的素质主要包括意志力、情绪的控制力、知识水平和交往信息的感受力。

意志力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态度是否可以持久,是否可以在碰到困难时不抱怨、不沮丧、保持理智等。情绪的控制力是指当人际关系出现紧张的时候,是否可以冷静地对待交往者,是否可以宽大的心胸去接受不同的意见,以真诚的态度对事情做出客观公正的分析,做到有主见但不固执己见。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越高,他就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交往信息的感受力是指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一方能否听懂对方向自己传达的相关信息,能否快速地捕捉到对方的暗示,以便积极地思考,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

3.克服有害的交往心理

有害的交往心理主要包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敷衍别人的心理和消极等待的心理等。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把好处留给自己,把麻烦推给别人,这些人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很容易导致人际关系恶化和冲突。敷衍别人的心理是指在和别人交往时没有诚意,对别人的热情反应冷漠,如果这种心理一直持续并且养成了习惯,就会慢慢失去别人的尊重和认同,这个时候如果想要和别人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非常困难了。因此,克服有害的交往心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前提。

4.采取协调的方法

协调的方法包括肯定别人的价值,注意交往的技巧等。肯定别人的价值一般就是指赞美别人,使其体现出对方在赞美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存在价值,进而达到相互信任的目的。赞美有很多种方式,既可以当面赞美,同时也可以向其他人或者在公共场合赞美。但是在赞美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一点,赞美一定要发自内心,要实事求是,要让对方接受,如果你赞美失当的话,别人可能会误以为你在嘲笑和讽刺他,这样就会得不偿失。

交往的技巧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根据具体的情景和不同的交往对象采用不同的交往方法。比如,和残疾人交往的时候,首先要表现自己的同情和理解,保护他的自尊心,从而使其对自己产生信任;和性格孤僻的人交往时,要主动表示自己的关心和照顾,融化他的心灵;和犯过错误的人交往时,要鼓励他重新做人,使他明白犯错并不丢人,真正丢人的是有错不改。此外,否定别人的观点时,要先退后进,这样容易使人接受。

总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的,它是一种日积月累的结果。它需要我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再加上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还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