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要懂心理学
16775200000029

第29章 提高孩子学习的能力——学习教育中的心理学(3)

心理的疲劳一般不像身体疲劳发生的那样迅速,所以一个人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就能够较长时间地持续学习而不感到十分疲劳。但是,集中精力持续学习时间过长,也会产生疲劳,使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受到影响。许多研究指出:需要紧张的注意、积极的思维和记忆的学习活动,都容易发生疲劳。不愉快的作业比愉快的作业更容易疲劳,学习内容的单调也会引起心理的疲劳。另外,在异常的气温、湿度、缺氧、噪音、光线不良等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学习,也容易疲劳。

疲劳的引起是有个别差异的。由于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不同,如体质的强弱、能力、气质、性格、兴趣、习惯的不同,都能影响疲劳的发生。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警惕孩子的学习疲劳。

【育子点拨】

学习疲劳是可以预防和克服的,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累”属于学习疲劳,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预防和克服。

1.确保孩子劳逸结合

休息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措施。孩子回到家里,父母应该给孩子适当的活动、休息时间,学习一个小时后可以离开书桌,离开学习的环境,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

不要休息时也伏在桌上背单词、背公式,要注意劳逸结合。连续“奋战”只会影响后面的复习。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那就让孩子在学习之余好好休息,第二天才能更好地“砍柴”。

2.减轻对孩子施加的压力

父母不要给孩子划定过高的目标,使孩子精神上有压力。父母对孩子要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从分数上的高低来衡量,要看孩子的学习基础,每次考试题的难易,及临场发挥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对孩子的成绩要做纵向比较,即自己和自己比,过去和现在比。

3.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

父母要经常告诉孩子:“胜不骄,败不馁”,以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在对孩子适当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要融进父母对孩子的一片关爱之心,力求鼓励多于批评,切不可简单粗暴地打骂,致使孩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父母也应该经常带孩子外出活动,增加接触素材,从而形成自己的感受,有助于打开思路。当孩子处于一种愉快的学习状态时,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这时心理上的疲劳症状就会很快得到消除。

【教育箴言】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现在的中国,读书是大多数人的唯一出路,于是分数便成了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而现在的孩子也成了被分数衡量的唯一标准。要知道求学毕竟不是求分数,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

眼下我们耳边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问一问天底下的孩子,大概没有一个不愿考高分的,这也难怪,传统的观念和保守的思想使父母和老师不允许他们对分数懈怠丝毫,只期望他们成为争分的高手,这就形成了一个极不公平的局面:分数线的一端,是赞美与鲜花,是奖赏与“高尚”;另一端,则是批评与苦果,是惩罚与“低俗”……

生活中,随处可以听见家长们在一起谈论谁家孩子的成绩如何好,考分如何高,尔后便是聪明能干等来将其美化塑造,形成一个定理:考分高的孩子,什么都好,什么都是高人一等。然而父母们没有想过,在学习与生活中,只把分数当命根而毫无实践经验又有什么用呢?

当然,分数自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考试,通过评分,可以检验一个孩子的阶段学习情况。这确实是一个衡量学业的重要标准,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分数高,不一定证明知识掌握得全面、牢固,因为考试不可能涉及没有学过的知识;分数低,这也不一定证明这个孩子已无可救药,因为失误对于任何人都是难免的。考试只能是检验老师教与孩子学的一种手段,其真正原因是为了促进孩子更努力地学习知识,掌握本领。

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在市里某初中读二年级。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职员,母亲是一家医院的骨科主治医生,家里的经济状况良好。

她从小就是班里的“尖子生”,聪明温顺,遵守学校纪律,对父母和老师的话一向唯命是从。在各门学科中,她的成绩都非常优秀,但是爸爸、妈妈对她的期望很高,要求也过于严格。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她的数学考了全班第一,成绩为98分。对于这个已经是名列前茅的成绩,父母却依然不满意,认为那2分也不应该丢掉,于是责怪她太粗心大意,对考试缺乏认真的态度,要求他在以后的考试中,做完试卷后,一定要仔细检查,反复检查五六次才可以。如果成绩达不到满分,就要受到重抄试卷三次的惩罚。

由于父母对她的期望过高,使她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于是更加努力刻苦地学习,在以后的每次考试中都遵从父母的要求仔细检查做过的题目,丝毫不敢懈怠,生怕出一点差错。从上初中开始,她答题的速度越来越慢,尤其在做数学试卷时,看题目必须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地看,以防止自己把题目看错。做完题后还要一遍又一遍地验算所得的结果,甚至有时为一道题而反复检查将近三十分钟,否则就会感觉不放心,最后导致不能及时做完后面的考试题目。对同一道题如此长时间地反复检查,使她感到胸闷、头痛此时已出现“强迫症”的时期症状,由于父母没有心理学的常识、并没有及时就医,此后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也下降到班里二十几名。

父母想用施压的方式让孩子考满分,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但没见到好成绩,反而危及孩子的身心健康,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现在的孩子为了读书出好成绩,几乎是整个人的精力都放在学习、考试上。而父母把所有的资源和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造成了孩子的精神紧张,压力巨大。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他们能找一个好工作?是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是增加他们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还是社会的阅历,或者为人处世之道?并非说读书没有好处,而是要清楚拼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在学校考个满分,在年级中名列前茅,成为众人瞩目的高分生,以及考个好大学,这似乎与国家教育理念相悖。对那些要求孩子永远争“第一”的家长,在要求成绩的同时更应该适时地为孩子做好心理疏导。

但是作为父母来说,期望孩子奋力争取的只是这些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看似正确的话,实质上已变成制造孩子恐慌的宣言。从日常生活的自理,到社会中的为人处世,以及能力与信念的培养,都是需要方面关心的,而不应该只把一切都与分数挂钩,让更多孩子背负的不是骄傲,也不是自信,而是沉重的心理负担奋力地跋涉于求学之路上。

【育子点拨】

分数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作为父母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概念和尺寸,不要再逼迫孩子去“争分”了。其实,那是用孩子的健康去换分数,值得吗?因此,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分数。

1.不要过于重视分数

尽管分数可以客观地显示出孩子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它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而且根本不涉及道德方面的问题。当你抱怨孩子没考好的时候,当你认定孩子是差生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这套试卷是否符合实际,能否考出孩子的真实水平?孩子未必就那么差,只不过没有在试卷上发挥出来而已。

2.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智力、性格、气质等各不相同,即先天条件不同,因而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效果就会有高下之分,考试分数的好坏也就出现相对的高低之别,不可能要求每个孩子都出类拔萃。所以,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这样对孩子会有好处。

3.改变“只有考上名牌大学才算成才”的观念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是金子总会发光”,成才的道路有千万条,父母不必强迫孩子一定要考高分、上名牌大学。此外,由于每个孩子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不同,因而适合做不同的工作。只要孩子有兴趣,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可以取得非凡的业绩,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因此,成才观念的转变,也就改变了对孩子分数的看法。

【教育箴言】

父亲因孩子没考好而将其打死的事情曾经发生过,然而事隔几年,人们似乎又想重演历史的悲剧,孩子一次没考好,就大打出手,甚至将谬误当成真理,认为分数是永远的“革命本钱”,这是极为荒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