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语文备课素材(二)
16777500000021

第21章 说“木叶”(1)

《九歌》

《九歌》是《楚辞》中的一篇。“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九”是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歌》由于以民间祭歌为基础,所以具有楚国民间祭神巫歌的许多特色,《汉书·地理志》说:“(楚地)信巫鬼,重淫祀。”《吕氏春秋·侈乐》也说:“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所谓“巫音”,即巫师祭神的乐歌,这是《九歌》与屈原其他诗篇的不同之处。但是,作品中如“载云旗兮委迤”、“九嶷缤兮并迎”、“邅吾道兮洞庭”等诗句,“老冉冉”、“纷总总”等习惯用语,又与屈原其他诗作一脉相通。因此,它应当是屈原诗歌艺术整体中的有机构成部分。

《月赋》

由古至今,文人雅士以“月”为题的诗文不胜枚举,如李白《关山月》、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谢庄也是性情中人,因感时伤怀,而借月抒发情感,遂作此《月赋》。

月赋

南朝·宋·谢庄

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绿苔生阁,芳尘凝榭。悄焉疚怀,不怡中夜。乃清兰路,肃桂苑;腾吹寒山,弭盖秋阪。临浚壑而怨遥,登崇岫而伤远。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沉吟齐章,殷勤陈篇。抽豪进牍,以命仲宣。

仲宣跪而称曰:臣东鄙幽介,长自丘樊,昧道懵学,孤奉明恩。

臣闻沉潜既义,高明既经,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警阙,魄示冲。顺辰通烛,从星泽风。增华台室,扬采轩宫。委照而吴业昌,沦精而汉道融。

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祗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驰清县;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

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亲懿莫从,羁孤递进。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秋引。于是弦桐练响,音容选和。徘徊房露,惆怅阳阿,声林虚籁,沦池灭波。情纡轸其何托?诉皓月而长歌。歌曰: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徨如失。又称歌曰:

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

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陈王曰:“善。”乃命执事,献寿羞璧。敬佩玉音,复之无怿。

《临江王节士歌》

据《汉书·艺文志》,有“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四篇,此题作《临江王节士歌》,后人疑陆厥误合为一。然原辞已佚,无从考校。

临江王节士歌

南朝齐·陆厥

木叶下,

江波连,

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思不可裁,

复带秋风带。

秋风来已寒,

白露惊罗纨。

节士慷慨发冲冠,

弯弓挂若木,

长剑辣云端。

注释:

若木:传说中昆仑山上的神木。

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如此秋景,即令人联想到楚辞《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寂寥意境,又令人生发出“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凄凉意绪。这般“秋思不可裁”,有如缕缕秋风袭上心来,更何况秋露凝衣,更添几分悲凉!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后三句的情调一变为激昂。面对秋景,荆轲一流的节义之士则是另一番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秋风寒水触动了节义之士的一腔豪情。“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二句以浪漫的笔调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展示了他们意气风发,傲视一世的气概。此诗笔力雄肆,在齐梁时不可多见,所以梁代钟嵘说陆厥“具识丈夫之情状”。

《橘颂》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第八篇。其原文如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徒,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难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而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徒,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小,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从现在所能见到的诗作看,《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无疑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招隐士》

招隐士

西汉·淮南小山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嵸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猿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兮轧,山曲,心淹留兮恫荒忽。罔兮,兮栗,虎豹穴,丛薄深林兮人上栗。岑兮,。树轮相纠兮,林木。青莎杂树兮,草靡。白鹿兮,或腾或倚。状兮峨峨,凄凄兮。猕猴兮熊罴,慕类兮以悲。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作品的内容是铺写山中凄厉可怖的景象,召唤隐居的“王孙”,劝他不可久留,切盼他及早归来。作者采用夸张、渲染的手法,极写深山荒谷的幽险和虎啸猿悲的凄厉,造成怵目惊心的艺术境界,成功地表达了渴望隐者早日归还的急切心情,艺术构思似受到《楚辞·招魂》的影响。通篇感情浓郁,意味深永,音节谐和,像“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这样的句子,优美动人,历来传诵。所以王夫之说它“绍《楚辞》之余韵,非他辞赋之比”(《楚辞通释》)。从题材上看,它是后世招隐诗之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出自《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本诗开头四句从奇树开满繁花引出折花的人,并且由折花的动作,写到作者的心理。这样一路写来,显得平顺有序。五、六句写花香充满胸怀,衣袖,却因路远而无法送达。这个冲突点是诗中的高潮,也是本诗感情的基础。作者用“盈”字将人和花作密切的融合,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执花在手痴痴久立,任它香满胸怀,衣袖而无可奈何的景象,它把作者折花之后的忧愁传达得出神入化。

《折杨柳》

“折杨柳”为汉乐府歌曲《横吹曲》中的一篇。汉张出使西域后得《摩诃兜勒》一曲,由李延年改编而作二十八新曲,作为军中乐,在马上演奏。魏晋以后,这二十八曲均已散佚,现多为南朝梁、陈及唐人借以抒情之作。

折杨柳

南朝梁·萧纲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

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

注释:

折杨柳:古《横吹曲》名,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

上春:即早春。

画角:军中吹器。

并:犹、总是的意思。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正如宋谢枋得评此诗时所说:“杨柳已折,生意何在,春风披拂如有殷勤爱惜之心焉,此无情似有情也。”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所常用的,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攽《新晴》诗曰:“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都是移情于物,我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色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

诗的末尾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十分耐人寻味,其原因主要是采用了巧比妙喻和物色带情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此诗成功之处。

《拟古》

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又称隐逸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拟古,是摹拟古诗之意。陶渊明《拟古》诗共九首,内容大都是悼国伤时,追慕节义。第九首云:“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这是以桑喻晋朝之灭亡。按刘裕在义熙十四年(418年)十二月,杀晋安帝于东堂,而立恭帝。到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又逼恭帝禅让而自己即位。恭帝前后共历三年,晋朝遂亡。这九首诗当作于晋亡的第二年,即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五十七岁。

拟古(其七)

东晋·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液,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这首诗是《拟古》组诗的第七首,是感慨自己的年华易逝。也有的人认为是慨叹恭帝的好景不长,从他的一些作品之悼念晋亡的情况看,这种说法也是可取的。

《捣衣诗》

古人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时,这灶诗作甚多,柳恽的《捣衣诗》就是其中较著名的一篇。

捣衣诗

南朝齐·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革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诗题为“捣衣”,但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他六句几乎不涉捣衣本题,表面上看似有些离题,实则首联揭出游人之淹滞远方,为捣衣之由,中间两联写景,为捣衣时所见所想,仍处处关合题目。只是本篇旨在抒写捣衣的女子对远人的思念、体贴,对捣衣劳动本身则不作正面描写。这种构思,使诗的意境更为空灵,也更富抒情色彩。

《古意》

沈佺期的《古意》是首乐府诗,格式仍属七律,主题是写闺怨,这类题材在唐代诗人笔下屡见不鲜,具有时代特征。这首诗是在同类题材中被诗评家誉为“体格丰神,良称独步”(胡应麟《诗薮·内编》),是唐代七律的奠基之作。

古意

唐·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古意是指托古以咏今的拟古之作。诗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又作《独不见》,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解题》说:“伤思而不得见也。”内容多写离别及闺情怨思。这首七言律诗《古意》,为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篇。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主题传绝,但沈佺期这首诗却写得情致婉转,色彩富丽,音韵和谐,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答柳恽》

后人认为吴均的诗文“清拔有古气”(《南史》本传),即指出他的诗貌似信手拈来,却不乏清新劲拔之气。《答柳恽》一诗即可见其特征。

答柳恽

南朝梁·吴均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吴均是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诗文多模山范水之作,风格清新挺拔,此诗描述离情,却能从想象中的旅况落笔,构思巧妙。诗中刻画山川阻隔,风露凄凉,形象而准确,体现了诗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领。同时,诗的炼意炼字也都相当著力,如“寒风扫高木”之“扫”字,“雾露夜侵衣”之“侵”字,“关山晓催轴”之“催”字,都显然是锤炼得之,开了后代诗中“字眼”的风气,令读者想象出旅途中的风霜之苦,行程的匆遽无息,由此加强了诗的感染力,令离愁别绪更有了基础,“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就不是无病呻吟了。

《野田黄雀行》

《野田黄雀行》,属古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曹植所作《野田黄雀行》共两篇,借黄雀投罗作以抒发诗人无力营救遇难朋友的悲愤心情。下面是其中的第二篇。

野田黄雀行

魏·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