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语文备课素材(二)
16777500000005

第5章 庄周买水(2)

这下可把仓颉难住了。图和字怎么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过去了,眼看已到冬天,仓颉还没有想出造字的办法来,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仓颉一早起来到山上去打猎,只见满山遍野白雪皑皑,山川树木全被大雪覆盖。仓颉转了一座山,也未见到一个猎物。正准备下山回去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来两只山鸡,在雪地上觅食。山鸡走过后,在雪地上留下了两行长长的爪印。接着,又有两只小鹿也窜出树林,发现人后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仓颉看得出神,把打猎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他把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对比,发现形状不一样。于是他想,把鸡爪印画出来就叫鸡,把鹿蹄印画出来就叫鹿。世界上任何东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画出来不就成了字吗!想到这里,仓颉心花怒放,回去后就把他的这个想法向黄帝报告。黄帝听后笑着说:“我说过,你是个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飞禽走兽,都按照象形造出字来,我再颁布天下。”从这以后,仓颉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马、鸡、犬这些字都造出来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里写呢?写在石尖上拿不动,写在木板上太笨重,写在兽皮上也不合适,这又把仓颉难住了。一天,有个人在河边捉住一只大龟,前来请仓颉给它造字。仓颉把龟细看了一遍,发现龟背上有排列整齐的方格子,便照龟的象形,造了个“龟”字。然后又把字刻在龟背上的方格子里,龟由于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时,爬进河里去了。三年以后,这只背上刻字的龟,在另一个地方又被人捉住。人们告诉仓颉,刻在龟背上的字不但没有被水冲掉,而且还长大了,字迹也更明显……

从此以后,仓颉就命人捉到龟把龟壳都取下来,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龟壳的方格子里,然后用绳子串起来,送给黄帝。黄帝看了很高兴,命人好好收藏,并给仓颉记了一大功。传说从这时起,中华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濠梁观鱼

《庄子·秋水篇》记有庄周惠施同游濠梁观鱼的故事。一日,两人同游于濠上,只见一群鲦鱼来回游动,悠然自得。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后人为纪念庄惠观鱼,傍水建造观鱼台,把濠梁或濠上用来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

惠施是位辩论家,他的言辞滴水不漏,在文中他很带逻辑层次地指出:我不是你,固然可以说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样说就完全了。言外之意,无须再论辩了。可是,庄子紧接着回答他:“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平心而论,庄子在这里,实在有些诡辩的色彩,如果我们稍加分辨,就会发现,在庄子的回答中有强词夺理、偷换概念的嫌疑。所谓“请循其本”,循,犹“寻”,这句意思是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庄子的意思是说,当初,你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时候,你就知道我了解才来问我,不然的话,为什么问我呢?此真乃强词夺理之言辞也!“我知之濠上也”,意思是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这里简直是偷换概念,是把惠施对他提出的“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变换成“在哪儿知道鱼的快乐”,所以,庄子最后回答说是在濠水的桥上。

应该说,庄惠之间的这场辩论,各有各的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能决然得出或正确与或谬论的结论。从庄子的言论,可以看出,他是通过在濠梁之上观赏,内心感受到鱼在水中游的快乐,在“我心”与“自然”的融为一体的和谐中,犹如体味到游鱼的那种无贪欲、无纷争、无私藏、恬淡淳朴、自足自适的天性,用此来表达“返璞归真”的人生乐趣。说得透彻、简明一点,那就是说,人生的快乐不在名利,而在自由。而惠施却强调,快乐与否,应该有一个客观的、带有功利性的评定标准,不能存有太强的主观随意性。先人这种哲理的思辨,对我们后人来说,尽可以从自己的人生遭际中,领悟它可被吸取积极因素。不过,据有的学者考证,惠施与庄周的“濠梁观鱼之辨”,正是庄子隐钓濮水后,惠施也被罢免了梁相,而又不被楚王收留之际。庄子避世隐钓,乃是他人生追求之一贯,而惠施此时遭遇,恰恰是很不得意之时,也许梁上观鱼,庄子的一番话,正是对朋友的一种敞开心扉的规劝吧!

涸辙之鲋

“涸辙之鲋”这则成语出自《庄子·外物》: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注释:

贷:借贷。

诺:答应的声音。好、可以的意思。

哉:文言语助词。呢、吗的意思。

激:引导。

邑金:封地上所得到的财产收入。

肆:卖东西的铺子、商店。

译文:

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到监河侯那借粮。监河侯说:“好的!我马上就可以得到俸禄了,(等钱到了)我将借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

庄子听了很生气,就说:“昨天我正在路上走着,忽然,听到路旁有呼救的声音,回头一看,原来干车沟里有一条鲫鱼。它求救说:‘你能不能给我一斗水,先救我活命!’我说:‘行、行!我正要到南方去见吴国的夫差,再去求见越国的君主勾践,南方水很多,我可以把长江的水引来救你。”那鲫鱼说:“我只不过想得到一升半斗的水来活命而已。照你这样说,等你从南方回来,请到干鱼店里找我去吧!”

《庄子》用十分简练的文笔,描绘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揭示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

庄公梦蝴蝶

“庄公梦蝴蝶”这个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译文: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这个故事一般称作“庄周梦蝶”。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简单的一个故事,既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叫“齐物”。

这个看似荒谬的故事显示了庄子不同凡俗的思维方式,以及其不同于儒释两家的超越精神与生命境界。

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出自《庄子·渔父》。

相关故事:河畔一块高地上是一片杏林。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正坐在杏树下休息。流水淙淙,秋风习习,孔子欣然抚琴,学生各自读书。一曲将半,一个白发渔翁走上岸来,坐在不远处,左手抱着膝盖,右手托着下巴眯着眼睛听琴。曲子终了,老者招招手,让子贡,子路过来,问道:“那个弹琴的是什么人呢?”子路率先回答:“他是我们的老师,鲁国的著名学者孔夫子啊。”老者又问:“这个姓孔的是干什么的?在国君或王侯那里做官吗?”子路一时语塞,子贡说:“老师不做官,他奉行忠信,仁义,推行礼乐,讲究人伦,对上忠于国主,对下教化庶民,以利天下,这就是他所做的事情。”老者长叹一声说:“他这样做,真是摧残心性,劳乏筋骨,却危害了自己的真性啊,他离大道也实在太远了。”说完转身向河边走去。

子贡急忙把老头的话转告老师,孔子放下琴,站起身来说:“这是一位圣贤之人啊。”当他跌跌撞撞地追到河边,老者正要划桨离去,孔子拱手连连拜请,说:“先生留步,孔丘多年求学访贤,现已69岁,还没受过高士指点,今有幸偶遇先生,万望不吝赐教。”渔翁并不客气,下了船,赤脚站在沙滩上,说:“天子,诸侯,大夫,庶民,若四者都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尽到自己的职责,社会自然就会治理好;如果乱了方位,不尽职守,天下动乱就不可避免。而你上无君侯之职,下无臣子之份,却独自修治礼乐,排定人伦,企图用忠信、仁义来匡正天下,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又自不量力了吗?”孔子似乎明白了自己常年周游列国,主张却到处碰壁的原因了,接着问:“您刚才说我危害了自己的真性,请问什么是真性啊?”老者说:“所谓真性,就是精诚,就是本性。所以强哭者悲而不哀,强怒者严而不威,强亲者笑而不和;真哭哀而无声,真怒威而无色,真亲和而无笑。真性用于人间情理,侍奉亲人则慈孝,侍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散则悲哀,一切都自然而然。”孔子听得句句入耳,好像发现了自己丢失的珍宝,但意犹未尽,虔诚地说:“我愿做您的学生,请问先生家居何处。”渔父笑而不答,登上船,划桨击水,唱着渔歌远去了。

这时,颜渊已把牛车引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绳子递给老师,孔子却木然不觉,他躬身抱拳,敬立良久,目送老者,直到看不见背影。子路脸色阴沉,嘟嘟囔囔地说:“我跟从您多年了,还没见过一个打鱼的老头这么傲慢。以往就是与天子诸侯见面,也是分庭抗礼啊。今天对这个渔夫却如此谦卑恭敬,真是不可理解。”孔子听了很不高兴,一手扶着车子,一手指着子路说:“仲由啊,你的愚顽粗劣,真是难以教化啊。遇到长者不敬是失礼,遇到贤者不尊是不仁,失礼不仁是祸患之源。这位老者是精通事理的贤士高人,我怎么能与他分庭抗礼呢?”

沉鱼落雁

“沉鱼落雁”出自《庄子·齐物论》。

相关故事: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汉代王昭君是个才貌双全的美人。汉元帝为了安抚北匈奴,就选她与单于结为姻缘。在离家的途中,她看到远飞的大雁,不由得引起无尽的乡思,触景生情她弹起琴弦。一群飞雁听到琴声竟忘记了抖动翅膀而跌落在地上。昭君便得了“落雁”的美称。

其实“沉鱼落雁”根本就不是指女子的漂亮。

鱼见了她就潜入水底、雁跌落至地,这二者,谁知道天下真正的美色是什么?它们都是因为害怕。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丑八怪都可以导致“沉鱼落雁”的结果。因为鸟和鱼根本不懂得毛嫱、丽姬是否美丽,只是因为高度的警觉,在求生本能下,听见、看见一点异常的动静就赶紧躲藏起来,保护自己。所以庄子才会说,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丽呢?

因此,庄子当初讲这个故事,其实不是称赞女性的美貌,而是说美貌没什么意义。

但后来,大家在称赞一个女人长得很漂亮,就说她有“沉鱼落雁”的容貌!

螳臂当车

“螳臂当车”出自《庄子·人间世》。

相关故事:春秋时,鲁国有个贤人名叫颜阖,被卫国灵公请去当其太子蒯瞆的老师。颜阖听说蒯瞆是个有凶德的人,到卫国后,就先去拜访卫国贤者蘧伯玉,请教如何教好蒯瞆。蘧伯玉回答说,您先来问情况是对的,有好处,但要想用您的才能教好太子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并进一步说道:“汝不知夫螳蜋(同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意思是:螳螂鼓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胜任的,而是确实认为自己的这种举动是好的,是有益的。颜阖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戒备啊!慎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