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语文备课素材(二)
16777500000006

第6章 剃光头发微

胡适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希疆,参加“庚子赔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但是后来走上了实用主义道路,成为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资产阶级右翼反动文人。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学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二年多;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去台湾。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病逝于台北。

《头发的故事》

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围绕着女子剪发、男人剪辫子的头发问题组织故事,通过头发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的风波,鲁迅寄寓了自己对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痛恶,对软弱的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激愤。鲁迅将人物独白作为构思这篇小说的主要手段,通过人物独白来叙事抒情,同时以辫子这种社会意象来叙事。小说创作过程中也采用了虚构艺术,通过虚构的“假”,达到艺术上的“真”。叙述和人物语言也精炼传神,富于美感力量。

牛山濯濯

牛山濯濯出自《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苦彼濯濯也。”

孟子说,牛山本来是土地肥沃,生产良好木材的地方。可是因为邻近大国,伐木的人无时停息,大批牛羊在那里放牧,所以树给砍光,草给吃尽,牛山变成濯濯,草木不生了。

孟子的意思是,人性本善,但没有好好保存,常常放任不加培育,所以变坏了。有的人以为人性本恶,这种见解就像看到牛山濯濯,便以为牛山土地本来不肥沃一样的错误。“牛山濯濯”便成为形容草木不生的成语了,引申形容秃头。

“留发不留头”

清朝初年勒令汉人把发髻剃成辫子,否则“留发不留头”。

清初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日,南京明弘光小朝廷瓦解,十五日钱谦益等率南明文武大臣几百人投降,清军兵不血刃攻下南京。6月15日,清帝谕礼部传谕京城内外,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各省地方以部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有迟疑争辩者一律严惩不贷。此即落发令。各地官吏则比主子更凶残:他们提出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残酷命令。

这对汉人来说,当然无法接受。一缕青丝,不仅受之父母,而且成了忠于明朝的象征,这是千万不能剃掉的。为此,汉人奋起反抗,口号是:“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反抗异常激烈,满族统治者的镇压也异常残酷。血风腥雨之下,演出了多少惨不忍睹的历史悲剧,江阴十日,嘉定三屠,多少人头落地。最悲壮的莫过于“江阴十日”,是年农历六月二日,江阴人在阎应元、陈明遇的率领下誓死捍卫头上之发,誓死效忠明朝,坚守城池八十一天,杀死清兵七万五千人,有六万七千壮士战死于城墙上下。城破,清军纵兵屠杀十日,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有十七万多军民死于清兵刀下,仅有五十三名老小幸免于难。

何满子

“何满子”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教坊记》作“河满子”。唐开元中沧州歌者何满子临刑前进此曲欲以赎死,不得免,而世传其曲,即名《河满子》。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三十六字,共六句,三平韵。双调七十四字,或七十三字,上下阕各六句,三平韵。

“何满子”也是曲牌名。南曲入小石调引,字句格律与词的单调同。

著名诗词:

何满子

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注释:

故国:指故乡。君:指唐武宗。

这是一首短小的宫怨诗。首句写宫女离家遥远;二句写入宫多年;三句写悲愤到达极点;四句写君前落泪以示抗议。一般宫怨诗多写宫女失宠或不得幸之苦,而此诗却一反其俗,写在君前挥泪怨恨,还一个被夺去幸福与自由的女性的本来面目。这是独到之所在。

全诗只用了“落”字一个动词。其他全部以名词组成,因而显得特别简括凝练,强烈有力;又每句嵌入数目字,把事件表达得清晰而明确。

《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何满子的传奇经历

何满子有着传奇般的经历和独特的个性。他出生在江南一个世族家庭,原名孙承勋,孙氏家族自以是三国孙权的后代,但他却以“何满子”的笔名行世,甚至连小辈也跟着姓何。他自学出身,没读过大学,却当过大学教授,出任过报社的总编辑。他青年时代曾投奔过延安,因感不适而很快离去,从此漂泊南北。建国后更是运交华盖,他先是被打成胡风分子,入狱一年多,出来后不过一年又被打成右派分子,度过了二十年噩梦般的岁月。直到“文革”结束,回到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操编辑旧业,才重返他研究、著述的黄金时代。

何满子一生以鲁迅为楷模,治学为文均是如此,不趋时,不媚俗,真诚待友而疾恶如仇,始终关注着现实,对于看不惯的种种现象,常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文中常有难抑的火气。对于使他坠入噩梦之端的那场胡风事件,他一直念念不忘,曾有一绝:“浪迹江湖惯独行,也知才短此身轻。十年一觉文坛梦,赢得胡风分子名。”对于那位交出与胡风来往的私人信件而成为胡风事件导火线的舒芜,何满子直斥他为出卖耶稣的犹大;即使当舒芜后来有悔恨之词,且在学术上取得成就时,何满子仍本着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不予宽恕;并不惜与为舒芜辩护的老友聂绀弩争论。对于社会上和文坛上的一些看不惯的现象,如武侠小说热、流行歌曲热、胡兰成和张爱玲热等,年近90的何满子还是抑不住心中的火气,予以抨击。为此,他常被一些人目为守旧之人。对此,他自嘲道:“文章媚俗方行俏,识见忤时该倒霉。最好佯装惊讶状,学苏北话喊乖乖。”

何满子的横溢的才气、难抑的火气,更是他充满生气的体现。何满子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在劫难之时,仍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为人洒脱、直率,爱好听歌和看戏,喜欢抽烟和喝酒,尤喜喝好的高度白酒。因为好酒,还写了一本《中国酒文化》的小书,出过港台版,还被译成韩国文出版,可能是其等身著作中印得最多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