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语文备课素材(二)
16777500000007

第7章 南州六月荔枝丹(1)

贾祖璋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兼编辑室主任、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福建省科协顾问、福建省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等职。

贾祖璋先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早在30年代,他就已是我国科学小品的开拓者之一,60多年笔耕不止。他的作品以多姿多彩的文学形式,生动活泼地传播了以生物学为主的科学知识,实现科学与文学的联姻。他的科普作品对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贾祖璋在清王朝度过了少年时代,目睹并体验了老百姓的种种苦难,深感民智未开、国家落后,皆因政治腐败、科学不昌明所致。因此,自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从22岁起开始科普创作,28岁出版第一本科普读物。从1931年《鸟与文学》问世到临终前出版的《花与文学》为止,贾祖璋先生60年间一共创作、翻译近300万字。他的作品总是将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许多篇章成为范文精品,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当今中国的读书人没有几个没研读过贾祖璋的作品的。他的《劳动创造了人》是建国初期干部学习社会发展史的必读书籍之一。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兰和兰花》、《蝉》均被选入高中和初中课本。

1934年《太白》杂志,开辟“科学小品”专栏,贾祖璋与周建人、顾正均等人,就为这个栏目撰稿。同时,为开明书店编写了多种动植物学课本,为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做了大量的拓荒工作。也就是从此他走上了从事科普创作、编辑、翻译的艰辛道路。

生活实践是贾祖璋写作的基础和源泉。贾祖璋写的科学小品,以花鸟鱼虫为描述对象,以他独到、深入的观察,细腻、精确的笔触,朴实、简练的语言,勾勒出瑰丽多彩、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贾祖璋毕生还酷爱书籍,他读书、编书、著书,终身与书为伍。他长年从事编辑工作的余暇,就孜孜不倦,手不释卷地阅读有关生物、文学、历史方面的书籍,从中汲取营养,积累知识,拓展思路,发掘和充实写作的素材。

他的许多作品,涉及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倡导科学、破除伪科学和迷信邪说等诸多方面。在《金鱼》、《萤火虫》中批判“蚕子变金鱼”、“腐草化萤”;在《鸟类面面观》里,从分析麻雀的杂食习性与农作物的关系,判别它对人类的利害关系,其中所体现的科学的求实精神,对于今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等,仍有现实意义和有益的启示。

§§§第三单元

1931年,贾祖璋先生的《鸟与文学》,它是把鸟类的科学知识(包括形态、习性、种类等)同有关文学方面的内容(包括历来的诗词、神话,民间传说等)结合起来,用作者的话说,“这是想用较有趣味的文字来写科学书”的一种“尝试”。当时发表这些文章的《自然界》杂志,辟出一个栏目叫“趣味科学”。并第一次揭出了“科学小品”这一新文体的名称。因此,无论是《鸟与文学》,还是《生物素描》,都是我国“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早期创作成果。现在看来,贾祖璋先生的这一系列作品。在我国科普创作的历史上的确具有奠基性和首创性的意义。时至今日,千千万万的中学生还可以从课本上读到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这样精美的名篇。他写的《鸟与文学》和《花与文学》,这两本书应该成为我国科学小品创作的双壁。它不但反映了贾老毕生的创作历程,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普创作的发展轨迹。

贾祖璋的科普创作写作,大体分为三个时期:一、20年代到40年代,他以旺盛的精力,写下了大量作品。《鸟与文学》、《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等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二、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写过一些短文。如《夕餐秋菊之落英》、《白丝翎羽丹砂顶》、《一种似蟹非蟹的动物》等;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贾祖璋虽已耄耋之年;沐浴科学春天的阳光雨露,再度焕发创作青春,写下许多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得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

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出自明陈辉《荔枝》: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这是一首写得十分出色的咏物诗。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盛赞荔枝成熟时绚丽动人的景色。描绘荔枝芳名美味为历代传颂的情形。

陈辉的《荔枝》诗,着力突出一个“丹”字,布局谋篇十分讲究。全诗从远景起笔,以近景作结;对荔枝,有整体泼墨写意,又有局部工笔细描;既写绚丽热烈的一面,又写静谧闲适的一面;既写色,又写味;既写外表美,又写内在美。所写各点,在诗中融合成一个和谐整体,大大增强了荔熟图的立体感和鲜明度。

诗作者陈辉,史书上记载不多,生卒年亦不详,明代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字伯炜。永乐(明成祖朱棣年号)年间进士,先任贵州按察司佥事,后调任广西按察司副使,参与管理任职省份司法政务。为官清正、廉洁,才识高远。长于诗,善于鼓琴,著有《琴边清唱》。但诗名不高,所作之诗,在历代诗歌选本中,入选不多。

荔枝图序

荔枝产于南方温暖地区,不耐收藏。唐朝时,北方普通人只听说有这样的水果,可是无缘见到真容。白居易曾在四川忠州担任刺史,离开忠州前,他特地邀请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以作纪念,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荔枝。但他又担心别人看不明白,所以就写了《荔枝图序》。

荔枝图序

唐·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

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青色;花像橘,春天开花;果实像丹砂一般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织品;膜如紫色的薄丝;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如醴酪。大致像那样,它的实际情况超过它。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唐明皇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昭成窦皇后(窦德妃)。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杀死韦皇后,拥其父李旦即位,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受禅即位,改年开元。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

杨贵妃

杨贵妃本名杨玉环(719—756),唐代蒲州永乐人(今山西永济人)。杨玉环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开元七年即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出身宦门世家,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虽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体有狐臭,因此特别喜欢沐浴。

天宝四年(745年)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此后,唐玄宗终日贪图声色,疏于朝政,以致“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之乱”与杨贵妃无关,她却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荔枝谱》

据《四库总目提要》中记载,《荔枝谱》是“宋蔡襄撰。是编为阁中荔枝而作,凡七篇。其一原本始,其二标尤异,其三志贾鬻,其四明服食,其五慎护养,其六时法制,其七别种类。尝手写刻之,今尚有石本传于世,亦载所著《端明集》中。末有嘉祐四年岁次己亥秋八月二十日莆阳蔡襄述十九字,而此本无之。按其年月,盖自福州移知泉州时也。荔枝之有谱自襄始,叙述特详,词亦雅洁。而王世贞《四部稿》乃谓白乐天、苏子瞻为荔枝传神,君谟不及,是未知诗歌可极意形容,谱录则惟求记实。文章有体,词赋与谱录殊也。襄诗篇中屡咏及荔枝,刘克庄《后村诗话》谓四月池上一首,荔枝才似小青梅句,即谱中之火山。七月二十四日食荔枝一首,綘衣仙子过中元句,即谱中之中元红。谢宋评事一首,兵锋却后知神物句,即谱中之宋公荔枝。盖刘亦闽人,故能解其所指,知其体物之工。洪迈《容斋随笔》又谓方氏有树结实数千颗,欲重其名,以二百颗送蔡忠惠,绐以常岁所产止此。蔡为目之曰方家红,著之于谱。自后华实虽极繁茂,逮至成熟所,存未尝越二百,遂成语识云云。其事太诞,不近理,殆好事者谬造斯言,然亦足见当时贵重此谱,故有此附会矣”。

宋家香

在莆田市区英龙街原宋氏宗祠遗址中,有一棵植于唐天宝年间(742—756),距今已1200多年的古荔枝树“宋家香”,是世间罕见的高龄果树。据成书于宋嘉佑四年(1059年),蔡襄所作《荔枝谱》记载:“宋公荔支,树极高大,世传其树已三百岁。”可以推算出树龄。

“宋家香”在漫长的岁月中,历遭严寒、台风和兵火等灾祸,却顽强地生活下来,老而弥壮,具有十分特殊的生命力。现株高6米多,基干周长71米,树冠覆盖面积达65平方米。郁郁葱葱,岁结硕果,大年最高产量达352斤。果实呈卵圆形,色红壳薄,肉厚多汁,甜度适中,脆滑无渣,香味沁人。历来被人盛赞为“奇香异味天下无”、“品中第一”。

“宋家香”不同于一般的荔树。它的叶缘离尖端三分之一的部位有微凹痕,古称“玉带围”。相传是唐朝黄巢义兵经过莆田时伐树为薪,当一士兵动手砍“宋家香”时,树主王媪急来阻止,苦苦求免,这士兵因即罢手,故只留下一斧的痕迹。20世纪初,莆田荔枝苗移植到美国佛罗里达州试种成功。现已逐渐推广到美国南部诸州和巴西、古巴等国,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被誉为“果中之王”、“果中皇后”。它是我国园艺科学历史悠久、技术精良和中外文化科学交流的活见证、活标本。

文徵明

文征明(1470—1559),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长于文、诗、画、书法。著作有《甫田集》、《青溪寇轨》。

文征明的艺术造诣极为全面,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