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历史备课素材(下)
16777700000055

第55章 社会主义时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3)

一转眼,袁隆平已在安江农校教了十来年书,这十年间他教过的学生一茬茬毕业、结婚、生子了,而30多岁的袁隆平仍然是单身一人。

在他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个叫邓则的,毕业后分配在黔阳县两路口农技站。邓则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在婚姻问题上也一度陷入了苦恼之中。

邓则的老同学谢万安在一次同学聚会时,有意无意地谈到了教过他们遗传育种课的袁隆平老师,问邓则对袁老师印象如何。邓则未假思索,脱口而出:“袁老师嘛,他人挺不错的,教学认真,待人诚恳,人品更是没的说。当年他还带我们下沅江游过泳哩!”谢万安见时机已到,赶忙点明了自己前来的用意:“袁老师至今还没有成亲,我看你俩倒挺般配的。”听他这么一说,邓则的脸上立马飞上了两朵红云。

1964年正月初五黔阳地区举行职工业余篮球赛,邓则是黔阳县女队的队员。正好赛场又选择在安江农校的礼堂球场。热心的“红娘”们提议干脆趁热打铁把袁隆平和邓则的喜事办了。喜事、赛事同时举行这一消息,令所有在场的人喜出望外。大赛组委会临时调整比赛场次,以使比赛和办喜事两不误。

结婚前,袁隆平已经开始从事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婚后,有体贴、贤惠的妻子照顾,解除了后顾之忧,袁隆平更是一心扑在了科研上。

与此同时,作为“走白专道路”、“想成名成家”的罪证,他那些正用于培育杂交水稻试验秧苗的六十多个坛坛罐罐被砸得稀烂,秧苗被折断,丢得满地狼藉。这个打击令这个刚强汉子感到天昏地暗,全身颤栗,几乎昏了过去,他跌跌撞撞地回到家中,一下便倒在了妻子的怀抱里。接连几夜都做噩梦,口里反复念着:“秧苗,秧苗……”

妻子的劝慰和安抚给了他勇气和力量。袁隆平连夜从床上爬起来,在妻子的陪伴下,偷偷来到摆试验钵的地方,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他们竟然找到了几根残存的秧苗。大喜过望之余,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秧苗种在了苹果园的臭水沟里。

袁隆平成名了,他的头上罩满了光环,戴满了鲜花,但不管怀揣多少荣誉,他对妻子都始终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浓浓的感激。他一直为结婚时没能给妻子买一件新婚礼物而懊悔、内疚。1985年5月,他飞赴菲律宾之前特意托人从北京给妻子捎去两条裙子和一件汗衫,因为从未买过裙子,他怕不适合妻子,就买了两件供妻子选。

在一封写给妻子的信中,袁隆平无限深情地说:“家中老母和年幼的孩子们,全靠你照顾。我经常在想,有你这样一位贤德的妻子,这的确是我和全家的福气。”

大诗人何其芳改名

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国文老师将“永”改为“其”,成为何其芳。这一字之改,使名字大放光彩,由一个十分俗气的名字,变成一个内涵隽永的美名。将“永”改为“其”名字起了两大变化:一是变九名分档为连姓取名,扩大了名字的容量,丰富了名字的内涵;二是变三个实词为两实一虚,虚实相生,使名字充满了生机,跳荡着情感,升腾着热浪,具有感人的力量。

何其芳——多么芬芳,多么美好,多么令人陶醉啊!名字散发着诗意,洋溢着浪漫情怀,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名。何其芳不负众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使“名副其实”,美名远播。

笔名“艾青”的由来

艾青原名蒋海澄。1933年,他写了一首叫《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曾身陷国民党监狱受尽苦难,他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便信手在“艹”字头下面打了个“×”,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而“海澄”意为青色,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他的真名倒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梁实秋与老舍说相声

那是在抗战期间,老舍有一段期间住在重庆北碚,和同在重庆的梁实秋经常有往来。有一次北碚各机关团体发起募款劳军晚会,缺了一台相声。老舍说得一口字正腔圆的北京话,于是有人推荐他来说这台相声,老舍后来又挑了梁实秋做搭档。

老舍挑了传统相声段子《新洪羊洞》、《一家六口》,便和梁实秋认真排练起来,为了体现出传统相声的精粹和原汁原味,连相声里的粗俗玩笑话,两人也坚持没删,原样搬了进来。要两位温文尔雅的文学大师,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一番粗俗玩笑话,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两位为了把相声说得更生动,两人主动说了,由此可知他们的认真。

据梁实秋的遗作《我和老舍说相声》一文里说,老舍当时嘱咐他:“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喝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看来老舍深谙相声艺术,但梁实秋听了之后,忙笑着辞谢道:“我办不了,我的皮儿不薄。”

两位文学大师还没上台就开始逗笑了,上台后果然没让观众失望。他们刚故意绷着脸往台上一站,观众就忍不住欢笑了起来。两人表演得非常投入,观众赞不绝口。

碧言在《梁实秋老舍同台说相声》一文里还说到他们的一件趣事,那是“四小姐”张充和女士所录的梁实秋先生的谈话,梁实秋在回忆他和老舍说相声这件事时说:“我记得,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当我们练习的时候说好了的,不许拿扇子真打脑袋。老舍说,说相声非得把扇子拿出来在脑袋瓜上打一下。我说,那不成。要是打,也可以:就是我打你,不是你打我。他说,这样子好了,咱们两个人轮流,说两段相声,头一段一个人说相声,另一个捧哏,第二段交换过来,所以谁也不吃亏。我说那可以,不过,说好了:咱们不真打,真打一下太疼了嘛。他说,好,咱们就比划一下,不真打。我信以为真了,以为是不打的,只是举举扇子算了。没想到,他说的时候,当时真打起来了。我一看,来势很猛,拿着扇子照直就对着我脑袋打过来了,说时迟那时快,我就往后一退,他没打着,虽然没打着,正好打在我的眼镜上,他一下子就把我的眼镜打下来了。但是我一伸手就把眼镜接着了。底下满堂喝彩,说他们两人的功夫练得非常之纯熟了。其实,这完全是当时的意外。后来,要求再来一回。我说不行。再来一回,真把眼镜打碎了。等到该我打他的时候,他站得远远的。他不敢过来。我预备他过来时,我真打他一下。结果,我也没打成。”

此情此景,一定是憨态可掬,使两位文学大师显得甚是俏皮可爱。说不定人们当时受他们的憨态所影响,把他们的小失误当了绝活,要不然也不会要求“再来一回”!

此后,据说很多人相邀老舍与梁实秋演相声,于是两人约定抗战胜利的时候再合作。但抗战胜利后,老舍赴美讲学,梁实秋迁居台湾,各奔东西,再无机会。

样板戏

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而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品”。

从内容上看,“8”个样板戏和“9”个样板作品有区别,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产生年代接近,作品风格特征相同,加之学术界在研究样板戏时亦有将样板作品相提并论的做法。

从年代上看,样板戏资料应限于1966年5月前后,至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为止的10年间产生的有关资料。那么1976年10月以后产生的有关文字、图片、曲谱、音像制品等等,不属于“文革”遗物,也就可以不在此列。但从样板戏收藏这一概念来说,就不应只限于这10年间产生的物品。

同时为了学术研究对原始资料收集利用的需要,更应扩大范围、拓宽领域。更何况“文革”后产生的有关物品,也较有收藏研究价值。更值得注意的是,样板戏在成为样板之前,有的作品已有“前身”。如《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红灯记》的前身是电影《革命自有后来人》,《海港》的前身是淮剧《海港的早晨》等。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收藏的视线和触角延伸到样板戏产生的历史背景上,那么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戏改”(戏剧改革)运动(歌剧《白毛女》即为延安时期首创)和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性现代戏创作,直至样板戏产生、传播的全过程。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在中国文坛的影响较大。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一、评选范围

1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凡在评选年度内公开发表与出版,能体现长篇小说完整艺术构思与创作要求,字数13万以上的作品,均可参加评选。评选年度以前发表或出版的,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之作,在得到评委会不少于半数委员的赞同后,亦可参评。

2多卷本长篇小说,一般应在全书完成后参加评选。

3鉴于评选工作所受的语言限制和各种具体困难,凡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长篇小说,要求以汉文的译本出版后参加评选。

4同一作者不宜连届获奖。

二、评选标准

1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原则,所选作品应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较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发展趋势的作品,尤应重点关注;要兼顾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

2要重视作品的艺术品位,鼓励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探索和创新,鼓励那些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三、评选机构

1评选工作由“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承担。

2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聘请文学界有影响的作家、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组织工作者出任,每一届评委会成员的组成应有更新,更新名额不少于评委总数的1/2。评委名单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名,报告主席团,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3评奖委员会下设评奖办公室,处理评奖活动中的具体工作。

4评奖委员会组成后,须认真讨论评选标准,申明评奖纪律,统一思想,以确保评选工作的导向性、权威性与公正性。

四、评奖程序

1参评作品征集。参评作品的征集工作由评奖办公室进行。经中国作协书记处批准后,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作协、各行业文协、全国各有关出版单位和大型文艺杂志社发出作品征集通知,请他们在规定期限内向评奖办公室报送符合评选要求的参评作品。

2推荐备选作品。评奖办公室报请中国作协书记处批准,聘请熟悉长篇小说创作的若干评论家、作家和编辑家组成审读小组,对推荐作品在广泛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提出适当数量的作品,作为提供给评委会审读备选的书目。经由三名以上评委联名提议,可在审读小组推荐的书目以外,增添备选书目。

3投票产生获奖作品。评委会在认真阅读全部备选书目的基础上,经充分的协商与讨论,可选择用记名投票方式或不记名投票方式产生获奖作品。投票方式由评委会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择定。投票分两轮:第一轮投票,对候选篇目进行初步筛选;第二轮投票,决定获奖作品。作品获得不少于评委总数的2/3的票数,方可当选。

4获奖作品的数量。每一届评委会根据长篇小说创作的实际状况确定该届评选的获奖数量。一般情况下,获奖作品3~5部。为保持此项文学大奖的权威性,应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

5评奖揭晓。评选结果由中国作协统一发布。对获奖作品,颁发奖状(证书)、奖牌和奖金。对出版获奖作品的出版社、杂志社、责任编辑颁发奖状(证书)。颁奖方式由评委会讨论决定。

五、评奖纪律

1为确保评奖的权威性与公正性,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要坚持评奖标准,逐步向评委名单公开、投票过程公开以及评委评语公开制度过渡。每一位评委或评委会集体要对获奖作品分别作出简短的评价,评奖揭晓时公之于众。

2杜绝行贿受贿等违法乱纪行为和人情请托等不正之风。评委会委员、审读小组成员以及评奖办公室工作人员,一律不得收受参评者的礼物,不得出席参评者的宴请,不得进行任何有可能影响评选结果的不正当交易。一旦发现此种行为,有关评委或评奖工作人员的资格将被取消,有关参评者的参评资格也将予以取消。

3实行回避制度。评委会成员和参与评奖工作的工作人员若有作品参评,或与参评作家作品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如系作品的责任编辑、参评作者的亲属等),应主动回避。

六、评奖经费

茅盾文学奖评选活动经费由国家拨款以及吸收社会赞助的方式解决。

给付获奖作家的奖金从茅盾文学奖基金利息内支付,具体数额,由评委会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