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向李镇西学什么
16778700000026

第26章 学习李镇西:形成和谐的团队教育(3)

一是善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对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应该有礼貌,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教育学生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学校设置的每一门课程,不能只重视主课,忽视副课。虽然各门课程的要求、周课时数是不同的,但是所有知识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重视每一门课程,尊重每一位教师;班主任要利用任课老师到本班第一次上课、参加学生活动、学生自修等机会,主动热情地向学生介绍每一位任课老师的优势和特长,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树立任课老师威信;班主任要指导班级学生主动邀请任课老师参加班级的有关活动,如春游、野营、游览、新年联欢会、文娱体育比赛、诗歌朗诵、主题班会等,既增强任课老师之间的感情,又密切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二是必须严厉禁止学生不尊重任课老师的言行。这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尊重任课老师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班主任,如果只重视自身对任课老师的态度,而忽视学生对任课老师的不礼貌言行,那结果只能是前功尽弃。所以,班主任老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经常对学生进行热爱、尊重任课老师的教育;尤其是当学生提出任课老师在教学中的不足或存在一些问题时,更要在维护任课老师应有地位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评价任课老师,多做学生思想工作,正确对待任课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与失误。作为班主任老师,切忌在学生中间或与学生的谈话中抬高自己而贬低任课老师;更不要道听途说,轻率对任课老师下结论。

三是要主动协助任课老师处理教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任课老师在教学教育中经常会遇到有待解决的许多问题。作为班主任老师,不能把任课老师在教学教育中遇到或发生的问题简单而又片面地以为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应由他们自己去解决,与己无关,或袖手旁观,或有意回避。要理解和明白,协助任课老师解决教学教育中出现和遇到的困难,与解决班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任课老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班级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三,班主任要妥善处理好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

李镇西圆满处理物理老师“打人”一事启示我们,当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发生矛盾时,班主任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既要维护任课老师的威信,又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切忌草率简单行事,否则,只能是激化矛盾,使任课老师与学生关系陷入紧张的状态。

同时,对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意见(比如李镇西班上的学生反映凌老师“偏心”)要作具体分析,在这点上,李镇西对待凌老师的“偏心”,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们借鉴。当然,遇见此类问题,李镇西那种“以情转化”的方式并非唯一,在某些时候,班主任也应当而且有必要恰当反映、慎重转达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意见。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课老师的教学教育工作也会存在缺陷,这一点,学生的感觉是很灵敏的,他们会及时而又毫无保留地反映到班主任老师那里。作为中枢站站长的班主任老师,如果不及时转达学生的意见,不仅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迅速解决,也不利于任课老师改变教学态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但如果转达时的场合不恰当,言语不委婉,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会影响任课老师的工作情绪,影响师生关系,因此,在这点上应特别注意。

总之,班主任一定要学习李镇西,善于教育和引导学生欣赏、尊重任课老师,以切实发挥班主任在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促使家长和学校配合很重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品行。家长对孩子行为的认知比较具体、深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态度、学习质量和健康状况等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学生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又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这“两个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就是教师。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家庭教育这一渠道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与家长相互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与家长联系,这是每一个教师都经常要做的工作。但是,许多老师和班主任与家长联系有个共同点,就是有事的时候才联系,而且多半是在学生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或者出了什么事故(总之不是好事)的时候联系。所以,许多家长都条件反射似的怕接老师的电话。久而久之,这种联系与沟通对学生的影响开始慢慢减弱。

有些老师虽已认识到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但他们还是很害怕与家长沟通。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引导家长、帮助家长转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或者换句话说,许多教师和班主任不是不知道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而是他们不知道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

在这上点,李镇西当仁不让地是一位大“行家”,他的办法之一就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给全校学生家长们写一封信,当然信的内容很“考究”。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封他担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时,于2006年9月27日写给全校学生家长的信,信的主题是《和孩子一道成长》,信中这样写道:

我叫李镇西,本期开始就任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我有一些真诚的心里话想对您说。我首先感谢您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武侯实验中学,我认为这是您对我校的信任。我和我们学校的老师一定尽我们的全力不辜负您的信任!

我也是一个女儿的父亲,我完全可以理解,当您把孩子送进我校的那一天,就对学校的老师寄予了厚望,希望您的孩子能够在老师的教育培养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但是,不知您是否想到过,其实,孩子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首先不是取决于老师,而是取决于您这位家长!

我们学校本期开始实施“新教育实验”,该实验有一个内容就是让所有学生家长学会做“新父母”。这点非常关键。

我一直坚持认为,一个孩子的成才,主要功劳不是学校而是家庭。道理很简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氛围如何,家庭教养如何,家长的素质如何,都将决定孩子的人生!

注意,这里所说的“家庭氛围”“家庭教养”“家长素质”,不一定和文化程度有直接的联系。在我的视野中,有的博士家长依然“培养”出了罪人,而大山里一些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却培养出了一个个有出息的孩子。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原北大副校长、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就是一个例子。他出生于农村,父母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因此他也谈不上什么早期的文化启蒙,九岁才读小学,但因为他的父母首先是一个善良、勤奋的人,于是一粒科学家的种子便在这对农民夫妇的手中开花了。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也是教育者。不管家长是否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或是否学过教育学,只要有孩子,他就是教育者。这样看来,我们——就是我、我校的老师和你们家长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同事关系,因为我们都是教育者啊!因为我们都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一一您的孩子啊!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期盼着您的孩子成为有用的人才啊!

我校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您的孩子就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为我们所期待的人才,这是毫无疑问的!

作为孩子的家长在多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您的孩子就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您所企盼的有出息的人,这也是不容置疑的!

可是,是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适合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呢?您的家庭里有没有这样的场面呢?晚上(或周末),孩子在书桌前痛苦而心不在焉地看书,旁边,孩子的父亲在和一群哥儿们喝酒聊天;另一旁,孩子的母亲正和一群人在桌上大呼小叫地搓着麻将;而在厨房,孩子的爷爷或奶奶正在洗碗;父母的声响干扰了孩子的学习,孩子有点不耐烦了,从书桌前站起来想出去玩电脑,这时父母开始呵斥大骂孩子……我可以断言,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绝对不可能有优秀的学习成绩,更不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当然,我相信,武侯实验中学的学生家庭不会是这样的;而且我还相信,武侯实验中学的家长都是合格的家长!

但是,作为校长,我还“得寸进尺”地希望,我们武侯实验中学的所有家长不仅仅是合格的家长,更是优秀的家长!

刚才我说过,我也是一个家长。我有一个天资并不聪明的女儿,但在我的教育下,她成长的很顺利。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在成长,这其中有许多故事。我把这些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叫做《做最好的家长》。现在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您,也许您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也许有的家长朋友会说:“我怎么能够和你比呢?你是专门搞教育的,还是校长,而我却不懂教育。”不对,刚才我不是说了吗?每一个家长都是教育者,其教育水平和所谓文化水平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

我的体会是,和孩子一道成长,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所谓“和孩子一道成长”,说起来就是两点:第一,和孩子一起阅读;第二,和孩子一起写作。也就是“共读”和“共写”。因此,我真诚地建议您,从今天起,和孩子一起读一本有趣有意义的书。就从这本《做最好的家长》开始共读。这本书写的是我女儿从0岁到18岁的故事,她的成长对您的孩子一定有帮助的。这本书更写了我教育女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也有许多故事,我相信,我的教训和成功也一定会对您有参考价值的。请您和孩子一起读,一起讨论,一起反思,一起进步!

因此,我真诚地建议您,从现在起,和孩子一起写成长日记。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然后不断超越的过程,而写作就是最好的反思。孩子通过文字,可以写自己的苦恼与喜悦,您通过文字可以写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写出自己对自己教育的感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长和孩子一起写作,是最好的成长方式。您也许会说:“我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哪能写呢?”这话错了!最早开始成功实施家长写教育日记的是河南焦作市,那里全市的中小学生家长都给孩子写教育日记。在这些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连小学都没毕业,有的家长甚至是一边翻字典一边给孩子写教育日记。正是通过教育日记,许多让家长老师头疼的孩子成为优秀的学生。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这里,我随信给您一份材料,就是河南焦作市的几位写教育日记家长的事迹,您不妨看看,并试试。

为了您的孩子,我相信您是什么都愿意付出愿意牺牲的,那么,就牺牲一点业余时间,从和孩子“共读”“共写”开始您新的家庭教育吧!请记住: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我相信您能够成为成功的家长,而只有您成功了,您的孩子才能成功;只有您和您的孩子都成功了,我们学校的老师才能真正有成功感。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您的同事李镇西

2006年9月27日凌晨1点35分

这是一封情真意切的信,通过这封信,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李镇西与家长沟通的真挚与深邃,体味到大教育观指引下的更加自然的家校交流管道。

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是重要前提。由于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需要教师在生活中注意相关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家长的情况,做到沟通时能有的放矢。从信中,我们可以发现李镇西对于学生家长的情况还是非常熟悉的,他列举了一些学生晚上做作业的状况,确实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这封信还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与家长沟通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方法。在当前家长普遍重视智力开发,忽视社会性教育的情况下,沟通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李镇西巧妙的转换角色,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来阐述一些问题,自然容易引起家长的共鸣,使家长感受到教师是真诚的朋友,产生进一步交流的愿望。

总之,家长和教师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一切为学生着想:只要我们以诚相待,对家长多一分尊重和理解,我们就一定能与家长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关系。而这最终将形成家长对教师理解、放心,学生对学习上进、用心,教师对教学尽责、安心的良好局面。到那时,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怎么会不好、教学质量怎么会不提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