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向李镇西学什么
16778700000003

第3章 学习李镇西: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3)

我这样说,是想特别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不仅仅由教师的所谓“师德”决定,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蕴含的必然要求。教师在从事教育或教学时绝不可能是单向的,因为他面对的是同样有着思想感情精神世界的“人”,因此,教育的实施必然是师生双向互动。教师必须有赖于学生多方面合作——即使是一种被动合作,也可能完成其教育任务。如果学生不配合,教师的教育任务不可能完成。换句话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种授受一体的关系,是双向互利性的,而不是一种单向施与。

对教育者来说,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与其说是煞费苦心的“教育”,不如说是潜移默化的“感染”,即通过教师本人心灵深处平等意识的自然流露,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教师进课堂,学生起立齐声说“老师好!”教师应该真诚地鞠躬回答“同学们好!”需要帮助的学生被叫到办公室,教师首先请他坐下;校园师生相逢,教师主动招呼学生,或者面对学生的问好,教师也真诚地问学生好;课余,教师和学生不妨一起嬉戏娱乐……这都体现出师生尊严上的平等。

“平等”首先意味着人们在社会上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享有同等权利。这个权利当然包括受教育的权利。所谓“受教育的权利”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入学的权利和在学校接受人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权利。对前者,人们一般都比较关注(比如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视);而对后者,人们却往往忽视。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只要学生进了学校,他受教育的权利就已经得到了保障和尊重。但李镇西告诉我们,事实上并非如此。

如果说,适龄儿童入学权利的保障,更多的是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话,那么,在校学生是否真正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学生。

要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同在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老师们,像李镇西那样反思一下自己吧。

寻找教育工作的幸福感

“做教师幸福吗?”

如果问起今天的老师,恐怕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又烦又累,工资又低。有何幸福可言?!”

那么,李镇西对此是怎么认为的呢?在他的名著《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的开篇,他曾这样写道:

不止一次,读过我著作的人问我:“您如此痴情于教育,二十多年来您真的就没有厌倦过吗?”我知道,一个人二十多年来一直对教育一往情深,可能会有人不信,所以为了让大家觉得“真实”,我也想说“其实我也动摇过,也厌倦过,但是,看到什么什么,我又振作精神怎么怎么的”,然而,我不能说假话,我得说实话呀!所以,我坦然地告诉所有关心我的人:从教二十五年来,我真的从来没有厌倦过我的职业,包括班主任工作!

也许有读者会不以为然:当然啦,你是“教育名人”,是“教育专家”,名也有了,利也有了,当然幸福!

我只能说这是误解。当我还是默默无闻的年轻班主任的时候,那时不但没有什么名,反而还因为经常犯错误而挨批评,工资也不高,可是我照样和我的孩子们穿行在细雨蒙蒙的原始森林,或奔跑在阳光灿烂的绿色原野上,照样沉浸在我那只有九平方米的单身宿舍里,侧身于单人床和书柜之间,思绪飞扬于陶行知的精神空间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心灵世界,照样细心观察研究班上后进生每一天细微的变化,并从中获得一种非名非利的幸福感!

记得二十年前的一个晚上,一位同事来到我宿舍,白天我刚刚挨了领导不公正的批评(详情恕我不予赘述),他本来是来安慰我的,但看到我的书桌上铺满稿子,一篇教育手记刚写了一半,而我正在读《第三次浪潮》,并滔滔不绝地谈我的体会,他感慨万千地说“想不到你还有如此广阔的精神空间!我任何一句所谓安慰你的话都是多余的!你的教育生活这么充实,哪需要什么安慰啊!”

所以我敢坦然地说“对教育,我从来没有失去过兴趣和幸福感!”

李镇西的话告诉我们,教师这个职业原本而且应当是幸福的。那么,如何寻找教师的幸福呢?

从李镇西的故事中,我们不难“悟”出:

一、教师要追求幸福的心境,就要做一名“享受型”教师,把工作当作享受

在享受状态下,教师会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并在这一平凡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学生快乐地交往,欣慰地享受着自己教学中的成就。学生每一次获奖和自己得到的每一项荣誉都成为教师引以为自豪的家珍。带着这样的心态从事教师职业,就是快乐幸福的。

二、教师要追求幸福的心境,就要做一名“发展型”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育事件

如果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创造性地、得心应手地处理教育事件,那么就能从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幸福,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当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或“临时工”,看到学生就心烦、就头痛,那怎么可能体验到幸福呢?因此教师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就需要有能力、有本领,就需要在享受的同时发展自己。教师要努力做一名“发展型”教师。所谓“发展型”教师,就是不把教师职业当成满足物质需要的功利手段,也不仅仅把它看成是给予和付出之后的心理满足,而是以培养学生为己任,以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并围绕着这一目标而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同时教师本人也会通过自由而富于创造性的劳动实现自我发展与完善。

三、教师要追求幸福的心境,就要做一名“生活型”教师,懂得并享受生活

要做一名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的教师,就不要把工作当作生活的全部,更不是唯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工作,教师应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但不要成为所谓的“工作狂”。教师也是人,教书育人是享受,还有别的生活也需要享受,这才构成完整的幸福。如果只是狂热地投入工作,使人耗竭,何来幸福可言。懂生活,善待自己,就应调整心态,不要事事都争第一,都求完美无缺。许多教师都有强烈的责任心,自尊、执著这种精神是无可非议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却容易出现偏激的心理和完美主义倾向。应该清楚而聪明地认识到:冠军在比赛中只有一个,教学成绩不可能人人都第一。目标值越高,成就感就越低。定了高目标,非力所能及,非但不能从工作中体验愉快,反而会经常体验挫折,从而使成就感低下。

四、教师要追求幸福的心境,就要做一名“阳光型”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健康的心态不仅对学生的成长作用巨大,对自身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自信、乐观、坚强的人,遇到困难不退缩,知难而上。真正的阳光型教师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广胸怀,要容天下能容之事。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而要帮助学生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如果是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当时,要敢于向学生说对不起,要不怕向学生承认错误。教师是夏天的太阳,热情似火,给学生火样的热情,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教师是秋天的太阳,是学生成才的催化剂,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快乐;教师是冬天的太阳,融化学生忧郁心理的坚冰,使之感受到关爱的温暖。

真正的阳光型教师应该做到心灵纯洁,经得住金钱、名利等物欲诱惑,安于三尺讲台;对待学生公平、公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后进生。

总之,阳光型教师应该具有健康、平和、宽容、大度、崇高、自信、积极的心态,有化尴尬为融洽、化压力为动力、化痛苦为愉悦、化阴霾为阳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阳光型教师,面对学生,要有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家长,要能阳光般真诚地交流;面对同事,要有阳光般温暖的态度;面对教育,要有阳光般平和的心态;面对教研,要有阳光般积极的热情;面对发展,要有阳光般不息的能量。给自己阳光,就会给学生撒播阳光,给大家带来阳光。

幸福的教师是那些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职业生活中,并从职业生活中得到快乐的主动发展的人,是那些热爱教育、追求智慧人生的人。幸福的教师,是教师自身的需要,是学生的幸福,也是社会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