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历史备课素材(上)
16779000000024

第24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3)

1898年9月,光绪皇帝苦心经营的新政,被戊戌政变付之东流。康有为、梁启超东渡日本避难,谭嗣同等6人被押上菜市口刑场,不经审讯即被处死;其中最为慷慨自若的,是被梁启超誉为晚清思想界彗星的谭嗣同。

谭嗣同在临死前夕,于囚狱里用炭渣在墙上题过一首七绝诗,这就是脍炙人口、传颂不绝的《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借讽喻东汉党锢之祸,谴责顽固派罗织成罪的卑鄙行为,在表现自己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时,寄莫大希望于来者。后人称赞“其勇于解放旧思想之束缚,则有清一代,未有其比也”(杨荫深:《中国文学家列传》)。由于这首绝诗最后一句提到的“两昆仑”是比拟还是专称,引起了当时和后来研究者的诸多推测和猜疑,它究竟是指谁呢?

最早解释“两昆仑”的,是谭嗣同的战友梁启超。梁启超说:“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浏阳少年尝从之受剑术,以道义相期许。”梁启超是谭的同道,在谭嗣同被捕前夕,两人还慷慨话别。可以说他对这位挚友的思想、行为是十分了解的,所以此说数十年间成为权威之言,凡涉及此绝命诗者几乎皆沿用此说。钱基博亦称,“盖怀有为及北方大侠王正谊,所谓大刀王五者也”(《近百年湖南学风》)。今人郑云山《谭嗣同》和《中国近代爱国者故事》,均称“两昆仑,指康有为和王五”。李志等编《近代爱国人物剪影》还对王五此人作了介绍,说他原名白正谊,字子斌,父母双亡,年轻时为北京前门外顺兴镖局王五夫妇收养,始改姓王,因善使单刀,人称“大刀小王五”,后在反抗八国联军侵略者的战斗中牺牲。近年出版的《大刀王五传》即演其故事。据称王五在谭嗣同被捕前几分钟,还催他逃走,后来还打算劫法场搭救。在梁启超看来,王五在谭嗣同心里,乃是属于师友之类的大侠士。

可是,也有人反对说,“两昆仑”中不包括康有为。参加辛亥革命的蔡寄鸥所写的《鄂州血史》即主此说,书里则将“两昆仑”解释为王五和唐才常;后者和谭嗣同肝胆与共,他们一起在湖南开办时务学堂和南学会。诗里寄予希望的是唐才常。

20世纪30年代,新闻记者陶菊隐的《新语林》在记述谭嗣同轶事时说,当年谭嗣同住在北京半截胡同浏阳会馆时,有两个侠士,即单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胡致廷)“同时教授他武艺”。据说,谭嗣同有一身轻功夫,好气功,而且善于耍使各种兵刃,乃得力于他俩的精心传授。因为他俩学的是昆仑派,“浏阳(谭嗣同)绝命诗所说两昆仑是指胡致廷和王五,因为他们都是昆仑派。”此处如果循照唐人传奇里的剑侠,似乎有些符合情理。据称梁启超不认识胡七此人,只知道谭嗣同有密友王五。另外为了使自己老师形象更高大,就配上康有为的大名。

而在蔡尚思等编的《谭嗣同全集》里,谭训聪在附注又持另一说法,“胡理臣、罗升,两仆人,《狱中题壁》诗中的‘去留肝胆两昆仑’盖指两仆,盖昆仑奴之称也。”注释者作此说,似以谭嗣同下狱,与仆人信件有“尔等满怀忠爱,可嘉之至”等语为凭证。

近年,对于“两昆仑”解释,也有称其中之一,即是谭嗣同本人的,这大概是从诗句里有“去留”两字,解释为一去一留,一死一生而已。有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的《论谭嗣同》篇,则将“两昆仑”解释为“康有为和他(谭嗣同)或去或留各有自己的抱负”。皮明麻的《唐才常和自立军》也说“很可能一指谭嗣同自己”,作者坚持另一个“昆仑”乃是唐才常。“因为两人为刎颈交,在此以前,谭又曾电约唐才常赴京;谭的绝命诗视才常如昆仑之杰,对他寄托无限的信赖之情。”

谭嗣同良师益友可谓多矣,在此风云际会的莽莽神州,“横看成岭侧成峰”,因而,他临死前夕所指的“两昆仑”,出自后来者和生存者的猜测,当然自有见仁见智之分了。可是谁能合乎情理、准确地解剖谭嗣同此时此刻的用心呢?

义和团的前身是什么

义和团原来叫义和拳。1899年夏,山东巡抚毓贤出示,改义和拳为义和团。10月,清政府公文中正式称之为义和团。1900年,直隶、山东等地义和拳普遍改称义和团。

义和团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源流是什么?

通常的说法,认为义和团是白莲教的一个派别。范文澜说:“义和拳是旧式农民起义的许多秘密结社的一种,它是白莲教的一个派别。”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清末民初劳乃宣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

1899年,劳乃宣任直隶吴桥县知县。他在任时,严禁义和拳活动。同时,搜集清代禁止白莲教活动的文件辑成《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中说:“义和拳一门,乃白莲教之支流。”白莲教以“反清复明”为号召。嘉庆二年(1797年),白莲教大起义,清政府用了9年时间才镇压下去。劳乃宣将义和拳与白莲教等同,目的是要把义和拳作为邪教予以镇压,其用心是十分险恶的。

关于义和团的源流问题,劳、张二人出于不同的需要,说法不一。义和团的前身究竟是什么呢?

一说它的前身是神拳。有人据乾隆三十年以后至光绪年间神拳系统流传演变的线索,考证义和团的前身乃是运练气功的神拳。神拳画符念咒、降神附体的一套作法与1900年问的义和团是一样的。

一说它的前身是大刀会。《拳祸记》说:“己亥春,山东清平县大刀会改称义和团。”《义和团闹教纪实》记:“义和拳即向所谓红灯罩、金钟罩、铁布衫、大刀会是也。”

由于资料记载各异,关于义和团的前身,除认为是大刀会和神拳外,还有以下种种秘密结社或秘密宗教被认为是它的前身,如顺刀会、红拳会、虎尾鞭、大乘教、八卦教、离卦教、天理教、金丹教、好话教、如意门等等。

《义和团运动史》一书的作者综合了以上各种说法,认为义和团兼有秘密结社和秘密宗教阶性质,“是民间习武结社与白莲教相结合的组织”。

著者考证,乾隆四十年(1781年),白莲教的一个支派改为义和拳。义和拳与梅花拳是一个拳种、两种称谓。义和拳在发展过程中与白莲教系统的秘密宗教广泛接触,吸收了一些宗教活动,如扶乩、附体等法术,这些法术是白莲教系统秘密宗教所特有的。同时,义和拳吸收了大刀会等民间团体的成分,梅花拳吸收了红拳等民间团体的成分。1900年,一些民间结社与秘密宗教纷纷以义和团的名义出现,与义和拳合流,参加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的反帝爱国运动。

有的学者提出,义和团的前身极为复杂,应该将义和团放在中国农民运动和秘密结社相结合这一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

关于义和团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东汉的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在发展过程中杂合了佛教、道教、摩尼教等,南宋时定型为白莲教,到明清时代,秘密宗教的名称出现了数百种,但万变不离其宗,均是白莲教的各个支派。关于义和团的近源,一般认为,可以上溯到乾隆年间王伦的清水教或清初的八卦教。

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一以号召人民,一以抵塞官府,用自别于白莲、天门诸教”。义和团不仅以口号为标榜自别于白莲教,有时竟以纸人纸马等指证对方为白莲教,致对方招清政府残酷镇压。这样一来,义和团与白莲教究竟是什么关系,又使人如坠五里雾中了。

义和团运动时期,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爱国运动遍及中原大地。一人登高百人和,一时间,从者如归,许多秘密结社与秘密团体加入了义和团的行列。义和团的组织千头万绪,它的前身自然错综复杂,加以资料记载零星散乱、自相矛盾,难怪使人觉得它有点神秘莫测了。

“东交民巷”的由来

中国近代史书上经常提到“东交民巷”一词,如《辛丑条约》中把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其内;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游行的队伍遭到荷枪实弹的外国使馆区士兵的阻拦等。提及“东交民巷”好像都与外国人有联系,其实东交民巷只不过是元朝修建大都城时建造的一条很普通的居民街,原名叫江米巷,位于今天的东交民巷一带。后来,由于来北京的外国人、国内少数民族及络绎不绝的到北京经商的各国商人、留学生都住在江米巷内的“会同南馆”(1442年明朝修建),这些人穿着各式各样服装天天从这里进进出出,于是当地居民开始把江米巷称为“东交民巷”,意思是说,这里是各国、各族人民互相交往的地方。直到今天仍沿用这个旧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