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地理备课素材(上)
16781200000029

第29章 元大气(15)

2.“人肉沙滩”威基基

到夏威夷,欧胡岛是必到之地,因为群岛对外的国际机场就在欧胡岛上。这里的威基基海滩区近一英里长,但每天到这里的游客多达25000人,将威基基海滩挤得几乎看不见白沙,有人因此将其戏称为“人肉沙滩”。威基基海滩的海浪很大,最适合冲浪运动,不太会游泳的人可以在防浪堤前嬉水。

欧胡岛的钻石山可以让观光客登上232米的山头,鸟瞰底下的绝美海洋与都市风景。这是曾于10万年前爆发过的死火山,火山口直径有1200米宽,据说库克船长当年看到爆发时火山结晶石头闪闪发光,误以为有钻石,故称之为钻石山。

3.残舰的油斑是历史的眼泪

到夏威夷必定会到著名的“珍珠港”,这里有两大参观重点:一是博物馆,展示着当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历史照片,也可以看到当时被击沉的亚利桑那号的战舰模型;另一处是电影院,观看长约20分钟的偷袭珍珠港的彩色影片,激烈的爆炸、隆隆的炮火,让人仿佛进入了1941年12月7日那天的清晨……看完影片,便可登船前往建在沉船地点的亚利桑那号纪念馆。

长方形的纪念馆状似被击沉的战舰的中部,与至今仍在海底的亚利桑那号恰好形成一个意为哀悼的“十”字,从纪念馆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的舰体残骸。虽然时隔60年,但战舰上的机油至今仍在缓缓渗出,不时在海面上形成一个个油斑,人们将它称之为“亚利桑那号的眼泪”。

如果要了解夏威夷的历史文化,就一定要去比夏普家族博物馆。这是夏威夷州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博物馆,馆内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波里尼西亚手工艺品的收藏。而到“侏罗纪公园”拍摄地——谷兰尼牧场则是另一种玩法,可以选择骑马或越野摩托车,或徒步进行探险。

海南三亚“天涯海角”

出三亚市沿海滨西行26公里,到达马岭山下,便是“天涯海角”奇景,似乎有一种到了天地之尽头的感觉。“天涯海角”意为天之边缘、海之尽头。

古时候交通闭塞,“鸟飞尚需半年程”的琼岛,人烟稀少,荒芜凄凉,是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来到这里的人,来去无路,望海兴叹,故谓之“天涯海角”。

宋朝名臣胡铨哀叹“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若烟正断魂”。唐代宰相要德裕用“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的诗句倾吐了谪的际遇。这里记载着历史上贬官逆臣的悲剧人生,经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描绘,成为我国富有神奇色彩的著名游览胜地。这里碧水蓝天一色,烟波浩瀚,帆影点点,椰林婆娑,奇石林立,那刻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海南南天”等巨石雄峙海滨,使整个景区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据记载,“天涯”题刻,是清代雍正年间崖州知府程哲所书。

“南天一柱”据说是清代宣统年间崖州知州范云榜所书。“南天一柱”来历还有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陵水黎族有一位仙女知道后偷偷下凡,立身于南海中,为当地一渔家指航打渔。王母娘娘恼怒,派雷公雷母抓他们回去二人不肯,化为双峰石,被劈为两截,一截掉在黎安附近的海中,一截飞到天涯之旁,成为今天的“南天一柱”。

海上花园——彭浪屿

鼓浪屿在厦门西面,隔海约700米处的一个美丽的小岛,面积只有1.71平方公里,步行一个多小时就可以绕岛一圈。在这个小岛上,浓荫覆盖,花香扑鼻,可以说是处处似公园,触目皆佳景。

从厦门搭乘渡轮,不到5分钟,便可到达这座海上花园。岛上的码头建筑,造型像一座钢琴,这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优美构思。在这座小岛上,是不许车马通行的,因此听不到车马喧嚣,但却随时可以听到悠扬的琴声。岛上很多住户都有钢琴,悦耳的琴声更增加了这个岛的魅力。因此,鼓浪屿又被人誉称为“音乐之岛”。小岛码头建筑的造型,就是向人们展示这个岛的一个特色。

岛上最重要的胜景是日光岩。岛上的龙头山,岩峰怪异,在高处即为日光岩。山顶上有两块巨大的岩石,一高一低,高的一块直立,低的一块横陈,称为骆驼峰,在很远处就可以看到,成为鼓浪屿的标志。龙头山上,在林木之间,有许多巨石,石上往往有题刻。上龙头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特大的岩石,横刻“天风海涛”四个大字,下面并列两行大字“鼓浪洞天”、“鹭江第一”。有题刻的地方,也就是山上的景点。

日光岩下,有一座红砖大楼,这就是郑成功纪念馆,馆内展出各种文物、资料、照片、雕塑、模型300余件,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郑成功的生平事迹。游人们怀着对这位民族英雄崇敬的心情前来参观、瞻仰。

在鼓浪屿的西南隅,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园林建筑——菽庄花园。这个园林占地不满十亩,但是,它傍山临海,园建海上,海在园中,以园饰海,以海拓园,浑然一体。园的主人名林叔臧,他于1913年在这里建园时,有意模仿《红楼梦》大观园中贾宝玉居住的怡红院,把全园分为臧海园及补山园两部分,各造五景。从园门进去,一堵黄墙挡住了游人视线,视野所及是一个小小的庭院,院内用盆花布置了一个花坛。只有当你从右边的眉寿堂或左边的拱门走出去,辽阔的大海突然展现在你的面前。这就是“臧海园”的意境,也就是让大海欲露先藏。这是我国园林建筑常用的手法。

鼓浪屿没有大马路,只有依山而筑的柏油路或石板小道,洁净如洗。小道两旁是绿树、花丛和各式建筑的楼房。有的大榕树要三个人才能合抱,米兰长得比人还高,四季花开不落,幽静美丽的环境,使游人感到赏心悦目。

鼓浪屿,无论是它的优越的自然条件,还是人们对它的装饰、打扮,它都无愧于“海上花园”这个称号。

奇妙的音乐建筑

你知道在五彩纷呈的大自然中,有哪些奇妙的音乐建筑吗?请看:

1.音乐亭子

法国巴黎市郊有一座精巧的音乐亭子。当人们步入亭内脚踩不同部分的地面时,立即会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如果你按一定的曲谱,前后左右来回踩跳,则即刻会奏出你心中想哼的旋律。

2.音乐雕塑

美国芝加哥石油公司总部的楼前广场上竖着一组音乐雕塑,是用几组长短粗细不一的铜棒组成密密麻麻的“树林”,它们连接着音响底座,建在喷池中。这些金属杆件受风吹时互相撞击发出乐声,并由水体、音箱加强音响,在不同风力、水压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美妙音乐。

3.音乐小桥

日本有一座音乐小桥,长31米,人行便道宽2米,桥两侧栏杆装有109块不同规格的音响栏板。过桥行人只要敲打栏板,便能奏出一首法国名曲《在桥上》。回来时,在桥的另一侧敲击,则发出日本脍炙人口的民歌《故乡》。

4.音乐楼梯

印度新德里的一座七层大楼内,装备了奇妙的音乐楼梯,建筑设计师们精选具有共鸣性好、敲打能发出乐声的花岗石板做楼梯。人们上下楼梯踩踏台阶便会“叮咚”作响,乐声飞扬。

郦道元

中国北魏地理学家,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生年有皇兴三年(469)、延兴二年(472)之说,但都缺乏可靠依据,卒于孝昌三年(527)。

他生于仕宦家庭,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书郎,以后历任颍川太守、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孝昌三年任关右大使时,在阴盘驿(今陕西临潼附近)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郦道元一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水经注》外,其余著作都已亡佚。《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全书1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作者不详,其撰述年代历来说法不尽相同。《四库全书提要》推论:“观其《涪水》条中,称广汉已为广魏,则决非汉时;《钟水》条中,称晋宁仍曰魏宁,则未及晋代。推文寻句,大概三国时。”以后多数学者同意这种说法。

《水经注》40卷,全文超过《水经》20余倍。《唐六典》说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涉及的河流近于《水经》的10倍。《水经注》以河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农业地理等。此外,也有较多沿革地理和地名的资料。《水经注》描述的地域范围,大体上是西汉王朝的辖境,部分涉及域外,例如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南半岛以及朝鲜半岛。

为撰写《水经注》,郦道元搜集了大量资料,在注文中指名引用的文献达470余种,金石碑刻达350余种,另有大量未指明来源的地图、方志、歌谣、谚语等。郦道元十分重视实地考察,每到一处便“访渎搜集”,观察水道分布、水利设施及其流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全书许多卷篇中有他野外考察的成果。在注文中,他纠正了《水经》的许多错误,并指出文献引用处的正误。由于当时南北分裂的政治形势,郦道元的足迹未能到达南方,因此涉及此部分的注文也有不少错误。《水经注》成书的年代,从注文中出现的最后一个年代是北魏延昌四年(515),和郦道元被害于孝昌三年(527)而论,必在此十余年之间。《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此书均作40卷,说明此书当时仍还完整。至北宋(1034—1038)的《崇文总目》,著录此书为35卷,已佚5卷。今本40卷,是后人按原卷数拆凑的。

《水经注》资料丰富,语言生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地理名著,同时在历史学、金石学、语言学和文学等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

开普勒

开普勒(JohannesKepler,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幼年体弱多病,12岁时入修道院学习。1587年进入蒂宾根大学,在校中遇到秘密宣传哥白尼学说的天文学教授麦斯特林。在他的影响下,很快成为哥白尼学说的忠实维护者。

开普勒1591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来想当路德教派牧师而学神学。因得到大学的有力推荐,中止了神学课程,去奥地利格拉茨的路德派高中任数学教师,开始研究天文学。1596年出版《宇宙的神秘》一书受到第谷的赏识,应邀到布拉格附近的天文台做研究工作。1600年,到布拉格成为第谷的助手。次年第谷去世,开普勒成为第谷事业的继承人。

开普勒视力不佳,但还是作了不少观测工作,1604年9月30日在蛇夫座附近出现一颗新星,最亮时比木星还亮。开普勒对这颗新星进行了17个月的观测并发表了观测结果。

历史上称它为开普勒新星(这是一颗银河系内的超新星)。1607年,他观测了一颗大彗星,就是后来的哈雷彗星。

开普勒对光学很有研究。1604年发表《对威蒂略的补充——天文光学说明》。1611年出版《光学》一书,这是一本阐述近代望远镜理论的著作。他把伽俐略望远镜的凹透镜目镜改成小凸透镜,这种望远镜被称为开普勒望远镜。

开普勒还发现大气折射的近似定律,用很简单的方法计算大气折射,并且说明在天顶大气折射为零。他最先认为大气有重量,并且正确地说明月全食时月亮呈红色是由于一部分太阳光被地球大气折射后投射到月亮上而造成的。

开普勒用很长时间对第谷遗留下来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他在分析火星的公转时发现,无论按哥白尼的方法还是按托勒密或第谷的方法,算出的轨道都不能同第谷的观测资料相吻合,他坚信观测的结果,于是他想到火星可能不是作当时人们认为的匀速圆周运动,他改用各种不同的几何曲线来表示火星的运动轨迹,终于发现了“火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于焦点之一的位置”这一定律,接着他又发现虽然火星运行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在近日点时快,远日点时慢,但是,从任何一点开始,在单位时间内,向径扫过的面积却是不变的。

这样就得出了关于行星运动的第二条定律:“行星的向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这两条定律,刊布于1609年出版的《新天文学》一书。书中他还指出,这两条定律同样适用于其他行星和月球的运动。

开普勒出版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叙述了他对宇宙结构和大小的观点;在《彗星论》中,他指出彗尾总是背着太阳,是因为太阳光排斥彗头的物质所造成;1627年出版的《鲁道夫星表》是根据他的行星运动定律和第谷的观测资料编制的。根据此表可以知道行星的位置,其精度比以前的任何星表都高,直到十八世纪中叶,它一直被视为天文学上的标准星表。

开普勒于1629年出版的《稀奇的1631年天象》中预言1631年11月7日水星凌日现象,12月6日金星也将凌日,果然如期观测到了水星凌日。开普勒在天文学上的贡献,一直被后人所传颂。

3.1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一、金

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的时候,很多宇宙中的小天体带有一些金,在撞击地球的时候被熔化,由于金的密度大,于是,金便往地心下沉,所以现在挖金矿都在地下。

金(Au)元素比较稳定,不容易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因此能够再在地层中形成比较稳定的单质,这就是我们说的黄金。

金子的具体形成与其环境密切相关,要有压强温度等一系列苛刻条件。

识别金子的方法:(1)观色。黄金是七青八黄九紫十赤。意思是说青黄色的含金量为70%,黄色的含金为80%,紫黄色的含金为90%,赤黄色的几乎含金为100%。(2)看比重。黄金是已知物质中比重相对其他常见金属而言是比较大的,其密度为19.37克/立方厘米。有经验的人,看看颜色,掂掂重量,便知一二。(3)可以比硬度,用火烧或用酸溶的办法识别金子,赤金硬度最小,用牙可以咬出痕,用大头针可以划出纹,真金不怕火炼,在火焰中烧过,仍然金光闪闪,其他金属一烧就氧化变色。真金还不溶于单一的酸(如盐酸,硫酸)。

金在地壳中的含量虽然还不算是太少,但是非常分散。至今,人们找到的最大的天然金块,只有112公斤重,而人们找到的最大的天然银块却重达13.5吨(银在地壳中的含量只不过比金多一倍),最大的天然铜块竟达420吨重。在自然界中,金常以颗粒状存在于砂砾中或以微粒状分散于岩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