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北方本)
16782300000022

第22章 无公害蔬菜的病虫害防治(1)

§§§第一节北方蔬菜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方法

一、物理防治法

物理防治法是利用物理因素、物理作用来防治病虫害,包括使用热能、超声波、电磁波、激光、核辐射等直接杀伤有害生物,利用光波、颜色或其他物理因素诱引或排除有害生物等不同方法。物理防治法在棚室蔬菜病虫害防治中也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

(一)种子处理

1.干热处理

干燥的蔬菜种子用干热法处理,对多种传病毒、细菌和真菌都有防治效果。黄瓜种子经70摄氏度干热处理2~3天,可使绿斑花叶病毒(CGMMV)失活。番茄种子经75摄氏度处理6天或80摄氏度处理5天,可杀死种传黄萎病病菌。不同作物或不同品种的种子耐热性有差异,处理不当会降低发芽率。豆科作物种子耐热性弱,不宜干热处理。含水量高的种子受害也较重,应先行预热干燥。

2.晒种

在播种前,选择晴天将蔬菜种子晒2~3天,可利用阳光杀灭附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发病。

3.温汤浸种

用热水处理种子,通称温汤浸种,可杀死在种子表面和种子内部潜伏的病原物。热水处理是利用植物材料与病原物耐热性的差异,选择适宜的水温和处理时间以杀死病原物而不损害植物。一般瓜类、茄果类蔬菜的种子用50~55摄氏度温水浸种10~15分钟,十字花科蔬菜的种子用40~50摄氏度温水浸种10~15分钟,都能起到消毒杀菌、预防苗病的作用。大豆和其他大粒豆类种子水浸后能迅速吸水膨胀脱皮,不适于热水处理,可用植物油或矿物油代替水作为导热介质处理豆类种子。

温汤浸种需用饱满、成熟度高、无破损种子,先在冷水中预浸4~12小时,排除种胚与种皮间的空气,以利于热传导,同时刺激种子内休眠菌丝体恢复生长,降低其耐热性。然后把种子浸在比处理温度低9~10摄氏度的热水中预热1~2分钟,再在设定温度的热水中浸种,热水量为种子体积的5倍。由于杀菌温度与引起种子发芽率下降的温度接近,需根据作物与病原菌不同的组合,设定浸种温度与浸种时间。要注意不同成熟度、不同贮藏时间和不同品种种子间耐热性的差异。浸种过程中要不断搅拌,并随时补充热水,保持设定的温度。浸种完毕,将种子捞出,摊开晾晒或通风处理,使之迅速冷却干燥,以防发芽。有时把浸过的种子,接着进行催芽处理,即将种子捞出放入凉水中,冷却后催芽。

4.盐水浸种

用10%的盐水浸种10分钟,可将种子里混入的菌核、线虫卵漂除,减轻菌核病和线虫病发生。

5.热蒸汽处理

热蒸气也用于处理种子,其杀菌有效温度与种子受害温度的差距较干热灭菌和热水浸种大,对种子发芽的不良影响较小。热蒸汽还用于温室和苗床的土壤处理。通常用80~95摄氏度蒸汽处理土壤30~60分钟,可杀死绝大部分病原菌,但少数耐高温微生物的细菌和芽孢仍可继续存活。

(二)太阳能消毒

利用太阳能进行土壤消毒,是简便易行、成本较低的物理方法。

在南方夏季高温期,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土壤,土壤吸收太阳能而升温,可以杀死土壤病菌、某些杂草种子、线虫和一些土壤害虫。

在夏季高温季节的6月初至8月份,棚室春茬拉秧后,及时清除残株杂草。然后取稻草或麦秸,切成长3~5厘米的小段,撒施在地面,每亩施用500千克。再均匀撒施刚化开的生石灰100千克,耕翻至25~30厘米深,灌水、覆盖薄膜,密闭棚室15~20天,温度可达50摄氏度以上。

还可用太阳能进行棚室内消毒,在夏秋季大棚闲置期,覆盖塑料棚膜密闭大棚,选晴天高温闷棚5~7天,使棚内最高气温达到60~70摄氏度,可有效地杀灭棚内及土壤表层的病菌和害虫。菜田及时翻耕晒垡可以消灭大部分土栖害虫。

(三)高温堆肥

蔬菜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但农家肥中多带有病原菌和害虫,需高温堆制杀灭病原菌和害虫。将农家肥泼水拌湿、堆积、覆盖塑料薄膜,使之发酵腐熟,堆内温度可达70摄氏度左右。经1~2个月堆制,充分腐熟后可做基肥施入棚室内。

(四)阻隔紫外线

多功能农用大棚塑料薄膜,因为在制膜过程中加入了紫外线阻隔剂,使用这种薄膜,紫外线不能进入大棚内。一些需要紫外线刺激才能正常产生孢子或生长发育的病原菌受到强烈抑制,灰霉病等多种病害明显减轻,但对白粉病无防治作用。

(五)利用颜色诱虫或驱避害虫

用黄板、黄皿可诱集黏结蚜虫、温室白粉虱、斑潜蝇成虫等害虫,用银灰色薄膜可避蚜。

黄板利用废旧的纤维板,裁成1米*0.2米的长条,或根据需要确定大小形状,用油漆或广告色涂为橙黄色,或贴上橙黄色纸,外面用塑料薄膜包好,上面再涂上一层黏油(可用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匀)制成,装上木把,插在行间,高度略高于植株高度。每隔10~15天,或在虫子粘满板面时,及时重涂黏油,或取下更换薄膜。

黄皿用瓷盘或玻璃盘,表面涂上黄色颜料和凡士林做成。

蚜虫忌避银灰色和白色,用银灰色反光膜或白色尼龙纱覆盖苗床,可减少蚜虫数量,减轻病毒病害。还可在苗床上方30~50厘米处挂银灰色薄膜条,苗床四周铺15厘米宽的银灰色薄膜,使蚜虫忌避。定植后,畦面也可用银灰色薄膜覆盖。

利用棕黄蓟马趋向蓝色的习性,可在作物种植行间悬挂蓝色诱集带或蓝色诱集板诱杀成虫。

(六)灯光诱虫

很多夜间活动的昆虫具有趋光性,可被特定波长的灯光强烈引诱。黑光灯(因最初用黑色玻璃做灯管管壁而得名)通电后发出诱虫作用很强的近紫外光,可以诱集多种蛾类、金龟甲、蝼蛄、叶蝉等害虫,已被广泛应用。

频振式杀虫灯是利用害虫对光、波、色、味的趋性,引诱害虫扑灯,利用频振式高压电网触杀害虫,可以诱杀17科30多种菜田害虫。其中包括斜纹夜蛾、银纹夜蛾、甜菜夜蛾、烟青虫、地老虎、菜螟、玉米螟、豆野螟、瓜绢螟、大猿叶虫、黄曲条跳甲、铜绿金龟甲、蝼蛄等重要害虫。

(七)覆盖防虫网

防虫网形似窗纱,是以优质聚乙烯原料,经拉丝制造而成的,已添加了防老化、抗紫外线等化学助剂,具有抗拉耐久、抗热耐火、耐腐蚀、无毒无味的特点。防虫网覆盖已广泛用于夏秋蔬菜育苗和栽培,防虫防病。防虫网还适用于制种、繁种,可防止因昆虫活动造成的品种间杂交。

防虫网网眼小,对害虫有物理阻隔作用,大多数蔬菜害虫钻不进网内,形成了隔离屏障。防虫网还造成害虫视觉、触觉错乱,使之避而远去,另觅他处取食产卵。防虫网的反射、折射光也可使害虫忌避。因此,即使网眼稍大于虫体,也能有较好的防虫作用。应用防虫网可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适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

防虫网的规格多样,幅宽、孔径、丝径、颜色等有所不同。防虫网目数过少,网眼孔径过大,防虫效果较低,而网目数过多,网眼过小,遮光效应较大,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据国外研究,对潜叶蝇最大孔径为640微米,40目;对白粉虱为462微米,52目;对蚜虫为340微米,78目;对花蓟马为192微米,132目。当前国内较适用的防虫网为20~24目,丝径0.18毫米,幅宽1.2~3.6米,白色。

防虫网覆盖有多种形式,应用较普遍的有大棚覆盖、小拱棚覆盖和水平棚架覆盖等3类。

大棚覆盖是将防虫网直接覆盖在大棚上,四周用土或砖压严,棚管(架)间用压膜线扣紧,留大棚正门揭盖,便于进棚操作。小拱棚覆盖是在大田畦面上,用钢筋或竹片做架材弯成拱架,将防虫网覆于拱架顶上做成。小拱棚的高度要高于作物高度,避免因菜叶紧贴防虫网,害虫仍能取食菜叶和产卵。水平棚架覆盖可将2000~3500平方米的田块,用防虫网全部覆盖。

在覆盖防虫网之前,应进行土壤消毒和化学除草,以杀死残留在土壤中的害虫、病菌和杂草。防虫网四周要压实,防止害虫潜入。

防虫网多实行全生育期覆盖,不需要日盖夜揭或晴盖阴揭。如遇5级以上大风,需拉上压网线,防止防虫网被掀开。

另外,还可在一般棚室的通风口和进口处设置防虫网,阻挡有翅蚜、温室白粉虱等害虫迁入棚内。

(八)其他物理措施

冷冻处理也是控制植物产品收获后病害的常用方法。冷冻本身虽不能杀死病原物,但可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和侵染。核辐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灭菌和食品保鲜作用。钴-酌射线辐照装置较简单,成本较低,酌射线穿透力强,多用于处理贮藏期食品和农产品,但需符合法定的安全卫生标准。

微波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微波加热适于对少量种子进行快速杀菌处理,对种传病原菌有效,但有的种子处理后发芽率略有降低。

微波加热是处理材料自身吸收能量而升温,而不是传导或热辐射的作用。

高脂膜是用高级脂肪酸制成的成膜物。它不同于常规化学杀菌剂,本身并不具有杀菌作用,使用后在植物体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膜,能够阻止病菌的侵染,但不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从而达到防病目的。高脂膜对瓜类白粉病、霜霉病等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蔬菜的贮运防腐保鲜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是利用有摄氏度生物及其天然产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迄今所利用的主要是天敌昆虫和有摄氏度微生物。有摄氏度微生物亦称生防菌,包括害虫的病原微生物和植物病原菌的拮抗微生物。有些有摄氏度微生物已被制成多种类型的生物防治制剂,大量生产和应用。对于天然发生的有摄氏度微生物,还可以采取措施,调节其生态环境,促进其群体增长,更好地发挥其抑制病虫害的作用,以有效地减少有害生物数量,降低植物病原物致病性,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在病害防治方面,生物防治措施主要针对土传病害和产后病害。由于生物防治效果不够稳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适用范围较狭窄,加上生物防治制剂的生产、运输、贮存又要求较严格的条件,尚需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改进。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有机合成农药的应用受到限制,生物防治措施备受重视,应用前景很好。

(一)保护利用害虫天敌

害虫天敌包括捕食性的和寄生性的两大类,蔬菜害虫的天敌资源非常丰富。

捕食性天敌主要是一些昆虫和蜘蛛,多分布在鞘翅目的瓢虫科、虎甲科,脉翅目的草蛉科以及蛛形纲的管巢蛛科、皿蛛科、狼蛛科和球蛛科等。以辣椒为例,仅就陕西省关中地区的调查,就发现捕食性蜘蛛38种,瓢虫20余种,草蛉10种,食虫蝽20余种,螳螂3种,赤眼蜂5种,还有蚜茧蜂、食蚜绒螨、步甲等多种。其中蜘蛛的种群数量居各类天敌之首,可捕食蚜虫、烟青虫与棉铃虫的卵和1~3龄幼虫,蟋蟀的1~3龄幼虫以及盲椿象等多种害虫。蜘蛛分布广,繁殖快,适应力强,是重要的捕食性天敌。瓢虫数量仅次于蜘蛛,主要捕食蚜虫,也可捕食棉铃虫、菜青虫的卵和幼虫。

害虫的寄生性天敌主要是寄生蜂类,大部分属于姬蜂总科、细蜂总科、青蜂总科以及小蜂总科,一小部分属于瘿蜂总科、泥蜂总科及尾蜂总科(尾蜂科)。例如,寄生于小菜蛾的就有菜蛾绒茧蜂、胫弯尾姬蜂、颈双缘姬蜂、拟澳洲赤眼蜂等多种。

为了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首先要创造天敌的适宜生长环境,招引天敌大量迁入。还要注意安全用药问题,选用对天敌安全的杀虫剂,尽量少用广谱性和长残效农药,还要根据害虫和主要天敌的生活史,找出对害虫最有效,而对天敌杀伤较少的施药时期和施药方式。

棚室蔬菜为反季节栽培,处于自然天敌非活跃时期,加之棚室内小气候异常,作物单一,天敌较少。适于棚室条件的天敌,需人工饲养和释放,方能发挥其控害作用。例如,丽蚜小蜂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英国引进的温室白粉虱寄生蜂,已经开发了人工大量繁殖与商品化生产技术,并提出了适合我国温室条件的释放利用方法。

在北方棚室用于防治温室白粉虱,获得了成功。丽蚜小蜂寄生于温室白粉虱的若虫和蛹,寄生后9~10天,温室白粉虱虫体变黑死亡。

草蛉和小花蝽对温室白粉虱的捕食能力较强,也可人工助迁,引进温室。人工繁殖的中华草蛉卵每公顷释放约100万粒,效果很好。

(二)利用有摄氏度微生物

有摄氏度微生物是指对有害生物不利,而对植物和农业生产有摄氏度的微生物类群。有摄氏度微生物可能同时具有多种生物防治机制,必须全面认识,方能合理利用。

1.防治病害的有摄氏度微生物

有摄氏度微生物产生抗菌物质,能够抑制或杀死病原菌,这称为抗菌作用。例如,绿色木真菌产生胶霉毒素和绿色菌素两种抗生素,抑制立枯丝核菌等多种病原菌。有些抗菌物质已可以人工提取并作为农用抗生素定型生产,我国研制的井冈霉素是吸水放线菌井冈变种产生的葡糖苷类化合物。有的拮抗微生物产生酶或其他抗菌物质,消解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芽管细胞或菌体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