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地理备课素材(下)
16802600000013

第13章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2)

2.玻璃制作的“交响乐”

地处阿尔卑斯山山口的库夫施泰因具有独一无二的中心位置,曾吸引了许多商人来到这里经商。比如,施华洛世奇家族的世交黎德尔家族就在这里创立了他们的第一座工厂并在这两百五十多年里生产了世界上最好、最昂贵的酒杯。

来过库夫施泰因的游客都会去参观黎德尔玻璃厂和玻璃博物馆。这个世界闻名的奢华玻璃制品和“被全球酒品行家看作是最好的”酒杯制造商为游客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真实经历。不仅能参观生产世界上最好酒杯的工厂,还可以在琳琅满目的玻璃制品店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感官奇遇”是指游客可以在玻璃工厂零距离地感受“玻璃制作艺术”,并在感官感觉与艺术体验汇成的“交响乐”中以视觉和听觉来体会黎德尔哲学。在名为“感官冲击”的视听秀中,游客在灯光与声音交织的氛围中将他们的嗅觉、味觉、触觉、视觉和听觉转移到意识中心并最大限度地激活。

3.水上游览与策马奔驰

乘坐因河船作一次悠然自乐的环行游览也是不错的选择。对于那些喜欢在水面平缓滑行的人,那些渴望新视角并想畅所欲言的人以及那些渴望灵魂震动的人来说,乘着小船在因河上漫行是最佳方案。作为蒂罗尔最长的一条河,因河成了该地区的命脉。它流经瑞士、蒂罗尔,在巴伐利亚汇入多瑙河。四周的环境幽雅迷人:迷人的浴湖和拥有理想漫步区的雄伟山脉,还有自行车乐园以及美丽诱人的景色。

骑马爱好者一定不能错过埃普斯的佛勒霍夫。这里的哈弗林格尔马马场喂养了120匹母马、公马和幼马。由于此马场有25匹世界冠军马,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马场之一。如今的马场已经发展成为哈弗林格尔马的圣地。除了参观哈弗林格尔马博物馆和马车博物馆,还可以看看母马与它的马驹以及种马。近十五年来的所有世界冠军马和欧洲冠军马都在其中。在这里,还会定期举行一些国际性活动,比如像母马驹拍卖会、精良母马展览会和种马阅兵式。

距离库夫施泰因只有二十公里的科森和瓦尔赫湖的凯泽温克尔小镇上的高尔夫球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两个风景秀丽的小镇上,一共有两个18洞和一个9洞的高尔夫球场。小镇附近还有四个规格从9洞至27洞的高尔夫球场。如果还打算到萨尔茨堡、因斯布鲁克、慕尼黑或有“显贵之地”之称的基茨比厄尔作一次远足旅行,科森和瓦尔赫湖是理想的住宿之地。

四、美国的中餐业

林语堂先生曾十分幽默地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他把中华饮食文化与美国的现代生活设施并列为世界大同理想生活的诸要素之一,倒也十分中肯。

中餐风靡日本和东南亚已不是什么新鲜之事。据报刊报道每天到日本横滨中华街购物和品尝中华料理的有5至6万人。由华人企业家王鹏亮先生于1991年创办、坐落在泰国曼谷南郊的龙城花园酒家,餐厅占地48亩,设有25个各具特色的大小餐厅,客座达5000个,其中一座七层宝塔式餐厅即可容纳600名宾客,门前还设有可停放1000辆汽车的停车场。此为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世界最大的餐馆。这些已为很多人所熟知。那么,在以牛油面包为主的美国,中餐业又如何呢?人们在谈论中餐馆时,往往冠之以“中华饮食文化”这样文雅的字句。其实,中餐在美国落户,并非如此浪漫。

过去,美国人称中餐馆为“杂碎店”,其源于淘金时期。19世纪40年代,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急需大批劳力加以开采。此时,中国广东很多破了产的农民便如潮水般地涌向美国,并把中国下层民众的廉价饮食带到了那里。一天晚上,几个白人矿工到一家中国餐馆吃饭,但菜已卖完,店主只好用剩下的肉块和蔬菜合炒来应付。想不到这几个工人酒足饭饱之后赞不绝口,并问这是什么菜。店主说是“杂碎”,意思是杂烩。1896年李鸿章访美,这位清政府的大臣,不动西餐,专食名为“杂碎”的中餐,因而使中餐在美的声名更盛。据说美国第一家中餐馆1850年在旧金山开业,如此算来,美国的中餐业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了。

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餐馆在美国有很大发展,其数量迅速增加。1949年约4300家,1988年16000家,1990年达25000家,其中仅在纽约就有5000家。40年间,美国中餐馆增长5倍多,主要的原因是在美国华侨华人已从1950年的12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165万人。华人增多了,经营中餐和享用中餐的自然也就多起来了。

在许多人眼里,美国华人知识分子成堆,此言不虚。当前,美国华人中高级知识分子有10余万人,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约3万人,他们之中有四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但如果据此认为,美国华人个个都是坐在实验室里玩电脑,那也就有些偏颇了。据1989年资料,全美有中餐馆18500家,全年营业额70亿美元,约有50%的美国华人或直接或间接经营中餐业。可见,中餐业仍是美国华人的主要经济支柱。值得指出的是,有很多华人知识分子都曾在中餐馆就过业,如美国华人侨史学者沈己尧先生。1957年沈先生从台湾赴美自费留学,说是自费,其实是无费,因为他走出纽约机场时,身上只剩下20美元了。后来沈先生在一家中餐馆找到一份差事,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才完成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习。1949年至1983年,台湾约有9万人赴美留学。从1978年至1993年,中国大陆赴美的自费和公费留学生也有10万人之多。其中,究竟有多少学生像沈先生那样,从中餐馆走向高校殿堂,虽然未曾有人作过统计,但其数量肯定是相当可观的。许多人在那里端盘子、洗碟子,既熟识了美国的社会,又谋到维持学业的生活费用。难怪有人说,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中餐馆是留学生的摇篮。

中餐馆在美立足,需要迎接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来自西方的偏见。例如1993年9月间,美国一家名叫公益科研中心的机构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指责中餐是三高(高盐、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不利健康。一时间,全美中餐馆营业额下降25%。9月15日,美国中餐协会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全美中国餐艺推广委员会副主席汤富翔先生写文章给予反击,并向各大英文报刊发信正名。不少营养学家也撰文指出,中餐配料多用豆类、菇类及青菜,不仅有益健康,而且有防癌作用。后来,这场风波才慢慢平息下来。

中餐业,不继承会失传统,但若不革新则终将落伍。目前,美国华人中餐馆大多仍以小型家庭经营为主,不过也有不少已有相当规模了。纽约最大中餐馆银宫,可容纳1000人。早在1986年,这家餐馆便把大厅前方中央地块改为大型舞池,将娱乐与餐饮融为一体,另有一番情趣。美国是一个商业极为发达的社会,生活节奏快,午餐时间仅有一个小时,因此各种快餐应运而生。被誉为中式食品标准化与工业化大量生产先驱的陈查礼公司,总部设在俄亥俄州,1983年各地分店达43家。近年,中式快餐更是大行其道。洛杉矶的程正男先生有美国中式快餐大王之称,他创办的聚丰园快餐连锁店遍布美国18个州,135个分店,员工近3000人。

过去,美国的中餐以粤菜为主,后来又有川菜等菜系传人。70年代中期以后,约有80万印支难民在美国定居,由于印支难民多祖籍广东的潮州,所以不少地方又兴起潮州菜和越南菜。所谓潮州菜是介于粤菜与北菜之间的一个菜系。至于越南菜,则是以中国潮州菜为主,兼有法国菜的特色。70年代后期,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品尝过北京烤鸭赞不绝口,随后北京烤鸭着实在美国火爆起来。后来,继任总统的布什在担任驻中国使节时常光顾丰泽园,所以当他入住白宫时“布什中国大菜”便在他的家乡德克萨斯州风光起来。无论是尼克松赞赏的北京烤鸭还是布什的中国大菜,均属中国的北方菜系,它伴随着中美交往的频繁而在美国流行。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据1980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土著印第安人仅占0.6%,而来自欧洲的白种人占83.2%。此外,黑人占11.7%,亚洲人占1.5%,其他人种占3%。在那里,民族是多元化的,故饮食也绝非西餐独此一家。中餐业在那些移民的拼盘上,继往开来,放射着耀眼的光彩。

5.9新兴工业区

一、美国“硅谷”

人们传统称谓的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经圣克拉拉至圣何塞近50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它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目前它已有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达10000家以上,所产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全美1/3和1/6。80年代后,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纷纷出现,该地区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现在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半导体工业聚集区的代名词。

硅谷的高新科技日新月异,平均18个月就上一个新台阶,多年来,其经济持续繁荣,1999年硅谷的营业额达2500亿美元至3000亿美元左右。1998年硅谷人均年薪已达9.6万美元,1999年则已超过10万,美国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硅谷一年收入不下6万美元,比其他地区一般高出一二万美元。现在全世界人都知道,在硅谷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都是平常的事,即使亿万富翁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硅谷,知识就是工作,知识就是财富,对于所有科技员工来说,除了完成每天的工作,知识更新也是一门必修课。为了跟上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人都不得不废寝忘食,每天的工作和学习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如稍有懈怠,明天就会有被淘汰的可能。

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硅谷是美国青年心驰神往的圣地,也是世界各国留学生的竞技场和淘金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清华、科大和北大理工类毕业生中的一半或早或迟的都出去了”,其中主要是走向美国,包括硅谷公司。美国《洛杉矶时报》撰稿人埃弗兰·伊里塔尼说:“如果你浏览一下硅谷公司的员工名单,就会发现无数的清华毕业生。他们是来美国寻求工程技术突破,在因特网领域大显身手或在科技上创业的数以千计的中国优秀科技人才的一部分。”实际上华人控制的硅谷公司现已达2000家以上,占硅谷公司的1/5,而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则越来越多。闻名中国的主要电视机厂家康佳公司和主要计算机公司联想集团都已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实验基地。

在硅谷,一般公司都实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经营机制,高学历的专业科技人员往往占公司员工的80%以上。硅谷的科技人员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也各有所异,所学专业和特长也不一样。如此一批科技专家聚在一起,必然思维活跃,互相切磋中很容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目前,硅谷高新技术公司的创立和资金投入方兴未艾,仍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自80年代后,世界各国有不少科技较发达地区,为了更快地促进地方经济,都试图建立起自己的硅谷,如美国波士顿的“第二硅谷”、“日本硅谷”、“韩国硅谷”等。中国也不例外,有北京中关村硅谷、上海浦东硅谷和广东深圳硅谷,而浙江杭州也有一个“天堂硅谷”。

二、完美之狮——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岛,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国家。

这个岛屿位于亚洲大陆的最南端,约22公里长,30公里宽。不论谁看了都会说:“这么小啊?”是的,在任何比例尺的地图上(新加坡市区图除外)新加坡都不过是一个小红点(语出印尼前总统哈比比)。1819年前这里是一个热带雨林岛屿和马来人的小渔村。1819年英国人莱弗士在南中国海沿线为东印度公司寻找中转站,他找到了这里,从此开始了新加坡的近代史。伴随殖民开拓而来的是大量的移民,有印度人、欧洲人,但是更多的是从中国福建和广东来南洋讨生活的农民和劳工。今天的新加坡人口中75%是华人,也就是这些农民和劳工的后代。

今天数百家跨国公司都以这个小红点为(区域)总部,这里聚居了四百万居民,变成了一个令人眩目的地区级大都市。之所以说地区级是因为和纽约伦敦东京这些大家伙相比,甚至和迅速爆发的上海比起来,新加坡都矮了一截。从这个层次上来说香港和新加坡的可比性较强,虽然香港各方面都比新加坡大一点。

另外,不得不佩服新加坡人的不怕输精神,硬是强行造出了一个世界热点旅游城市。其中有世界最大的喷泉,最高的人造瀑布,世界惟一的夜间动物园。最著名的圣淘沙公园就是在一个荒岛上开发出来的。

三、世界各国新兴工业区

1.世界各国新兴工业区

美国:“硅谷”以微电子业为主导,集中了数千家电子工业企业,是美国乃至世界电子工业的中心,是高技术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

意大利: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一直以农业经济为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利用当地及国内外有利条件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以中小企业聚集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其中:

(1)普拉托:毛纺织

(2)皮亚琴察:自动化设备

(3)帕尔马:食品

(4)蒙特别鲁那:滑雪橇

(5)卡尔皮和摩德纳:针织品

(6)卡尔皮:木工机械

(7)萨斯索马:瓷砖

(8)卡拉拉和马萨:大理石产品

(9)阿雷左:珠宝

(10)博洛尼亚:包装机械

(11)乌迪内:座椅

德国南部地区:慕尼黑和斯图加特。

日本:“硅岛”(九州岛)北关东、千叶、濑户内海及骏河湾等新兴工业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