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为新兴市场的条件
美国高盛集团全球经济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在本世纪初就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经济的可能发展,并提出了“金砖四国”的概念。鉴于上述变化,继“金砖四国”后,美国高盛集团于2007年又推出“新钻十一国”。在过去的4年里,十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5.9%,是欧洲国家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
日本“金砖四国”研究所于2007年提出一个新的名词——展望五国。他们认为,这五个国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其经济将会有飞速的发展。他们还推算,2005至2050年,西方七国集团的经济规模以美元计算,与现在相比最多扩大2.5倍,“金砖四国”将扩大到20倍,而“展望五国”可能扩大28倍。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未来发展的变化趋势。
“金砖四国”、“新钻十一国”和“展望五国”的成员被国际社会冠以新兴市场、新兴工业经济体等称号。新兴工业国是指,二次大战结束后,开始从事工业化,并已逐渐奠定了工业发展基础的国家,其特征是已建立起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带,工业与贸易结成为纽带,并形成两者同步发展格局,其人均收入已达到中、高收入水平。
世行早期认为,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只有10个,即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巴西、墨西哥、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和南斯拉夫。美国商务部把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称为“新兴市场”。美国一直与这些新兴市场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政治和战略联系。
然而,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新兴市场或新兴市场经济体,至少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二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升,消费需求欲望日趋旺盛;三是社会政冶形势保持稳定;四是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源素质及综合要素生产力日益提高;五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要素。
3.各国逐鹿新千年
推动经济发展,掌握高科技,是世界各国政府在2000年以至21世纪的奋斗目标。全球主要的工业国家与工业新兴国家,以及有决心在经济发展上寻求突破的国家或地区,无不在拟订未来经济、科技方面的发展策略,以免在新千年落后于人。其中西方工业大国由于经济发展相对完善,国民产值高,对世界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及一定的指标作用。因此,了解它们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将有助我们了解新千年的地球将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①美国:提高科研经费
美国在推动21世纪科技的新思维中,提出三个中心目标:第一、推进科技,扩大基础科学研究;第二、以科技辅助公共政策研究;第三、研究科技革命对种族、法律、社会、人文、经济等层面的影响。科技发展无疑是美国政府的施政优先项目,科技发展的预算经费较1999年度大幅扩增28%,总额达18亿美元。另外美国政府也计划在2000年度投入1500万美元经费,以赞助科技对社会经济及人文方面影响的相关研究。
②英国:高速发展经济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提出了“百年大计”的发展方针。根据他所提出的蓝图,英国将追求高度和稳定的经济增长及就业,并将施政重点放在工作机会、企业和家庭方面,并力求兼顾环保问题,以求长期发展。此外,英国誓言发动新的一场“知识革命”,要在2002年时使英国成为全球最佳的电子贸易及电子商务国。为此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执行革新会”(PIU)。1999年7月,布莱尔签署命令,成立“电子商务部”。主要在政府和业者,以及民意代表和大众间起到协调、联系的作用,以推动国家信息科技的发展,建立英国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网。英国政府的目标是到2008年时,政府的一切公务都可以通过电脑来处理。
③法德:推动信息革命
1999年11月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科技展望会议中,法国科学家得出一致的结论是:信息革命对人类文明将与蒸汽革命及电力革命一样重要,任何人都难以抗拒,它将继续改变人类的经济生活及社会文明。
在德国,政府已决定通过经济、培训和科技等途径,将德国在未来几年中推上国际信息社会的领导地位。德国内阁刚刚批准一项额外的30亿马克巨额资金,作为在2005年以前推动新媒体及电子商业发展的基金。在未来五年内,这项计划将可创造35万个与多媒体领域有关的工作机会,最令人瞩目的是,5年后在德国的计算机网络使用者将达到令人惊奇的3200万。
④日本:四方面发展科技
在日本的2000年财政年度预算的目标中,信息化、高龄化及环保三大领域将重点分配预算资金。根据日本科学技术厅发布的1999年版科学技术白皮书,日本国家、社会对科技的主要期望有四方面,一是产业重建、维持竞争力;二是构筑具有活力的“少子高龄化”社会;三是解决地球规模的问题;四是国民健康的增进与安全的确保。
⑤加拿大:提出创新体系
在加拿大,“知识经济”成为新经济的主流,这是加拿大各界共同承认的时代潮流。根据加拿大政府出版的“新世纪的科学与技术”简章,加拿大未来投资的三大方向是:第一、建立全国创新体系,提高加拿大人民获得与分享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第二、经济增长、生活品质、知识增长和提高就业四者关系密不可分;第三、联邦政府应与各级政府、工商企业界、学术界和社会团体建立伙伴关系。
加拿大政府决定将下列四项列为“核心”计划:(1)自己进行科学研究,以满足各方面所需;(2)支持大专院校和非政府组织的研究机构;(3)支援民间企业的研究及技术发展;(4)提供信息与分析,并建立各种计算机网络。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意大利工业小区虽然很分散,规模很小,但是每个小区生产一种或两种产品,并使之在意大利甚至欧盟都占绝对重要地位。
与传统工业区相比,意大利新兴工业区有以下特点:
1.以雇员在2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为主;
2.以轻工业为主;
3.生产过程大多是分散的,或实行家庭包工;
4.资本集中程度低,当地主要行业往往包括数百个中小企业;
5.工业大多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成为“分散型工业化”地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普拉托靠近文化名城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众多工业小区之一。可以看出,普拉托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以毛纺业为生产的中心内容,形成了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它们在独立经营、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实现了规模经济生产。
五、亚洲四小龙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以及香港(香港当时还未回归)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香港都属于幅员不大、工矿资源不多,但地理位置优越且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特殊关系的国家或地区。它们的经济发展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①增长速度快。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都接近或超过10%。
②出口扩张迅速。台湾197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为1970年的13倍;韩国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③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韩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61年的47.4%降为1985年的15%,工矿业从16.5%上升为33.4%;中国台湾农业比重从1952年的35.7%降为1978年12.1%,工业比重从17.9%上升为40.3%。香港与新加坡也从转口港变为工业城市。
④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业减少,收入分配相对平均。80年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失业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与美、日等国相比较为平均。
对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香港的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有以下因素:
①外部世界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20世纪50至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科学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生产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工业,亚洲四小龙拥有质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正好发展劳动密集工业。东亚地区的稳定也使它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
②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台湾从50年代后期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政策,采用货币贬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并刺激居民储蓄以开投资来源等政策。韩国也仿效台湾货币贬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则抓住有利时机,将消费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
③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亚洲四小龙的政府都为经济发展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并积极参与投资,适当进行经济管理。
④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亚洲四小龙同属中华文化区(也称汉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了注重教育、甘于吃苦、勤俭节约等传统。
六、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
(一)理解传统工业的改造并不仅是鲁尔区要考虑的,“二战”后世界上传统的工业区(如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都面临着改造的问题。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50年代石油逐渐取代了煤炭成为第一能源,而70年代的“石油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占主要地位的钢铁、煤炭、纺织等传统工业部门生产萎缩。(2)新技术革命一方面产生了一大批富有朝气的新兴工业部门,另一方面使传统工业部门面临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的挑战,且老工业区内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明显不合理,尤其缺少第三产业。(3)老工业区内工业高度集中,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4)随着发达工业国家由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鲁尔区工业以煤炭为基础,以钢铁为主导,主要是重工业,且高度集中在少数工业部门,因而面临着改造。
(二)理解新兴工业区要联系初中地理的内容,目前世界上形成了一大批高新技术工业区,如日本九州岛(硅岛)、英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等,其中美国太平洋沿岸的“硅谷”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技术工业区,是高技术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
七、从模仿到创新——韩国电子企业技术追赶的成功经验
南韩以三星、LG为代表的电子企业,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开始,迅速经历从科技模仿到科技创新的进程。至上个世纪末期,经过东南亚金融危机风暴的洗礼,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以三星为例,不仅实现了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跃升,从而成为数码王国里能够与索尼等一拼长短的巨头,更实现了以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相关多元化扩张。
另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1983年韩国企业进入64KDRAM时落后美日四年之久,历经256K(落后两年),IM(落后日本一年)、4M(落后6个月)、16M(落后3个月),到6M时三星已经和美日同步,到256M时,甚至超前美日半年推出。
目前韩国已成为排在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半导体生产国。韩国企业的经验值得借鉴。
韩国电子企业在技术上“从模仿到创新”的主要经验是:
1.远见卓识——决心勇气。
远见是指对未来长期目标以及实现目标途径的认知,体现在研发战略方面。决心和勇气是指不畏困难一定要达成目标的精神状态。韩国电子企业在技术进步过程中,虽然遭遇美日企业技术封锁、低价压制等不利局面,但一直坚持不懈。
2.组织努力——资源投入。
三星等企业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一直加大研发的投入。以三星为例,1980年研发经费850万美元,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已猛增加到9.05亿美元。
3.出口导向——压力转换。
韩国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接受国际市场的考验。国际竞争的压力,国际客户拓展的艰难,转换为危机,催生了企业的技术能力。尤其以接受国际客户订单为契机,如三星接受GE微波炉订单,短期内迅速解决技术难题。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从而浓缩了吸收消化的过程。
4.对外合作——机会把握。
通过有选择性地对外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动态地把握时机,点点滴滴获取技术,具体形式包括外派学习,技术人员引进(猎头),联合开发等。
5.人才利用——全球网络。
三星等企业进入半导体领域时,其国内人才已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将视野投向国际,搜寻、启用韩国留学生。与此相适应在硅谷等地区设立广泛的境外研究网络和平台。以LG为例,至90年代中期,已经在美国、日本、德国、爱尔兰等国家设立了5个技术公司或中心。
6.民族精神——忘我工作。
具有较强的奋斗精神、奉献意识和内部凝聚力。这是韩国电子企业技术进步的内在源泉。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1994年12月初,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
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辉映,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解空气。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