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地理备课素材(下)
16802600000027

第27章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11)

6.4城市化

一、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城市化的同时,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逆城市化”的趋势也开始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着去郊区生活、居住。据北京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有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人士,希望能过上周一到周五在市中心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在东南沿海,为数不少的城里人相中了那些无人居住的无名海岛,盘算着怎样在那里投资,重新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

1.什么是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城市化”是一定区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居住和消费功能向城市聚集。在这些聚集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愈来愈强大的聚集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聚集空间趋近极限和难以持续的种种“城市病”。当城市的发展到了一定极限,就得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由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这些功能分解就是“逆城市化”。

2.逆城市化的起源和发展

100多年前,英国城市规划的边缘人士霍华德曾竭尽全力想创建一个人类理想的“田园城市”。即在不影响英国社会既得利益的情况下,开创一个集农村和城市各自优点长处的人居环境。这可以算是逆城市化的思想起源。逆城市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普遍。二战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美国加快了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大都市内部的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中心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这是美国近期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逆城市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形成阶段——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

发展阶段——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

成熟阶段——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郊区人口是都市区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真正意义的“逆城市化”是在1970年以后在发达国家发生的。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快速发展之后进入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大城市人口停止增长甚至减少,人口和其他资源的流向开始转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围的郊区小城镇。这种现象在7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并被命名为逆城市化,然后在欧洲的发达国家出现。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逆城市化不意味着国家城市化水平的下降,它只导致城市发展新的区域再分配,它是人们对居住环境偏好变化、交通通讯高度发达、生产地理格局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事实上,逆城市化正在推动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

3.逆城市化的意义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派生出来的新潮流。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逆城市化”趋势越强。“逆城市化”对“城市化”而言是吐故纳新,对村镇来说,则是巨大的发展能量。“逆城市化”潮流涌向哪里,哪里的乡镇发展速度就快。利用“逆城市化”趋势发展小城镇和乡村,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和乡村成为中心城市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广阔平台,促使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合理,产业优势更加突出,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更加强大。由此形成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乡村彼此之间产业呼应、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空间布局,搭成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强对流(双向对流)正比关系。

促进村镇发展,普遍使用的力量有两类:一类是依靠农村和小城镇自身的实力,即依靠小城镇所管辖的区域经济的自然增长和农村人口转移。一类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即“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发展村镇还有一股力量,那就是“逆城市化”的力量。

首先,利用“逆城市化”的力量,可解决“城市病”,促使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其次,交通、电信的发达是“逆城市化”得以畅流的基本物质条件。再者,利用“逆城市化”的力量发展村镇,即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发展应注重与中心城市“对接”。同时,提高小城镇的吸引消费的能力和消费力,就是吸引中心城市的人流、物流和产业流,为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而深厚的基础。此外,在创造吸引和驻留“逆城市化”的条件上着力,就是强化特有的天然优势、历史优势,以及创造新优势。可见,借助“逆城市化”的力量发展村镇,是促使村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和最佳选择,也是推进城市化的最佳选择。

二、“南美洲巴黎”——布宜诺斯艾利斯

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好空气”。它东临拉普拉塔河,西靠“世界粮仓”潘帕斯大草原,风景秀美,气候宜人。海拔25米,地处南回归线以南,气候温暖,终年无雪。年平均气温16.6摄氏度左右,四季温差不大,年平均降水量为950毫米。布宜诺斯艾利斯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人口近300万,若包括郊区,面积达4326平方公里,人口则有1383万人(2001年),约占全国人口的1/3以上,是南半球仅次于圣保罗的第二大城市,居民98%为欧洲移民后裔。

城市坐落于潘帕平原上,拉普拉塔河与里亚丘埃洛河交汇处。地势平坦,平均海拔25米。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6℃,最热月(1月)平均气温23.6℃,最冷月(6月)平均气温10.8℃;年平均降水量970毫米,且季节分配均匀。城市绿化好,绿化面积约占市区面积的15%,景色宜人。

三、白银——阿根廷

有这么一个国度,那儿有着湛蓝的天、纯白的云和金色的太阳,那儿的探戈和足球令人陶醉,沸腾,魂牵梦绕……她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白银——阿根廷。

在西班牙语中,“阿根廷”与“拉普拉塔”两词意义相同,均为“白银”。

1527年,西班牙探险家塞瓦斯蒂安·卡沃托率领一支远征队到达南美大陆后,从一个宽阔的河口溯流而上,深入到内地。探险家们发现当地印第安人佩带着很多银制的饰物,以为当地盛产白银,便将这条河命名为拉普拉塔河,把这一地区称为拉普拉塔区。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后来又将拉普拉塔区改为省。1916年7月9日,拉普拉塔省宣布独立,并将国名正式定为阿根廷。阿根廷一词源于拉丁文,不仅是指具体意义上的白银,同时寓意“货币”、“财富”。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虽不产白银,但有着肥沃的土壤,丰茂的草原,良好的气候,这使阿根廷成了“世界的粮仓和肉库”,财富滚滚而来。因此,把这个国家称之为“阿根廷”,真是再恰如其分不过了。

四、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散步——马耳他

可以在一个国家散步,自然是因为她的小。选择在那里散步,是因为她有阳光、大海和7000年的历史。这就是马耳他,地中海的心脏,别号“欧洲的乡村”。在全球最幸福国家调查排行榜中,它高居首位。

1.一座石头堆砌的城市

清晨6点,乘坐的丽星邮轮还没有完全停靠马耳他,尖叫声已此起彼伏,原来海岸线最近处有一幢城堡式建筑,那红黄蓝绿各种颜色相间的门和窗户,跳跃在那充满历史感的乳黄色的石墙上,让人一下子心情开朗起来。

作为丽星邮轮地中海游程起航和归航的地方,马耳他一眼望去,满目皆是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首都瓦莱塔是一座完全由石头堆砌出来的城市,据说设计师是米开朗琪罗的助手西斯科。

马耳他是个石头岛,这里的石头十分奇妙,它本是一种软质的石灰岩,可一旦被风干就坚硬无比,所以路边到处都是砌好的等着晒太阳的石头,几乎马耳他的所有房子都是这种乳黄色石头造的。乳黄色,就是马耳他的颜色。

2.寂静之城麦迪那

马耳他最不能错过的地方是位于马耳他岛中部的麦迪那。素有“寂静之城”和“高贵之城”的麦迪那,其历史可追溯到腓尼基时代,它同时也是马耳他建立的最早的城市。麦迪那的城塔矗立在岛中心的陡峭山丘上,外环一圈是坚固的城墙,它是欧洲保留最完好的古老城墙之一。这里一向是马耳他显贵们的府邸,至今依然如此。

走在这悠长安静而又辉煌的巷子里,望着世上最美丽又永恒的蓝天,偶尔有两个牵手的老夫妻悠悠然走出,幸福一词脱口而出。从一个巷道穿到另一个巷道,乐此不疲地看各家不一样的门和门把手。据说麦迪那,本身最早的意思是蜜糖的颜色,因为这里的房子都是这种颜色,所以以此命名。

这里没有喧嚣的集市和商店,只有城墙上两间隐秘而迷人的小餐厅,旁边有一处视野开阔的瞭望台,城墙下的美景可以尽收眼底。

3.门牌上只有户名没有号

摩斯塔大教堂是瓦莱塔著名的古迹之一,建于1833—1863年。整个教堂全部用石块修筑,非常雄伟壮观。不过摩斯塔圆顶大教堂最著名的表现是在1942年,那天有300多人在教堂内祷告,德军一枚炸弹居然破顶而入,不过它既没有爆炸,也没有砸伤人,惊呆的人们除了虔诚感谢万能的上帝外,还特意把那枚炸弹摆放在教堂内部,向后人展示:神灵是保佑我们的。

细细观看马耳他街道旁的门牌很有趣,它上面不是数字,而是住户名字,据说首都人口只有7000多人,因为大家都是互相看着长大的,谁都认识谁,所以这里没有小偷。

4.海边是永恒的风景

马尔他岛地形南高北低,加上石灰岩的地质结构,经过海水的冲刷侵蚀,以及地层的陷落,造成岛的南方拥有壮丽的断崖和奇石洞穴。著名的蓝洞便是由于洞穴内的光线折射,在海面上形成鲜亮的蓝色而得名。欣赏动人的蓝洞景观,须搭乘小型机动船前往。

如果说麦迪那太让人惊艳了,那么蓝洞就让人惊讶!乘着小船穿行在各个洞内,触摸蓝得透明的海水,觉得已经是和海水深度接触了,可一转眼,却看见一帮玩潜水和跳水的,以及在礁石上趴着恣意晒太阳的人。

五、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或新,地处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从东北至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等八国接壤,边境线长5600公里,是中国边境线最长、对外开放口岸最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省区。新疆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

新疆,古称西域,意为中国的西部疆域。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设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5个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7个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2个地级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4个自治区辖市: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和五家渠市;16个地州辖市、62个县、6个自治县、628个乡(其中含43个民族乡)、229个镇、145个街道办事处。自治区首府为乌鲁木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辖14个师,179个农牧团场。

新疆现有53个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等13个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新疆地域辽阔,地形多样。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被高山环抱,俗喻“三山夹两盆”。北部有阿尔泰山脉,南部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是准噶尔盆地(面积38万平方公里),南部是塔里木盆地(面积56万平方公里)。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哈密、吐鲁番盆地一带称东疆。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盆地中部,面积32.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新疆冰川资源丰富,有大小冰川约1.86万条。有大小河流570多条。除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外,其余河流均是内陆河。塔里木河全长2437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新疆湖泊众多,水域面积5504.5平方公里,其中博斯腾湖水域面积972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新疆东部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中国陆地的最低处,也是世界第二低处。

六、美国百年新颜与旧貌

在20世纪,虽然美国经历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但是许多价值观、社会传统习俗和道德观依然如旧。追踪过去百年美国生活各个方面的统计反映了这些变化和连续。

1900年至2000年间,美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也显示出强劲的连续性。美国人的物质生活标准至少提高了8倍,而对宗教的信奉却几乎没有变化。虽然联邦政府大力扩展它的各项计划和措施,但是20世纪末的自杀率却与该世纪初持平。题为“第一个有统计的世纪”(TheFirstMeasuredCentury)新的研究反映了这些和其他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