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烧酒精的汽车
巴西的石油不能自给,石油的海外依存度高达45%。因此,大量生产以酒精(替代能源)为动力的汽车是巴西汽车工业的一大特色,巴西是世界上惟一的酒精车生产国。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酒精车占国内轿车市场的比率曾高达90%~95%,迄今仍占新车的30%。酒精的原料来自甘蔗,巴西作为甘蔗生产大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但酒精的供应易受国际市场蔗糖价格的影响而变得不稳定,为此巴西政府采取鼓励酒精消费的措施。一是大量生产酒精车,同时要求以汽油为动力的汽车也必须加20%~30%的酒精,这样,使汽油消费量大大下降,从而减少了石油进口,节约了外汇。目前巴西的酒精消费量大于石油消费量。
3.世界上最健康的河流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该河年径流量相当于世界上所有河流年径流的1/15,它拥有1000多条支流,最长的支流长达1600千米,众多的支流汇集起来,其水量相当于密西西比河的12倍,其流域包含了9个国家的部分地区。亚马孙河也是世界上最宽的河流。甚至从河口上溯到1600千米的地方,其宽度也达12千米,在雨季,其宽度则可达40多千米。在河流入海处,其宽度达320千米,亚马孙河的巨大水流挟带着泥沙,“如汪洋大海般伸向地平线,渐渐与碧波万顷的大西洋融为一体。浩淼的黄流覆盖的大陆架面积,超过几个欧洲国家的面积”。海轮溯流而上,航行3680千米可直达秘鲁的伊基托斯港。由于亚马孙河水量大且污染少,可以说是迄今世界上基本未被人类严重破坏的河流。21世纪世界水资源委员会调查报告指出:“目前世界上只有两条大河可以被归入健康河流之列。这两条河流是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和非洲的刚果河。因为亚马孙河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其沿岸的居民聚集地和工厂都很少。刚果河周围地区也没有大规模的工业中心。”
4.落叶最快的森林
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有60%在巴西境内。由于雨林茂盛,土壤养分消耗多,因此土壤相当疏松,以至树木要能稳住,不得不借助其天然扶架——板状根。几百万年的风吹雨淋,将表层土壤里的可溶性矿物质过滤得一干二净。失去了肥沃的土壤,树木“学会”了自我求生,这里的树叶比温带树木的树叶掉得快,落地之后腐烂得也快。这样,落叶中的营养成分可很快被周围的活树吸收。
6.5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人口膨胀和人口流动
1.人口膨胀
人口膨胀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在短时间之内迅速增长而生产总值没有提高或提高很少。人口膨胀会给社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粮食是第一,粮食需要增多,相应的种植面积会增大,土地资源会受到威胁,当然环境自然会受到人类的破坏加重;住房是第二,住房面积增大,开发商会大量开发土地。另外,国家各方面的投资会增多,如兴办学校、医院等,还要为一些贫困地区捐款,人们的就业机也会变得更难。人多了,垃圾也会增多,不言而喻环境污染会加重,再加上二氧化碳增多,全球气温升高。还有兴建的工厂增多,排放的废气、废水等相继也会增多,这样各方面聚到一起,环境问题就十分严重了。对国家的发展以及全世界会有无法估计的影响及损失。
2.人口流动
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军一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流动的人口不能称为移民。人口流动分为周期流动和往返流动。
①周期流动。定期外出旅行后在新地点居住一定长的时间后返回居住地,对称季节流动。例如中国一些地区农民农闲时到城市做临时工,农忙季节返回乡村工作。又如山区牧民在夏季把畜群放牧到高山草地,冬季带着畜群回山谷里越冬。大学生外出读书,旅游者外出旅游,都可看作人口周期流动。
②往返流动。指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居住地点的人口流动,外出时间一般不超过一昼夜,又称每日流动。如农民白天到田里耕作,夜间回到村庄;渔民到海上捕鱼一天或几天,再回到渔港等等;但更主要的是指居住在郊区的居民每天到市区里的工作地点上班。例如1970年调查东京都市中心地区夜间人口为42.3万,白天人口可达219.1万,说明有176.8万人口每日往返于市中心和郊区,作钟摆式的往返流动。纽约、芝加哥、伦敦、巴黎、墨西哥城等一些大都市也都有这种现象。与此相反,另一种往返流动是工作者居住在市区,每天到位于郊区的工作场所去上班。例如上海市在其卫星城兴建或迁去一些工厂,使得居住在市区的工作人员每天去郊区上班,对这种人口往返流动的研究称为通勤地理。
二、告别了烟雾的伦敦
空气中普通的水雾并没有什么危害。但20世纪50年代笼罩着伦敦的烟雾却成为一大杀手。当时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年由铁路、工厂和家庭释放出来的烟雾高达两百五十万吨。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发生期间,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达到了每天每立方米约四千到五千微克(安全浓度为100微克/米以下),烟尘颗粒物的含量约五千微克。空气的重度污染导致了伦敦在一周内死了约有四千人。无论是政界人士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并开始思考:我们该为此做点儿什么了。
现在那种状况已成为过去。污染治理真的产生了效果,空气干净了。在工厂和家庭中大力推广无烟燃料,广泛利用天然气和电力,使伦敦摆脱了烟雾的困扰。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已经降低了90%,今天的伦敦已经大不一样了。
二氧化硫烟雾的减少使伦敦人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大片的绿地不断地向伦敦注入新鲜的氧气,吸收空气中的尘埃。伦敦显现出了湛蓝的天空。
几十年来,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经验是:对空气质量进行有效管理的根本在于要掌握建立在良好科研基础上的空气质量信息和排放物信息,而且有了信息还必须有效地利用它,把它迅速传递给建设规划者、地方政府官员,或是国家政策的决策者。空气质量信息的公开也能够教育公众,使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助于激发公众乐于协助政府进行空气质量管理。另外,工业界也必须合作。由政府发起的治理污染和清洁生产措施成功地改变了伦敦排放污染的工厂,终于使烟雾一去不复返。
三、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地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一)生态城市的特点
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在人与人关系上。现代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城市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乃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工业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优化配置,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物流畅通有序、住处快流便捷,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
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期、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人及后代人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以“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繁荣”,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效益,不仅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重视对人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的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个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人——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广义的要领就是全球概念。
结构合理。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合理的土地利用,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绿地系统,完整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
关系协调。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能力协调。
(二)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
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三方面的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能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三)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时也集中了当代人类的各种矛盾,产生了所谓的城市病。诸如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今后10年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环境问题是否处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人们的环境意识正不断得到提高。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更是现实选择。
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四)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状况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广州、上海、宁波、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
四、一些城市的雅号
泉城──济南;
春城──昆明;
水城──苏州、意大利威尼斯;
甜城──内江;
蓉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