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河港
位于河流沿岸,且有河流水文特征的港口成为河港。如我国的南京港、武汉港和重庆港均属于此类。它可供内河运输船舶编解队,装卸作业,旅客上下和补给燃物料等。河港直接受河道径流的影响,天然河道的上游港口水位落差较大,装卸作业比较困难;中、下游港口一般有冲刷或淤积的问题,常需护岸或导治。
6.水库港
建于大型水库沿岸的港口。水库港受风浪影响较大,常建于有天然掩护的地区。水位受工农业用水和河道流量调节等的影响,变化较大。
7.湖港
位于湖泊沿岸或江河入湖口处的港口。一般水位落差不大,水面比较平稳,水域宽阔,水深较大,是内河、湖泊运输和湖上各种活动的基地。
8.商港
以一般商船和客货运输为服务对象的港口。具有停靠船舶、上下客货、供应燃(物)料和修理船舶等所需要的各种设施和条件,是水陆运输的枢纽。如我国的上海港、大连港、天津港、广州港和湛江港等均属此类。国外的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神户港、伦敦港、纽约港和汉堡港也是商港。商港的规模大小以吞吐量表示。按装卸货物的种类分,有综合性港口和专业性港口两类。综合性港口系指装卸多种货物的港口;专业性港口为装卸某单一货类的港口,如石油港、矿石港、煤港等。一般说来,由于专业性港口采用专门设备,其装卸效率和能力比综合性港口为高,在货物流向稳定、数量大、货类不变的情况下,多考虑建设专业性港口。
9.工业港
为临近江、河、湖、海的大型工矿企业直接运输原材料及输出制成品而设置的港口。如大连地区的甘井子大化码头,上海市的吴泾焦化厂煤码头及宝山钢铁总厂码头均属此类。日本也有许多这类港口。
10.散货港
专门装卸大宗矿石、煤炭、粮食和砂石料等散货的港口。专门装卸煤炭的专业港称煤港。这类港口一般都配置大型专门装卸设备,效率高,成本低。
11.油港
专门装卸原油或成品油的港口。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靠、系船设备;②水上或水下输油管线和输油臂;③油库、泵房和管线系统;④加温设备;⑤消防设备;⑥污水处理场地和设施等等。为了防止污染和安全起见,油港距离城镇、一般港口和其他固定建筑物都要有一定的安全距离,通常以布置在其下游、下风向为宜。根据油港所在位置的不同,最小安全距离分别都有不同的规定,其范围从几十米到三千米不等。由于近代海上油轮愈建愈大,所以现代海上油港也随之向深水发展。
12.渔港
是为渔船停泊、鱼货装卸、鱼货保鲜、冷藏加工、修补渔网和渔船生产及生活物资补给的港口,是渔船队的基地。具有天然或人工的防浪设施,有码头作业线、装卸机械、加工和储存渔产品的工厂(场)、冷藏库和渔船修理厂等。
13.军港
供舰艇停泊并取得补给的港口,是海军基地的组成部分。通常有停泊、补给等设备和各种防御设施。
7.4城市交通运输
一、海底隧道
海峡像一道天堑将大陆与大陆,大陆与海岛,海岛与海岛之间隔开,这给人们的生活、旅行带来许多不便。于是,人们设计建造接通海峡两岸的海底隧道。海底隧道不占地,不妨碍航行,不影响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全天候的海峡通道。目前,全世界已建成和计划建设的海底隧道有20多条,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国、西欧、中国的香港九龙等地区。
从工程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上看,当今世界最有代表性的跨海隧道工程,莫过于英法海底隧道和青函隧道。
英法隧道横贯多佛尔海峡,从英国的福克斯通到法国的桑加特,把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连接起来。隧道由两股火车隧道和一股工作隧道构成,全长53公里,海底部分37公里。该隧道已于1995年建成通车。
青函隧道因连接日本本州青森地区和北海道函馆地区而得名。隧道横越轻津海峡,全长54公里,海底部分23公里。青函隧道1964年动工,1987年建成,前后用了23年时间。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有三条海底隧道,越过维多利亚海峡,把港岛与九龙半岛连接起来。港九中线海底隧道1972年建成,全长1.9公里,包括一条四车道、日流量12万次的汽车隧道和一条地铁隧道。港九东线隧道,1989年建成,全长1.8公里,日通过汽车9万车次。1997年4月建成的西线隧道,六车道,日车流量可达18万次。三条海底隧道使回归祖国后日益繁荣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交通无阻。
海底隧道的开凿,使用巨型掘岩钻机,从两端同时掘进。掘岩机的铲头坚硬而锋利,无坚不摧。钻孔直径与隧道设计直径相当,每掘进数10厘米,立即加工隧道内壁,一气呵成。为保证两端掘进走向的正确,采用激光导向。在海底地质复杂,无法掘进的情况下,就采用预制钢筋水泥隧道,沉埋固定在海底的方法。
1.香港海底隧道
香港海底隧道又名红磡海底隧道(简称红隧、海隧或旧隧),是香港第一条过海行车隧道,于1972年8月2日通车,耗资港币3亿2千万元兴建。隧道全长1.86公里,跨越维多利亚港,将九龙半岛和香港岛两岸独立的道路网络连接起来。海底隧道南端出入口位于奇力岛(又称灯笼洲),因工程关系该岛已与香港岛连接。北端出入口所在的土地位于红磡以西,亦是填海所得来的。收费广场位于红磡出口,设有14个收费亭。驾驶人士亦可使用快易通自动收费系统缴费。
香港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4线行车隧道之一,也是香港最繁忙、使用率最高的道路。然而,因其旧式设计,只有双程双线行车,早于通车10年后行车流量已经饱和,往港岛方向几乎每日上下午尖峰时间(尤其是早上8点至10点)都会出现挤塞情况。因此,除隧道收费外,由1984年6月1日起,当局向所有车辆征收隧道税,以求减低流量。而该隧道以BOT形式兴建,专营权在1999年8月31日届满,现已交还香港政府管理。
红隧九龙入口位于红磡火车站旁,由于东铁不能直接过海,有相当多乘客会在红磡车站下车,前往红隧收费广场的巴士站转乘过海巴士前往上班地点,经常把过海巴士挤满,所以巴士公司需要开办由红隧收费广场前往上环的301号线疏导乘客。
虽然先后有东区海底隧道及西区海底隧道通车分流,但由于两隧均收费高昂,地理位置又不及红隧方便,故隧道的饱和程度日益恶化,在周末及假日前夕,有时到凌晨12时左右仍可见车龙。2005年,平均每日行车量达121,700架次。政府需要研究香港第四条过海隧道的可行性。
红隧在平日凌晨时分会将2条管道其中一条暂停使用,以进行维修工程。剩下的1条管道则会改为双程行车,并会减低车速限制。2001年,红隧发生在凌晨无法完成重铺路面的事故,以致隧道在上班繁忙时间需要单管双程行车,即南行和北行分别只得一条行车线,这几乎完全瘫痪港岛和九龙的交通,车龙成“十字型”分成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段,分别由港岛东区的太古城伸至西区的西营盘,以及由狮子山隧道伸至港岛南区。
2.青函海底隧道
长久以来,日本本州的青森与北海道的函馆两地隔海相望,中间横着水深流急的津轻海峡。两地的旅客往返和货运,除了飞机以外,就只能靠海上轮渡。从青森到海峡对岸的函馆,海上航行要4.5小时,到了台风季节,每年至少要中断海运80次。于是,人们迫切希望海峡两岸除飞机和轮渡之外,能有更经济、更方便的交通把两岸联系起来。青函隧道工程的设想也就应运而生。
1964年5月,青函隧道开始挖调查坑道。
经过7年的各种海底科学考察,专家们才最终选定了安全的隧道位置,并于1971年4月正式动工开挖主坑道。经过12年的施工,1983年1月27日,南起青森县今别町滨名,北至北海道知内町汤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青函隧道的先导坑道终于打通了。1988年3月13日,青函隧道正式通车,从而结束了日本本州与北海道之间只靠海上运输的历史。3月13日清晨,首班电气化列车满载乘客从青森站和函馆站相对发出。电车从海底通过津轻海峡只用了大约30分钟。
青函隧道由3条隧道组成。主隧道全长53.9千米,其中海底部分23.3千米,陆上部分本州一侧为13.6千米,北海道一侧为17千米。主坑道宽11.9米,高9米,断面80平方米。除主隧道外,还有两条辅助坑道:一是调查海底地质用的先导坑道;二是搬运器材和运出砂石的作业坑道。这两条坑道高4米、宽5米,均处在海底。现在,先导坑道用于换气和排水。漏到隧道的海水会被引到先导坑道的水槽,然后再用高压泵排出地面。作业坑道则用作列车修理和轨道维修的场所。
青函隧道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通道,目前日本铁路当局打算在隧道里铺设具有大容量的光纤通讯电缆、高压输电线、天然气管道等,以对隧道加以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日本七凿青函隧道,不只是方便民用,还有军事上的考虑。日本的北方四岛,二次大战后一直被原苏联(俄罗斯)占领。如何维护北海道的安全,一直是日本当局十分头痛的事。一旦有事,津轻海峡被封锁,北海道将成为孤岛。有了这条隧道后,在任何情况下日本都可保证本州和北海道交通畅通,军需品可源源运往北海道。
3.青岛海底隧道
青岛海底隧道:隧道北起点在团岛路,南端在薛家岛于北庄村和后岔湾村之间出洞,工程全长6170米,其中隧道长5550米(海域段长3300米),两端敞口段长度各620米。隧道为双向六车道,按城市快速道路标准,设计时速80公里,使用年限为100年。隧道采用V形坡,隧道最低点高程为-70.5米,至海底面44.5米,隧道的最小埋深25米。采用双洞加服务隧道,矿山法施工,工期为3~4年。预计2010年完工,2011年全线通车,总投资31.8亿元(不含城区接线工程),其中工程投资23.1亿元,拆迁及征地等其他费用5.1亿元。
4.翔安海底隧道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是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
经过近8年前期准备工作的我国大陆第一条大断面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于2006年4月30日正式动工。翔安隧道全长约9公里,其中海底隧道5.95公里,是厦门第三条对外出岛通道,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双重功能,既是厦门市交通干线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厦门环东海域地区发展的重要通道。它的建成将实现岛外最后一个区与本岛中心区紧密相连,两地间由此缩短50公里路程,原来走一趟要花费2个小时,建成后只需15分钟左右。
虽然翔安隧道长度不长,但它不仅是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也是第一条由内地专家自行设计的海底隧道,而且是第一条采用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
翔安隧道连同两端连接线工程,总投资约39.5亿元,是厦门本世纪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预计整个工期在3年半至4年内完成,计划于2009年建成通车。
二、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浙江杭州湾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奠基仪式在宁波举行,投资118亿元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了杭州湾南岸的宁波慈溪和北岸的嘉兴平湖,这将使宁波到上海的路程缩短120公里。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36Km。大桥36公里的长度,使之超过了美国切萨皮克海湾桥和巴林道堤桥等世界名桥,而成为目前世界上已建成或在建中的最长的跨海大桥。
杭州湾是我国东海的一个海湾,以钱塘潮闻名于世,周围分布着一批经济发达的城市。它所处的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和不到6%的人口,贡献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7%。大桥连接杭州湾南岸的宁波慈溪和北岸的嘉兴平湖,使宁波到上海的路程缩短120公里。专家认为这将加速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国际级都市圈成型。
三、中国最长的公路桥、竹桥和风雨桥
1.最长的公路桥
岳阳洞庭湖大桥横跨东洞庭湖区,全长10174.2米,主桥梁长5747.8米,是我国第一座三塔双索面斜拉大桥。洞庭湖大桥的通车使湘、鄂间公路干线大为畅通,并为洞庭湖区抗洪抢险物资运输提供了一条快速通道。
2.最长的竹桥
四川都江堰的安澜桥,它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无法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3.最长的风雨桥
我国最长的风雨桥在锦屏县落成。这座风雨桥位于侗族同胞聚居的锦屏县三江镇,横跨清水江支流小江河河口,全长146米,由5座桥亭及4段长各25米桥廊组成,总投资240多万元。作为风雨桥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雨桥长廊悬挂了长3米、宽0.8米的木刻、油画等书画作品76幅,对联11副,它们集中表现了当地浓郁的北侗民族风情,以及历史悠久的清水江木商文化。
四、中国现存最长的连拱古桥
我国传统的拱式桥,结构复杂,形式多样,有陡拱和坦拱,有单拱和多拱。拱形有半圆形、椭圆形和全圆形之别。这样的桥便于行人上下和船舶通航。中国现存最长连拱古桥,非苏州宝带桥莫属。
苏州是水域,河湖交错,桥梁众多,宋代便有314座桥梁,其中最为壮观的便是城东南大运河旁的宝带桥。此桥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年)。当时苏州的漕运已经十分发达,运河在苏州城南通过澹台湖,行船拉纤很不方便,苏州刺史王仲舒下令在运河旁砌筑纤道,并捐出自己的宝带造桥,桥也由此得名。在唐朝,建筑业已经十分发达,宝带桥采用了联拱低平的方法,以减轻桥体自重,增加了净空,保持水流通畅,桥身稳固。桥面平坦宽阔,利于挽舟拉纤通行。
宝带桥宏伟壮丽,结构独特,用坚硬素雅的金山石建筑,桥身宽3.7米,长317米(内两端砌驳引道67米),桥洞53孔,桥堍呈喇叭形,宽6.1米,全桥从十三孔开始隆起,至十五孔为最高点,达7.5米,有“鳌背连云”之势。它比著名的北京卢沟桥长50.5米,比桂林的花桥长182.34米,居国内古代拱桥之首。桥堍还有石狮、石塔,北端还筑有石亭,寥寥数物,巧妙地点缀了周围环境。这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是一大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