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洛渡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河段开发规划中的第3个梯级,也是《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推荐的金沙江开发第一期工程之一。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和改善下游航运条件等综合效益,并可为下游电站进行梯级补偿。屯站主要供电华东、华中地区,兼顾川、滇两省用电需要,是金沙江“西电东送”距离最近的骨干电源之一,也是金沙江上最大的一座水电站。
溪洛渡水电站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和改善下游航运条件等巨大综合效益的工程。溪洛渡电站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三;溪洛渡工程是长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川江防洪问题的主要工程措施之一;通过水库合理调度,可使三峡库区入库含沙量比天然状态减少34%以上;由于水库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将直接改善下游航运条件,水库区亦可实现部分通航。
溪洛渡水电站枢纽由拦河坝、泄洪、引水、发电等建筑物组成。拦河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顶高程610米,最大坝高278米,坝顶中心线弧长698.09米;左右两岸布置地下厂房,各安装9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年发电量为571~640亿千瓦时。溪洛渡水库正常蓄水位600米,死水位540米,水库总容量126.7亿立方米,调节库容64.6亿立方米,可进行不完全年调节。
水库长约200千米,平均宽度约700米,正常蓄水位600米以下,库容115.7亿立方米,水库总库容126.7亿立方米,水库淹没涉及四川省雷波、金阳、布拖、昭觉、宁南和云南永善、昭阳、鲁甸和巧家等9个县(区)。溪洛渡水库区处于攀西-六盘水地区的核心地带。攀西-六盘水是中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该地区不仅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而且还有种类多、储量大的矿产资源,以及充足的光、热资源和生物资源,被誉为“聚宝盆”、“得天独厚”。
库区的9个县(区)为汉族、彝族、回族、苗族等多民族的聚居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9人,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2%。各县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所占比重小,丰富的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均未得到开发利用。
溪洛渡工程2003年开始筹建,2005年底主体工程开工,2015年竣工投产,总工期约13年。按2005年一季度价格指数计算,整个工程静态投资503.4亿元人民币。溪洛渡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中第一个开工建设的项目,标志着金沙江干流水电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
溪洛渡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改善下游航运条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巨大的综合效益。
发电效益:溪洛渡电站现为不完全年调节。上游梯级电站建成后,保证出力可达665.7万千瓦,年发电量640亿千瓦时。同时,该电站建成后,可增加下游三峡、葛洲坝电站的保证出力37.92万千瓦,增加枯水期电量18.8亿千瓦时。
拦沙效益:金沙江中游是长江主要产沙区之一,溪洛渡坝址年平均含沙量1.72千克每立方米,约占三峡入库沙量的47%。经计算分析,溪洛渡水库单独运行60年,三峡库区入库沙量将比天然状态减少34.1%以上,中数粒径细化约40%,对促进三峡工程效益发挥和减轻重庆港的淤积有重要作用。
防洪效益:溪洛渡水库防洪库容46.5亿立方米,利用水库调洪再配合其他措施,可使川江沿岸的宜宾、泸州、重庆等城市的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过渡到符合城市防洪规划标准。溪洛渡水库汛期拦蓄金沙江洪水,直接减少了进入三峡水库的洪量,配合三峡水库运行可使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表明,长江中下游遭遇百年一遇洪水,溪洛渡水库与三峡水库联合调度,可减少长江中下游的分洪量约27.4亿立方米。
改善下游枯水期通航条件:溪洛渡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的水量调节和拦沙作用,将增大枯水期流量,经计算,可使新市镇至宜宾河段枯水期流量较天然情况增加约500立方米/秒。
环境效益:水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溪洛渡水电站大量的优质电能代替火电后,每年可减少燃煤4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5亿吨,减少二氧化氮排放量近4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近85万吨。而且,库区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将有助于提高区域整体环境水平。
社会经济效益:随着溪洛渡水电站的建设,库区对外、对内水陆交通条件的改善,移民及工程开发建设资金的投入,对库区各县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西气东输工程问答
1.问:“西气东输”工程对于西部开发有何重大意义?
答:“西气东输”工程是西部大开发宏伟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把西部的资源和东部的市场连接起来,必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中西部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同时,东部地区更多地采用天然气作为能源,这对于改善我国燃料结构,保护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问:“西气东输”工程中的“西气”主要指产在哪些地区的天然气?“东输”又指的是输送到哪些地区?
答:“西气”主要指在中国西部新疆塔里木盆地发现的天然气资源。“西气东输”工程将建设4200公里左右的管道,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输送到上海、浙江,供应沿线各省的民用和工业用气。
3.问:塔里木盆地是我国天然气资源量最丰富的盆地吗?
答:塔里木盆地是我国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的盆地。塔里木盆地5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天然气资源量为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资源量的22%,占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28%。已探明储量达5329亿立方米,探明和预测储量接近1万亿立方米。
4.问: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气需求情况如何?
答: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下游5个省市预期用气量在200亿立方米以上。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天然气需求量最大的地区。
5.问:西气东输的基本情况如何?
答:西气东输管道建成后,将创造多项中国的管道之最:A、我国最长的管道。西气东输管道全长4000多公里。B、途经行政区域最多的输气管道。西气东输管道干线途经9省(市)、自治区,66县(市)。C、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最复杂多样。西气东输管道经过沙漠、戈壁、山区、丘陵、平原、盆地、黄干高原、江南水网、大江大河和大量农田等,集中国地貌之大成。D、输气量最大的管道。西气东输管线年输量12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管线的建成,将使我国的天然气产量增加50%,使天然气占全国一次能源结构的比重由2.1%提高到3%。E、工程投资最高。西气东输工程上中下游一期总投资为15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管道工程投资为400多亿元人民币。F、大型河流穿越最多。西气东输管线穿越黄河3次,穿越长江、淮河各1次,另外还将穿过其他大型河流10余次。G、输气用户最多。沿途七省市用气。
6.问:西气东输会对新疆和管道经过的西部各省的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答:“西气东输”工程将大大加快新疆地区以及中西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应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问:西气东输会对东部各省有什么益处?
答:这一重大工程的实施,还将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钢铁、建材、石油化工、电力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沿线城市可用清洁燃料取代部分电厂、窑炉、化工企业和居民生产使用的燃油和煤炭,将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8.问:西气东输工程为何先将陕西靖边的气输送到上海地区?
答:西气东输工程总的建设原则是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分期实施,最后达到按期投产。先利用陕西靖边的气输送到上海地区,让一部分用户先使用上,同时可以加快下游的市场开发,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9.问: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有何意义?
答:西气东输工程促进管道沿线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结构调整、提高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减少燃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尤其是对于改善长江中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西气东输工程是一项绿色工程、环保工程。
10.问:西气东输工程对环境保护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西气东输积极开展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在2001年4月委托具有甲级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开展了西气东输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针对工程特点,提前研究了一系列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措施,确保西气东输成为一个环保项目。
八、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以色列的水资源利用
目前,世界淡水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如何对付水的威胁”已突出地摆在各国人民面前。西亚国家以色列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水资源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其经验值得各国借鉴。
以色列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271立方米,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7%,年蒸发量达2500毫米。但是由于他们发展了先进的节水用水技术,“不毛之地”变成了“粮果之乡”。该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一)管道引水,形成网络
以色列重要的水源地是位于约旦河上游叙以边境的太巴列湖,该湖面积166平方千米,蓄水42.4亿立方米。为了充分发挥其效能,以色列从50年代开始投资数亿美元,修建了长达440多千米的引水管道工程。他们把太巴列湖水抽高到360米,然后通过直径2.7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道,依靠北高南低的地形把水送到中部和南部,形成覆盖国土60%的“国家引水渠”地下网络。
该工程每年总引水量9.9亿立方米,由于使用管道引水减少了渗漏和蒸发,线路损耗很少。它的建成使以色列核心区域的沙龙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粮果基地,使内格夫沙漠地区出现了5.7万公顷的绿洲,同时也缓解了耶路撒冷的用水紧张状况。
(二)咸水淡化,多方集水
微咸水、生活污水和暴雨洪水被称作边缘水,是人类未来的新水源。以色列很早就重视边缘水的利用,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微咸水的国家之一。该国通过先进技术把地下咸水淡化为Cl-低于400毫克/升的微咸水,并探索出一套成功使用微咸水灌溉的路子。他们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和夜间灌水措施,让棉花、小麦与苜蓿这些对土壤盐分有不同要求的作物轮作,建设排水系统,利用雨季降水洗盐,使土壤盐分保持了周年平衡,防止了次生盐碱化。
为了利用暴雨洪水,防止弃水,该国在北部年降水量200毫米~400毫米的丘陵区的每个可集水的小峡谷都兴建了小型水库,用于局部灌溉。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干旱农作区,采用地面喷洒化学物质阻止水分下渗,增加小雨的地表径流,使有限的降水集中流入农田。在农田,他们还实行作物残茬留田集水,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含量。以色列在利用微咸水的同时,还在内格夫沙漠南部兴建了海水淡化厂,采用闪蒸法获取淡水,同时,又在对海水蒸发处理时发电,一举两得。
(三)电脑微灌,系统控制
以色列的电脑微灌技术给农业灌溉赋予了新概念,为世界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该国的微灌设备由控制枢纽、管材部件和灌水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农业专家根据气象条件、土壤含水量、农作物需水量等参数编好程序,由太阳能驱动的计算机控制,利用塑料管道灌水系统密封输水,适时适量缓慢均匀地把含有肥、药的水送到植物根系或喷洒在茎叶上。应用该技术比大畦灌水节水90%,节能50%,平均增产30%。以色列的农业用水大为减少,可腾出更多的水用于工业和环保。
(四)严格管理,循环利用
以色列重视“开源”更重视“节流”,对水资源管理非常严格,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用水的定额:每年居民用水占20%,农田环保用水占40%,工业用水占40%,任何部门不得突破。国民节水意识也很强,对生活污水都要集中处理后再用于农田灌溉,工业废水也大多实现了循环利用。以色列是世界上淡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
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以色列95%的粮食靠自己生产,每年生产的蔬菜、瓜果、花卉大量向欧洲出口,为跻身于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十二国之列发挥了重要作用。
埃及金字塔
埃及的金字塔(Pyramids)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即国王)和王后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字“金”字,故译作“金字塔”。埃及迄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时期。在埃及已发现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高地上的祖孙三代金字塔。它们是大金字塔(也称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与其周围众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为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顶峰。
大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它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9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占地面积5.29万平方米。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组成,它们大小不一,分别重达1.5吨至160吨,平均重约2.5吨。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
1989年3月16日,埃及考古工作者在开罗西南部金字塔区一座金字塔底的浅坑中挖掘出一具4400年前古埃及王妃的木乃伊。
第二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的第四位法老海夫拉的陵墓,因此被称为海夫拉金字塔,塔高143.5米。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便紧挨着海夫拉金字塔,据传人面是海夫拉的模拟像。长期以来,由于该金字塔内的湿度过大、通风较差,墓室内部的墙壁出现裂缝。1992年,海夫拉金字塔又经历了一次强度为5.4级的地震,受到了部分损坏。此后经过两年多的全面修缮,于2001年7月重新开放。
门卡乌拉金字塔的底边边长108.5米,塔高66.5米。1839年,一名英国探险家首次打开这座金字塔,在墓室中发现一具花岗岩石棺及法老木乃伊。但装运这些文物的船只在返回英国途中遭遇意外,石棺和木乃伊都沉入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