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名家讲堂·吴小如讲杜诗
16814900000006

第6章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1)

兵车行

(天宝年间,长安)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次的重点是《兵车行》和《丽人行》,两篇都是拟乐府。乐府诗发展到唐代,除了用乐府古题写诗外,还产生了拟乐府,到白居易就成了新乐府。拟乐府和新乐府的特点是不能唱。过去的乐府诗是能唱的,唐代即使用乐府古题,也不入乐了。歌行的行,这个字可念行(xíng),也可念行(hng)。通过拟乐府就出现了大量的七言古诗。七言古诗虽然名义上叫古诗,实际是唐代一个新的创作。六朝作家鲍照有七言诗,庾信的一些赋,也是七言句。到唐代大量七言诗出现,是创新,是新体。以前讲唐诗的人,提出这是唐人新开辟的一个战场。七言诗大行之后,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七言诗中有杂言,比如有五言的句子,这也是乐府体的特点。这是从北朝开始的。《木兰诗》,我认为是北朝的作品,古人今人很多都认为是唐人的作品,名词、句法是唐人的。我不同意,恰好相反,是先有《木兰诗》这样五、七言错杂的做法,唐代才有杂言加入七言。后来诗歌分体有一种情况不科学,一首诗无一句为七言却算七言古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没有一句七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但被算成七言诗。甚至有人说此诗不押韵,其实“者”读zhǎ,下,读上声xiǎ。它实际上是杂言,句式可以参差。

歌行体到盛唐很普遍,不但李、杜有大量歌行体,高适、岑参都有,很有活力。《兵车行》就是一个实际的拟乐府的例子。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至此算一个段落,是客观描写。杜甫用现成语,“辚辚”、“萧萧”都是出于《诗经》。诗经为四言,杜甫省掉一字,变成两个三言,如果是四言,就是“车声辚辚”、“马鸣萧萧”。这个地方省一个字,节奏就加快了,不是一匹马、一辆车,而有乱哄哄、乱糟糟、热闹极了的意思。“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读起来像快板。场面变了,气氛也变了。这里岔开一句,《后出塞》“马鸣风萧萧”,李白“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三个“萧萧”意境、训诂上有什么不同?李白诗充满了感情,“班马”始见于《左传》,班,别也。夜间行军,马互相之间不得见,靠马鸣以使马群不会走散。李白此诗好在“班马鸣”,两人依依惜别,连马也彼此舍不得分别,萧萧而鸣。《后出塞》之“马鸣风萧萧”,是风“萧萧”。马一鸣,风与树都受影响。《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在风萧萧的环境里,马也叫,就有悲壮、苍凉的气氛。同是唐诗,同用“萧萧”,很不一样。

《兵车行》政治性很强,就是反战。这样类型的诗,杜甫写了只一首,就不写了。类似的题材还有,但写法不同,《前出塞》、《后出塞》,与“三吏”、“三别”有关系。《丽人行》辞藻华丽,有宫体意味,但也就这一首。以后再写,就是“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佳人》)。《饮中八仙歌》也是只此一首。福楼拜说,第一个把女性比成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就是蠢材。杜甫利用创新的手法,写过一首作品,往往就不再写了。

这首诗的特殊之处在于,杜甫自己没有站出来说话,通过“兵”和诗人对话,发牢骚,更亲切,比诗人替被征的兵抱不平,表现力更强。“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以不敢发牢骚来写牢骚。前、后出塞也是通过那个兵来直接说,这比作者自己说更亲切,更逼真。从军者全是脱离了土地被征到军队里,到远地打仗的农民,一般都是有去无还。这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杜甫有很强的预见性。诗中涉及内地的广大农村。诗中与杜甫对话的人,是被征兵的人。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就是“三别”中的《无家别》、《垂老别》。“点行频”,是说不只一次。“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被征发的人,其中年纪小的只有十五岁,这两句是错综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之人,是“去时里正与裹头”;“便至四十西营田”之人,是“归来头白还戍边”。“武皇”开边两句,很沉痛,“开边”是开拓自己的疆土,侵略别人。杜甫是反侵略的,是反战的。

士兵都是农民,所以涉及生产问题。“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土地荒芜,妇女没有耕种经验,所以地荒了。“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秦兵战斗力很强,但受到的待遇是鸡狗不如。土地荒芜,粮草跟不上,就影响前方的战争。诸葛亮所以六出祁山不成功,就是因为后方补给跟不上。

有的注解认为此诗是指公元751年征伐云南,我认为此诗不要局限在某一次战争、战役。县官,指政府。大到天子可以称县官,小到地方官也称县官。打仗要粮食接济,所以“急索租”。但没有收成,上哪里收粮食呢?接下来,借征夫之口,说出一个悖于当时常情的话“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俞平老在课上讲,为什么前面用“君不闻”,而这里用“君不见”?“千村万落生荆杞”应该是眼见,而“天阴雨湿声啾啾”应该是听闻所得。仇注里有前人的各种解释。我们归纳今古人意见,“千村万落生荆杞”不只长安附近,范围很广,一个农民无法全部目睹,只凭消息听说;“君不见”则是战士表示自己亲眼得见,不要以为是我夸大的话。不光一次战争,一代战争的战骨,而是从古以来的战骨。杜甫的反战不限于某一次战争,有广泛的普遍意义。引发他的是这一次亲眼所见的征兵,但内容有普遍性。读诗不能只了解表面,要了解深一层的意思。

前出塞九首

(天宝年间,长安)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馀,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后出塞五首(天宝十四载,长安)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千金装马鞭,百金装刀头。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跃马二十年,恐孤明主恩。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