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艺术疗法——操作技法与经典案例
16815400000028

第28章 绘画疗法(5)

对于不善画画的人,要画人物是很困难的,画家人就更困难了。这种方法是用简单的圆形,因此不善画画的人也能轻松地画出来。从圆的大小可以推测出影响力的大小,从空间位置关系可以看出人际关系。用蜡笔涂色的话,还能表现家庭成员的性格。

尝试之后会发现这种方法操作虽然简单,收获却很大。

(2)动态的家庭描画法(Kineticfamilydrawings,KFD)这是伯恩斯和考夫曼(Burns&;Kaufman,1970,1972)开创的一种方法(日比,1986)。现在说到家庭图,这种方法是最普遍的,这方面的论文也多使用这种方法。操作方法是,准备铅笔和画纸,给出指示:“请画出包括你自己在内的家庭成员正在做某件事情的样子。不能是那种用几根简单线条来表现的漫画式的人物,要尽量画出人物的全貌。请回忆家人在做一件事的场景,然后把它画下来。”

这种方法通过把动态的要素引入到家庭描画法中,比以往的方法更能够表现家庭成员间的力量关系,谁受谁的影响变得十分明了。但是,原本的方法是禁止“用几根简单线条来表现的漫画式的”画法,因此不善画画的人会很画得很辛苦。另外,还有把同样的方法应用到学校的(Knoff&;Prout,1985)。

(3)圆框家庭画法(Family-centered-circle-drawings,FCCD)这是伯恩斯在开发出动态家庭画法近20年后提出的一种方法(Burns,1990)。伯恩斯说这种方法是受曼陀罗的启示,借助象征系统来实现与“内心里的父母”的接触,通过将意念集中到圆框中心的父母以及自己的印象上(冥想),来达到洞察与治疗的目的。

具体方法是先准备一张中央画有一个直径约20cm的圆的A4大小的画纸,再指示患者:“请在圆圈中央画上你的妈妈,在圆圈四周画上能和妈妈联想到一起的事物。圆中央的人物不能是用几根简单线条来表现的漫画式的人物,要尽量画出人物的全貌。”

这个指示有点难懂。首先指示患者在圆的中心画上母亲(或父亲)(这种方法中对人像所作的具体要求笔者不太能理解,这样会难住不善画画的患者,而且这样一来似乎有必要同时调查患者的有关人物画描画符号的积累),接着指示患者把由人物联想到的东西画在圆圈内的四周,例如,从母亲联想到了口红、女士拎包,就把这些画在四周。

这种方法和上面介绍的NOD法十分相似,两种方法都是从曼陀罗得到的启示,而且接近家庭的方法也很相似。动态家庭图追求的是外在的家庭画像,而圆框家庭描画法试图表现被测试者对家庭成员持有的内在的印象(“内心里的父母”),笔者使用了NOD法绘制的家庭图则是更为彻底的作为内在印象的家庭画像。伯恩斯的方法由于强调对中心人物的鲜明刻画,可以说仍带有强烈的从外部描绘家庭的倾向。

(4)九宫格统合家庭图法(Nine-in-onefamilydrawingmethod,NOFD法)这个方法是前面介绍的NOD法在家庭图上的一种应用,在开发NOD法后不久就有了这个设想(森谷,1989)。方法和前述NOD法相差不大,给出的指示也差不多,只是在指定描画题目的部分有所差别。具体指示是:“请把平常有关妈妈(爸爸、家人、哥哥等)的所思所感画下来。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实在画不出来的时候,用文字、图形、符号也可以。”

这个方法不适用于治疗初期。当与父母的关系处于疏远状态的时候,不容易产生联想。最好是等逐渐关注到家庭关系问题时再自然地指示:“现在我们来整理一下对妈妈(爸爸)的感觉,请把对妈妈(爸爸)所能想到的事都画下来。”虽然这个疗法主要是为个人治疗开发的,但也可以用于团体的描画法的实习。这时要注意指示“不要选择冲突过于严重的对象”,否则可能不小心引发负面的情感,留下不愉快的回忆。

阅读窗口

下面列举一些实习过圆框家庭描画法和九宫格统合家庭图法的大学生的感想。

九宫格统合家庭图法画起来较容易,但也因题目而异。九宫格统合家庭图法能表现时间上的变化。家庭的事和自己的事如果只是在头脑中想的话,可能只是原地转圈。画成图以后,图像反馈回来,头脑中的印象也就好整理多了。

圆框法因为各个联想之间没有一个区隔,画完后再看感觉有点不安。和以前做的动态家庭图法相比,因为可以画出许多个联想,对一个人物可以进行多角度的审视。但是圆框的形式会弄不清小图间的顺序,也看不出哪一个角度才是重点,如果是九宫格统合家庭图法的话,可以推测最先画的就是重点。

综合圆形家庭图法、动态家庭图法、圆框家庭画法和九宫格统合家庭图法几种方法,还是九宫格统合家庭图法最好操作,自己也容易接受画出来的结果。可能是个人的偏好吧,允许使用文字和符号,场面也可以自由设定,自行变换,这些都是我喜欢它的地方。自由联想,无拘无束地作画。无论画出的东西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如果自己感到不满、无法接受的话就不好了。使用九宫格统合家庭图法的收获很大。图画因为总是涉及到画的好坏,无法充分深入地进行表达。很多东西用文章也不好表达,能借用词语、符号、线条的力量真是太好了。

用了九宫格统合家庭图法,我感到能让患者用他本人适合的方法是最重要的。

使用圆框法时,我总是很在意框的大小,对于要在框内画人物感到有压力。九宫格法则动笔时不用介意画面的大小,只是一开始对要画满九格有些压力,结果用圆框法也是画了9个小图,所以画到后来就不再感到压力了。圆框法因为中心的力量太强,感觉四周都为中心所制,成为中心的附属;而九宫格法中心的力量没有那么强,画出来的东西能循时间顺序去把握。

下面介绍一下把NOFD法应用到发展研究的情况。清水·森谷(1997)和森谷·德田(1998)分别以小学生和中学生为对象,集体使用九宫格统合家庭图法进行了对父母的印象的调查,并统计了调查结果。

这两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一贯性地描画父母中同性一方的频度较高,中学生也是如此,可见与父母中同性一方的关系比较亲密。但是比较小学生和中学生,小学生多画“我和爸爸”“我和妈妈”之类父母和孩子在同一场景中的状态,而中学生很少有画父母和孩子在同一场景中的。这表明小学生与父母的依存关系更强。

比较小学生和中学生描绘的内容,中学生较多对父母“可怕”“和蔼”等性格的描绘,以及对父母感到“真唠叨”“生气”等的意见表达。总体上小学生表现出对父母的依存性、从属性,而中学生表现出对父母处于独立与依存之间的矛盾状态。

第三节绘画疗法的案例与分析

下面介绍一个简单的通过绘画治疗的案例。

一、背景信息

小梅,女,20岁,西南某大学二年级学生。小梅是主动打电话来的,说是帮助朋友咨询一下相关的情况。可是当治疗师问起她朋友的情况时她却说不出口。治疗师当时就明白了,需要帮助的人是她。

自我的陈述:自幼胆量比较小,不敢单独一个人在家,小的时候还是经常和同学交往,但长大后就开始不敢和同学交往,不敢单独出去做事。自从进入大学后,连同寝室的同学交往都感到比较困难。总觉得大家都是在躲着自己,想找好朋友,但就是没有办法和某一个同学进行深入接触。

二、治疗经过

第1次

第1次会面,治疗师问她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她说什么也没有。于是治疗师让她画一幅自己心中理想的绘画。她的图最外围是高山,然后是茂密的树林,山林中有个湖,路到湖边就截止了,湖面上有一个小船。湖对岸有一座竹楼。

治疗师:你能和我分享一下这幅图的场景么?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

小梅:这是我夏初时候到重庆四面山时的情景。那里有茂密的森林,在山上有一个不见底的深潭,潭中有小船,可以去潭对岸的竹楼上去喝茶。我坐在茶楼上,只听见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周围非常安静,潭水幽幽的流淌,不发出一点声音,没有任何噪音,没有了城市的喧嚣,我觉得仿佛到了世外桃源。

治疗师注意到,她的画中用一个个圈把自己围起来。画中一共有三重圈。也就是说,走进她的内心深处,要经过一层又一层的屏障。根据她的描述,在高山上,以林海为屏,还觉得不够安全,又用一个湖与外界隔离,仍然觉得不够安全,所以竹楼上只有她自己。当她创造出一个有重重保护的世外桃源后,她的内心有了一种宁静,安全感。

从图上治疗师看出小梅有典型的防御心理。她缺乏安全感,在生活、工作中很少有安全、踏实、安心的感觉,内心深处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安全感。

画完了之后小梅告诉治疗师她没有朋友,很多人和她做朋友没多久都离开她了。治疗师仔细倾听了她的诉说。

第2次

第2次会面,治疗师让小梅画一棵树。

小梅画的这棵树是一棵柳树,枝干比较细。治疗师还注意到在枝干接近底部的位置上有一个疤痕。整个过程,她用了很短的时间画树干,树干画好后她用了将近40分钟的时间将一片一片的柳树叶子都画了出来。

树干比较细,说明小梅的能量和支持比较缺乏。而且柳树的能量是向下的。在树干的底部的疤痕可能是一个童年的创伤。而她对叶子的态度说明她的完美倾向。她不能够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

从谈话中治疗师也能感觉到小梅渴望交到朋友。

但实际上,她对朋友十分苛求。她希望周围的朋友忠诚于自己,也要求自己忠实于他人。但前提是她认为对方值得自己忠实。如果她发现有一点蛛丝马迹,表明对方不值得信赖,她就会撤销对对方的信任。

治疗师觉得有更深层的原因在里面。治疗师:你能说说在童年时和朋友在一起的事情么?小梅: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曾经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我和她简直就是形影不离,一次,我们闲聊,说起我们的语文老师,我随口说她太胖了,简直像头猪。我的朋友立刻去给老师讲我说老师像头猪。我们的语文老师看了看我倒没说什么。可是我自己当时对好朋友的心一下就灰了。后来我就不再轻易相信别人。就算是再要好的人,说话也有保留。

治疗师:其实你仔细想一想,你当时才七八岁,那么小的孩子很可能把这些事情忘记了,为什么你会记得这么清楚,并且会一直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呢?

治疗师给小梅布置了家庭作业,让她回去回忆这种观念的由来。

其实小梅的问题就是不肯打开心门,这在她的第一幅画中也很明显。她的画中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栅栏、围墙、边界、界限等,她把世界区分为不同的部分或内外的圈层。她大多数生活在最核心的圈层里。对别人走进属于自己的圈层,她感受到的是受侵犯。对别人走进自己的圈层,她大多会逃避或闭门。所以以这种状态就不容易交到朋友,找到朋友,需要较长的时间。朋友在接受她足够的考验后,她会接受一些朋友,而这些朋友又不能做出一点不忠于她的事情。

第3次

第3次会面治疗师和她一起讨论了她的家庭作业。

小梅这样写道:从记事起,父亲就出外打工,母亲一个人在家带她。母亲常给她说,人与人之间要完全忠诚,母亲要求我对她要完全忠诚,听她的话,不能做不对的事情。否则她会对我灰心。我就会以这种标准来要求朋友。哪个朋友没有按照我说的做,我就觉得她背叛了我。

治疗师和她一起分析现存想法的错误。帮他认识到朋友之间的忠诚并不是那样绝对。并不是要完全照她说的做,才是忠诚。小梅认识到自己想法的错误。治疗师给她布置家庭作业,要她在1周内找到一个以前的朋友聊聊。看看朋友是怎么看的。

第4次

第4次会面治疗师又和小梅分享了第一幅图。

其实小梅还是留给了外界一些通道的,一是在画面的右边,她画了一条路,这条路是她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对他人的欢迎;二是在湖中,她画了交通工具船。船虽然小,但是足以载朋友到她的心海深处。在她的画中用了大量的绿色,这是生命的颜色。相信小梅一定会用她蓬勃的生气走出困境,找到真心朋友的。

评述:

该案例是一个应用绘画疗法来治疗一般的社会交往问题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出,通过绘画这种非语言咨询和治疗手法,不仅对诊断患者的内心真实问题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患者和治疗师之间的沟通搭建起了一座很好的桥梁。当然,正如前面所介绍的一样,绘画疗法的具体技法是非常复杂和专业的,该案例由于是一般心理问题,没有能把前面所介绍的理论和技巧都充分地展示出来。但该案例还是回答了绘画疗法的基本问题,即:通过绘画这种非语言沟通的形式,使患者与治疗师之间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关系,从而帮助患者把潜意识中内容表现出来,让患者得以发泄、解脱和恢复,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