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师大一〇五周年校庆
◎张次愚
大约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看到对一个创造了重大学术成果的老教授的情况介绍,虽然比较简单,却对我有很深刻的教育启迪:共产党人的素质品德,是支持忘我创造“枯燥”、“干巴”学术业绩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老一代知识分子具有深厚的影响;由老一代知识分子引领和传承的工作精神和优良作风,已经构成福建师大的校风。我当时写了一篇题为《一个老教授的老子情怀》的文章进行歌颂介绍,可惜未能发表。
欣逢师大105周年校庆,重新简要加以介绍,作为我对校庆的纪念。
老教授把座右铭“无为不入室,有情始作人”写成对联贴在自己办公室门口。他的工作室里,“满墙都是风格各异,妙趣横生,古今名人的诗词字画”,表明这个极有学术造诣和成就的自然科学家,很重视直接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宝库中汲取有益营养,这是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越思想。他曾介绍说:“现在即使没有时间看,也要把喜欢的文史哲书刊,先浏览书目或序言,以便等待退休后慢慢读。”他告诉我“无为不入室”的本意:“如果不想真正有所作为,负起责任干事,就不要进这间办公室,承担这个职务,挂着这个称号。”可见他的“无为”,实际精神正是传统文化中儒家“刚健有为”与道家“自然无为”相结合的科学有为思想。
老教授还说:“有的人要当官,要发财,各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不管别人怎么热闹,怎么高飞,我只喜欢静静地当我的老师,作我的科研。”“就是要有所作为,对我的科研,对我的学生,投注全部的感情。”这种“有情始作人”的高尚品德和情怀,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以百姓之心为心”,“爱以身为天下,贵以身为天下”,“尊道贵德”,“少私寡欲”,“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独异于人”,“无为而无不为”等道家优秀思想所主张的。老教授这种不入俗流的情怀,必然使他喜欢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并发出豪语:“教学和科研,就是我心中的敬亭山”,“最反对三心二意,半途而废。踏踏实实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一件件积起,成为一生,是充实饱满有意义的。从不放弃,永不言败,征服困难的过程,就是体验快乐的过程。”这种纯洁朴素的顽强性格和虚静求实的乐观情怀,正是构建他高尚的事业目标和良好的工作作风的重要基础。
我的文章写成后,曾送他看并征求意见,教授提了两点意见:一是不要出现他的名字,二是要着眼于老一代知识分子。他说,据他所知,虽然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师大许多教师的思想和作风,和他都是共同的!老教授是谦逊感人的,许多老教授共有的这些特点,构成了百年师大的优良校风,值得所有“师大人”继承并发扬光大!
(张次愚曾任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学科研二三事
◎赵昭昞
把社会当做大课堂
1956年台海形势紧张。为了使福建群众更多地了解祖国宝岛——台湾的基本情况,省科协希望师大选派一位教师到沿海各县市进行宣讲。当时福建师范学院院长张立同志知道我教中国地理课程,学生反映较好,就指名叫我承担这一任务。我深知这是战备需要,任务重要而又光荣,便很用心地写了一份讲稿交给张立院长,他很满意,也提了一些意见。为了使这次巡回宣讲取得成功,他决定利用一个星期三下午全校政治学习时间在地图音地区礼堂,让我向全院教职员工试讲一遍,并鼓励我不要怕,就像课堂教学一样。讲完以后,他又循循善诱地给我提了意见。
随后整整一个月,我北自福鼎,南至东山,在20多个县市宣讲。白天,我到海滨调查海岸地貌;晚上,我则给当地机关干部宣讲台湾基本情况。这一个月,工作很紧张,人也很累,但我的心情很舒畅。回校不久,我见了张院长,他对我工作很满意,一直鼓励我。此后我参加省科委、科协的活动多了,还被评为全国地理科普积极分子。
高校教学经验交流会
福建省教委一向对大学教学比较重视,为了促使省内各大学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省教委于1987年在福州召开全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经验论文报告会。
我校对此十分重视,校领导率各系教学骨干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省教委主任叶品樵主持。会议收到论文160多篇,我校有郑传芳、袁书琪等28位老师提交了论文。我第一个在会上作了《提高教学质量之我见——以中国自然地理的教学为例》的发言,获得与会代表的共鸣和较好的评价。会后我还应邀到厦门大学向该校教师做了报告。
省教委对本次会议十分重视,出版了全省第一本《福建省高等院校老师经验论文集》。叶品樵在“前言”中指出:“实践出真知。本书的作者都是在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的教师。他们用科学的态度、改革的观点、辩证的方法、创造性的劳动来对待教学,特别可贵的是,许多教师在条件困难、任务繁重、工作紧张的情况下,用心血写下了具有真知灼见的教学经验论文。这一教学论文汇编,涉及面较广,从德育到体育,从教学目标到考试方式,从教学原则到教材教法,从理论教学到实验实习,从学风建设到教学评估。这些论文融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于一炉,有的以立论新颖、论据充分见长,有的以说明透彻、教例生动取胜。因此,它不仅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可资一读的好书,同时也是值得广大教师借鉴、参考的良好读物。”叶品樵主任还特别指出:“教学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教学研究的成果理所当然也是重要的科研成果,任何轻视教学研究成果的倾向都是错误的。”据报载,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总书记的指示,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付之行动。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教学质量的高低,师范类大学更是如此。
高考评卷是重要的教学一环
高考,为国家选拔人才,是国家大事。能否真正选对人才,公平、公正和准确地评卷是关键。这就要求参加评卷的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而且还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师大每年高考评卷科目较多,任务较重,校领导十分重视,都全力以赴,对各评卷组的工作抓得很紧,因此每年的评卷工作都完成得十分出色。
我从1977年恢复高考起,就参加了地理科的评卷工作,而且担任地理科评卷组组长。系领导,如林其东、袁书琪等也分别参加领导小组。鉴于评卷老师大部分来自中学并多为本系毕业生这一特点,我们认为评卷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即通过评卷达到“面向中学”的目的,使我们了解到全省中学地理教学情况,了解分配到各中学的我系毕业生工作情况以及他们对母系的要求,为地理系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依据。同时,我们也对命题、标准答案和考生在答案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开展深入讨论,以求得共识,以提高评卷质量。经过多年评卷实践,我们已有了一支精干的评卷队伍,从而保证地理科的评卷任务能年年按时按质完成,并年年受到省高招办的表扬。
福建没有冰川,地壳在上升
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10年科考期间,我承担地貌方面的科研课题,重点是研究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第四纪是否有发生冰川和地体上升量问题。
自从李四光提出“庐山冰川”以后,地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庐山海拔仅1474米,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约1500米,主峰黄岗山更高达2158米。如果庐山第四纪发生冰川,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更应该有冰川发生。我多次登上黄岗山,也到过几个海拔1700~1800米的山头,却始终未见角峰、冰斗、刃脊、羊背山和冰川谷等一类的冰蚀地貌和冰碛丘陵、终碛堤、冰碛扇、鼓丘等一类的冰碛地貌,再结合福建山地存在大量孑遗植物,以及第四纪沉积物中未见冷杉、云杉等冰期指示植物,可以肯定,第四纪冰期时福建未发生冰川。其实,从发生学来说,第四纪冰期时,福建也不具备发生冰川的条件。一是福建地处中低纬度,冰期时达不到冰川形成的年均温0℃以下的温度条件;二是福建山地不高,冰期时达不到雪线(3000米以上)高度,不可能有冰川形成。因此,前几年林文泰、叶琦、施满堂等所宣传的福建首现古冰川遗迹,以及近年被称为“冰臼之父”韩同林等所宣传的在福安、连江等地发现的所谓“冰臼”均缺乏科学依据。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闽北地区,是地质历史时期地壳相对比较稳定的地方,有“华夏古陆”之称。但在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时,却是全省上升幅度最大的地区,究竟上升多少呢?我和宋晓红、郑芬等在不同高层采集土壤(上下层)样品进行孢粉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海拔1100米以下常绿阔叶林分布地段,上下层孢粉组合均为常绿阔叶林;由此而上,其上层孢粉组合与现今植被一致,分别为常绿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中山草甸,而下层孢粉组合均为常绿阔叶林。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黄岗山地区第四纪地壳上升量约为1000米。有意义的是,1960年我带毕业班学生在南平进行景观野外实习时,在高出闽江江面5~8米的一级堆积阶地的砾石层中,发现在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奔等遗物,说明这级阶地的形成是在新石器时期以后,距今不过三四千年。据此推算。南平一带地壳的上升量每年为15~20厘米。
用自然地带性学说治理水土流失
我的水土保持科研点是在长汀县河田镇。
河田是全国最老的水土流失区之一,已有100多年的水土流失历史。其景象可以说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大型的切、崩沟有615条,被喻为“福建的黄土高原”。经过近20年的科学治理,现在已是旧貌变新颜。
治理过程是曲折的。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政治运动多,治理工作时断时续。到了“十年动乱”时期,水土保持机构也被撤销了。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省领导为了加快河田水土流失的治理,商请林业、农业、水利等厅局和龙岩市、福建林学院等八大家分片承包治理。各家为了尽快让红土地披绿,从省外、国外引进许多耐旱、耐瘠的树种、草种,如黑荆、赤桉、合欢、刺槐、黄檀、四川桤木、格拉姆榕花草、法氏狗尾草、粽色狗尾草等,并采用“开小灶”方式(客土、施肥、浇水等),精心加以培育,一时间生长很快很好,连原有的“老头松”因得到一点水和养分,也“返老还童”抽出新梢。这样河田就由“红”变“绿”,而且上了报纸和电视。但是这种“假象”却无法掩盖这些外来物种的生物学特征与河田自然环境间的矛盾,时间稍长,便导致引种植物死亡。有的是难耐冬季低温而死,有的是因雨水过多烂根而死,有的是缺水干枯而死,最后是引种植物“全军覆没”。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没有按自然规律办事,违背了自然地带性法则。所谓“地带性法则”,就是地表各地由于受热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带,自赤道向两极分别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和极地带,每带都生长和发育有与气候相适应的植被和土壤。如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和土壤是常绿阔叶林和红壤,温带的地带性植被和土壤是落叶阔叶林和棕色森林土。也就是说,治理河田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应该是种植河田所在的中亚热带树种、草种,即乡土种。为此,我在有关会议上都进行宣讲。现在水土保持学界也都认可这一规律,并付诸实施,从而加速全省治理水土流失的进程。
开发三都澳刍议
三都澳是一个“全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港阔水深,不冻不淤,风小浪弱,掩护条件好;水质良好,鱼类资源丰富。官井洋是大黄鱼繁殖保护区,东吾洋是对虾增殖区。在现今利用上,三都澳是军港和小型渔港。
宁德市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以利用三都澳港口优势,大进大出,在西北岸发展石化、钢铁、电力等工业。如果这一开发规划付诸实施,所产生的工业“三废”,将严重污染环境。特别是大量工业废水排入三都澳,而三都澳又是一个“口小腹大”,与外海水交换困难的封闭性港口,水质越来越坏,久而久之,三都澳将成为“死港”,完全丧失养殖、旅游的功能。再者,三都澳是军港,为了安全,也不能允许外轮在邻近海域进进出出。
我觉得不能牺牲环境和社会效益以换取经济效益,所以我在1995年省计委主持召开的《三都澳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规划》论证会上,提出不同的意见。我说,三都澳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任何利用都不能损害它的价值和功能,《规划》提出发展临港重工业,其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将严重影响澳域水质,后果不堪设想,牺牲环境效益以换取经济效益是不可取的,何况三都澳还是军港,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是省人大通过而建立的。根据三都澳和宁德市的各种资源组合与分布,发展现代渔业和旅游业是最好的选择。我的意见得到与会专家、厅局领导和海军代表一致同意,《规划》没有被通过。
(赵昭昞曾任地理系主任,教授)王者之香绕魂梦百家之理炼真我——访陈征老校长◎张国符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