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领域上要不断求新、创新。”黄老师总是这么告诉我们,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每次走进他的书房,在满满当当的书柜里,总能发现新的书籍;每到一个地方出差,各大图书商城都是他的必去之地。有一次,我随黄老师到北京开学术研讨会,有幸跟着他逛了一次书店,他那敏锐快捷的发现新书的眼光速度,宏微相兼的阅读书目的态度方法,令我惊叹,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学会了如何找书、如何看书。还有一次,我从北京学习回来,给他带了一本最新的学术著作,当送到他手上时,他笑了笑说:“这本书啊,我已经拜读过了。”他总能迅速地捕捉最新、最前沿的学术信息和动态,令我佩服不已。黄老师每年都要开多场讲座,虽然讲座的题目有一些是重复的,但是只要坐下来认真一听,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因为他从不因循守旧、千篇一律,总能走在学术前沿,及时更新数据,修订内容,给听众带来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三
黄老师注重言传身教,总是用自己的言行、学术成就来影响、指导学生,同时践行着自己的理念与价值。如今,他已成为我国体育领域著名学者,不仅身为大学校长,且身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要职,尽管行政工作极为繁重,但他并未放松学术研究。他每每处理完繁忙的政务后,总会挤出时间来做学问,节假日的早上和工作日的晚上9点之后,是他做学问或与学生探讨论文的时间,他就这样一直坚持着。每次看着老师略显疲惫的脸庞,聆听着他脉络清晰、文思泉涌的讲授和教导,我们又是心疼,又是敬佩。他经常提醒学生:“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的生存之本,无论你们身份如何变化,学术研究是不能丢掉的。”正是执著于这一理念,他几十年如一日,著作宏富,成果丰硕。
四
尽管硕果累累,黄老师依旧谦和谨慎,待学生有如春风化雨般。他不仅对学生的学业严格要求,更强调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他常说:“一个人再有学问,如果人品不合格,就不可能有什么成就。”这种“做学问,先学会做人”的育人思想使我们受益匪浅。如今,他的许多学生已经成为我国体育界的专家和科研骨干、高校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还有许多人走上了体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岗位。细细回味起老师的教诲,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黄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黄老师对学生的教导、关心和启迪,并没有随着学生学业的完成而结束。我们在学术、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惑时,仍会经常求助于他,他照样不辞辛苦地给我们教诲与指点。黄老师还时常关心我们,见面或是打电话时,总会问询我们一些学术、工作、生活方面的情况,给我们鼓励和支持,他是我们真正的良师益友。
我深深地知道,学术研究的道路漫长而崎岖,艰辛且寂寞,只有付出百倍的努力与勇气,才能品尝到硕果的甘甜。我将沿着黄老师指引的方向,循着他的足迹,学习他的精神,一步一步地迈向彼岸,实现自己的理想。
(方千华体育科学学院1995级,教授、副院长)春风里的回忆——记我的辅导员罗萤老师◎石文美
春风拂过窗外,淡淡的幽香飘进了办公室,我的记忆之盒、感情之门在这一刻不知不觉开启了。转眼之间,入学已经过去30年了。草长云飞花开花谢,自然界中四季轮回。但老师的声音,常在我耳畔响起;老师的身影,常在我眼前浮现;老师的面容,常在我脑海活跃;老师的教诲,常在我心田驻守。其中印象最深的,当数我的辅导员罗萤老师了。
还记得1981年入学报到时,罗老师跟每位新生一见面就能叫出名字,着实让每个同学的心房暖烘烘的,也让我非常震撼。我们素未谋面,他怎么一下子就认识了来自福建东南西北各片区的200位学生呢?我想,此前他肯定下足了功夫,照片看了又看,名字一记再记,两两对照,刻在脑海,烂熟于心了。这正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也由此打开了沟通的阀门。毕业8年后,我去福州开会,特意带去了我平生编辑的第一套书——家乡的民间文学集成(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三卷四本),送给罗老师指正。晚上,问到他住处,前去拜访,敲开他的房门,罗老师一见面就脱口而出:“文美,你好!”这话就如阳光一样直抵我的心底,让我备感亲切。学生记老师易,老师记学生不易,当老师的我,这点深有体会。我记着了,做老师要如罗老师那样用心用情用智,做人做事做学问,全心全意地投入,效果一定很好……
由于宿舍建设的原因,我们1981级是推迟到11月入学的。不久,天就转冷了。同学们都开始缩在房间赖床。清晨,罗老师来敲门了。“走,跑步去。”他一间间敲过去,一遍遍喊过去。打开房门,看他穿着运动服,每个同学都被那飒爽英姿和勃勃生气感染了,互邀着跟随罗老师冒着寒冷在校道奔跑起来。久而久之,我也因此成了众多长跑爱好者之一。高中时期我很少锻炼,体育成绩并不好,跑步很慢,达不到测试的要求,引体向上一次也做不到。上了师大,体育锻炼完全改变了我。记得当年常从宿舍跑往三叉街,然后从近到远,跑往10余公里外的火车站,长跑、哑铃、杠铃、单杠、双杠、武术……强健了自己的体格,坚强了自己的意志,也使自己的体育成绩达到了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还拿了几个优。毕业后,我像优秀运动员那样将每分钟52次的心跳保持了二十四五年,至今心跳还是每分钟58次左右。从教后繁忙的工作使我疏于锻炼,良好的体能主要还是得益于大学时段的体育强化。罗老师让我们这一届学生终身受益,他常对我们说起毛泽东同志有关体育的论述:“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我体味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建设的本钱,是学习的本钱,是生活的本钱;并享受着由此带来的幸福与快乐。在罗老师的带动与鼓励下,中文系1981级学生精神振奋,意气风发,改观了中文系瘦弱疲沓的形象。在校运会上,长跑、短跑、标枪、铅球、全能……1981级同学屡创佳绩,频频夺冠,刷新了一个又一个记录。
罗老师很擅长做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年级集会,他从不用讲稿,侃侃而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的讲话,有理论,有实践,深入浅出,事例丰富,内容多样,思路清晰;谈人生,谈价值,谈思想,谈生活,谈修养,谈交友,把深奥的道理讲得具体生动,明白晓畅,成了开启我们心灵的钥匙,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罗老师与我们这些同学同住一栋楼,平时,他常找同学谈心,聊动态,聊设想,聊情感,聊困惑。那声音,中气十足、富有磁性,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神态,温和谦虚,真诚淳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由此化解了许多矛盾,消除了许多隐患,和谐了同学关系、师友关系。大三的时候,罗老师去武汉学习一年。他人在那,心却在我们这。那年,罗老师给1981级同学写了有100多封信,每封信都情真意切,字里行间力透他的关爱和慈情,在鸿雁往来间,温暖遍洒了整个年级。他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他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他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们青春的色彩;他用执著的信念,铸就了我们刚强的性格。罗老师以德正行,言传身教,在他的带领下,中文系1981级人人思进,风正气清,格调昂扬,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的崭新风貌。我知晓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示之以范,这样融情融意,化大爱于无形,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点点滴滴,都能滋育心田,茁壮禾苗。
毕业时,罗老师在我的学友录《出师表》中题写了一句共勉的赠言:“我们当然不能挟泰山以超北海,但我们可以为长者折枝。”谆谆的教诲,如青草扶风,小溪出山,和煦迎面,渐渐化作我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行为的规范。大学4年,我为同学们做过管理员、信使、劳动委员,那些服务性的工作,我觉得都是我该做的。1982年,中共福建师大党委、福建师大联合授予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称号,那份光荣,是领导、老师、同学对我的爱护。我深深地铭记着。其实,罗老师就是我学习的榜样。记得他带我们的时候,新婚不久,可他却常不在家,更多时间是在陪我们同学。为了做好各项工作,罗老师常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以致多次胃出血住院,即使这时,他在病床上念叨的还是学生。我们这届学生是罗老师当辅导员时所带的唯一一届学生。4年里,他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情感。我们毕业后,分布在各行各业,花开八闽,果结四方。罗老师也先后在美术系、闽台文化研究所、外事办、海外教育学院任职,期间去东山县挂职,又先后在漳州师院、福建医大、福建中医学院、福建师大任职,每到一处,他都尽心尽力,不计个人得失,踏踏实实,努力工作,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做出了骄人的成绩,育出了满园的桃李。从他身上,我感受到爱的力量,爱学生,爱事业,爱生命,爱生活,爱科学;领悟了他人格的魅力,学会了奉献。人生在世,应该多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做事,不论身在何处、身居何职,都要发光发热,释放能量,照亮世界。
回首往来径,苍茫横翠薇。大学4年,是人生中短暂的一段,但给人的影响却是终生的。我怀念母校,怀念老师,怀念青春。我会以自己的老师为楷模,永存感激之情,永怀感恩之心,努力工作,投身教育,用心浇筑教育事业,用爱诠释教育真谛,回报母校,回报社会,回报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