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心中永远的她
◎朱龙凤
亲爱的李林老师:
有一段时间没有看到您了,最近好吗?听说您近来一直在全国各地忙着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应该很辛苦吧?天气转凉了,要注意身体啊!
还记得对您最初的印象是您那好听的声音。两年前,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拨通了您的电话,在电话接通之前我一直在紧张地想着应该怎样介绍自己,那短暂的几秒钟对那时的我来说仿佛时间暂停了一般漫长,我甚至感觉自己在屏住呼吸。当您的声音通过无线信号传过来的时候,我才觉得安了心。您的声音好像有种神奇的魔力能够让我静下心来,自己的内心不由自主地被某种力量牵引,心情变得如释重负般轻松起来,接下来的自我介绍也变得顺畅。后来,您出现在我们的班级上,同学们都说您声音好听、气质出众。当时听到这些话,心中觉得仿佛是在夸奖我一样高兴。
亲爱的老师,您做的事总是让人感动。有一次,您去台湾开会,回来之后送给我们每人一双拖鞋。虽然只是一双小小的拖鞋,却是您走了几条街道、跑了数家店铺才买到的。因为这种拖鞋不分左右脚,穿上就可以走,很方便,所以您一下子买了300双左右回来送亲友,以至于超市里的存货都被您搬空了。就在那一年冬天,我们回家之前您还送给我们每人三包福州特产——橄榄。您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好,这种好很自然,不会觉得有负担,所以和您相处觉得很舒服很轻松,我变得越来越喜欢和您接触。
两年下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您留意到我的细微变化。在那么多人里面,您注意到了我并且有留意我的点滴变化,这让我觉得很感动。您有那么多的学生,而我只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个,您却发现了我的改变并且告诉了我,这让我感觉自己备受重视。从小到大我一直很努力,但是来自于长辈尤其是老师的夸赞和肯定屈指可数,所以当听到老师您鼓励我的话语时,我体会到了母亲般的关怀和温暖。最初我胆小不够自信,说话很小声,眼睛也不敢看别人,有时甚至会被别人忽略。因为去了您介绍的几个单位实习,我开始有意识地和社会上的人打交道,鼓起勇气主动与人沟通,自己的个性因此才变得活跃起来。
您慈母般的关怀温暖了我们每一个弟子,您不仅指导我们的论文,还深切地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上研究生之后的三个主要任务就是论文、工作和婚姻,这是我们新生第一次面见老师您时,您跟我们说的话,并且催促我们在平时多关注就业网站,赶快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我清楚地记得,您还说在研究生期间最好把婚结了、把孩子生了,这样等到研究生毕业时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了。现在有些老师也开始模仿您的方式,以前他们都不赞同学习期间恋爱的,觉得这样一心二用会影响到专业学习。可是女研究生毕业之后已经老大不小了,她们一方面要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还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人生伴侣,双重压力不容小觑。所以我觉得老师您真的有先见之明,或者也就是您这样开通的思想让您显得特别年轻吧,因此您才会邀学生们一起出游、K歌。而我们在和您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您总是会问起我们的身体、家庭,关心我们的近况,嘱咐我们学会照顾自己,有什么问题就跟您说,大家一起解决。在这样的集体中,真的觉得自己处在一个温暖的家,而您就是我们亲爱的家长。
还有一个很大的感触是:有一天,一个已经毕业的同门师姐建议我多做些片段教学的练习。我很诧异她怎么会记得我、怎么知道我在片段教学方面薄弱,我甚至对她都没什么记忆。不过还是听从了她的建议,开始找学校实习,并且认真准备。因为老师您说过,一个人对待第一份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以后从业的态度。所以尽管学生再难教,我也没有放弃,而是把它当做一种磨炼和见习,相信这种经验对将来我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师姐之所以对我提出这样的建议,必定是受到老师您的影响,若不是因为您关怀每一个学生,并且嘱咐我们互相帮助,我也不会得到师姐这样宝贵的建议。现在师姐从事的是教师行业,而我也希望像老师您和那位师姐一样毕业之后当老师,用耐心、细心、热心来对待工作和学生,也希望自己在数年之后能像您一样桃李满天下,备受学生爱戴。
亲爱的李林老师,我想说:对您的感激之情我会铭记于心,您会是我心中永远的导师;未来,我会用感恩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朱龙凤
2011年11月24日
(朱龙凤教育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名人就在身边——记毕老师◎余丹丹
昨晚收到了学委的短信,说毕老师明天出差不能来上课了。当时我正用“百度”搜索一些资料,兴致一起,就用“百度”搜索了一下毕老师的名字。结果,还真是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百度”搜索的第一个链接就是毕老师的百度百科,后面的好几十页也都是老师的一些动向与著作。那一刻我是真的为此震撼了,没想到我的身边还存在着一位名人啊!
回想第一次上毕老师的课,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圆润与和蔼可亲。也许大多数人第一眼看到毕老师的时候,都会有这样一种温润无害的感觉吧,就像一块原本布满棱角的石头在世事的打磨下变得通透圆润一样。但我觉得,所谓“人不可貌相”就是为毕老师量身定做的,你在看到他温润和蔼的笑容时,千万不要忽略了他深邃犀利的内在本质。这一点,上过他课的人应该都能体会。
毕老师讲课从来都不按照书上的讲,他每节课都是出一个主题,之后想到什么就讲什么,给人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觉。然而他时不时的“惊人之语”总是能挑战我们的认知,颠覆我们的思想。他就像丛林里的一只豹子,虽然外表不再危险凌厉,甚至憨态可掬,但他总是潜伏在草丛中,稍不留神就会给你致命的一击。因此,我们上毕老师的课时,一定要带着自己的思想与理性,不然你可能会一直处于被颠覆的不知所措与愤懑之中。
某次晚点名,辅导员教导我们“要好好珍惜大学时光”时说到“我们要珍惜和任课教师相处的时间,虽然有些老师的思想独特了点”。不知为何,我和周围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会心一笑:毕老师可不就是我们大学学习的一年多时间里遇到的最特立独行的老师嘛!虽然有时毕老师的一些言论会让我们感到气愤,但他“独特”的思想总是能给我们以新的思考与启迪。因此,我们很喜欢上他的课。
在上了半学期毕老师的课后,我发现毕老师很怕热,夏天的时候即使开着空调也要拿着把大折纸扇。上课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连衬衫都湿透了。这时,他就会打开他的纸扇缓缓挥动起来,一股子学者的风范就越加凸显了。电视剧中每每演到古时的名流时,他们也总爱拿把纸扇“招摇”。毕老师由于早年腿受过伤,不能久站,所以他上课的大部分时间是坐着的,但他坐着的时候就已有一种不动如山的气势,就像他的思想,坚如磐石,不可动摇。而当他站起来的时候,那就像大将军在巡视自己的军队,昂首阔步,有着强大的气场。
毕老师曾说过:“其实我们的生活与两千年前并没有区别,现在我们最大的梦想是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房,但古人的生活就是一座房子、一个小院。这样说来,我们的历史不是一直都在原地踏步吗……”毕老师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挺气愤的。不可否认,科技的进步给我带来了优越感。我看历史时,潜意识里就会把自己置于高处,有时甚至会看不起古人。但仔细地琢磨了毕老师的话后,我却为自己的优越感与高高在上感到了羞愧,当我在为“如何才能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而苦恼拼搏的时候,我有什么资格去拥有对古人的优越感呢?
上毕老师的课总是能给我新的体悟与思考,能够在大学时代遇到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老师,是我的幸运。
(余丹丹教育学院2010级)寻找朱以撒
◎江滨
如果你问我,最仰慕福建师范大学的哪位名师,我想应该是朱以撒先生。
朱以撒,何许人也?过去曾有人说,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有三狂人:老狂人是文学大师孙绍振,中狂人是著名书法家朱以撒,小狂人是王珂。”幸运的是,我曾领略过孙老的博学幽默,也曾感受过王珂教授的睿智风趣,唯独朱以撒先生像一个谜。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了这样一幅画面:画面中的狂人站在广阔的高原上目视着前方,时空如他,似乎是另一种纬度。
如果你又问我,为何对素未谋面的朱以撒先生“情有独钟”?那这其中还真有段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2009年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我心血来潮,又找了小学时教我练书法的郭老师学习书法。岁月真是不饶人,多年之后,老师已近花甲之年。在一次闲谈中,郭老师从书架上拿下了一本早已泛黄的书,书中圈圈画画,做了不少笔记。老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这本《书法创作论》的作者是书法大家,正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你若有机会能见到他,把你的作品拿给他指导,那比起我的指导可是好太多了!”我望着老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将作者的名字牢牢地记在心里——朱以撒。
于是,我满心期待地来到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可惜的是,先生已经调去美术学院,不会再给文学院的学生上课,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但是我还是或多或少地打听到关于先生的一点小道消息:据说先生才华横溢又孤傲倔强,骨子里有着阮籍一般的桀骜;他不仅是书法大家,而且还写了一手好散文,出版了两本散文集——《古典幽梦》、《俯仰之间》;当年他为班级的“学习园地”亲笔写的“学”、“习”、“园”、“地”4个字,在第二天就不翼而飞……于是,朱以撒先生就这样成为我心中的传奇人物。我心想,如果能拜在先生门下,那可真是莫大的荣幸。
少年时,意气风发,十有八九。现在想来,这样的念头倒有点痴人说梦,就凭我这三脚猫功夫再加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惰性,离先生对学生“书法创作、理论和写作都全面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实在无颜“光明正大”地去找先生呀。于是,我在网络上“偷偷摸摸”地拜读起先生的作品。先生的书法独具风骨、自成一家,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散文,带着一种世俗社会所不可及的清新雅致。
有人说先生对学生太严厉,脾气暴躁,上课不从基础开始教起,我想这样的学生真不值得成为先生的学生,因为在我看来,他是那么的幸运。他应该去看看先生写的《怀念明辉》。作为一个艺术家,或多或少会有独特的个性,这也许就成为别人眼里的格格不入。但是在这篇文章里,有一个老师对学生英才早逝的痛心与惋惜,单纯而朴素。在《海峡都市报》的专访中,先生曾这么回答记者:“我最喜欢的,是教学生。这些身份里,教师第一,我给自己的教学打10分。”
有人说先生倔强寡言,不合时宜。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应社会的生存方式,比起那些矫揉造作,为了利益、私欲去迎合奉承他人的人来说,先生的思想境界太难得。书法练就了他的真性情,他就像是他散文里的木棉树、桧树、苦楝树。“帝王费尽心思寻求长生不老之术,而树静默着,用最本质和唯一的站姿生长了百年。”想必,这就是他爱树的原因吧。先生对生活的定义是:平淡、琐碎,而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般的故作高深,正如那块惹人争议的“豆腐”。我常常觉得他散文里的意象就是他灵魂的本质,只是在这个世俗的生活中,有时候又不得不像《拾穗者》那样为了生活保持弯腰的姿态,但是他眼里最美的姿态,想必是那无垠的蓝天下,将双手举过头顶,匍匐着用额头亲吻大地的身影吧。
读过先生散文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向往一种自由、闲静的生活,“有很多人在时光里奔跑,也就有很多人坐了下来”;他追求慢生活的格调,如同古人,“慢,使人的心性滤去了浮躁、芜杂”;他欣赏魏晋文人笔下的自然、不矫饰……比起城市,他更喜欢自然乡村残缺的朴素美,可以是“不太通亮的民居茶馆”,抑或是“被长调拉长的山林、原野”。他写散文全凭有感而发,“循着个人思路,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这个过程是一个很逍遥的过程,或一日写数篇,或数月不染一字,全看兴致起落。”他透过书法认识生活,享受生活,强调书法的尊严——“不能动一点一画,它的长处或短处,裸体般展示着。”在这个人所主宰的世界里,自然是脆弱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整个过程中,能不被篡改而自在生、自在长,着实值得私下庆幸。”坐在脆弱的苦楝树下,我也开始有种莫名的期待,期待有一阵风吹过,花不偏不倚地落在脖颈,让我体味这短暂的美丽。
在先生的散文世界里寻寻觅觅,追寻的似乎已不再是一位功成名就的书法家、散文家,还有他那身不与世俗同流的风骨。我常常想起那天,郭老师意味深长的话语,如果不是他,想必我不会有这样的追寻。可是,这段追寻又岂止是我一个人的追寻?
寻找朱以撒,我越来越发觉寻找的美好。结果在今天看来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我所追逐的太阳——带着陌生而熟悉、温暖而威严的距离感。
也许,每个师大学子的心中都有一个“朱以撒”吧。
(江滨文学院2009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