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三明市情概览
16819100000022

第22章 经济建设(4)

国家免检产品2000年根据国家质检总局《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规定,开展国家免检产品活动。2001年,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闽光”牌热轧带肋钢筋、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建福”牌水泥、永安智胜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支花”牌尿素首批获得国家免检称号。2002年,大田岩城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岩城”牌水泥获得国家免检称号。2003年,福建省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永林蓝豹”牌强化复合木地板、福建铙山纸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铙山”牌高档薄型包装纸获得国家免检称号。2004年,福建石化集团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斑竹”牌尿素、永安智胜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支花”牌尿素荣获国家免检称号。2005年,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永林蓝豹”牌纤维板、福建中化智胜化肥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化”牌复合肥获得国家免检称号。至005年,三明市共有9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称号。

首届三明市质量奖2012年4月,市政府发布表彰决定,授予福建金牛水泥有限公司、永安市宝华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尤溪县三林木业有限公司三家企业“首届三明市质量奖”称号。

三农业与农村经济

1.耕地面积

民国38年(1949),三明境域耕地面积增至19.93万公顷。其中,水田19.15万公顷、旱地0.78万公顷,人均0.22公顷。1957年,三明境域各县共有耕地20.31万公顷。其中,水田19.44万公顷,占耕地总数的95.72%;旱地0.87万公顷,占4.28%;人均0.19公顷。1992年,全市实有耕地6.68万公顷。其中,水田15.88万公顷、旱地0.80万公顷。

012年,全市实有耕地19.23万公顷,人均0.077公顷。

2.乡村劳力

1950年,三明境域有农业人口80.75万人,占当年人口总数的90.25%;乡村劳动力为28.09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34.79%。1978年,三明地区乡村劳动力为52.28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31.44%。1992年,全市共有农业人口195.6万人,乡村劳动力80.48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41.15%。其中,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劳动的有66.91万人,占当年全部乡村劳动力的83.14%;从事工业劳动的有5.49万人,占当年全部乡村劳动力的6.82%。2012年,全市乡村劳动力102.28万人。

3.粮食生产

三明境域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1950年,三明境域粮食总产量的1.96万吨。1957年,三明境域粮食总产量从提高到3.94万吨。1992年,全市粮食粮食种面积27.04万公顷,产量130.18万吨,平均亩产321公斤。其中,全市水稻播种面积为22.49万公顷,占全年粮食播种总面积的83.17%;产量21.93万吨,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93.66%;平均亩产361公斤。2012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1.09万公顷(其中,稻谷面积14.40万公顷),粮食产量112.62万吨(其中,稻谷9.25万吨)。

4.经济作物

水果三明境域水果品种颇多,主要有柑橘、梨、桃、李、柿、杨梅、葡萄、枇杷、柰等。1950年,三明境域各县果园年末实有面积151.20公顷,水果总产量321吨。1956年开始,各县因地制宜,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名优水果品种,扩大种植面积。至1992年,全市果园年末实有面积5.94万公顷,是1950年的393.38倍;水果总产量9.26万吨,是1950年的88.47倍。2012年,果树生产按“两带一区”总体布局要求,加大早熟梨、早熟柑橘等新品种推广,全市新品种发展面积近.27万公顷,建立梨新品种示范基地93.33公顷,柑橘新品种示范基地40公顷。当年,全市果园年末实有面积7.73万公顷,总产量100.81万吨。

茶叶三明境域茶叶生产有着悠久历史,明清时期已有茶叶远销各地。1950年,三明境域共有茶园149.53公顷,产量1吨。1963年开始,各县有计划新辟茶园,建立茶叶生产基地。至1992年,全市茶园年末实有面积1.20万公顷,茶叶产量7547吨。2012年,全市茶园年末实有面积2.44万公顷,产量3.12万吨,比上年增长4.9%。

蔬菜境域蔬菜品种繁多,传统的有芥菜、芥蓝、韭、萝卜等。1950年,境域蔬菜种植面积共3060公顷。1958年,三明进行重工业基地建设,人口倍增。同年,境域各县共种植840公顷。改革开放后,蔬菜市场开放,提高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出现许多种菜专业户。同时,城镇人口增加,各级政府重视“菜篮子”工程,建立蔬菜生产基地。1992年,全市共种植蔬菜4.72万公顷,产量79.29万吨。2012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0.06万公顷,产量240.22万吨。

果用瓜境域果用瓜有西瓜、甜瓜(香瓜)、籽瓜、梨瓜等。明正德版《归化县志》载:“西瓜,瓤红子黑,味不与它产同,邻县皆来市贩之,诚归化名产也。”1965年,境内共种植84公顷。改革开放后,农民增强商品经济的意识,出现许多种瓜专业户。1992年,全市共种植果用瓜5293公顷。2012年,全市共种植果用瓜7632公顷,产量18.45万吨。

莲子莲子是三明特产,尤以“建宁白莲”为最。据旧县志载:建宁西门所产通心白莲子粒大圆润,白如凝脂,稍炖即熟,久煮不糊不散,汤汁清甜芳香爽口,营养价值高,古列为“贡莲”。至明代,三明境域的将乐、泰宁、宁化等县也已广为种植。民国14年(1925),建宁县种植莲子24公顷,产莲子.6吨。民国24年,将乐县种植莲子0.67公顷。1979年,全区仅种植面积40公顷(其中,建宁县38公顷)。改革开放后,建宁县把莲子的生产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1992年,全市共种植莲子3347公顷,产量1693吨,平均亩产33.7公斤。

其中,建宁县种植2880公顷,产量1431吨,分别占全市总量的86.05%和84.52%。2012年,全市共种植莲子1993公顷,产量3706吨。

食用菌生产三明境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多林密,枯枝落叶多,非常适合各种微生物生存繁衍,所以三明食用菌品种颇多,常见的有香菇、蘑菇、草菇、金针菇、凤尾菇、竹荪、猴头菇、银耳等。1950年,三明境内香菇总产量为112吨。20世纪70年代始,食用菌成为新型的种植业得到很大发展。1977年,三明吉口农场等单位培育白木耳、香菇、凤尾菇等菌种,扩大食用菌的生产品种。1992年,全市食用菌生产占用耕地面积达307.80公顷,总产量达1.85万吨。2012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达9.04万吨。

烟草生产明末清初,三明境域的许多县已广为种植烟叶,品种有高秆、中秆、矮秆、青梗和特矮秆等。沙县是三明境域晒烟主产地,产量居境内各县之冠,沙县夏茂制作的晒烟丝素有“烟魁”之称。民国38年(1949),三明境域各县共种植烟叶700公顷,产量达623吨,平均亩产59.5公斤。1966年,宁化县开始进行烤烟种植试验,当年种植烟叶68公顷,产量达30.6吨。1985年,市政府决定大规模发展烟叶种植,并作为一些县发展农村经济的“龙头”。宁化县被列为全省烤烟生产的主要产地之一。1992年,全市烟叶种植面积2.63万公顷,产量3.83万吨,平均亩产97公斤。其中,宁化县种植.16万公顷,占全市种植总面积的44.10%;产量达1.84万吨,占全市总产量的48.04%。2012年,全市烟叶种植面积.13万公顷,产量6.35万吨。

渔业生产三明境域各地渔业生产历史悠久。明弘治《将乐县志》就有“重阳,池鱼肥,园豆实,居民各备”的记载。

950年,三明境域各县渔业产量为268吨,产值达13万元。

0世纪50年代后,各县池塘养鱼的面积有所扩大。1957年,三明境域各县渔池面积约200公顷,产量448吨,产值22万元。1978年始,各县鼓励农民开塘养鱼,池塘养鱼面积逐年增加。1992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2313公顷,水产品产量.62万吨,总产值1.06亿元。2012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7722公顷,产量8.81万吨,总产值16.95亿元。

畜牧业生产1950年,三明境域畜牧产值达881万元(当年价,下同),年末生猪、牛、羊存栏数分别为23.73万头、4.82万头、4320头。改革开放后,取消对饲养和购销的有关限制,普及推广优良品种,促进畜牧业的发展。1992年,全市畜牧业商品产值达到8.868亿元,全年猪牛羊肉产品产量0.15万吨,奶类产量878吨,禽蛋产量1.42万吨。当年,生猪饲养数为254.36万头,出栏数为126.48万头;年末猪、牛、羊存栏数分别达到127.88万头、10.95万头、3.99万头;家禽、家兔年末存栏数分别为1020.84万只、72.96万只。012年,全市畜牧业商品产值43.77亿元。全年猪牛羊肉产品产量12.93万吨、奶类产量3579吨、禽蛋产量3.01万吨。

5.乡镇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三坊”、“五匠”经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过渡为社队集体企业。1958年,各公社、大队开始创办一些集体企业。至1978年,全区社队企业3816家,从业人数5.76万人,总收入8589.10万元。改革开放后,为社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乡办、村办、联户(股份企业)等形式结构的乡镇企业开始出现,个体私营企业也得到恢复,形成“四轮并驱”的局面。1987年,全市超千万元的乡(镇)已有44个。其中,永安市燕江、曹远,将乐县古镛,泰宁县杉城4个乡(镇)企业总收入、总产值双超千万元。1995年起,引导乡镇企业向嫁接、拍卖、承包、租赁、推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改制,适度规模经营,并向集镇和工业小区集中、连片发展,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和多元产权战略。至1997年,企业改制面达80%。2005年,全市乡镇企业74214家,年末从业人员33.73万人,总产值322.20亿元,增加值69.52亿元。2008年后,大部分乡镇企业通过改制融入了股份制、私有制行列。2001年10月,乡镇企业局并入农业局(对外挂牌);2005年2月,又将市农业局承担的乡镇企业局职能划入市经贸委。

6.农业基地建设

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1989~1998年,在三明市的宁化、建宁、将乐、明溪、清流、泰宁、尤溪、沙县等8个县实施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全市总投资394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35万元、省级投资1096万元、县配套1127万元。其中,投资1379万元用于改善生产条件,改造面积5220公顷。其中,低产田改造3460公顷、建设吨粮田26.67公顷、客土改良1000公顷、其他改造733.33公顷。新建石砌“三沟”

50.17千米,总计增产粮食6.21万吨。

中央粮食专项基金农业基地建设从1991~1995年,宁化、建宁、将乐、明溪、清流、泰宁、尤溪、沙县等8个县实施中央粮食专项基金项目建设,全市总投资2003.7万元。其中,中央655.6万、省级财政配套499.2万、县配套499.2万、乡村自筹349.7万元。其中,投资1050万元用于改善生产条件,改造面积3900公顷。其中,低产田2400公顷、客土改良1406.67公顷、垦荒造田93.33公顷。新建石砌“三沟”

32.30千米,总计增产粮食5.88万吨。

省级商品粮基地建设1995年,永安、明溪、清流、宁化、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等9个县(市)列为省级商品粮基地县。2001年,9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中设立7个县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分别称为省级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和省级商品粮基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995~2005年,全市项目总投资18968.4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792万元、省投资7452万元、市财政配套1751.87万元、县配套570.35万元、乡村自筹3402.18万元。投资13275.08万元用于改善生产条件,改造面积32026.67公顷。其中,低产田改造14773.33公顷、客土改良3460公顷、建设吨粮田953.33公顷、优质稻基地3566.67公顷、垦荒造田266.67公顷。新建石砌“三沟”渠1478.38千米(其中,U型槽18.54千米),新建防洪堤5.15千米,新建机耕路278.43千米,总计增产粮食33.2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