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三明市情概览
16819100000050

第50章 著名人物(1)

1.巫罗俊

(582~664),字定生,号青州,原籍山西临汾人,隋大业年间(605~617)随父迁居宁化。隋末,黄连峒地处边远山区,土寇抢劫扰民活动猖獗。巫罗俊组织民众起来保卫和建设家园。唐贞观三年(629),巫罗俊到唐太宗的行宫上奏,主动要求把黄连峒纳入唐王朝版籍。唐太宗命巫罗俊负责管理黄连峒。麟德元年(664),巫罗俊世逝,葬于竹筱窝。乾封二年(667),唐王朝正式批准黄连峒设镇,开元十三年(725)升格为黄连县,天宝元年(742)更名为宁化县。为纪念巫罗俊开拓宁化疆土的功绩,在宁化县衙左侧建立土地祠,祀巫罗俊及其夫人塑像。清流县嵩溪黄沙渡巫罗俊墓旁,也修建“福潭院”专祠,春秋享祭巫罗俊。

2.廖前

(生卒年不详),字胜启,将乐人。唐咸亨二年(672),廖前承父荫(其父为隆平侯)被授予真州(今江苏仪征)判官,后调到建州任职。时,将乐古镛一带十分荒凉,常有虎狼毒蛇等野兽出没。廖前“亲临下治”,组织百姓垦荒屯田,发展生产,并在此修建三座大粮仓囤储粮食。仪凤三年(678),将乐大旱,粮食歉收,廖前用储备的粮食救济灾民。朝廷为了奖励廖前治理将乐之功,特敕以“总督平章加封二千石,永牧兹士”。垂拱四年(688),廖前向朝廷奏报,要求恢复将乐县。

朝廷准其奏,从邵武、建安两县析出原将乐与绥城属地复置将乐县,隶属建州。廖前为将乐开发建设作了许多有益的事,深得将乐百姓崇敬。南剑州刺史王审琴也写诗称赞他是“天生奇才”、“功业著国”。

3.伍正已

(生卒年不详),初名愿,字公谨,宁化人。唐大中十年(856),伍正已中进士,为汀州府第一位进士,累官至御史中丞。伍正已为官公正廉洁,不仅能够直言进谏,而且能够扶植朝廷正气,保护正直清廉的官员。他常对部属说:“有言责者,岂特攻人臣小过已。小善亦不可掩。庙廊有失,犹当救正。”唐朝后期,朝纲不振,奸臣当道,宦官专权。昭宗在位后重用阉党杨复恭、刘季述等人,任其胡作非为。伍正已对朝廷彻底失望,选择急流勇退,辞官归隐。后,伍正已在家乡去世,享年81岁。

4.陈岩

(848~891),字梦臣,黄连镇(今建宁县)人。唐乾符二年(875),黄巢农民起义军入闽。唐朝廷通令全国乡村“置弓刀鼓板”,以阻挡农民起义军入境。陈岩在黄连镇聚集起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号称“九龙军”,抵御黄巢起义军,镇守黄连镇。黄巢起义军为了能迅速攻占福州,绕过九龙军的阻挠,直接挥师南下。因此,福建各地地方武装都被黄巢起义军消灭,唯独地处偏僻的黄连镇九龙军侥幸逃过被起义军歼灭的命运。朝廷认为陈岩守土有功,便在黄连镇设置义宁军,任命陈岩为镇将。同年12月,福建观察使郑镒命陈岩率部支援收复福州。

郑镒以陈岩收复福州有功,奏请朝廷任命陈岩为团练副使,兼领泉州刺史。中和四年(884)12月,朝廷授陈岩为福建观察使。陈岩成为第一位福建籍的福建观察使。陈岩任观察使期间,福建比较安定。他举贤任能,修复战争中被毁坏的学校、城垣等。因治闽有功,陈岩先后被加封为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右仆射、左仆射、司空等职,大顺二年(891)病故。

5.邓光布

(?~878),字明远,原籍河南固始,唐乾符元年(874)出任崇安镇将,驻守沙县。乾符五年,黄巢起义军沿衢州直插建州(即今建瓯)后,继续南下直抵南平、沙县。据《沙县志》载:“唐乾符五年(878)冬,黄巢起义军入闽途经沙县,崇安镇将邓光布率部堵截,在洛阳(沙县人称为豆士溪,位于仙洲与古县之间,即今洋坊附近)桥头中箭身亡。”邓光布死后葬于沙县南阳乡大基口村虹仔窠。中和四年(884),曹朋完成县治迁移任务。民间称邓光布与曹朋为沙县“开县始祖”。

宋宣和五年(1123),邓光布被追封为灵卫侯,并在位于沙县城关水南的凤凰山下修建将军祠祭祀他。福建大多邓姓尊邓光布为入闽始祖。

6.邹勇夫

(生卒年不详),字愈。《八闽通志》载:“邹勇夫,固始人,随王审知兄弟入闽。”邹勇夫深得王审知器重,参赞起义军的军政大事。后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为闽王。邹勇夫被封为尚书左仆射。“时南唐有并闽意”,王审知“遣勇夫镇遏之”。邹勇夫镇守归化后,立即征剿土匪,维护地方安宁;广修房舍,招纳流民,开荒种植,发展生产,建立家园。归化镇很快变成“五代戈相寻,是邑独不被兵,人物蕃阜,田野垦辟,勇夫之力也”。泰宁人感恩邹勇夫开疆建土,保境安民的功绩,尊他为开泰始祖。邹勇夫的后裔落籍泰宁,繁衍成当地双枝并茂,人丁昌炽;又涵濡孔孟德教,家学渊源的“邹鲁之风”一族。

7.张确

(942~993),沙县崇信乡德星里(今沙县高桥镇高桥村)人。宋开宝八年(975)二月,南唐开科取士,取张确等三十人为进士;张确为该科进士之首。张确入仕后,历任文林郎、秘书省校书郎等职。传说在他告老还乡时,皇帝赐他一把湘妃竹金扇,扇面画为金鱼嬉水图。因此,高桥镇上有婚嫁喜庆的人家,常贴这样两幅对联:“扇赐金鱼文仕第,梦占玉燕相臣家”;“皇帝殿上金鱼赐,吴早山下玉燕投。”

8.郑文宝

(953~1013),字仲贤,宁化县水茜乡庙前村郑家坊人,从小受业于名家徐铉,又精于鼓琴法,20岁承父荫入仕,授职为奉礼郎,后迁任校书郎。北宋开宝八年(975),郑文宝被宋朝廷录用,任命为广文馆生。太平兴国八年(983),郑文宝参加科举,中进士,先后任修武(今河南获嘉)主薄、殿中丞、陕西转运副使等职。在陕西任职期间,他12次亲自带队从环庆(今甘肃环县与庆阳一带)穿过沙漠,督运粮草到灵武(今宁夏灵武县)。景德三年(1006)郑文宝奉诏回京时在途中染上疾病,留居在儿子郑於陵任职的襄城县。他在养病期间写下大量诗词歌赋和《江表志》三卷,大中祥符六年(1013)病逝于襄城,后归葬宁化故里。郑文宝一生著作颇丰,除《江表志》、《南唐近事》之外,流传下来的还有《历代帝王谱》、《谈苑》、《玉玺记》、《郑文宝集》等著作。

9.张若谷

(生卒年不详),字德繇,沙县城关兴义坊人。北宋淳化三年(992)进士及第,被任命为四川巴州军事推官。时值,四川寇匪猖獗,率兵攻城。张若谷率领军民守城抵御有功,擢升为大理寺丞兼四川蒙阳知县,不久又被任命为广宁监主监官。

他到任后,一年所铸钱币超额30万贯,被提升为浙江处州知州。他先后“提举诸司库务、权判大理寺,进枢密直学士,历知澶州、成德军、扬州、江宁府,入知审官院,纠察在京刑狱,知银台司、应天府”,累官至尚书左丞致仕。《宋史》说:“若谷素为宰相张士逊引拔,然所至亦自有循良迹,不激讦取名云。”张若谷去世后葬于永安贡川。

10.叶祖洽

(1046~1117),字敦礼,泰宁城关叶家窠人,北宋熙宁三年(1070)高中状元。叶祖洽入仕正逢王安石第一次为相推行新政的高峰期,很快被委以重任,奉派签书奉国军判官,继而判登闻检院,任国子监丞。熙宁十年(1077)新政受挫后,叶祖洽以国子监丞出任湖州知县,继而留任校书郎闲职,元丰末年至元初(1085~1086)才擢为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掌管天下图籍。这年,叶祖洽委托他的同僚好友、福建路按察使张汝贤奏请朝廷将归化县更名为泰宁县。叶祖洽被列入元党籍,仕途上几经波折,政和七年(1117)卒于亳州官署,后被赐葬于建康府(今南京)宣义乡雁门。叶祖洽一生维护变法,立场坚定,不屈不挠,旧志赞叹他是“风骨严峻”之人。

11.杨时

(1053~1135),字中立,将乐县人,北宋熙宁九年(1076)中进士,调官不赴,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元丰四年(1081),杨时投于程颢门下,研习理学,与游酢、伊熔、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元八年(1093)五月又投于程颐门下。此后,他杜门不仕将十年。高宗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优游林泉,以读书讲学为事,东南学者推为“程学正宗”。杨时逝世时,“身后肖然,家徒壁立”。高宗诰赠他为左太中大夫、太师太中大夫,谥“文靖”。杨时著有《龟山集》

二十八卷,《文献通考》及二程粹言《四库总目》等,并行于世。

12.谢佑

(?~1087),原居白水村(今三元区中村乡),后迁居历西(今梅列区列西)。“少年游剑浦(今福建南平),从南平第一状元黄裳。谢佑拜黄裳为师。”元丰五年(1082),谢佑随黄裳守泉南(今泉州、南安)3年,为泉南地方的安定和经济发展做了不少好事。元丰八年(1085),谢佑因政绩卓著,被遣迁建州(今建瓯)任职。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谢佑保境安民的故事。元二年(1087),谢佑羽化。乡民们感激谢佑护国佑民有功,自发建祠奉祀;丞相李纲为谢佑请功。朝廷敕封谢佑为“广惠将军显烈尊王”。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宋孝宗赐“正顺庙”额。“正顺庙”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罗从彦

(1072~1135),字仲素,沙县城西洞天岩人。北宋致和二年(1112),他师从杨时,学成后先后在沙县的洞天岩、南斋书院讲学论道,宏扬理学。当年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父亲,和老师李桐都曾拜罗从彦为师。南宋绍兴二年(1132),罗从彦以特奏进士身份出任广东惠州博罗县主簿;绍兴五年(1135)十一月病逝。绍兴十年(1140),由李侗扶柩葬于黄祭之阳(今南平东坑乡罗源村黄祭坑豫章山)。宋绍定四年(1231),宋理宗赐谥罗从彦“文质”。罗从彦的著作有《诗解》、《春秋解》、《春秋指归》、《语孟师说》、《中庸说》、《台衡录》等书。

14.朱熹

(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饶),出生于尤溪县。绍兴十八年(1148),朱熹中进士,授任泉州同安主簿。朱熹自进士登第入仕以来,前后50多年,为官仅9年,在朝46天,其余时间都是讲学传道,著书立说。朱熹所建立的理学思想体系与“二程”的河洛理学概念比较接近,因此有“程朱理学”之称。庆元六年(1200)农历三月,朱熹逝世。嘉定二年(1209),宋宁宗谥封朱熹为“文公”。朱熹一生著作颇丰,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

15.邹应龙

(1173~1245),又作应隆,字景初,泰宁城关水南街人,为闽越国尚书左仆射邹勇夫的第十一世孙,南宋庆元二年(1196)高中状元,先后任秘书郎、校书郎、实录院检讨官、兼资善堂直讲、赣州知州、提点江西刑狱兼郡事等职。开禧三年(1207)六月以户部尚书衔出使金国。嘉定三年(1210),邹应龙被降为宝文阁待制,外放任泉州知州。邹应龙在泉州整肃治安,加固城池,兴学校,敦教化,为泉州的文化发展和经济繁荣做出一定的贡献。泉州士民特为邹应龙立功德碑,建名宦祠。嘉熙元年(1237)二月,邹应龙拜端明殿大学士、参知政事,不久又诏授资政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邹应龙不就,辞职归隐故乡泰宁,淳五年(1245)四月在家乡泰宁去世,朝廷赠他为太子少保,谥“文靖”。

16.陈友定

(?-1368),字永卿、安国,祖籍福清县,曾祖时移居明溪驿大焦乡。元至正十二年(1352),陈友定因剿灭宁化曹柳顺农民起义军有功,由兵牌升任黄土寨巡检。后,他随福建佥都元帅吴按滩不花剿灭汀、延、邵、建等山寨的起义军,以军功升任为清流县尉、主簿、县尹,至正十八年擢升为延平路(治今福建南平)总管。至正二十二年五月,陈友定从延平出发,水陆并进,一举攻下汀州(原为陈友谅部将邓克明所占)。

他“所收郡县仓库,悉入为家资,收官僚以为臣妾,有不从者,必行诛窜,威镇闽中”。至正二十四年,元朝分省于延平,封陈友定为平章。此时,福建省各路及广东省潮州都被陈友定占有。至正二十六年五月,陈友定攻入泉州。同年八月,元朝任命陈有定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命汤和挥兵南下,与胡廷瑞部会师,围攻孤城延平。陈友定见大势已去企图服毒药自尽未气绝,被押送京都处死。

17.边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