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驻藏军人心理健康教育
16825800000032

第32章 驻藏军人常见精神疾病与处理(5)

精神分裂症病因至今尚不明确。认为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数倍,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精神分裂症的预期发病率越高。社会心理因素。本病多发生在经济水平低或社会阶层低的人群。这可能与其社会生活环境差、生活动荡、职业无保障等心理社会应激的负荷大有关,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容易发病。生物学因素。本病的发生还可能与体内代谢异常、多巴胺等神经介质活动过度有关。部分病人具有脑结构异常。病前个性特征。部分病人病前即存在一些特殊的个性特征,如孤僻、内倾、敏感、思维缺乏逻辑性、好幻想等。

二、临床表现

1.特征性症状

1)思维联想障碍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本病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其特点是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散漫或分裂,缺乏具体性和现实性。最典型的表现为破裂性思维,即病人的言语或书写中,语句在文法结构上虽然无异常,但语句之间、概念之间或上下文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失去中心思想和现实意义。有时逻辑推理荒谬离奇(逻辑倒错性思维)或表现为中心思想无法捉摸,缺乏实效的空洞议论(诡辩论)。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甚至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称词的杂拌。有的病人沉默少语,谈话言语单调,自觉“脑子空虚”,称思维贫乏;有的病人联想过程可在无外界原因的影响下突然中断,称思维中断;如病人认为其思想被某种外力夺走,则称为思维被夺;或体验到不属于自己思想强行进入其脑中,不受自己的意志所支配,称为思维插入;如病人体验到强制进入的思想是大量涌现的,称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或思考时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称思维化声;或认为自己的思想通过广播被扩散出去,称思维被播散;有些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词或动作表示某些特殊的意义,除病人自己以外别人无法理解,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将两个或几个完全无关的词拼凑起来,赋予特殊意义,称语词新作。思维障碍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可仅表现为思维联想过程在内容意义上的关联不紧密,松弛。此时病人对问题的回答叙述不中肯、不切题,使医生感到与病人接触困难,称联想松弛。

2)情感障碍最早涉及的是较细致的情感,如对同志的关怀、同情,对亲人的体贴。病人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变得迟钝或平淡,对生活、学习的要求减退,兴趣爱好减少。随着疾病的发展,病人的情感体验日益贫乏,对一切无动于衷,甚至对那些使一般人产生莫大悲哀和痛苦的事件,病人表现冷淡无情,无动于衷,丧失了对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系(情感淡漠)。如亲人不远千里来探视,病人视若路人。不管医生尽多大努力关心询问,也不能唤起病人任何情感上的共鸣,不能建立情感上的联系。这在诊断上具有很大意义。在情感淡漠的同时,病人可对细小事件产生爆发性情感反应。此外,可见到情感反应在本质上的倒错,如病人流着眼泪唱愉快的歌曲,笑着叙述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情感倒错)等。

3)意志行为障碍病人的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孤僻、被动、退缩,即意志活动减退。病人对生活、学习及劳动缺乏积极性,行为懒散,无故旷课或旷工,不主动与人交往,不注意清洁卫生,终日无所事事,呆坐或卧床。有时可出现一些突然的、无目的性的冲动作为,如一连几天卧床不动的病人,突然从床上跳起,打碎窗上的玻璃,以后又卧床不动。行为动作不受自己意愿的支配,是具有特征性的症状。部分病人的行为与环境不适合,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肥皂、污水;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称意向倒错。

上述思维、情感、意志活动3个方面的障碍使病人精神活动与环境脱离,行为离奇、孤僻离群,加之大多不暴露自己的病态想法。沉醉在自己的病态体验中,自乐自笑,周围人无法了解其内心的喜怒哀乐,称之为内向性。

2.其他常见症状

1)幻觉最常见的是言语性幻听,内容多是使病人不愉快的、威胁性的或者命令性的言语,为命令性幻听;两个或几个声音在评论病人的言行,或谈论病人的思想,评论病人的行为,为评论性幻听。如病人正在读报,语声告诉病人应该读这一行,不应该读那一行,说他读错了行、漏了字,甚至病人在洗脸、做饭时,语声不断指点病人,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指责他、批评他。病人可以清楚地听出议论他的每一句话,其行为可受幻听的影响,或与幻听对话,作侧耳倾听状,或沉醉于幻听中,自笑、自言自语,或捂着耳朵,试图逃避。有时声音重复病人的思想,病人想什么,幻听就重复什么(思维鸣响),如病人对医生讲:“我在想对医生说什么,还没有来得及说出来,但我的思想已在外面说出来了,广播了。”幻视也不少见。精神分裂症幻视的形象往往很逼真,颜色大小、形状清晰可见,内容多单调离奇。如看见一只手、半边脸、没有头的影子、灯泡里有一个小人等。幻视很少单独出现,常常与其他幻觉一起存在。幻触、幻嗅、幻味较少见。

2)妄想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妄想内容荒谬,涉及范围很广,病人多不愿意暴露而加以隐蔽。如病人认为他周围的邻居、同事、亲友,甚至不认识的一些人都在议论他,报纸、广播也在含沙射影地说他(关系妄想);坚信有人对他进行打击、陷害、破坏等,在他饭里放毒,跟踪、监视他(被害妄想)。有些病人体验到自己的意志、思想、言语、情感、动作和行为被某种力量或作用所取代,不受自己意识的控制,称被控制体验;认为有某些特殊仪器、电波、电脑在操纵或控制他,称影响妄想;或认为自己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而被周围人知道,称被洞悉感。被控制感、影响妄想和被洞悉感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此外,还可见疑病、钟情、自责自罪、嫉妒等妄想。夸大妄想不常见,往往继发于被害妄想基础之上,如病人深信自己被某个有特殊权力的机构所跟踪,他进而认为,如果花那么大的力量对自己追踪,那么自己一定是一个非常显要或有特殊天才的人物。3)紧张综合征包括紧张性木僵及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木僵病人缄默、不动或呈被动服从,模仿言语及模仿动作,病人的姿势极不自然,可躺在床上,头与枕头保持间隔一定距离(空气枕头),可见蜡样屈曲,病人的任何部位可随意摆布并保持在固定位置。紧张性木僵可持续数月,在无任何原因下转入紧张性兴奋状态。紧张性兴奋持续较短暂,多为突然暴发的兴奋和冲动行为,动作杂乱、做作,然后进入木僵状态或缓解。

4)自知力丧失绝大多数病人不认为自己有病,而认为是有人恶意加害于他。由于缺乏自知力,病人多不愿意接受治疗。

三、早期症状和临床类型

1.早期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多种多样,一般与起病类型有关,可慢性、亚急性或急性起病。临床上以缓慢起病者最为常见。早期症状以性格改变和类神经官能症症状最为常见。病人的精神活动逐渐变得迟钝,对人冷淡,与人疏远,躲避亲人并怀敌意;或寡言少语,独自呆坐,或无目的漫游,生活懒散,不遵守纪律,对周围人的劝告不加理睬;有的病人表现为性格反常,好无故发脾气,不能自制,敏感多疑,或沉湎于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自语、自笑或无端恐惧。此时常常不容易被人理解为病。部分病人可表现为类似神经官能症症状:各种不舒服的感觉,如失眠、头痛、疲劳,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工作缺乏热情,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可持续数周到1年余。有的病人则出现强迫状态,怕脏,怕得病,怕说错话,怕别人看自己或毫无原因的恐惧,或表现为刻板仪式动作,可持续数月至数年。部分病人亚急性起病,从可疑的症状出现到明显的精神异常约经2周到3个月。情感障碍表现抑郁、忧愁、容易发生强迫性症状或疑病观念,继之产生妄想性体验,同持续数周至数月。急性起病的病人,一般在2周以内发病。病人突然出现兴奋躁动,冲动毁物,行为反常,情感恐惧不安、困惑或毫无原因的喜悦,此时病人可伴有意识障碍。经治疗恢复健康的病人,对此段病情有部分遗忘。在明显精神刺激下起病的患者,可以反应状态开始,病人意识模糊,情感焦虑,言语增多,并有片断妄想,妄想内容可反映精神刺激,但内容零乱,逻辑推理荒谬。在躯体感染、中毒或分娩等因素影响下起病的患者,起病急剧,常可出现意识障碍,病人兴奋躁动,出现幻觉错觉、定向错误、言语不连贯等。

2.临床类型

本病类型与起病、病程经过、治疗效果和预后有一定关系。临床上传统分为以下4型:

1)单纯型青少年期发病,病程缓慢,持续进展,表现为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动、活动减少、生活懒散,情感逐渐淡漠,对学习兴趣减少,对亲友冷淡,行为退缩,逐步发展为人格衰退,一般无幻觉和妄想。早期不易被发觉,而一旦发觉病情已较为严重,其治疗效果和预后较差。

2)青春型多在青春期发病,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言语增多,内容荒谬离奇,想入非非,言语杂乱,动作及行为幼稚、愚蠢,情感变化莫测,喜怒无常,常有冲动、毁物及性欲亢进。此型病程发展较快,如不及时治疗,一般数年后即可出现精神衰退,但如能及时治疗,效果较好。

3)紧张型此型较少见。大多数起病于青壮年,急性发病,以动作、行为障碍为主要表现,常不言不语,不饮不食,少动或不动,肌肉紧张,表情呆板,情感淡漠,对外界毫无反应,即使与其谈及忧伤悲痛的事物也呆若木鸡,常呈木僵或蜡样屈曲状态。患者木僵一段时间后可有一段时间的紧张兴奋性冲动行为,二者交替出现,有冲动行为时患者突然起身,狂奔乱跳,打人毁物,随后又转人木僵状态。此型病程长短不一,可自动缓解,治疗效果较其他各型好。

4)偏执型又称妄想型,为最常见的类型。多在中年后发病,起病缓慢,开始表现敏感多疑,逐步发展至妄想,其情感行为常受妄想支配,多数伴有幻觉。最常见的妄想有:关系妄想,认为周围人都在议论他;被害妄想,认为有人在采取某种手段陷害他,因此病人常揭发、上告,显得很气愤;自罪妄想,认为自己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因而常下跪或拒食;嫉妒妄想,认为配偶对己不忠,并千方百计寻找证据,对配偶进行监视、追踪等。偏执型发展较缓慢,部分患者在发病数年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尚保存部分工作能力,人格变化较轻微,如治疗及时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四、治疗

对于精神分裂症应采取综合治疗的原则,其中抗精神病药物起关键作用,而支持性心理治疗,改善病人社会心理环境,以及为提高病人返回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康复措施和训练亦十分重要。一般在疾病早期精神症状活跃明显的急性阶段,应以药物治疗为主,以期尽快地控制症状;在疾病的慢性阶段或缓解期,用药物减轻精神症状的同时,社会心理康复对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病人社会适应能力起更重要的作用。

1.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1)急性期系统药物治疗急性期抗精神病药的治疗力求系统和充分,以期获得较深的临床缓解。抗精神病药物一般在4~6周内迅速控制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症状,故治疗要有充分的时间(不少于4周)方能看出该精神药物对病人是否有效。

控制兴奋躁动的用药选择:在无躯体禁忌证的情况下,氯丙嗪为控制兴奋的首选药物;兴奋躁动同时伴肝功能异常,或以行为障碍为突出症状者,应选用氟哌啶醇。氯丙嗪与氟哌啶醇不仅能有效地控制兴奋,而且对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也有良好效果。

对幻觉、妄想的用药选择:首选药物有利培酮(商品名:维思通)、氯丙嗪、氟哌啶醇、奋乃静、舒必利等。氯氮平可根据病情选用,因其有较严重的粒细胞缺乏症等副作用,宜作为二线用药。紧张型精神分裂症可选用舒必利、奋乃静、氯丙嗪等药物;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及慢性期的病人,可选用舒必利、奋乃静、三氟拉嗪等。

2)继续治疗和维持治疗在急性期精神症状得到控制后,应继续以治疗剂量持续一阶段,以期获得巩固,一般以1个月左右为宜。在这阶段后采用维持治疗,旨在预防复发。现在已证明采用维持治疗对减少复发或再住院十分有价值。维持治疗的时间一般在症状缓解后不少于2年,如病人系复发,维持治疗的时间要酌情更长一些。在这一阶段神经阻滞剂逐渐减量,以减至最小剂量而能保持良好的恢复状态为标准。维持治疗是否能保证,取决于病人是否按医嘱服药、药物副作用、环境和病人人格等多方面因素。若病人有不遵医嘱服药的可疑时,可以考虑改用长效制剂。如病人系慢性病程或慢性复发病程,在病情未完全恢复前,不宜停药或很快减药。

2.心理治疗

在用药物调整大脑功能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影响、情绪因素以及发挥病人在治疗中的主观能动作用。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病情好转合作的病人,要帮助他们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协助病人解决家庭和工作环境中的不良心理应激;对症状缓解进入恢复期的病人,应帮助他们了解与发病有关的应激因素,促进其自知力的恢复,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对以缺损和衰退为主要症状的病人,则应鼓励病人参加集体劳动,促进病人与社会环境的接触,以减轻衰退、可组织病人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建立学习制度,以丰富病人精神生活内容,活跃病人情绪。

五、防止精神分裂症复发

精神分裂症是目前精神科最多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在一般人群里,2‰~5‰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大多数病人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近期疗效满意。初次发病者,经正规治疗后,大约80%以上的病人可以重返工作岗位,但是复发率很高,约40%的病人在l年内复发,3年内复发者为总数的75%。那么,如何防止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呢?

l)坚持服药由于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所以在预防其复发方面,应采用综合性措施,其中坚持服药是最重要的一环。精神分裂症通过抗精神病药、电休克等治疗后,症状可以消失,行为可恢复正常,但其病理过程没有真正终止,如果停止治疗,症状仍可能复燃。许多研究表明,大部分病人治愈后可恢复正常工作,但部分病人由于停药一段时间后又可发病。一些病人因单位、家属照顾较好,始终坚持服药,则多年未复发,甚至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照样可像健康人一样经受住打击,避免了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