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闽赣万重山——向莆铁路建设纪实
16827600000029

第29章 建设篇(29)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指挥部党委提出了“标管严控、施工科学、关系协调、安全环保、优质高效、勇争第一、决战决胜”的工作方针。他们冒着40多度的高温,兵分五路出击。一路由集团公司总经理李洪奇,副总经理、指挥长袁全祥,指挥部党委书记、常务副指挥长孙国臣带队,与业主、设计、监理、地方政府接洽,争取早日开工;一路由集团副总工程师、指挥部副指挥、总工程师李铎率领技术人员实地踏勘,科学编制施组方案;一路由指挥部副指挥长管廷福,带领指挥部、项目部开展征地拆迁;一路由副指挥长袁勇、安全监察长程楠带队,设备物资部部长李军、汪林华迅速组织机械设备进场;一路由党委副书记彭杨带队,展开建家建制、文明工地布置等工作……

一场悄无声息的战斗在崇山峻岭间打响。

三、四项目部在荆棘丛生、陡峭环绕的青云山腹地摆开战场。三项目部经理黄明贵、总工张义君,四项目部经理李培平等各率领一支突击队战斗。时任四公司董事长刘衍堂担心工期紧、任务重,特地从成都赶到福建永泰县,亲自督阵青云山1号斜井施工。他们翻山越岭,硬是用人背、肩扛和雇佣骡马把生活用品和建筑材料搬运到云遮雾罩的山谷上。担负开路先锋的员工们驾驶的几十台挖掘机、装载机在山谷间昼夜轰鸣,一座座施工便桥(涵)拔地而起;一条条施工便道很快修筑完毕。斜井和正洞的开凿等施工整体推进;电务公司项目经理吴伟、书记孟庆海带领电力安装队,在悬崖峭壁上艰难跋涉,荆棘扎伤了手、树枝划破了衣衫,员工们遭遇毒蛇、野猪的威胁……在植被茂密荆棘丛生的施工环境下,他们硬是在把一根根水泥电杆抬到了高高的山冈上,架设好永临结合的电力线路49.65公里,为施工提供了电力保障。

从进场以来,建设者们通过45天的艰苦鏖战,调配机械设备三百多台(套)、新修施工便道8.3公里、改扩建施工便道15.4公里;新建、加固便桥6座;新建生活、生产房舍15279平方米……为大面积开工创造了条件。

2008年8月8日,多日阴雨连绵的天气突然转晴,高耸的青云山云蒸霞蔚,好一个吉祥之日。这天,正是世界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京隆重开幕的大喜之日,也是向莆铁路FJ-10标段隆重开工的日子。隧道正洞进出口左右线,1、2、3、4号斜井的8个工作面借吉日同时开工。他们从而成为向莆铁路实现全面开工早的单位。

全面开工后,指挥部积极响应向莆公司提出“奉献在闽赣、创业在向莆、大干四季度”的号召。常务副指挥长孙国臣果断把掌子面16杆风枪,增加为22杆,从而创造出月斜井全断面掘进312.9米、正洞二级围岩月成洞278米的好成绩。在业主首次开展的“质量信用评价和激励约束考核”中,从向莆铁路参建的18家施工单位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安全环保、工期进度、投资控制”三甲,各项考核指标均位列前茅的好成绩。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建设者们历经半年艰苦鏖战,完成斜井开挖支护3018米,正洞开挖支护2142米,765.8米的4号斜井顺利完工等,得到了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时任南昌铁路局副局长王秋荣的高度赞扬。同时,1号斜井被南昌铁路局授予铁路建设“标杆工区”称号。一批顽强拼搏的将士们相继荣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福建省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首战告捷,全面实现了指挥部提出的“打响第一炮,实现开门红”的奋斗目标。开工半年时间,建设者们在逆境中奋起,在艰难中拼搏,以首战告捷,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尊重,实现了具有深刻意义的危机大逆转。

科技攻关砺尖兵--将士们先后攻克“小间距隧道掘进”、“长距离通风排烟”、“长距离反坡排水”、“光面爆破”等施工难题,硬是把特长隧道建成了一条科技创新线,用智慧和汗水诠释出当代筑路人的风采。

成功解决国内少见小间距隧道施工难题。假如青云山特长隧道是一场大决战,那么城峰1、2、3号小间距隧道施工,就是决战的序曲。指挥部总工程师李铎说,城峰2号为双线隧道、1、3号为单线隧道,三座隧道与永泰车站前形成并联之势。城峰2号与毗邻3号隧道,最小间距只有1.28米,极易发生塌方事故。常务副指挥长孙国臣,在城峰2号隧道掘进施工中,根据35米设计为双侧壁导坑法的实际情况,主动与设计院、业主沟通,采用上下台阶法施工,分左右侧开挖,不但确保了安全,而且加快了进度,节省了投资。四公司项目部的建设者们,采用“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等工法,小心翼翼施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安全、顺利地通过了小间距施工段,使长775米的城峰2号隧道,成为向莆铁路全线贯通的首座隧道。

成功变更设计,缩短工期。青云山特长隧道沿袭钻爆法施工,采用斜井,达到长隧短打。1号斜井原设计长1273.5米,2号斜井长2067.3米,两斜井间的正线隧道8750米。基于此,指挥部据设计方案,现场模拟、反复论证,认为:如此长的隧道加之地质结构复杂,按期贯通难度极大。他们及时与业主、监理协商,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梁文灏等有关专家,对原施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在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孙国臣、总工程师李铎的悉心指导下,工程技术部部长张海洋、三项目部总工张义君、四项目部总工等技术人员,对有关参数反复论证,提出新的施工方案:调整斜井切入正线的角度,与左右线隧道切入点向出口方向延伸,将1号斜井延长到2544.57米,2号斜井延长到2620米,与左右线交汇后,由原设计1、2号斜井间距8750米正线,缩短到6310米。新的方案得到了专家、设计个业主的批准,为青云山隧道提前贯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功解决特长隧道长距离通风排烟难题。特长隧道钻爆法施工的通风、排烟是个大难题。当隧道掘进到2000米后,风机送风的推力随着长度的延伸而发生衰减,导致掌子面的烟尘、湿气、颗粒悬浮物增加。指挥长袁全祥、常务副指挥长孙国臣、总工程师李铎,带领科技攻关小组开展特长隧道通风、排烟课题研究,他们创新的“接力送风法”、“局部送风法”等新工艺、工法,在隧道中部采用辅助风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用射流风机,加快风速,解决了掌子面空气质量差的难题。尤其是1号斜井创造出独头送风达到6700米的新纪录,为同行称道。

成功解决长距离反坡排水难题。1号斜井设计为反坡排水,井内正洞分布着4个断层,预计每天突水量将达到2至3万立方米,如何解决富水特长隧道的反坡排水难题,做到安全经济环保呢?又一攻关课题摆在了建设者们的面前,常务副指挥长孙国臣、总工程师李铎和四项目部经理张教才、张仪勇,总工姚永波、古新敏等技术人员带领参战员工,经过多次实地踏勘、试验,组成研究小组与业主、设计、监理反复论证,充分利用1号斜井洞口,与正洞左右线18米的高差,将原设计的洞口向内210米、采用7%的下坡,然后按1‰的上坡掘进,在变坡点处开挖一条204米的泄水洞。这样,正洞和斜井的水,通过1号斜井的泄水洞自然流出,成功为特长隧道的反坡排水不畅“造瘘”,化反坡为顺坡排水,由机械排水,转为自然排水,解决了施工难题,降低了成本,创造出3项“QC”成果,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约了成本。此外,他们光面爆破技术,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青云山特长隧道施工的科技创新异彩纷呈,他们先后创造出“长距离通风排烟”、“长距离反坡排水”、“光面爆破技术”、“断层帷幕注浆堵水”、“断层破碎带施工技术”、“小间距隧道施工”等6项成果。

危难险阻任考验--指挥部积极应对特长隧道突水、突泥等高风险地质灾害,牢牢拽住安全质量这根弦,以精良装备和严格的管理为安全施工保驾护航--

青云山特长隧道集凝灰岩、熔结凝灰岩于一体,穿越12条碎裂岩带、裂隙密集带、硅化碎裂带、两条节理裂隙发育带,经过5条强富水性地段、6300米岩爆地段、4070米软岩大变形地段等,给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确保安全施工万无一失,指挥部科学制定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严格遵循“超前探、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成环、勤量测、紧衬砌”的安全24字要诀。

为强化安全管理,指挥部安全监察长程楠、安质部部长关培山先后带领指挥部、项目部的安质管理人员,狠抓安全员、质检员、爆破员等特殊工种的重点培训工作,对围岩量测、超前地质预报等专业性强的工种,聘请专家培训提高操作技能的提升。

一流的装备为安全施工提供安全保障。指挥部先后购买了管棚钻机、地质雷达、“TSP”超前地质预报仪等先进设备,在全线独家成立地质预报室,由专学地质专业的王怀强任主任。采用超前钻孔,孔内成像勘察分析技术,做好特殊地质环境下的隧道超前预报,及早预防。尤其是地质预报雷达,为高风险隧道安全施工提供了“护身符”。他们购买的多功能钻孔机,在掘进中显神威,该技术通过超前钻孔成像分析,提前研判围岩变化,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实现早知道、早鉴别、早应对,确保万无一失。指挥部、项目部制作出风险动态信息公示预警牌,时时拉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他们在两条特长隧道内安装了视频监视系统,各重点部位安装应急报警器,在两条长大隧道内形成信息互通互联,一旦发生险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为施工人员撤离赢得了先机。指挥部还购买了7台具有防火、防电、防雷击功能的“魔柜”,防爆专用设备实现现场存放“火工品”,节约了时间,方便了作业人员。

指挥部坚持狠抓专项整治,扎实开展“安全月”、“质量月”、“打非治违”、以落实集团公司“五二五”制度为核心,重点对已完工程进行全面检验检测,用地质雷达对已施工的隧道进行拱顶、拱腰、边墙、仰拱、底板扫描,检测混凝土浇筑厚度、钢筋、拱架间距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二衬有无脱空等质量问题。他们用回弹仪对二衬进行强度检测,对可疑点做取芯试压检测,对检测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正在施工的地段和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严格监控。一系列的强化措施,确保了安全质量工作的落实。

四年多来,中铁二十三局的建设者们创造了高风险特长隧道施工无安全质量责任事故的奇迹。1、2、3号斜井,右线进口、右线出口衬砌,先后被南昌铁路局和向莆铁路公司评为“标杆工区”、“标准化工地”、“优质样板工程”、“安全质量标准工地”。

责任如山勇突围--当2号斜井9号断层发生特大突水时,各级领导周密部署、从容应对,建设者们不畏险阻。当穿越11100米高温地热段隧道施工时,他们以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谱写出一曲拼搏奉献的壮歌--

据超前地质预报,F9断层附近地质变化明显,有裂隙水渗出,指挥长袁全祥、副指挥长孙国臣、总工程师李铎会同指挥部、项目部相关人员通过现场踏勘,凭借多年施工经验,孙国臣预感情况不妙,并及时报告指挥长袁全祥,果断下令停止掌子面掘进,同时立即组织撤出人员和主要施工机具。

2010年3月12日16时16分,2号斜井掌子面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霎时间,承载着千百年巨大压力的裂隙水,以势不可挡之势涌入隧道。因预防措施得力,没有发生人员伤亡及大型设备损失。

2010年3月13日,青云山特长隧道设计最大突水量12196立方米/天,而此时为2400立方米/小时。仅一天时间,就把开挖的1592米长的左右线隧道、190米斜井淹没,积水达到12万立方米。

灾情发生后,南昌铁路局、向莆公司、集团公司领导纷纷来电,要求参战将士确保人身安全,及时排除险情。在紧急关头,向莆公司总经理王建盛、总工程师王睿,以及设计、监理等单位的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连夜商讨对策。指挥长袁全祥不顾身患感冒,立即召开紧急动员会,启动应急预案、制定抢险措施……

突水发生后,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洪奇和党委书记陈涛,每天给袁全祥指挥长打好几次电话,询问抢险情况。三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刘牛生等领导,急灾情所急,想灾情所想。当抢险急需一批焊工时,局处两级领导立即从石武、贵广高铁项目部紧急抽派17名电焊工,昼夜兼程赶赴青云山抢险。第二批43名焊工也紧急从福建福清市昼夜兼程赶往青云山2号斜井抢险,加快了抽水钢管的焊接速度和排水进度。同时,三项目部120人的抢险队员也紧急投入到一万条沙袋的装运中,60名电焊工苦战12个昼夜,焊接排水管接头四千七百多个,管长一万四千多米,为抢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010年3月16日,时任南昌铁路局常务副局长王秋荣,紧急赶赴事故现场察看灾情时说:我对中国铁建二十三局集团公司在这次特大突水抢险中展现的智慧和勇敢表示钦佩,你们不愧为“铁军”称号,把工程交给你们干,我们完全放心。同时,对下步抢险工作进行布置和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