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寓言枕边书
16829500000016

第16章 管理的生存捷径:企业旧有成效的改革(3)

这天,被关在栏子里的驴子突然心生幽怨。它虽然不愁温饱,却每天都要到磨坊里拉磨,到树林里去拉木材,工作挺繁重,而哈巴狗除了看街门处什么也不干,偶尔演许多小把戏,很讨主人欢心,每次都能得到好吃的当奖励。驴子在工作之余,开始,总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

这天,驴子心血来潮,决定要学哈巴狗那样讨主人欢心去。于是,它扭断缰绳,跑进主人的房间,学哈巴狗那样围着主人跳舞,又蹬又踢,撞翻了桌子,碗碟摔得粉碎。这样驴子还觉得不够,它居然趴到主人身上去舔他的脸,把主人吓坏了,直喊救命。大家听到喊叫急忙赶到,驴子正等着奖赏,没想到反挨了一顿痛打,被重新关进栏子。

驴子关在栏子里是有章程的,他不可能像哈巴狗一样跟在主人的后面跳舞。如果一旦把章程打破,把哈巴狗的工作让他来做,那么一切就会乱了秩序。

“团队工作缺乏效率,那么最终责任人是企业领导而不是团队。”这是玛丽·莫西尔的一句名言。建立目的明确的团队,最有效的工具是团队章程。多数企业都有职责说明、制定目标的体制及个人业绩评估系统。团队章程是团队相应的工具。团队成员完成工作时,不管业绩好坏,都需要企业领导帮助解决业绩问题。他们需要反馈,需要有机会和统领全局的企业领导一起检查自己的工作与现实的差距。

【事典】威望迪的团队领导

作为企业家一定要把握变革时机,调整企业的发展速度与方向。推动变革的一种最好方式是利用团队。团队可以随时组建,完成工作,随后予以解散。团队所做的工作是无法用其他方法来完成的。不管是研制新产品还是改进流程,团队可以把多种优势、技能和知识揉合在一起。

但是,团队要求高层进行更多,而非更少的管理。以为高层企业领导只要建立起团队就行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高层经理要确保团队能出效益。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要求挺高的任务。由于团队与传统的等级结构和职能分工不相吻合,因此高层经理必须带动并培育团队的活动,使团队不至被企业的日常工作所吞噬。

企业领导必须认识到,团队在传统企业中是个外人。它的任务不在现有企业单位的职责范围内。因此,领导企业必须告诉团队成员他们与企业是怎样的关系,同样,也必须告诉企业的员工哪些适合团队工作,会得到什么结果以及如何使整个企业受益。

成功的团队目的明确,接受企业领导的指示。它的业绩目标植根于企业的战略与优先目标。团队需要了解企业目标及其与自己工作的关系,也需要激励和鞭策。失去了这些动力,团队只能随波逐流,业绩平庸。

没有一个高效的团队可以孤立存在。企业领导必须帮助团队了解它的供应商和顾客,以便建立适当的联系来达到目的。

玛丽·莫西尔说:团队一旦成立,企业领导必须确保团队能自主决策。如果利用团队让员工买管理层的账,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团队和企业的士气便会低落。

建立目的明确的团队,最有效的工具是团队章程。多数企业都有职责说明、制定目标的体制及个人业绩评估系统。团队章程是团队相应的工具。

团队章程的评估部分,值得引起企业领导的特别注意。评估能够量化团队完成的目标及主要绩效,可以借以向团队外的员工传达项目进展情况,并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一个跳板。

业绩评估使团队能检测自己的进展。例如,降低成本的团队一般都设立成本目标;业务流程重组团队设立了周期或时间目标。所有这一切使团队建立起责任心来。这听起来好像是压在团队身上的一副重担。恰恰相反,团队的存在就是为了应付这种挑战。

企业领导也必须从团队那里得到信息和报告。下面是企业领导如何把团队工作列入其日程表的一些方法:

员工会上定出团队工作进展汇报的时间。

评估团队报告并给出反馈。

参与重大里程碑的信息发布。

如有需要,主动充当团队资源。

要求定期应邀参加团队会议。

顺便旁听团队会议。

如果企业领导明确要求团队使用现有业绩汇报方式,可能会无意之中限制了有效交流并因此限制了团队的效率。

团队完成工作时,不管业绩好坏,都需要企业领导帮助解决业绩问题。他们需要反馈,需要有机会和统领全局的企业领导一起检查自己的工作与现实的差距。

人们致力于实现工作绩效,从而会得到激发,这在正常工作中是没有的。他们只要有方向、有限期、对自己所从事的重要工作有一种专注,就会更好地工作。

一句话点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6.变革的惯用伎俩:降低价格

很久以前,有一个很聪明的渔夫,以打鱼为生。这天,他驾船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打鱼,因为运气不好,他网到的鱼很小,小鱼在渔夫的网里劝他另做决定它说:“渔夫,你放了我吧,看我这么小,也不值钱,你要是把我放回海里,等我长成一条大鱼,到那时你再来捉我,不是更划算吗?”渔夫说:“小鱼,你讲得挺有道理,但是我如果用眼前的实利去换取将来不确切的所谓‘大利’,那我恐怕就太愚蠢了。”

要知道,大海可不是渔夫自家的池塘,想捞什么就捞什么,而小鱼也不是让渔夫牵在手里的,它长大了渔夫就可以把它拉到身边。所以切切实实地珍惜每一分收获是很重要的,渔夫的回答没错。

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该有渔夫的精神,在困顿危急的时候,要像渔夫那样务实,因为现实是未来的基础,把握住现实,才有可能掌握未来,否则失去了现在,就别指望将来。小鱼的承诺对渔夫来说只是一句空话,虽然动听,却没有实现的可行性,就怕你嫌捕到的鱼太小,而听信了小鱼的空言。其实眼前的利益再小,它毕竟在你手中,是实实在在的,务实一些不好吗?

在企业管理中,降低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运用得当,时机适宜,往往能出奇制胜。降低对于那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效益的企业来说,也是一种上策:

1.可以迅速地占领市场份额,抓住消费者的心。

2.将弱小企业挤出市场,扫除障碍,减少对手,实现垄断。

3.可以快速地获得现金流通的好转,补充供血不足,增强继续造血能力,缓解面临的竞争压力。

4.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价格战是引发新闻战的有效手段。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较大范围的“注意力”,吸引了眼球,就是给对手的一记老拳。

降低的好处尽管很多,但也应注意下列几点:

1.时间要抓紧在市场疲软的时候放出冷箭。

2.在同行里一定要抢在市场前头,捷足先登,以抢到蛋糕为主,掌握进一步瓜分的主动权,倘若慢跟风,只能喝西北风。

3.降低应在企业经济效益允许的情况下,不能大做赔本生意。

【事典】康柏公司总裁菲弗尔:用降价占据市场

1983年,菲弗尔出任康柏公司副总裁,他不负众望,拳脚大展于国际业务的开拓,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大战中,硬是拿下了次席,为康柏赢得了声誉。美国《商业周刊》形容他是“康柏欧洲动力源泉背后的动力”。

1991年,菲弗尔荣升康柏公司总裁。与许多杰出人物一样,菲弗尔的任务不是续写辉煌,而是拯救危机。

菲弗尔刚刚坐上康柏的第一把交椅,呈递上来的就是第一季度的亏损。他不得不忍痛割爱,让1200名职员回家,相当于其总数的14%。但显然,裁员不是摆脱困境的良策。

许多人都在观望他如何实现“一定要重振康柏”的誓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菲弗尔为康柏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即坚持发展个人电脑,使个人电脑普及化。

他目光炯炯,发表自己的高见:“康柏的个性在于发展个人电脑。现在,许多计算机公司对这个市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正是康柏抢占这个市场的大好时机。”

菲弗尔让以贵族电脑自居的康柏更具“贫民化”。

“个人电脑的消费太高了,恐怕普通人买不起……”

人们的议沦不是没有道理。

“不错,康柏是个人电脑世界中的名牌。但在看到康柏优势的同时,我们的个人电脑价格太贵,超出了一般消费者的购买力……”

许多人不敢往下听了,因为他们害怕菲弗尔做出降价的决定,而让康柏失去“贵族”地位。

但菲弗尔的决定不可能收回了:康柏电脑的售价降低1/3。

按照传统,康柏通过批发商向大公司推销产品。但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很难买到康柏的产品,于是,菲弗尔又在销售计划中大量增加了零售代理商。

降低售价的做法能成功吗?

康柏个人电脑首次降价成了新闻,因为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价位。

康柏没有食言。当然,以非名牌机子的价格购买名牌电脑的市场也就这样被康柏占领了许多。

为保证赢利并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菲弗尔要求生产的各个环节降低成本,并要求工厂24小时连续生产。到了这个时候,许多人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了,因为他们愿意笑着听他说话:

“营销的关键问题在于打开市场,而要打开市场取决于几个要素:一是品牌形象好,二是便宜。康柏在具备了品牌优势后,要大发展,就要降价。”

许多生产名牌个人电脑的公司以为康柏是权宜之计,没有想到,对手已是成竹在胸。当他们醒悟到菲弗尔降价之举的道理之后,纷纷仿效,一时间,名牌个人电脑的售价都降了下来。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经得起降价的考验。在菲弗尔挑起的价格大战面前,不少公司因财力不支而倒闭,而康柏电脑在降价后不仅没赔本,反而从1992年起,使康柏成为业界中少有的连年盈利的公司。

菲弗尔曾经这样回答一个记者探询他的经营之道:“对于康柏来说,降价与降低成本和进行规模生产是并行的,只有这样,才能既减轻顾客的负担,又使康柏获得理想的利润。”

事实是,康柏在转入批量生产时,每一道工序的造价都尽可能地降低了。这个数字最能说明问题:1993年的生产量从150万台提高到300万台时,全部生产成本几乎下降了1000万美元。

菲弗尔挑起的个人电脑降价大战为康柏带来了什么呢?

康柏便携机在1992年的全年销售额只名列全球第四位,1993年成为世界第一,市场占有率升至12%。

一句话点评:以小代价可以换取大利益。

7.改革进行时:无情更胜有情

有一天,一条梭鱼把泥鳅逼到无处可逃的角落里,捉住了。泥鳅一见大事不好,灵机一动就说:

“你呀,亲爱的大娘,忏悔了没有?”

“没有。”

“那么,我先替您忏悔,然后您再吃我好了。”

梭鱼问:“你预备在哪儿给我忏悔呢?”

“前边有座教堂。我们去前边教堂里去忏悔吧。”泥鳅说:

梭鱼不知是计,他和泥鳅一齐上教堂。可是泥鳅把梭鱼领到笼前,说:

“你随我进来。”

它们钻进了鱼笼,梭鱼长得大,没法后退,可是对泥鳅来说呢,这个鱼笼里真像有十七扇门,它飞快地钻了出去,还绕着鱼笼游了一圈,对梭鱼说:

“你就在这那儿呆着吧,虔诚的女信徒,等渔人神甫来听你忏悔吧!”

泥鳅面对梭鱼的威胁,敢于行动,引领梭鱼进入鱼笼,自己乘机逃脱,这是他最好的逃险方法,也是他真正的“精简高效”。梭鱼再气怒也无济无事。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要避免危机,要逃脱危险,就应该进行“精简高效”,而且一定要要行动上下狠斧:

1.动手要果断快速,决不能拖拉,拖拉也就失去了效益,也就失去了抢救的时间。

2.减裁员工臃肿是一种方法,但一定要下狠力,有时应做到无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原则问题的绊脚石,企业领导人一定要把绊脚石踢开。

3.对生产线的改造也要下狠力,要引进先进的技术,不能抱残守缺,永不放弃。

4.对代理制进行改革,制定一系列的完善的代理方式,以利于新产品上市的快速运转流通。

【事典】菲亚特汽车公司总经理吉精:精简高效需要稳、准、狠

1899年,乔瓦尼·阿涅利与他人联手创办了一家汽车公司。1906年,阿涅利将公司定名为意大利都灵汽车制造厂,后来改制为股份公司:F.I.A.T(中文音译——菲亚特),既是公司名称的缩写,又是产品的商标名称。

1949年,阿涅利的孙子贾尼·阿涅利被指定为菲亚特公司副董事长,1966年,被正式推举为菲亚特公司的董事长。在阿涅利的领导下,菲亚特公司发展迅速,旗下的菲亚特汽车公司成为意大利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也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的10年间,国际汽车市场疲软,在意大利本国工资升高、物价上涨的情况冲击下,再加上公司内部出现了管理问题,菲亚特汽车公司经历了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日子,公司连年亏损,在世界汽车生产商的排名榜接连下跌。此时,菲亚特集团的决策层中有不少人力主甩掉汽车公司这个沉重的大包袱。消息传出后,菲亚特汽车公司上下一片恐慌,都不知哪一天公司就会被卖掉或是解散。

1979年,阿涅利任命47岁的维托雷·吉德拉出任菲亚特汽车公司总经理。

吉德拉能给员工们的心神不定带来什么呢?

吉德拉看起来没有什么办法。

他总是带着微笑与大家在一起交谈、访问。

他询问的问题倒是不少。

不久,吉德拉的小本已经记满了最后一页。一天,他合上笔记本,召开了公司管理人员会议。

“诸位,近年来我们公司每况愈下,似乎要从欧洲汽车生产商的序列中消失了!对此,我作为一名老菲亚特人,深感痛心!今天,请大家思考,菲亚特的问题在哪里?”

一片沉默。

吉德拉随即宣布:“散会。”

众人神情严肃地离开会议室。

看着大家的背影,吉德拉满意地笑了。看来,他的计划已成功了一半:他相信今天的会议已经调动起了大家的情绪,首先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斗志,别看大家默不作声,心上都已经开动脑筋了。这样,才能为下一步的计划铺平道路。

几天后,吉德拉又召开了公司管理人员第二次全体会议,这一次,他可没有马上宣布散会,而是举起了他的“三板斧”:“我们要大幅度地进行机构调整,大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吉德拉严肃地说,“菲亚特汽车公司机构重叠,效率低下,是导致企业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

吉德拉动手果断,很快,他关闭了国内的几家汽车分厂,淘汰冗员,职工总数一下子减少了1/3,由15万人降至10万人。这次机构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对菲亚特汽车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的调整。这些海外机构数量众多,但绝大部分效率低下,所需费用却很庞大,经常是入不敷出,成为公司的沉重包袱。吉德拉毫不犹豫地撤掉了一些海外机构。他停止在北美销售汽车,还砍掉了设在南非的分厂和设在南美的大多数经营机构。

吉德拉的“精简高效”遇到了强大的阻力。菲亚特汽车公司的员工人数在意大利首屈一指,被称为“解决就业的典范”,这次裁减人员的数量如此巨大,自然引起各方议论,但吉德拉丝毫不为所动,坚定地完成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