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3
16860200000015

第15章 民俗(14)

还有一种说法则是把人的活动与动物的习性相联系来排列的。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夜深人静、繁星满天,是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古代天文学家常在此时观察天象,而正好这也是老鼠频繁出没的时刻,久而久之,人们发现了老鼠的这个习性,于是就把子时与鼠联系在一起,称为子鼠,并且按照子时是一天的开始而把老鼠排在了首位。古代农耕社会,牛是重要的财产,每一户农家都很重视。丑时(一点至三点),正是应该喂牛的时辰,这样牛才能长得强壮,能够干更多的活。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就成了丑牛。寅时(三点至五点),有昼伏夜行习性的虎在此时最凶猛,人们常常会听到阵阵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卯时(五点至七点),天已经开始亮了,带有露水的青草是兔子最喜欢的食物。人们常常看到兔子在这时吃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就是卯兔。辰时(七点至九点),比较容易产生大雾。据说龙是能腾云驾雾的动物,朦朦胧胧的仙雾中人们仿佛看见龙这种想象中的动物在飞翔。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巳时(九点至十一点),大雾逐渐散去,太阳开始照耀大地。蛇在此时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人们看到蛇总是感到害怕,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午时(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马的性子也很烈,就像中午当头的太阳一样,而马又是人类的得力助手,就像阳光也是庄稼生长的必备条件一样。马与午时相联系,午马应运而生。未时(十三点至十五点),阳光已经不那么灼人,这时正适合放羊。羊与未时相联系就是未羊。申时(十五点至十七点),太阳已经偏西,气温已不那么热,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了解了猴子的习性,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酉时(十七点至十九点),太阳就快落山,是家养的鸡该回窝的时候了。家家农妇都在此时四处轰鸡入窝,于是就有了酉鸡。戌时(十九点至二十一点),临睡之前,人们往往要四处巡视一番,而狗正是人们最喜欢也是最得力的巡逻帮手。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亥时(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成天吃了睡睡了吃的猪,在晚上还要喂食,深夜给猪添食可以让猪长得更肥。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在中国的古籍中,有不少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最早的大概是《诗经·小雅》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大意是说,庚午吉日是好时辰,适合骑马出门打猎,已经将午与马联系在一起了。而《论衡》中则有了比较明确的记载。《论衡》是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著作。书中记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这段话中出现了十一种生肖,独独缺少了龙。该书《言毒篇》又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这样,十二生肖就完整了,并且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相配的顺序与今天是一样的。此后,十二生肖已经十分流行和普遍。

十二生肖至今仍然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普遍的联系。不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相,并且仍然有纪年的功能。礼尚往来的过程中,人们也喜欢送与生肖属相有联系的礼物以图吉利和喜庆。

饮酒与品茶

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俗话说“无酒不成席”。长期以来,酒席上形成了很多约定俗成的酒礼和酒俗,从中透露出种种世风民情。

酒具有神奇的魅力,让人难以抗拒。酒既可助兴,又可消愁。自周朝起,民间就逐渐形成了饮酒的风俗,如祭神、祭祖饮酒,祈祷、庆祝农业丰收饮酒。每逢新年、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饮酒,婚丧嫁娶、迎送亲朋饮酒等等,端午节有菖蒲酒,重阳节有茱萸酒、菊花酒。

酒席上,当主人给客人斟酒时,常可以看到客人把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在一起,轻轻地在桌边点几下,表示感谢,这叫“叩指礼”。传说清朝乾隆皇帝有一次微服私访,来到一个小酒馆,坐下后为了不暴露身份,就让随行的太监也坐下来太白醉酒一起喝酒。皇命不可违,太监不得已勉强坐下来,后来他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办法,用三个手指在桌边轻轻叩了九下,表示行三跪九叩之礼。这个礼节慢慢传到民间,成为大家通用的酒礼。

酒席上还有很多禁忌。民间广泛流传着一句俗话,“茶七酒八”。这句话的意思是,给客人沏茶只能沏七分。而斟酒只能斟八成,过满或溢出为失礼。斟酒应按席位的大小依次轮流斟酒,否则就是对长辈和客人的不恭,切忌先给自己斟后再给客人斟。酒席上还忌讳壶嘴对着他人,这意味着对他人的不尊重。

我国有不少名酒,它的来历与当地的民俗有关。在浙江绍兴,家里生了女儿,就要酿制“女儿酒”,把酿好的酒装在特制的酒坛里,包上荷叶,封上口,抬到地窖里埋起来,等到女儿长大成人,准备出嫁时才取出来,作为女儿的陪嫁礼物。女儿酒的坛数必须是双数,取“成双成对”之意。盛酒的坛子也有要求,一般为五十斤、八十斤、一百斤装。这种酒很讲究酒坛的外观,有的酒坛上画有各种花卉、人物图像。或是写上“花好月圆”以示吉祥如意。这种酒坛被称为“花雕”,这种女儿酒也被称为“花雕酒”。苏州有种名酒叫“状元红”,是旧时文人考状元之前一定要喝的酒,他们相信喝了这种酒能带来好运。

古往今来,美酒飘香,诗文、书法等文学艺术品类都离不开酒的浸润,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酒能使书法家超越条条框框的约束,产生富有生命力的书法创作,酒与书法交融成一个绝妙的境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书法珍品,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它就产生于一次野外饮酒之戏。开狂草先河的张旭与怀素都嗜酒而书,被称为“颠张醉素”。酒能使文人墨客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酒与文学的结合产生了无数流传千古的佳句名篇。李白斗酒诗百篇,“但愿长醉不愿醒”,杜甫“白日放歌需纵酒”,白居易“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饮到日西”,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以重笔浓彩描绘了饮酒时的猜拳、酒令、联句以及击鼓传花等游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清代盛世时的酒礼、酒俗等酒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的习俗起源很早。古时候,人们称茶为“苦荼”,后来叫“槚”,一直到东汉时,“茶”的名称才固定下来。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最初被人们当做一种药材,具有利尿、祛痰、消食、提神等功效,后来人们发现它清香扑鼻,是一种很好的饮料,于是饮茶之风盛行,茶叶在人们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宋朝开始,茶被用做男女订婚之礼。婚姻的整个礼仪被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就是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这种以茶定亲、以茶为聘的风俗一直流传下来。从宋到明清,我国的饮茶风气越来越盛,茶叶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唐宋以后,饮茶之风从士大夫阶层逐渐传播到民间,形成了一整套有关茶的习俗。南宋都城杭州,每逢立夏,家家烹煮新茶,并配上各色精细点心,馈赠亲朋好友。我国各地的饮茶习惯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北方人爱喝红茶、花茶,南方人喜欢喝绿茶,蒙古人喝奶茶,茶园藏族人喝酥油茶。有饮茶谣云:“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

我国饮茶之风盛行,茶馆、茶室、茶社、茶楼遍布城乡。各地的茶馆也各具特色。四川的茶馆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身,苏杭的茶馆以幽静雅致著称,广东的茶馆与“食”结合,北京的茶馆富于文化韵味。茶馆、茶室不仅是饮茶解渴的地方,更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如江浙一带,谈生意、商量儿女婚嫁、调解纠纷等都在茶馆进行。茶馆还是各种新闻、消息发布的中心,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都会在其中谈天说地,茶馆成为一个地方社会舆论、新闻信息的窗口。

茶文化介乎物质与精神之间,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丰富的精神内容。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饮茶品茗开始的。人们品啜香茗时,往往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被封为“茶圣”的陆羽一生嗜茶如命,卖茶的店铺都将他的像当做神来供奉。白居易一生嗜茶成癖,留下了五十多首咏茶诗。苏东坡曾把“佳茗”比做“佳人”,且嗜茶到了梦中也不忘饮茶的地步,他写的咏茶诗也有几十首。

饮茶时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和礼仪,才能够使茶的味道回味无穷。品茶讲究审茶、观茶、品茶三道程序。审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审看茶叶,内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绿茶、红茶、花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种类来。更讲究的还可以分出“明前”、“雨前”、“龙井”、“雀舌”等。什么茶用多高温度的水,沏、冲、泡、煮方法各不相同。观茶是看茶叶的形与色,茶叶一经冲泡后,形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几乎会恢复茶叶原来的自然状态,特别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叶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则是芽头肥壮,芽叶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犹如旗枪林立。茶汤此时也会随着茶叶的运动而徐徐展色,逐渐由浅入深,由于茶的种类不同而形成绿色、黄色、红色等等。此时此刻观茶形赏茶色甚为赏心悦目。第三步才是品茶,品茶既要品汤味还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干嗅,即嗅未经冲泡的干茶叶。茶香可分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叶一经冲泡之后,其香味使会随之从水中散溢出来,此时便可以闻香了。品茶的茶具包括茶壶、茶海、茶盘、茶托、茶荷、茶针、茶匙、茶拨、茶夹、茶漏、过滤网、养壶笔、品茗杯、闻香杯等20余种,其中的闻香杯乃专供闻香用的。闻香之后,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托着杯底,分三次将茶水细细品啜,这便是“品茗”了。

品茶因茶叶的种类不同而异,泡绿茶首选玻璃器皿,喝花茶以细瓷盖杯为优,品乌龙茶则以宜兴紫砂为上。在饮茶之时,应当一小口、一小口地细心品尝。每饮一口茶汤后,应使其在口中稍作停留,再慢慢地咽下去,这样品茶才香。在端起茶杯时,应以右手持杯耳。端无杯耳的茶杯,则应以右手手握茶杯的中部。饮茶的时候,忌连茶汤带茶叶一并吞入口中,更不能下手自茶中取出茶叶,甚至放入口中食之。

四合院

民居建筑,是风土人情的缩影,更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而以四合院式建筑最为普遍。所谓四合院,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口”字形的内院式住宅。中国最早的四合院住宅遗址,大约是西周时建造的,距今已有近三千年历史。四合院民居广泛分布于南北各地,在汉族、纳西族、白族中广泛流行。

我国南方的四合院与北方稍有差异。南方地少人多,受地皮限制,以及炎热多雨的气候影响,南方四合院院落较小。一般用大石条砌成,从高向下看,院落如井,俗称“天井”。它有利于通风透光,提供阴凉,还可以用来排水。北方气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和采光,所以庭院较大,门窗也高大。各式各样的四合院中,北京四合院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北京四合院式的建筑在辽代已初成规模,明、清两朝逐渐完善,最后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居住在四合院里,只不过在建筑的体量上有大小之分,就连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紫禁城都是由若干个小四合院连接而成的。正规的北京四合院一般依着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分居四方的是正房(北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高墙围住院落,形成四合,大门开在宅院东南角,其八卦方位称“巽”。房屋和院落以南北纵轴线对称布局,分内外院。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扇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垒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四合院的大门十分讲究,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按照不同等级,王公贵族的屋宇式大门多至三五间,门口还要摆设石材雕刻的狮或拴马桩、石鼓等。跨进大门,迎面就能看到垒砌精致的影壁。影壁的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使人不至于一进门便对院内事物一览无余。影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为基座,中间为影壁部分,影壁上部为墙帽部分,仿佛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影壁与大门互相陪衬,互相烘托,在四合院入口处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影壁十分讲究,其上雕饰有精美的图案和吉祥话语,大大增加了四合院的文化品位。垂花门是四合院内的重要建筑,装饰也讲究,以端庄华丽的形象成为外院与内宅的分水岭。这道门除去家族中有重大仪式,如婚、丧、嫁、娶时打开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关闭的。进入垂花门之后,才正式进入四合院的内院。内院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门四面建筑围合起来的院落。北房坐北朝南,它是宅院中最主要的房间,台基和房屋的尺度都比较高大,一般是三间,大型住宅为五间。正房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这符合中国风水“明厅暗室”的标准。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东西两侧的卧室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正房的两侧还各有一间或两间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如同挂在正房两侧的两只耳朵,故称耳房。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如果每侧一间耳房,两侧共两间即称“三正两耳”。如果每侧两间,两侧共四间耳房则称“三正四耳”。小型四合院多为“三正两耳”,中型四合院为“三正四耳”。内宅的东、西两侧,各有三间房,分别向院内方向开门,称为厢房。东西厢房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如果四合院的规模较大,在厢房的南侧,还可以再加厢耳房。正房、厢房与垂花门之间,一般都有游廊连接。凡有游廊连接的房子,其前檐都有廊子,在廊子两尽端的山墙部分留有洞口,通向游廊,叫做廊门筒子。抄手游廊都成曲尺形,与北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门相连接,将内宅串联成一个整体。游廊不仅有通行功能,还丰富了内宅建筑的层次和空间,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