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主任应对班级偶发事件的技巧
16860700000008

第8章 智慧地处理问题(2)

然后,我也很坦诚地说出了小卢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我说:“首先,我一直认为你是一个讲正义、讲义气的孩子,我很喜欢你的性格。虽然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做人的原则最重要,就这一点你是班级里的表率。但是有时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像这次帮助同学,可以有很多方法而你却没有仔细考虑,差一点就造成严重的后果。我希望你能吸取这次教训。其次,你们现在的男女同学之间的所谓的‘喜欢’其实只是一种相互的钦佩、仰慕,是对别人优点的一种认可,这是正常的,也是一种友谊的开始。我也是从学生走过来的,我也有谈得来的男同学。只是我们那时重在比学习成绩,你追我赶,互相激励。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是相互学习的好伙伴。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友谊。这一点希望你能认识清楚。”讲完这些话后,望着他闪烁的眼眸,看着他逐渐松弛的神情,我想他会明白的。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做一个好班主任的先决条件是: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因为现在的学生成熟都较早,思想较为独立,遇事希望自己解决,希望老师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来对待他们。单方面的责骂、过分的包办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指导学生对已出现的情感问题进行观念和行为的调整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处理某些敏感问题时所表现的对学生的尊重有时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案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通过勤于观察来发现问题的例子,原本张老师接手的是一个同学之间课间打架的偶发事件,而且在张老师的调解下,事情也已经平息了。但是,细心的张老师从这一事件中,看出了“背后潜在的端倪”,发现了学生身上问题的真正的根子。在张老师的教育策略中,此时,还不是最佳的教育契机,直到张老师亲眼看到两位同学一起“同行”在马路上时,她才适时地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对两位同学进行朋友式的耐心的引导和教育。

从这个案例当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即班主任日常细心的观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班主任应当怎样学会观察呢?

长期以来,教育观察一直是教育研究的方法之一。所以,以发现问题为目的的班主任观察活动,既是一种简单的教育研究活动,更重要的是为揭示教育中的问题而准备,是班主任进行深入研究的初步阶段和基础工作,也是防控偶发事件的重要步骤。从简便实用的角度看,基于发现问题的班主任观察活动一般可以归为三种形式:

1.班主任的“单向”观察

所谓“单向观察”,指的是班主任根据一定的研究意图或教育目的,在学生不了解其意图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观察。与平时班主任对学生的“观察”不同,这里所说的“单向观察”是建立在比较明确的目的之上的,即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而进行的,而日常的班主任观察则往往更多是基于对学生的关心,并无明确的目的和意图。

班主任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学生活动场合,对学生进行多视角的细致观察,广为收集信息,作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以便通过更为准确的、完整的现象发现背后的真实问题所在。

让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

十多年前的一天,我奉命到一所初级中学担任一个学期的初二年级班主任。这是一个特色班,学生都有一门以上的艺术特长。

为了尽快地进入角色,放学后我随机找了几位同学留下来“聊天”,不经意间我发现同学们对坐在最后排的小赵同学很反感,而且很害怕他,有个学生说:“我们谁都不敢与他一起玩,连聊天都不敢,全班同学谁见他都会走开的,这个人有精神病。”

当晚,我通过电话问了几位同年级组的老师,可谁也说不清,只摸到两条信息:一条是这位同学是这个学期刚从外区学校转学来此,他有大提琴“十级证书”;另一条是这个同学确实有点“怪怪的”,很孤僻,下课也不与其他同学一起玩。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赵同学,我决定带着“中性”的眼光,悄悄地观察他一段时间。我分别在自己的语文课中、课间休息时、课外活动时间三个活动场合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通过大约一周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位同学行为举止虽然有点“与众不同”,但绝对不是同学们所描述的那种“怪样”。根据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的了解,我估计目前可能有轻微的心理障碍。为了进一步证实我的观察和分析,背着小赵同学,我与他的家长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结果证实了我的分析,而且从他家长那里还了解到,小赵的转学也是出于这一原因,并在转学前已去看过一次心理医生。

找到了问题所在,我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辅导计划,并在征得了小赵与家长的同意后,开始进行个别辅导和研究。在家长、任课老师、学校领导和部分班干部的支持下,这项研究工作一直持续了整整一年。结果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共同努力终于取得了比计划更理想的效果,小赵同学正慢慢地走出“交往恐惧”的阴影。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班主任“单向观察”的案例,班主任“放弃”同学对小赵的评价,持中性的态度,抱着发现问题、探索原因的目的,对小赵同学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和分析,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找出了问题的真正原因。于是,班主任在此基础上与专家携手,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了科学研究和辅导的计划,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班主任在师生互动中观察

班主任的研究一般都是以学生为对象,班主任对学生的观察往往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进行。譬如,某地高级中学的教师为了真实了解高中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变化情况,带着课题下农村,与学农同学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与同学互动过程中,观察学生“自然状态下的言行”,比较真实地了解到了学生对劳动、生活、同伴交往、前途等方面的价值观念,为“社会转型时期高中学生价值观引导与教育对策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班主任在师生互动中对学生的观察,一般可以有三条途径:一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和郊游中观察学生;三是在与学生交心或聊天中观察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在与学生互动中观察学生时,应当注意营造“自然”的氛围,切忌刻意地、“间谍”式地打探,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而适得其反。

3.间接式观察

所谓“间接式观察”,是指班主任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要求,通过第三者的观察,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现其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中存在的不适应情况和问题,为科学制定研究计划提供准确的依据。

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是班主任的职责所在。但是,学生的问题表现又往往是全方位的,许多方面班主任老师难以观察到,比如学生的家庭劳动意识问题,但却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探索如何指导家长开展学生家庭劳动观念和技能教育的时候,班主任只能通过家长或学生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协作,承担“替代观察”的职能,根据班主任的研究目的和操作要求,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以掌握相对准确的学生家庭行为表现情况,为发现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

总之,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是班主任解决学生问题、研究处理偶发事件的重要依据和先决条件之一,不可忽视。

巧妙地拐个“弯”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

新来的赵兰老师刚跨进初二年级教室,突然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戴眼镜、留双辫的人头像,上面写着“赵兰遗像”四个大字。赵老师面带笑容地对黑板上的画像欣赏了一下,转脸扫视全班同学,平静地说:“画得很像我,字也写得比较端正,可是多写了一个字。谁能说出多了个什么字?”此时,除王小虎低头外,全班同学都注视着黑板。王小虎的邻座刘俊用胳膊捅了小虎两下。

“刘俊,你能说出来吗?”老师看了一下座次表,点名提问。“多……多了一个‘遗’字。”刘俊站起来结巴了一下,大声回答。

“为什么呢?”赵老师点了点头,又追问。“因为……因为赵老师没有死,所以不能说是遗像。”刘俊又结巴了一下。

“对!回答得好!”赵老师微笑地点头赞许。全班同学几乎都凝视着赵老师,只有王小虎仍然低着头。赵老师转身擦黑板,接着写了两道昨天学过的题目,点名叫二人板演,其中有王小虎。王小虎面红耳赤,神情紧张,站在黑板前面只字未写。赵老师轻声地对他说:“下去,好好看别人怎么做。”

下课前,赵老师说:“开学好几天了,班里的黑板报还是空空的。我建议学习委员刘俊和王小虎两个同学利用课余活动时间先负责编辑一期。我特别希望王小虎能发挥自己在美术方面的特长,但是一定要首先把基础学科学好。”

第二天,赵老师走进教室,看见班级黑板报已经图文并茂地呈现在眼前。王小虎走到赵老师面前,递给她一张纸?一鞠躬,下去了。赵老师一看,上面开头写着的三个大字是“检讨书”。赵老师随即将纸叠好,笑着说:“王小虎是个好同学,知错就改,有决心,有行动,我们相信他会有更大的进步。”

通常,对画“遗像”的事,一般人都可能会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息事宁人,不闻不问,自己用板擦一擦了之;二是大动肝火,暴跳如雷,责问、呵斥惹是生非的人。显然,这两种方法均是简单从事。相比而言,赵老师避开了常人惯用的老套,并未简单采用不是“进攻”就是“撤退”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拐了个“弯”,抓住对方的特长,出其不意地加以赞许,进而调动其积极因素,化腐朽为神奇,既避免了极易形成的尴尬局面,也激活了一个后进生勤奋向上的进取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懂得如何启发,是教育的伟大本领。”瑞士哲学家艾米尔也认为“教学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一个教师,除了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娴熟的教学艺术,更要有统率全班几十个学生的过硬本领。尤其是在少数学生有了些出格的言行时,必须要遇事冷静,心存爱意,竭力做好启发、引导、转化工作,使其幡然悔悟,走向新的起点。此时,只要善于“拐弯”,你定会惊喜地发现,你面对的将是一片崭新的天地!

转移矛盾,借题发挥

处理偶发事件的招数有很多,“转移矛盾,借题发挥”就是其中一种。

我们先来看一位班主任对此招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