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心理专家
16914100000017

第17章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辅导(3)

老师把方方叫到了学校的花坛旁,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他说:“老师看到了你的进步,你上课不像以前那么爱搭话;老师也看到了你的优点,不喜欢和同学斤斤计较;老师也看到了你的决心,不管别人怎么说,你还是下决心改正上课爱搭话这个缺点,并且在努力做着。但老师也看到了你的不足,那就是你没有找到如何反驳同学说你‘不自量力’的好方法。”方方点了点头,老师接着说:“你想知道老师的方法吗?”“想知道。”“你应该在课后与那几个说你的同学个别交流,不应该上课时就反驳他们。你上课一反驳,那不是又随便插话了吗?”老师说。他愉快地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在班干部的配合下,许多同学也明白了原因,不再取笑方方了,方方的这一改变换来了更多的鼓励和帮助。

几个月后,方方变了。他不再管不住自己,而是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上课时安静了,回答问题也准确了,成为上课举手积极分子,而且英语等各方面成绩都更上一层楼了,他还被选为学习委员,成了老师的好助手、同学的好榜样。

对在课堂上多动的学生,怎么办?

我们先看下面这个案例:

“我很想认真学习,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多动,希望老师能帮帮我。”在和肖雨谈话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肖雨是王老师班上的一名学生,课堂上特别好动,几乎停不下来,总喜欢回头说话,东张西望,手脚不停,有时坐立不安,而且时常口中念念有词,甚至无法控制地站起来,离开座位。于是,王老师和肖雨约定:如果以后上课时,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王老师就在他的课桌上放一个粉笔头,以示提醒。

对于一贯多动的学生,要改变其多动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不断改进和调节的过程。通常多动的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而且冲动任性,不服管束,常惹是生非,学习成绩较差,又缺乏自信心,总认为自己智力不如别人,成绩无法提高,因此愈发散漫失控。但是,这种多动的学生与多动症儿童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患多动症的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仅是多动的学生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够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他们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另外,多动的孩子在严肃的陌生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乱吵闹;多动症儿童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从学校教育实践中发现,课堂上多动这种问题行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从小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好动,不认真听课,影响自己和他人学习,这是一种行为习惯上的偏差。鉴于多动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要想改变他们多动的坏习惯,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是“笨”,而且多动的毛病是可以改变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使学生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从主观思想上与教师达成一致。案例中,教师从谈心开始,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赖。然后,教师以一种帮助朋友克服困难的方式,向学生提出“放粉笔头”的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但是,一旦这种天性演变为一种无法控制的坏习惯,就会变成一种多动的问题行为,这种不良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动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自控力低下而引起的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严重分散学习精力,因此无法认真听课,对老师讲课的内容一知半解,长此以往学习成绩就会逐渐下降。如何有效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多动,是中小学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一般经常使用的终止问题行为的方法如下:

(1)信号暗示。授课过程中,如果发现哪个同学表现出东张西望、坐立不安,用信号暗示比较方便,如突然停顿、走进学生、用眼神暗示等,用以提醒、警告学生,可以不影响正常讲课。

(2)使用幽默。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就容易下降,产生问题行为,这时教师可以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提示学生。

(3)创设情境。针对个别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可适时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或让他们做一些相关的别的事情,如小竞赛、小表演、小制作等。

(4)有意忽视。某些学生的问题行为隐含着想赢得他人注意的愿望,如果教师直接干预,可能正好迎合了他的目的。因此,教师有意忽视,学生反倒会自觉没趣而改变其行为。

(5)转移注意。对于那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行为,如果当面直接制止,可能会收到相反的效果或产生后遗症。这时可运用比喻、声东击西加以暗示,使之转移注意,从而停止其问题行为。

(6)移除媒介。有时学生在课堂上做不相干的事,如读漫画书、玩电子游戏玩具等,教师可将这些东西拿走,清除媒介物,从而制止这种行为。

(7)正面批评。如果上述各种方法对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都不奏效,那么就要正面严肃批评,指出其错误,制止其行为。当然,正面批评要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

(8)利用惩罚。对于个别比较严重又难以制止的多动行为,可适当利用一些惩罚措施。如运用得当,可以起到制止问题的作用;如惩罚运用不当,不但不能制止问题行为,反而造成逆反或对抗性行为。因此,必须慎用惩罚,不到迫不得已最好不用。

案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约定,其实是一种暗示和提醒的手段。通过这个暗示和提醒,学生从主观意识上,已经开始有了转变的欲望。事实上,暗示与提醒要比课堂上的批评效果更好。试想一下,当学生在课堂上又出现多动的问题行为时,如果教师用粗暴的态度干预和批评,必然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而且对问题学生来说,只是受教师的严厉指责的威慑,可能有几分钟被迫听课,但是几分钟之后往往又会重蹈覆辙。这就是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常常碰到的所谓“无可救药”的状态。案例中的教师采用了一种婉转的方法,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上课总爱“自说自话”,怎么办?

英语课上,所有学生都专心致志地做着课堂练习,老师在走廊间走来走去。突然“哈哈……”一阵笑声在安静地教室中响起,所有的目光一瞬间集中在一个男孩子身上。男孩不以为意,自顾自说了句:“总算做好啦!交啦!交啦!”教师马上制止他,让他安静,以免影响其他同学。但是他仍摇头晃脑地一边发出哼哼声,一边径自上台交了本子,回到座位坐下。全班同学都笑了,英语老师则郁闷不已。下了课,英语老师到我这儿来“诉苦”。当时,我想可能是个别现象,所以也不以为然,只是用言语安慰安慰英语老师。一个星期之后,语文、音乐、美术老师在同一天都向我告了状,原因是班上有许多学生在上课时,不时发出怪声音,特别是几个男生,女生只是个别现象。

我们应该看到,首先,学生在班级中的这种“自说自话”的行为是比较普遍的,关键在于是否超越了“度”。适度的“自说自话”是不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但是超越了这个“度”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师生。

其次,基本上学生都希望老师承认他们的价值、其他同学肯定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为了这个目标,有些学生就比较喜欢表现自己的能力或勇气,甚至故意做一些不被老师接受的事,被老师批评,也是表现自己勇气的一个方面。

再次,学生中有一部分是比较喜欢起哄的,他们虽然不敢当面锣、对面鼓地和老师直接“斗争”,但是一旦有人带了头,他们也就开始起哄了。

根据以上对学生心理的分析,案例中的教师采取以下策略:

1.“避实就虚”。当学生想看老师如何处理这件事时,老师首先避开不谈,跳开注意点,使他们十拿九稳的心理得到一次冲击,这时老师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想对策了。

2.“敲山震虎”。当着他们的面,从学生的一方了解情况,使其感到老师对他们这件事是经过仔细了解的,并不是“道听途说”,让他们感到自己其实在班级中并不是“一呼百应,群龙之首”。

3.“遇强更强”。三年级的孩子心力还没能坚强到进办公室而不害怕的地步,适当的以“请”进办公室来进行心理震慑是必要的。老师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意图,能够得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