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心理专家
16914100000031

第31章 情绪问题心理辅导(1)

学生有焦虑情绪,怎么办?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其中在中小学生中的发生率比较高。严重的焦虑不仅影响到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而且还可以会危及到他们的身心发育,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我们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约有10%左右的中小学生存在着过度焦虑的心理情绪。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调节过高的焦虑心理,使他们的焦虑水平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这既有利于他们提高和学习的效率,又有利于他们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焦虑是学生们常遇到的一种不良情绪。

那么,如何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呢?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

某13岁的小学六年级女生,从入学到小学六年级都是三好学生,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学习很用功且很积极,也是同学心中的好榜样,可是,最近总是上课不专心,心不在焉、若有所思的样子,上课很少像以前那样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下课时则独自坐在座位上,有时显得很疲惫不堪的样子,且经常独自玩,脸上很久都没有笑容了。该女生的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总希望她能考上重点中学,每当女儿放学回家总反复讲“这几年家时的钱都花在了你的身上,希望你能够考上好的学校,如果考不上重点,就没出息了”。

对该案例的辅导方案和措施是这样的:老师让该女生自己思考“考不上重点中学就一定会成为别人的笑柄吗?”并指导该女生要认清楚问题,告诉女生,一切都只不过是假设而已,对事情不好的一面过于担心了。事实上,担心只会增加烦恼,给自己施加压力,会使正常的学习和休息受到干扰。其次,让女生思考第二个问题“考不上重点中学就是对不起爸妈吗?”从而指导女生要认识到如果自己考不上重点中学就是对不起爸妈的想法是不客观不合理的,让学生理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付出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以血缘和亲情基础的,进而告诉学生爸妈之所以抱着很大的希望是发自爸妈内心的关心、爱护和欣赏。作为孩子,只要能够体味到父母的心意尽心尽力努力学习就能够使父母感到欣慰了。

针对该女生以上认识的基础上,再给予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辅导,第一周属于认知调整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老师利用各种场合让学生认识到过度紧张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会影响自己的各个方面,要学生能够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能够正确的对待升学的压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持一种比较平静的心境去调节情绪,乐观地支配自己,第三周联系家长。在这个阶段里,老师进行学生家长访谈,并交换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表现和状况,希望家长不要给学生施加太大的压力。通过老师的辅导和家访。该女生主动地和其家长交换了对升学考试的看法,其学习焦虑的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

案例二

一个14岁的初二男生,其行为表现是:学习成绩差,初一时学习成绩始终徘徊在后十名,有些自卑,不愿与学生进行交流,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很少积极回答问题,时常不完成作业,害怕考试,考试结束后向家长隐瞒成绩,对教师和家长有抵触心理,在教师和家长之间撒谎。该生小学学习尚好,进入中学实验班后数学成绩不理想,虽进行过努力但效果仍不理想。教师要求约见家长时,该生提供假的电话号码并撒谎声称其父母不和,叫家长则会使家庭破裂,从而迫使教师打消了与家长沟通的念头。该生的父母对他的期望较高,要求极严,任课教师在得知该生欺骗老师的时候也没有采取什么手段。

该案例的辅导措施如下:老师在辅导过程中坚持努力把握学生心理,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首先对学生产生学习焦虑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再进行精心的设计辅导方案。

在实施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年龄、情绪、心理等出发、进行换位思考,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地、朋友式的倾听该生的苦衷,每次辅导有一个明确的辅导目标,但方式不尽相同,在班主任辅导的同时,积极协调其他任课教师一同工作,在课堂上鼓励他多提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中,进而培养其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让学生对班级产生一种归属感,并让该生承担领导的职位,让他在为大家服务的过程中改善并融洽同学关系。此外,和家长联系,与家长多沟通,并建议家长与学生多沟通、多鼓励,给学生适时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努力的目标,缓解其心理压力。经过近一年教师和家长的努力,该生的学习焦虑基本消除,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初二第一次期中考试较初一期末考试提前了十三名。

案例三

某15岁女生,自幼体弱,但学习进取心极强,成绩优秀,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一直是班上第一,进入初中后,在年级中一直保持前五名,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和同学竞争的激烈而越感学习力不从心。直到初二的一次大考中,有几位男生后来居上在一次考试总分超出她三分,此后,她就精神委靡,每次考试成绩波动很大,成绩呈下降趋势,上课与作业精神都不能集中,常有疲倦感,且夜不成眠,甚至连续两昼夜不睡觉,身体越来越弱,学习被迫中断了约20天。

其父带她到处求医均无明显疗效,在家里休息两个多星期的她也按捺不住就返校学习,可学习也只是勉强维持而已。其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自该女生成绩波动后,其父母就一直非常忧虑,经常在她面前唠叨,并表现出烦躁失望的情绪。家长对女儿的瘦弱与失眠刚开始认定是身体不太好营养不良的原因就买了很多营养补品,在效果不明显后,又带女儿到处到多家大医院求医,经多种大型仪器检查均未发现有任何明显的身体性病变,后来,该女生自己也忧心忡忡,疑心自己的确患了“神经病”。

教师对该生的心理辅导对策和过程如下:首先,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关系,增强学生的主动求助的意识和动机,并让学生感到教师所给予的安全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诱发学生说出自己身体不适的地方并告诉学生自己所面临的这种情况属于常见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为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其次,教师通过辅导让学生改变认知方式,建立合理信念。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把自己一直固定于班级优秀学生的角色、考试必须第一的想法是不太合理的,是绝对化的一种理念,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成绩都是学习努力的结果,战场上并没有常胜将军,从而树立该生只要自己树立和他们比一比试一试、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自己的学习成绩仍然会非常好的。再次,在学生长期的学习压力和自我责备中,该生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简易的放松训练,让学生养成自我调节的习惯。

此外,教师还多次进行家访或约家长来校见面,与家长沟通教育孩子的意见和方法,让家长不主动或者不刻意地打探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要过度关注学生的成绩波动,不要过于对学生忧虑、急躁。一周后,该生的睡眠安稳了,一个月后,学生的身体状况基本恢复。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及老师对安全的辅导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解决学生的学习焦虑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的表现及异常行为的出现,教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在现实的教育中,家长总是过度地对子女报以较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学校教育则更多的传授于学生的是知识和升学考试的教育,学生的绝大多数的兴奋点都放在了知识的学习上,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训练力度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都要意识到,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和家长不能坚持“惟成绩论”的观点,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健康的发展。

除了学生焦虑外,学生们还会有考试焦虑,生活焦虑等多种多样的焦虑情绪。老师要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焦虎问题进行积极的关注,有意识地为学生的焦虑情绪进行引导和疏导。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疏导和降低焦虑情绪的方法,仅供参考。

1.告诉并指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照顾自己要学会放松和休息。一切事情都需要未雨绸缪,防治焦虑也同样如此。因为焦虑和一些经常不被人意识到的扩散的肌肉紧张结合在一起,因此,首先要学生们学会放松和休息以此来减少肌肉紧张所带来的焦虑情绪。

放松的方式之一则需要专门抽出时间进行放松训练:躺下,四肢平放,保持镇静,闭上双眼,左右移动下颚,松驰脸部肌肉,用腹部慢慢地进行呼吸,同时脑子尽量想一些比较舒心的事情,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想像中的舒适愉悦的环境中,美国哈佛大学医学赫伯特·本林说,“一个人身心过分紧张,会削弱体内免疫系统的机能。沉思冥想带来的完全松弛,会减缓身体的紧张,也是防治许多疾病的有效方法”。这种方式持续十分钟就比较见效。

放松的另一种方式是不必专门抽出时间,而是预防性的方式,即,无论人身处何方,坐着的时候,可以让自己的手臂自然下垂至大腿上,放松肩部,用腹部静静呼吸,这样的练习只需持续几秒钟,也会起到稍微放松紧张的肌肉的作用,而且如果这些小小的放松练习能够在白天持续地有规律的做的话,在晚上会更放松些的。

2.教育学生学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焦虑者们倾向于否定地消极预测一切事物。表现出来的几句典型的话语是:“这肯定不行”,“我要迟到了”,“人们认为我不行”等等。这些消极的预测使焦虑者忘记了它们只是些假设、一些猜测而非实际,因而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学生问自己“我敢确定吗?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焦虑者们还经常会夸大他们遇到的问题的结果,往往是把一些非常小的小麻烦当作严重的“灭顶之灾”,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学生问自己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事情严重吗”?比如学生为考试而焦虑不安的时候,可以建议学生扪心自问“如果我这次考试失败了,我的生活真的会因此而彻底完蛋了吗”?焦虑者们需要因为自己有焦虑情缘去主动寻找一些解除焦虑的方法,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教会学生学着问自己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我能够做什么有用的、合适的事情吗”?通过让学生问自己应该“怎么办”来达到制止焦虑、忧虑程度的上升,以寻求适当的解决焦虑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付诸于实际行为之中。

3.教授学生些平息焦虑的方法

每一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令人焦虑的事情,因而老师和家长还应教给学生和孩子一些消除焦虑的具体的实用的方法:

(1)观察别人在自己焦虑的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或者想象不焦虑的人们遇到这种事情应该怎么做。

(2)在受到刺激要焦虑的时候,问自己焦虑的是否能够起作用,对自己是否有好处,能够对解决问题起到任何作用吗?

(3)让学生从以前的焦虑教训中吸取解除焦虑的成功经验,寻找解决这次焦虑的方法。

(4)让学生感受美好的时刻,因为焦虑存在于预见预测中,所以,让焦虑者学会不要思想,不要过度的活动,在必要的时候,什么都不做,只是感觉、倾听并欣赏这个世界。

(5)教给学生一种自我接受的策略。这种策略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兰登提出来的。在这种策略中,让学生不要与这种不安的情绪对抗,而是体验它、接受它,为此可以自言自语地说:“我真的害怕吗”,然后长长地、慢慢地做几次深呼吸,这样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深呼吸上,即使刚开始不容易做到,而且困难常常也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一定要坚持不懈,而且要锻炼自己像局外人那样观察自己害怕的心理,注意不要陷入里边去,不要让它完全控制住自己,“如果我感到害怕,那我确实就是害怕。但我不能因害怕而无所作为,让我继续用我的眼睛,继续观察。”此刻甚至可以选择和自己的害怕心理对话,请它告诉自己可能遇到的最坏结果,从而可以正视并接受它。这一策略有助于使学生从焦虑,从自我烦恼的意识中摆脱出来,从而进入现实,真正地面对现实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幻想和预测。

学生感到绝望,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一则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讲述的案例:

离高考还有97天,一位告诉妈妈“自己实在不想活了”的女孩李婷,在爸爸的陪同下,如约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李婷聪慧文静,性格内向。开始交谈时,她很少抬头看我,即使抬头,目光也不敢与我对视。

为了让她放松,我就主动与她聊起她和爸爸、妈妈在家的一些生活琐事。比如在家爸爸、妈妈谁最爱你呀,在生活和学习上谁管你最多等等。她不太乐意地回答着我的问题。

从她的言谈中看得出他们的家庭很幸福,爸爸和妈妈都很疼爱她、关心她。妈妈是一家工厂的厂长,在生活上照顾得比较多,爸爸在学习上关照得比较多。我问她:“你这样喜欢爸爸和妈妈,想没想过将来用什么方式来报答他们呢?”她说:“没想过。”

像这样的学生该怎样进行心理辅导呢?我们不妨看看这位老师的做法。

为了让她诉说出内心的苦衷,老师接着说:“你填一张气质测量表,就可以大体知道你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了,你愿意吗?”她点着头痛快地答应了。

约20分钟后,她的气质类型测量结果出来了,属于黏液气质类型。老师就从这个话题说起,只说她气质类型的优点。比如她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计划、有条理,自我控制能力强,待人诚恳,不耍小心眼儿,办事稳重、踏实、不轻浮,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等等。正是这些优点才使她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听了这番评价,她觉得很符合自己的特点,显得很激动。

接下来,随着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拉近,她像开了闸的渠水,倾诉着内心的委屈。老师则像静静的渠坝,倾听着流水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