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心理专家
16914100000004

第4章 学习心理问题的辅导(4)

1.没奔头,灰心了

人做任何事情,没有奔头,他是绝对不会起劲的,大人孩子都一样。每天忙忙碌碌挣不着钱的买卖,谁会努力去做?很多学生根本不爱写作业,原因就在于此。写作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项没有奔头、没有希望的事情。他们心如死灰,不写作业不过是他们消极心态的一种表现而已。

灰心者又可以细分成两种,一种是整体灰心者,另一种是局部灰心者。

整体灰心者是完全厌学的人,甚至是厌世的人,对这种人谈完成作业,属于浪费时间、浪费感情。你想,一个人连学都不想上了,甚至连活都不想活了,你还跟他谈什么“明天一定要完成作业”,牛头岂对马嘴?所以,一位班主任如果发现某学生整体上处于心理崩溃的边缘(这需要班主任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那就不要和学生纠缠什么写作业问题,而要用主要的精力了解他的心理问题在哪里,加以干预。事实上这时候教师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心理医生,催学生写作业则成了次要工作。如果班主任的业务素质不能胜任此项工作,可以让学生去找学校心理老师或者医院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这时要做的是,先放学生一马,不要每天催逼他的作业,否则会干扰心理治疗,弄不好还会造成学生迅速辍学,或走向崩溃。

对局部灰心者比较好办,因为这种学生不是门门作业不交,而只是某一两门作业不交——他对这门课灰心了。面对这种学生,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那几门老师提也不提,每天揪住不完成作业的科目批评了又批评,把学生弄得很绝望,索性门门都不做了,反正也是一个“不完成作业”的罪名。这不是促进,而是促退。正确的做法是先稳住阵脚,告诉学生:“你不是不完成作业的学生,你只是某一两门作业有困难,我们慢慢解决。”然后帮学生切实找到他这一门课写作业困难在哪里,为什么灰心了,逐步加以解决。

2.作业不会做,或者障碍太多

有很多不交作业的学生都属于这一类。他们写作业时写写停停,磕磕绊绊,困难重重,有的甚至大部分题都不会。老师又催得紧,怎么办呢?小学生或者家长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中学生,就向家长求援,其他的人就打电话发短信问同学,或者干脆就头天不做,第二天早晨交作业本之前拼命抄别人的。在很多学校里,抄作业的现象很普遍。有的人抄作业是因为懒惰,其实他自己是可以做出来的,这是态度问题;可是也有不少人抄作业是因为他确实不会或者他的速度太慢,完不成。后一种情况就不是态度问题了,是能力问题。可是一般老师遇到学生抄作业的情况,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进行道德谴责。这是很不妥当的,不但冤枉了一些学生,而且绝对不能解决问题,因为道德谴责是不能提高学生能力的,道德压力只对那些有能力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起作用,确实不会做题的学生挨一百顿骂也还是不会,甚至可能更不会——你把他骂傻了。

他为什么不会呢?有可能是智力问题,有可能是基础问题(知识有很多漏洞,连不上串了),还有可能是暂时没有入门(几何、物理、化学常常会有这种现象)。

所以,教师面对一个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千万不要急于批评、谴责、惩罚,一定要认真观察和询问,他到底会不会。如果发现他确实是不会,那就什么批评的话也不要说,该补课就补课,该请家教的建议家长请家教,该等待的等待(暂时没有入门的),而且应该允许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不做或少做作业。

3.挫折感

这种学生的主要问题不是学不会,能力还是可以的,他们也没有完全灰心(整体精神状态尚可),也不是懒惰(在其他事情上可以看出他的勤劳),只是写作业提不起精神来,经常不能按时完成。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受的挫折太多了。也就是说,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超标了,而且太急躁了。无论他们怎么努力,总是得不到肯定,甚至作业按时完成了也会受到批评(还有错题、字写得不漂亮等等),成绩提高了也要受批评(没有达到教师、家长主观确定的“大跃进”标准)。教师、家长总是拿别人的优点比他的缺点,总是用自己理想中的他来贬低现实生活中的他。久而久之,他就会经常处于沮丧状态,对完成作业也就没有兴趣了。

这种学生不难鉴别,也比较容易帮助。只要老师和家长实事求是地肯定他的进步,他很快就会转变精神状态,作业完成状况也会好转。如果实事求是的表扬仍然不能使他改变,那他可能就是另外类型的人,要另换办法了。当表扬不管事的时候,家长、教师千万不要责备孩子不识抬举,应该首先想到的是,可能我们自己诊断错误,开错药方了。

4.不喜欢这个老师

学生不交作业竟然是因为不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这可能吗?可能。如果某个学生其他各科作业完成得还可以,本来这门课的作业也能顺利完成,自从换了某个老师之后就不交作业了,或者自从跟某位老师发生了冲突之后就不好好写作业了,那可能就是这种情况。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常常情绪化地处理问题。他如果从心底里讨厌甚至仇恨某个教师,就会想:“我干吗要给他完成作业?就不写!”“我偏不交作业,我一定要考个坏成绩,拉下他的平均分,让他得不着奖金!”这不是编的故事,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这其实是人际关系问题,不是作业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先不要提什么作业不作业,而应该主动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接受孩子的正确意见。该倾听的倾听,该解释的解释,该道歉的道歉。关系缓和了,作业问题就解决了。有的班主任碍于面子,明知自己有错,也不愿向学生承认,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就要出面,或者劝说班主任,或者和稀泥,总之要把关系弄好。万不得已,学生只好换班或转学。如果班主任和学生关系普遍紧张,必要时也需要撤换班主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孩子厌学,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两个教育案例:

一、子荛,男,15岁,在某中学读初中。他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小学期间学习比较认真,成绩中等,升入中学以后,由于脱离了“保姆式”的教育方式,学习渐渐失去了自觉性,没有学习动机,精神松懈,对学习毫无兴趣,成绩逐渐下降,成为学习困难生。由于性格内向,子荛在校很少与同学交往,比较孤立。课上不能集中精神,经常走神儿,家庭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在班里倒数。上课时,他从不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不举手回答问题,给老师一种破罐子摔到底的感觉。从精神状态上看,他整日昏昏沉沉,毫无目标,在茫然和消沉中度日,失去了青少年应有的朝气和活力,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二、飞飞,男,某普通学校的小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学习成绩极差。上学常忘记带当天的课本或带错。几乎没有按时完成过作业。平时在家少言寡语,喜欢独坐。在校性格孤僻,与同学关系紧张。三年级时,一次实验课,飞飞在班里第一个完成,于是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被老师批评违反纪律,他十分尴尬难堪。从此,他更加厌恶上课。任课老师的批评均反映在他上课常发出怪声,与老师无理取闹,布置的任务不完成,作业不做也不交。为逃避上课,他常常躲在厕所里。经测试,飞飞的智商101,属于正常水平;《临订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敌对因子和焦虑因子得分超出正常值,其余各因子得分均属于正常范围,不足以证明其患有心理疾病。

案例一中的子荛,由于性格孤僻,情绪低沉,在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造成了发展性的心理问题。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①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采取了应付差事的态度,甚至为学所困,有厌学的情绪,不知道学习是为什么,就好像是漂泊在海上的一只孤帆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永远也达不到成功的彼岸,看不到希望的曙光。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与障碍时也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克服。②没有学习兴趣。觉得学习是一件极其枯橾无味的事情,以逃避的方式去应付学习,根本就没有投入,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③孤僻的性格和消极的情绪使子荛缺乏学习进取心。由于他长时间不愿意和同学、老师、家长交流,自我封闭,孤立而又唯我独尊,所以深处集体中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似乎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局外人,没有竞争意识,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④家长对孩子的漠视也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子荛的父母工作繁忙,对孩子关心较少,失去了与孩子交流的机会,也很少过问孩子学习和生活,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了隔阂。他们只是看到学习成绩下降便恨铁不成钢,却从不考虑如何将铁炼成钢。由于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也失去了与老师的联系,无形中就使孩子在精神状态上形成了一种松解、懒散、无所谓的态度和习惯。

放弃学习,是指由于教学内容太难或太易,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无法接受;或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没有变化,语言平淡,甚至无意义的重复,使学生失去了听课的兴趣;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屡战屡败”后产生无力感。它主要表现在,学生上课注意涣散,不愿上学读书、做作业等问题行为上。此类行为,更多的发生在一些成绩偏差、意志比较薄弱的学生身上。案例二中的飞飞就是这样的孩子。好奇心和表现欲是每个人都非常看重的东西。没有这两样东西,任何人都会厌恶自己的生活,学习上也一样。如果失去了好奇心也就是对事物没有兴趣,谁也没有办法把事情做好。飞飞原本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对学习没什么兴趣,再加上老师偶然一次不当的批评,严重打击了他的表现欲,致使他由恐惧老师泛化到厌恶上老师的课,对老师产生了严重的敌对情绪,对学习彻底失去了耐心。这些使他在学校里丝毫感受不到快乐,最终发展为厌学,甚至逃学。

近些年来,孩子厌学情绪比较普遍。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按说,从人的本性来说,求知好学本是天性。人们总是希望能得到更多知识。可是,事实上越学习,学生越厌倦,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老师的注意。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厌学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呢?

(1)强化学生的优点

要想帮助厌学的学生改变现状,老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为了更好地掌握他们每天的表现情况,老师可以专门为他们准备一个记录本,让班级干部负责每天为他们写一条优点,记录本定期返回给老师。这样老师对他们的内心和日常表现能够深入了解,包括上课发言的每一句话都清楚记录。一直坚持并采用随时记录随时表扬的方式,对厌学同学给予鼓舞和激励。他们受到表扬也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表现出的优点就会越来越多,学习积极性、听课、完成作业等方面都会有所好转。老师再根据学生记录本上的真实情况,在适当的机会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感受到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个具有很多优点的学生,让他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树立自信。随着谈心次数的增多,师生感情加深了,老师再以“建议”的方式告诉他们“如果这样做会更好”。渐渐的,他们就能主动克服自己的不足,这时,老师再及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等正向强化,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持之以恒。

(2)维护学生的自信

面对问题,用积极的情绪维护厌学学生的自信非常必要。发怒只能拉大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耐心面对、积极解决,教师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发挥教育作用。维护学生的自信,切记一点——少向家长告状。虽然个别学生会一时表现不好,但他们并不想家长知道,让父母失望或生气。老师如有能力解决就不要一味地告状。尽管老师与家长沟通、联系,互相告知在家、在校的表现是必要的,但有时适当的隐瞒也是必要的。不过,学生表现好的地方让家长知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厌学学生本已脆弱的自尊,给他们喘息、改正的机会,而且,要尽量少批评。学生表现不好的地方,争取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有的时候,也许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但是只有这样做才会奏效。

(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其实,有些学生厌学,不是他们讨厌学习,而是因为不会学习,产生无力感,才生成的消极情绪。那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首先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活动真正当成一种内在需要,彻底打消为老师、为父母学习的念头。其次要介绍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得当,必定事半功倍,如:学习要注意“三先三后”——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做好系统复习;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要有计划、分科目地做好系统复习;合理利用时间和大脑,不搞疲劳战术,以质取胜;努力提高学习效率等等。最后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计划学习的习惯;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善于请教的习惯。当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就不会再把学习当成负担。

(4)教会学生反思自我

厌学,对学生来说,他们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因为责任不全是他们的,简单责备学生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应该用一颗爱心去帮助他们“改邪归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同情人,对人由衷的关怀,这是教育的血和肉,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必须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受伤害的学生,那样将会给他们受挫的心灵以莫大的勇气。但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学生自己想解决问题,问题才有可能得以解决。让学生定心理日记,记录自己的心理成长轨迹,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起到治本的作用。经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他们最终可以品尝战胜自我的快乐,体验超越自我的愉悦。

学生逃学,怎么办?

逃学是指学生在上学期间擅自离开学校到社会上闲混的行为。

“逃学”与“旷课”的含义大体相同,细微的差别可能是:逃学的时间较长,逃学者往往是整天或者数天不去上学;而旷课的时间较短,旷课者往往是有选择地不上某些课程,不一定整天都不在学校学习。不过,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不做这样的区别,而是根据各自的习惯,把两者作为近义词甚至是同义词使用,在这里,我们也把这两者作为同义词使用。

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学生的逃学行为有以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