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中不可不知的人生哲理
16914600000034

第34章 健康是金,长寿是福(1)

——《论语》中的养生之道

“健康是金,长寿是福”,儒家养生智慧渗透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关系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也许永生是笑谈,但用儒家养生实现健康长寿,对每个人来说却是触手可及的。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善于养生的人,其养生智慧,弥久不衰。

1.长寿之人必定有大的德行

子曰:“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孔子提出,“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寿”。他认为,有德之人,注重德性的修养和自我人格的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一身正气,邪气难侵,有益于健康长寿。小人则相反,由于其心术不正,损人利己,纤巧势利,耗心伤神,必然有损身心健康,与长寿无缘。故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提出的著名的“君子三戒”,既是对人的品德修养而言,又是对人的养生保健而言的。“君子三戒”具体内容是:“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耍警觉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旺盛,要警觉争强好斗;老年时,血气渐衰,应警觉贪得无厌。

孔子提的“三戒”,极为准确地抓住了不同年龄段人性中的弱点,指出其既损品德、又伤身体的危害性,提醒人们警觉力戒,以善其身。

孔子认为,人之患,在于欲望太多,所以提出“无欲则刚”的观点。无欲的人,能刚正无畏,办事公正,心地坦然,宽松泰和,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和健康,享受真正的人生。

孔子又说“仁者寿”,意思是说善良厚道的人会长寿。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好人长寿,恶人命短。

美国科学家通过调查研究的结果,与上述的说法不谋而合。美国密执安州大学对2700多人进行长达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善恶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

他们研究的课题是“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研究发现,一个乐于助人和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且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1.5倍;那些性格孤僻,不愿参加社会活动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要高。

科学家解释说,一个人乐于助人,可以激发人们对他的友爱和感激之情,他从中获得的内心温暖,能缓解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虑。经常行善还有益于人体免疫系统。

在哈佛大学的一次试验中,受试者看了一部记录美国妇女终生在加尔各答救助穷人和残疾者的片子。受试者被故事情节感动了,随后进行的受试者的唾液分析表明,他们免疫蛋白的数量比看纪录片前增加了,而这种抗体能防止呼吸道感染。

与此相反,一个心脏病常发作又对他人怀有敌意的人,心脏冠状动脉堵塞的程度就大;视别人意见为敌人的人,往往一触即发,暴跳如雷,易使血压升高,甚至酿成高血压。至于贪污受贿和盗窃之类的人,因做贼心虚,易失眠、烦躁,精神压力很大,这种人的寿命比大多数人短。

有一个名叫范朝云的老奶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家人请了一个帮工。这个帮工很诚实,肯干活,把整个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深得老板全家的喜欢。老板很喜欢,想多给他一些钱。可是给钱得有个理由,于是老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梅雨季节过后,谷仓里的粮食要搬出晒晒,老板就在谷仓里放了一锭银子,希望这位帮工在晒粮食的时候去“捡”。

粮食晒完了,一切都平平安安。老板原以为帮工会更加努力,或者至少跟原先一样。可是他发现,这位帮工逐渐地不做事了,经常丢三落四。原来,这位帮工“捡”到银子以后,整天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捡到的这锭银子到底要交给老板呢还是属于自己,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按照习惯“捡到犹如买到,当官都取不了”。可是,他认为,老板对他很好,这锭银子还是应该还给老板。就是这样的思想斗争,帮工被弄得魂不守舍,因此丢三落四的。

老板经过分析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对帮工说:“我们谷仓里放了一锭银子,你在翻仓的时候看见没有?”

帮工一听,如释重负,马上就把银子交给了老板,而他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那些干了坏事的人之所以短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中有鬼被折磨死的。因此,“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鬼不惊”,要想健康,就要多行善事。

2.在音乐中放松自己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

孔子非常喜爱音乐,而且精通音律,据史书记载:“孔子无一日不歌。”

《论语》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说,孔子听别人唱歌,如果唱得好听,就一定请别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合唱。

孔子还擅长抚琴,他在弹琴时,“神情庄重,四体通泰,目光远大,壮志凌云”。孔子在咏歌击磐时,能将自己的精神与磐声融会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可见孔子的音乐修养是很高的。

孔子喜欢那些鼓舞人们健康向上的音乐。他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韶》乐既有美的形式(曲调),又有美的内容(《韶》乐是反映大舜帝治理天下之功德),对《韶》乐推崇备至。

孔子极不喜欢“郑声”(郑国的民歌,内容多反映男女情爱,过于直露),他认为“郑声淫”,容易刺激人的欲望,煽动欲火,于社会风气不利。

孔子竭力主张音乐应当“歌者直己而陈德”,既要有优美的曲调,又要有健康的道德内容和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靡靡之音只能销蚀人们的意志,腐蚀人们的灵魂,使人堕入恶俗。

由于孔子一生伴随着音乐,而音乐又具有净化心灵,使人达到良好精神状态的作用,这无疑对增进孔子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高山流水、鸟语花香都是天籁之音,可以让人心旷神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切。海浪声、滴水声、下雨声、蝉鸣声、鸟啼声,都是大自然的优美音乐,非常悦耳动听,能够镇静人的情绪,松弛人的身心。而人类自己创作的优美音乐,都是从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中获得灵感的,因此具有同样的功能。特别是都市中生活的人,尤其应多听一些优美舒缓的传统音乐,因为这才是充满灵性的作品。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情舒畅,排除杂念,精诚专一,心平气静,起到调整呼吸,安定心态的作用,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历史记载,汉朝盲音乐师窦公活了180岁,汉文帝刘恒派人把他找来,询问其长寿秘诀。他说:“我13岁双目失明,父母便教我弹琴,指导我练习导引。”

三国养生学家嵇康认为窦公所以能够长寿,除坚持导引外,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音乐师。嵇康在《养生论》中说:“窦公无所服御而致百八十,岂非鼓其内琴和其心哉,此亦养神之一征也。”

吹拉弹唱,不仅可以使人精神愉快,还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吹唱,可以扩大人的肺活量,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拉弹,可以活动手指,延缓脑细胞的衰老。这是因为指挥手的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面积很大,通过活动手指,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大部分面积血流畅通,从而改善脑的营养状况。而脑健则体健,身体自然会健康。

古代埃及有一个说法:“音乐为人类灵魂妙药。”

所罗门王得了忧郁症,不是请名医开药,而是请人给他弹竖琴。对于音乐的作用,中医认为,“宫、商、角、徵、羽”五音可内通五脏六腑,助脾胃运动、增进食欲,从而起到防病治病、抗老防衰的作用。当代科学证明,这些说法都是很有道理的。

首先,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能协调人体各器官的节奏,激发体内的能量。如节奏明快的乐曲,可增长肌肉力量;节奏徐缓的音乐,可使人呼吸平稳,脉搏有力;而优雅动听的音乐则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有助于大脑休息,使疲劳得以恢复。

其次,音乐可调畅人的情绪。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调对人体有良好的影响,对大脑和脑干的网状结构有直接作用,可调节人的精神活动和植物神经功能,产生镇静、安定、镇痛、兴奋、调节情绪及降压的功能,并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第三,音乐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音乐医学正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如音乐代替麻醉药物进行拔牙,效果良好;小提琴协奏曲,使高血压病人血压明显下降;忧郁病人每天听优美的轻音乐,症状可以明显减轻。许多人的经验表明,节奏舒缓的音乐可治疗烦躁不安,是治疗神经衰弱的一剂良药;而节奏较快的音乐使人精神振奋,对精神压抑和过度悲伤皆有疗效。

美国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不同的温室里播放不同音乐,如欧洲经典音乐、印度音乐和摇滚乐等。实验结果表明,效果最好的一组是欧洲经典音乐,植物长得很茂盛,并且朝着音乐来源的方向生长。其中巴赫的音乐名曲效果最为显著,植物以60度角倾向音乐方向。离音乐源最近的植物绕着扩音器生长。印度音乐的双果也不错。爵士音乐也相差无几。而效果最差的摇滚乐,植物生长不好,远离音乐源方向。经过两个星期,有些植物竟然枯萎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植物能从音乐中吸收声音共振的力量,所以长得比较好,因为音乐能使物质更加协调,更有规律,甚至似乎能给物质带来生命的感觉。

那么,是不是可以做类似的推理,认为音乐对人也能发生良性的影响呢?

研究证明,音乐可以止痛、解毒、消除紧张情绪、治疗神经衰弱和失眠等。专家指出,悦耳动听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影响大脑皮层,使内分泌系统增加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和酶,因此,当一个人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时,呼吸就会加深,神经就会松弛,疲劳便会得以消除。

欣赏音乐可以增进健康,辅治疾病,使人延年益寿。经常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不仅有益于陶冶情操,舒心爽志,而且还有化干戈为玉帛、与人和睦相处的奇妙作用。

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噎而啈,鱼馁而内败,不食。色恶,不食。息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论语·乡党》

虽然孔子是儒家,老子是道家,似乎“道不同不相谋”,但是在饮食之道上,他们都讲究“和”,讲究道道,因此理念相沟通,其实不管是哪个学派,在正确的规律指引下,会走到一起的,这也就是殊途同归。《论语》中记载孔子对饮食要求可挑剔啦,比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你看饮食的米谷要精而又精,肉要切得细而又细。烹调不当,他不吃。不到该吃饭的时候,他不吃。没有肉酱调味,他不吃。肉割得不方正,他不吃。街上买来的熟肉,他不吃。街上买来的酒,他也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