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保持良好的情绪与情感(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16922100000005

第5章 情绪的功能及危害(1)

青少年是人生中十分关键的一个过渡时期。青少年的情绪既具有童年期的一些特点,也具有成年期的一些特征。一般说来,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变化速度较快,反映十分强烈,起伏性与波动性都很大,而且常常表现为两极波动,即在狂喜的山巅到郁闷的深渊之间来回荡动。有人用“心血来潮”来形容青少年的情绪变化,其实,用“玩的就是心跳”来表示也比较贴切。青少年常常因为一点成功的收获而洋洋得意、忘乎所以,仿佛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会;又常常因为一点挫折与打击而变得垂头丧气、怨声不绝,仿佛自己什么也不能、一点用处也没有。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反复徘徊很容易造成心理疾病。因为成功之时的过分自信与失败之时的过分自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对各方面发育尚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往往是一种不能承受的负担,心理问题也就由此接踵而至。因此,对青少年实施情绪与情感的教育很有必要,势在必行。

那么,情绪到底具有哪些功能呢?青少年又应当如何去避免情绪的不利影响呢?

情绪的功能

在人的精神活动之中,情绪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社会实践中,还是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情绪对行为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在许多的心理学书籍中,情绪对行为的促进作用也被称之为情绪的动机作用。

众所周知,人的活动与行为是受动机来调节和支配的。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且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开展的内部动力。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动机的指引下,并且朝向一定的目标而展开的。由动机引发与维持的行为必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有组织的活动。在人类的这些活动之中,情绪具有一些动机的性质,它是激励人们开展活动、提高人们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激活功能。

人们在高兴之时,情绪激昂,如烟的往事都会化为一种美好的记忆,使人们相信生活自始至终都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心动,从而激发人们产生更强的斗志、更加昂扬的精神。而每当这种情形来临之时,人们的行动步伐也就更加坚实。

人们在忧伤之时,情绪低落,忧伤的往事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不仅不能够增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还会抑制人们追求成功的欲望。

第二方面,指向功能。

情绪表明了人们对待某种事物的态度,当人们对某一种事物的体验十分愉快之时,他就会把追求这种愉快的体验当成一个局部的目标,从而更加明确地将自己的才能与智慧聚集在这种事物之上。这就是情绪的指向功能。例如,喜欢学习的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与幸福,在这种快乐体验的支撑之下,他可能去书店买书、去图书馆看书、去找他人借书、去书摊租书,这一系列的行为都会围绕着学习来展开。相反,一个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就不太可能去从事这种与学习相关的活动。

第三方面,维持与调整功能。

当活动产生以后,人们能不能把这种活动坚持到底,同样受到情绪的调节与支配。当活动与人们所喜欢的目标协调一致时,相应的情绪也就会获得强化,变得更为活跃;当活动与人们所喜欢的目标背道而驰时,相应的情绪就得不到强化,活动的动力也就随之减弱以致消停。情绪在维持人们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起到较强的调节作用,它能够调动人们继续开展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以一种精神的力量来鼓励人们不断前进。假如人们不喜欢或者不愿意从事某项活动,即使在开始的阶段勉强着手进行了,也维持不了多久,因为没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人们很难从心底里生发出不断奋进的动力。当然,情绪只是一个重要调节因素,是其中的动力之一,并不是唯一的动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这陀思妥耶夫斯基样的生动事例,一个人本来并不太喜欢某一行业,但最后却能够在这个行业中获得巨大的成功。可见,意志与毅力有时候也是维持人们开展活动的精神支柱。

无数的研究与事例已经证明,适度的情绪兴奋性,能够使人们的身体与心理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之中,能够十分有效地激发出人们内在的潜能,进而推动人们更加愉快地去完成活动任务。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看重这一点,虽然他不否认冷静的思索能够使思维的脉络更加清晰,但他更重视适度的兴奋性与紧张感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在这种状态之下,作家的灵感往往会泉涌而出,佳作迭出,而且作品中的人情味也变得十分浓厚,读者读起来,更容易与作者引起共鸣。

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到底是多大程度上的兴奋性,往往引起人们的争论。一般说来,让人们保持适度的兴奋性也就是保持适当的紧张与焦虑。至于应当保持多大程度的紧张与焦虑,这与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很有关系,也与人们所面临的任务难度紧密相关。其实,人们在反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完全能够体验出来的。一点也不紧张,丝毫也不去焦虑,就根本无法去解决自己面前的困难任务;而倘若过分紧张、非常焦虑也不利于人们去成功地解决问题。

二、情绪对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有增强作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庞杂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变革也日益加剧,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文化领域,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这些变化的日益深入,社会观念、社会价值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相应地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正是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使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良好的情绪能增强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疏通。例如,张家的大哥由于误解而无缘无故地骂了你一顿,你一定会十分恼火,觉得自己真是受了莫大的委屈,很想痛快地回敬他一顿,把他也骂得狗血喷头。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心胸大度的人,你一定不要为这点小事而伤心神、耗了精力,那是非常得不偿失的一件事。你应当一笑了之:这算什么事啊!况且还是一种误解导致的,没有必要往心里去。如此,你就会主动地与他和好,乐观、善意地与他交往。因此说,健康的情绪对人们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良好的情绪必然会带来良好心情,良好的心情必然能够使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之时,显得更加亲切、更加容易接近。时间长了,人们自然就非常乐意与你交往。

当然,由于人世中各种情况的过于复杂与难以琢磨,一种新观念或者新情况的出现,人们有时并不能够及时地采取某种措施并且做出适当的反应,从而在情绪上出现困扰,影响到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的发挥。事实证明,一个热情、乐观的人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并且更容易地被他人所接受,相反,一个情绪糟糕、喜怒无常的人非但不能充分地表现自我,也不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与理解。

三、情绪能够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之中,情绪与情感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情绪能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起到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作用。有很多心理学家将情绪的这种功能称之为情绪的信号作用。情绪的信号作用通常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因为情绪一般都与表情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表情又是思想的信号,也是人们的交际手段之一。

表情通常能够分为面部表情、身体表情、手势表情与语调表情。面部表情是指通过颜面、眼部与口部的肌肉变化来表现各种相关的情绪状态。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能够传情表意。例如,高兴时人们眉开眼笑,悲伤时双目无神,气愤时怒目而视,吃惊时目瞪口呆。人们之间往往有很多事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者不便言传,但通过观察眼睛便可了解他内心的愿望与思想。眼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往手段,通过眼神往往就能够推知他人的态度,是赞成还是不赞成,是喜欢还是讨厌,是接受还是拒绝。口部肌肉的变化也是表现情绪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人们在紧张时张口结舌,在憎恨之时咬牙切齿,在高兴之时满脸堆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克曼通过实验向人们证明,面部的不同部位在表现情绪方面的作用不尽相同:

眼睛对表达忧伤之情最为重要;

口部对表达快乐之情最为重要;

前额对表达惊奇之情最为重要;

眼睛、嘴巴和前额对表达愤怒之情都很重要。

身体姿态是表达情绪的又一种重要方式。例如,人们通常用捧腹大笑来表示喜悦之情,用坐立不安来表示紧张之情。

手势是传情达意的一种手段,有时候,手势与语言一起使用,更能够表达人们的思想与态度。当然,手势的单独使用也很有意义。例如,激愤之时人们振臂高呼、挥动双手,无可奈何之时双手一摊,兴高采烈之时则手舞足蹈。

语调表情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信号。例如,愉快时人们笑声朗朗、欢声笑语,痛苦时满口呻吟,悲伤时言辞深沉而又缓慢。言语中语音的强弱、高低,语调的抑扬顿挫都能够体现说话者的不同情绪。

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语言与语调是人类所具有的非言语交际手段,但它们的功能却一点也不逊色于言语,正由于这些“体语”的存在,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和充满朝气。发声的语言确实能够使人们相互了解,无声的体语也能够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人生态度。在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需要运用有声的语言,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的脸色,看一看他人的手势,听一听他人的语调,便能够体会出对方的情绪与意图。

通过表情动作所传递的信息,直观性更强、形象性也更加鲜明,使人们对周围环境和事件的认识更具有说服力与表现力,更容易被他人理解与感知。因此,情绪的信号作用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对青少年而言,熟悉和了解情绪的这些一般性的功能很有必要,对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将起到非常有意义的导向作用。情绪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情绪在促进青少年成才方面的功能。

第一,合理控制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与基础,对事物没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情感与情绪。与此同时,情绪也对认识过程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适当的、合理的情绪对认识过程,也对学习过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与调节作用。例如,情绪能够影响感觉与知觉的选择性,喜欢天空的人对绿色的事物容易产生知觉;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对促进记忆的效果、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当然,不良的情绪也能够让人们的记忆变得不够牢固,知觉范围变得十分狭窄,思维活动变得呆板,也就是说,不良的情绪使人们的认识过程变得十分闭塞,没有灵气。

情绪到底与学习效率之间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焦虑的程度与学习的成绩主要存在这些关系:

1、适中的焦虑程度、适度的情绪兴奋性能够使人产生最高的学习效率。

2、人们在从事简单的学习任务时,情绪的压力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人们在从事复杂的学习任务时,情绪上的压力则会降低学习效率。